平菇 杏鲍菇 白灵菇 姬菇生产百问百答

平菇 杏鲍菇 白灵菇 姬菇生产百问百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建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平菇
  • 杏鲍菇
  • 白灵菇
  • 姬菇
  • 食用菌
  • 菇类
  • 种植技术
  • 养殖技术
  • 农业技术
  • 菌菇栽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31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10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专家为您答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用菌栽培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认识到,包括食用菌在内的“菌物界”,其降解并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生长发育的速度快,在物质转化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菌物生产、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呈三足鼎立之势,而且菌物生产在三者中起着综合利用的纽带作用。食用菌生产不仅在农业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为我国解决富余劳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生产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农村种植业调整中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食用菌在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已基本消除,而产品质量、卫生指标等方面的“技术壁垒”依然存在,且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向往绿色,崇尚珍稀,关注安全”已成为国内消费新潮。

目录

前言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什么是菌丝?什么是子实体? 2.什么叫做发菌?什么叫做出菇? 3.什么叫原基?什么叫菇蕾? 4.如何测量空气相对湿度? 5.各种平菇对基质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有什么区别? 6.常见人工栽培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有何区别? 7.碳源在食用菌生长中有什么作用? 8.氮源在食用菌生长中有什么作用? 9.生长因子与食用菌生长的关系如何? 10.矿质营养在食用菌生长中起什么作用? 11.怎样调节培养基的pH?怎样测定培养基的pH?” 12.为什么要消毒?为什么要灭菌?消毒与灭菌有什么区别? 13.食用菌生产中常采用哪些方式进行消毒或灭菌? 14.为什么要用70%的酒精作表面消毒剂? 1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6.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对栽培环境有什么要求? 17.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应该对哪些危险点进行控制? 18.怎样使用甲醛进行消毒处理? 19.怎样快速消除甲醛残气? 20.石灰粉能消毒或抑制杂菌吗?怎样正确使用石灰? 21.在培养料中添加适量石灰,对哪几种食用菌有利无害? 22.怎样正确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 23.怎样鉴别和选择塑料袋? 24.常见的菌种容器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25.怎样计算和测试培养基的含水量? 26.人防工事适于栽培哪些菇类? 27.利用人防工事种菇,怎样解决洞内湿度过高的问题? 28.利用人防工事种菇,怎样解决照明问题? 29.利用人防工事种菇,怎样解决通风问题? 30.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人防工事栽培食用菌? 二、菌种制备与质量检测 31.什么叫母种?什么叫原种?什么叫栽培种? 32.为什么提倡在第一、第二批菇中挑选种菇? 33.采用组织分离法培育菌种要经过哪些步骤? 34.为什么说菌种不宜多次转管? 35.菌种污染率过高应该怎么办? 36.液体菌种在生产、贮藏、运输与利用等方面各有何特点? 37.优良菌种的标准是什么? 38.怎样检查菌种质量? 39.什么是菌种的低温保藏法? 40.怎样利用液体石蜡保藏菌种? 41.怎样利用锯末屑保藏菌种? 三、平菇 42.为什么说平菇是一个大家族? 43.哪些原料可以栽培平菇? 44.如何配制平菇培养料? 45.怎样堆制用于栽培平菇的发酵料? 46.怎样选购平菇菌种?; 47.用发酵料袋栽平菇,包括哪些技术环节? 48.代料栽培平菇需要准备怎样的灭菌锅? 49.怎样利用长稻草栽培平菇?一 50.怎样用500毫升罐头瓶栽培平菇? 51.怎样利用冬闲田种平菇? 52.怎样用树蔸栽培平菇? 53.如何预防和补救平菇播种后不发菌? 54.为什么不能把不同的平菇菌种混播在同栽培容器中? 55.平菇出菇期间怎样进行水分管理? 56.袋栽平菇接种后培养料产生酸臭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 57.为什么平菇菌丝完全吃料后,有时仍迟迟不出菇?怎样补救? 58.平菇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熟料栽培各有什么特点? 59.怎样使平菇培养料安全度夏? 60.平菇子实体从小到大有哪几种形态? 61.为什么会出现死菇现象?怎样防止死菇? 62.平菇孢子过敏是怎么一回事?怎样防止、过敏事件? 63.平菇的采收标准是什么?采收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杏鲍菇 64.杏鲍菇有什么特点? 65.栽培杏鲍菇常用的原料和配方有哪些? 66.杏鲍菇代料栽培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67.如何确定杏鲍菇的栽培季节? 68.杏鲍菇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栽培种? 69.怎样制作杏鲍菇的料袋? 70.怎样安排杏鲍菇料袋的接种部位? 71.怎样进行杏鲍菇菌袋的发菌管理? 72.怎样进行杏鲍菇的催蕾管理? 73.杏鲍菇出菇期间,怎样疏蕾? 74.杏鲍菇出菇期间,怎样进行水分管理? 75.杏鲍菇出菇期间,怎样调节菇房光照? 76.杏鲍菇出菇期间,怎样进行通风管理? 77.杏鲍菇出菇期间,怎样进行菇房温度管理? 78.怎样进行杏鲍菇的再出菇管理? 79.人工栽培的杏鲍菇品种,为什么提倡合理,轮作? 80.怎样采收杏鲍菇? 五、白灵菇 81.为什么把白灵菇叫做“天山神菇”? 82.栽培白灵菇常用的原料和配方有哪些?

精彩书摘

  (2)菌墙堆叠欠妥菌袋进棚堆垛或垒墙太高,10袋一码,超过1米;有的菌墙之间填人黏性土壤,不透气;有的填土后烧水不足;有的菌墙码垛过于密集,中间不填土;有的菌袋垒墙时,菌袋露外部分割膜,又无保湿措施,致使菌袋失水干燥。   (3)先天性营养缺陷配方中原辅料棉籽壳、麦麸陈年受潮霉变,养分降解;有的因培养基酸败,有的因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这些属于先天性营养不良,形成菇盖薄,菌盖边缘波状或不展盖,色偏黄不白的变异菇。   (4)催菇太早栽培者求菇心切,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就开始催蕾,催生了早产的畸形菇。   (5)催蕾技术没到位低温刺激不够,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有的在冬初菌袋进棚催蕾时,为了保温,疏忽了通风,棚内严重缺氧,结果催出的尽是长菇柄或拳头菇。   (6)疏蕾太保守明知蕾太密,舍不得摘掉,留蕾太多。结果菇体互相拥挤,出现并连蝴蝶菇、侧向长牛舌菇等畸形菇。   (7)管理不善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斜侧长出,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等。   108.如何避免白灵菇产生畸形菇?   避免白灵菇畸形菇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菇棚结构合理菇棚应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每棚栽培3000~5000袋,门窗应能开能闭,有利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前言/序言

  食用菌生产以木屑、棉籽壳、稻草、麦秸、玉米秆、玉米芯、甘蔗渣、麦麸、菜籽饼、牛马粪等为原料,将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及废弃物转化为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并兼具食疗价值的天然食品。联合国提出,21世纪人类最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正是由于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食用菌的消费兴趣日益增长,才造就了食用菌产业蒸蒸日上的态势。
  食用菌栽培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认识到,包括食用菌在内的“菌物界”,其降解并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生长发育的速度快,在物质转化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菌物生产、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呈三足鼎立之势,而且菌物生产在三者中起着综合利用的纽带作用。食用菌生产不仅在农业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为我国解决富余劳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生产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农村种植业调整中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食用菌在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已基本消除,而产品质量、卫生指标等方面的“技术壁垒”依然存在,且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向往绿色,崇尚珍稀,关注安全”已成为国内消费新潮。
菇事新说: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密码 在这本《菇事新说: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密码》中,我们将为您揭开食用菌产业的神秘面纱,从土壤的孕育到餐盘的闪耀,为您呈现一幅生动而全面的画卷。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某几种特定菇类的简单介绍,而是旨在深入挖掘食用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串联起从菌种选择、培养基的科学配比、环境条件的精细调控,到采摘、贮藏、加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我们将以案例分析、技术解读、市场洞察等多种形式,带您走进一个真实、鲜活、充满机遇的食用菌世界。 第一部分:种质资源的奥秘与选择 菌种的生命密码: 每一位成功的菇农都深知,优质的菌种是成功的基石。本书将首先带您探寻菌种的起源,了解不同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独特需求,以及如何从海量的菌种资源中,精准筛选出最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我们将深入讲解杂交育种、单体提纯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让您理解为何有的菌种产量高、品质好,有的则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基因的传承与价值: 了解菌种背后的遗传信息,对于优化生产流程至关重要。我们将从通俗易懂的角度,解读基因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营养成分积累等过程中的作用。这有助于菇农理解不同菌株的生长周期差异、产量潜力以及风味特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品种选择和管理策略。 菌种的健康档案: 菌种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周期的成败。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对菌种进行健康评估,如何有效预防和监测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菌种库,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将介绍基因测序、病原菌检测等前沿技术在菌种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让您掌握主动权。 第二部分:培养基的科学艺术 营养的和谐交响: 培养基是食用菌赖以生存的“沃土”。本书将抛开枯燥的化学公式,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解析不同食用菌对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偏好。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根据菌种特性、生长阶段以及生产目标,科学、经济地配制营养丰富、结构合理的培养基。 基质的“天时地利人和”: 除了营养成分,培养基的物理结构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基质(如木屑、秸秆、棉籽壳、麦麸等)的特性,以及它们在通气性、保水性、pH值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将指导您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基质组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如灭菌、发酵),为菌丝的健康生长创造最佳的“地利”条件。 创新的配方与绿色实践: 随着科技的进步,培养基的配方也在不断创新。本书将介绍一些突破性的培养基配方,以及如何利用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菌渣等)作为基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制剂在培养基优化中的作用,让您的培养基更具活力。 第三部分:生长环境的精密调控 温湿度的“呼吸”与“心跳”: 温湿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本书将以详实的图表和数据,解读不同食用菌在不同生长阶段(如菌丝体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发育)对温度和湿度的精确要求。我们将介绍自动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准调控,让您的菇房成为食用菌理想的“家”。 空气的“阳光雨露”: 新鲜的空气是食用菌健康生长的“生命之源”。本书将深入剖析二氧化碳、氧气、氨气等气体成分对食用菌代谢和发育的影响。我们将指导您如何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如何通过换气、排湿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子实体形成的优良空气环境。 光照的“能量之源”: 尽管许多食用菌不需要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但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谱,对于一些品种的子实体形态、颜色以及风味形成,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为您揭示不同食用菌对光照的独特需求,以及如何通过人工光源或自然光,实现最佳的光照管理。 pH值与电导率的“土壤”秘密: 培养基的pH值和电导率,如同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菌丝吸收营养的能力。本书将详细解释这些参数的重要性,并提供实用的检测方法和调控技巧,帮助您始终将培养基维持在最佳的生理活动范围内。 第四部分:采摘、贮藏与加工的智慧 采摘的时机与技巧: 采摘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本书将为您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不同食用菌的成熟标志,把握最佳的采摘时机。我们将介绍科学的采摘方法,避免对菇体造成损伤,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贮藏的“保鲜”魔法: 采摘后的食用菌,其生命活力仍在继续,如何有效延长其货架期,是菇农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本书将深入介绍冷藏、冷冻、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多种先进的贮藏保鲜技术,并解析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将为您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让您的产品以最佳状态抵达消费者手中。 加工的“增值”之道: 食用菌的加工,是将单一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为您介绍多种食用菌的加工工艺,如干燥、罐头、腌制、提取活性物质等。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科学的加工技术,保留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第五部分:市场洞察与品牌建设 市场趋势的“风向标”: 了解市场需求是成功的导向。本书将为您分析当前食用菌市场的消费趋势、热门品种、价格波动以及消费群体画像。我们将通过数据分析和行业报告,帮助您洞察市场的潜在机遇。 品牌的力量与传播: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至关重要。本书将为您分享成功的食用菌品牌建设案例,以及如何通过产品包装、营销策略、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质量认证与安全溯源: 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安全。本书将为您介绍相关的质量认证体系,如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以及如何构建完善的产品溯源体系,增强消费者信任,赢得市场口碑。 《菇事新说: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密码》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将用全新的视角,为您解读食用菌产业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菇农,还是初涉此行的创业者,亦或是对食用菌充满好奇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掌握在食用菌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智慧。本书的目标是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知识体系,让您在食用菌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游刃有余,收获满满。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菌类产品质量检验的专业人士,我阅读这类书籍时,关注点会更偏向于“品质控制与标准化”。对于杏鲍菇而言,其肉质的紧实度和色泽是决定市场售价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明确的“采收成熟度标准图谱”,比如通过菌柄的直径、菌盖的展开角度,甚至通过简单的手感测试,来量化判断最佳采收时机。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特定营养元素对风味物质积累的影响”,例如钙镁元素对菌肉脆度的潜在作用,那就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的专业高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指导我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栽培管理,生产出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特优级”产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能种出来”的层面,而是要达到“种得好”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平菇 杏鲍菇 白灵菇 姬菇生产百问百答》实在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正打算扩大我的食用菌种植规模,尤其对杏鲍菇和白灵菇特别感兴趣,但网上的信息零散又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标题就让人眼前一亮,“百问百答”的形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实操型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翻开目录,光是关于不同菇种的“病虫害防治与生态调控”那一块的章节设置就让我感到非常专业和踏实。比如,针对平菇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的“绿霉菌感染”,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化学防治的、更环保的生物防治策略或具体的环境参数调整建议。同样,对于新手常常困惑的“出菇期营养液配比的微调”这种细节问题,希望这本书能给出具体的、可量化的操作指南,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开种植陷阱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解决我在规模化生产中遇到的所有“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真正做到能指导我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高效管理。

评分

我对这本《平菇 杏鲍菇 白灵菇 姬菇生产百问百答》的综合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产业化运作流程”。种植只是生产链条的一环,后续的“采后保鲜、包装技术及物流冷链”同样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对不同菇种的“不同包装材料对货架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比如气调包装和普通塑料袋在不同温度下的失水率对比。此外,考虑到现代农业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我非常希望看到关于“食用菌菌渣无害化处理与农田肥料化转化”的具体案例和技术路线图。如果这本书能将前端的种植技术与后端的市场流通和环保处理形成一个闭环的解答,那么它对于想建立一个完整、可持续的食用菌基地的经营者来说,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评分

我是一个刚接触姬菇栽培不久的业余爱好者,虽然尝试过几次,但总感觉产量上不去,而且菌棒的利用率不高,总有浪费的感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菌草的利用效率有了新的期待。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菌棒废料资源化利用”或者“后熟期管理优化”的内容。市面上很多书籍只关注如何成功出菇,却很少深入探讨如何把每一个投入的成本都发挥到极致。如果这本书能详细剖析不同栽培基质(比如木屑、棉籽壳比例)对方程式菌丝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给出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配方建议,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精密的仪器说明书一样,指导我精确控制每一个变量,比如不同菇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光谱”和“相对湿度梯度”的细微偏好,从而帮助我把姬菇的产量瓶颈彻底打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挖掘,才是区分专业书籍和普通指南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感觉相当务实,没有任何花哨的宣传,直奔主题,这点我非常欣赏。我最看重的是它在“设施装备选择与维护”方面的实用性。我所在的地区冬季气温波动较大,对白灵菇这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菌种来说,恒温恒湿的控制是最大的挑战。我迫切希望书中能提供不同预算下(从简易温室到自动化菇房)的“温控系统对比分析”,包括不同加湿器和通风系统的能耗与维护成本的真实数据。此外,对于“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数据解读”,我也希望能有专门的章节来解释,比如当传感器读数出现某个异常区间时,种植者应该立即采取什么行动,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查阅说明书。这本书如果能在“设备选型与故障排除”方面做到面面俱到,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种植指南,更是一份可靠的基建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