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原》、《营造法式》、《营造则例》是宋、清当时民间与官方统一建筑营造的指引和法则,悠悠流传至今的科技古籍。但它们又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地域限制、使用对象和营建特色。祝纪楠编著的《营造法原诠释》一书偏重于江南民间的传统建筑——民居、宅第、园林和建筑小品统一的营建架构和技术措施。
 祝纪楠编著的《营造法原诠释》之有别于《营造法式》,不只是民间与 官方对营建的规则上的区别,它还是一部南方中国古建筑之**宝典。该书 着重对江南民间传统建筑、园林建筑的营造过程和做法,颇为详尽地进行了 介绍说明。但原书在当时增编时所用的词语,仍然存留许多吴语、俗语和行 话等,不被一般读者所能了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利于流传,现增添图片 ,扩充内容,并用现代语言诠释原作,以正确表述其丰富内涵,避免片言只 字的误解以至误导。
     《营造法原诠释》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工程技术人员以及 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和热心于苏式传统建筑的各界人士参考。
    
罗哲文序
自序
**章 地面总论
第二章 平房楼房大木总例
第三章 提栈总论
第四章 牌科
第五章 厅堂总论
第六章 厅堂升楼木架配料之例
第七章 殿庭总论
第八章 装折(装置)
第九章 石作
第十章 墙垣
第十一章 屋面瓦作及筑脊
第十二章 砖瓦灰砂纸筋应用之例
第十三章 做细清水砖作
第十四章 工限
第十五章 园林建筑总论
第十六章 杂俎
附录
 一、量木制度
 二、检字及辞解
 三、鲁班尺与公制单位换算表
 四、宋《营造法式》大木作构件材分。营造尺换算公制毫米检索资料
 五、《营造法原》原序及跋
参考文献
后记
初拿到《营造法原诠释》,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中国古代建筑中那些看似复杂的“法原”一一呈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建筑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我被书中关于“等级制度”如何在建筑中体现的论述深深吸引。不同级别的建筑,在形制、用材、装饰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区分,这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具象化表达。作者在分析这些“法原”时,并没有生硬地断言,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建筑实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美学原则”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好看,更是与功能、结构、材料相互依存,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读完关于色彩、空间布局、庭院设计的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何以能够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原来这背后也遵循着一套深厚的“法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从“看热闹”提升到了“看门道”,更加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用他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引领我与古代的匠师、建筑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我惊叹于书中对“材料科学”的早期探索,那些关于木材的选用、处理,以及砖瓦、石材的特性分析,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精妙运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这些材料的应用,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对材料特性的了解,来指导他们的设计和建造的。例如,在处理不同气候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时,古人是如何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来应对,这一点让我深感震撼。书中关于“防灾减灾”的讨论也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古代建筑的许多设计,都蕴含着应对地震、水患等自然灾害的智慧。这些“法原”并非是被动地应对,而是主动地将自然的力量纳入建筑体系之中,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哲学。读到这些内容,我不仅感叹古人的智慧,更反思了我们在现代建筑中是否忽略了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这本书让我觉得,很多我们今天才开始重视的理念,在古代的“营造法原”中早已有了深刻的体现。
评分读了《营造法原诠释》,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可持续性”的早期实践。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何进行建筑的就地取材,如何设计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这些都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建筑的生命周期”的论述所吸引,古人如何考虑建筑的维护、修缮,甚至在建筑报废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们对资源的珍惜和对环境的尊重。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中国古代建筑并非是孤立的“遗迹”,而是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的生态系统。这本书让我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建筑”有了更深的思考,并且看到了在古老的“营造法原”中,早已蕴藏着应对未来挑战的智慧。这是一种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简直是让我醍醐灌顶般的存在。在我之前,我对古代建筑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宏伟壮观的宫殿、庄严肃穆的寺庙这些表面印象上,总觉得它们距离我生活太遥远,或者只是被当作历史遗迹来参观。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深入到建筑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不见的“法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规矩”和“尺度”的探讨,它不像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死板的规则,而是充满了变通和适应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实例的分析,揭示了这些“法原”是如何根据实际需求、材料特性以及审美取向而灵活运用的。特别是对“材份”制度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古代建筑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着一套严谨而又富有弹性的计算和设计体系。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代建筑的和谐比例和优美造型,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这套精密的“法原”。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他们不仅仅是建造者,更是集工程师、艺术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创造者。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标准化”和“个性化”在设计中的关系,也让我对“可持续性”这个现代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找到了遥远的呼应。
评分读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感觉像是走进了古老建筑智慧的殿堂,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规章制度,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让我对“营造法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技艺和美学理念一一唤醒。我尤其对书中对木结构体系的阐释印象深刻,那些梁、柱、斗拱的精妙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支撑屋顶,更是承载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的理解。读到关于榫卯结构的描述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双手,他们凭借着对木材特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力学原理的直觉运用,创造出了千年不倒的奇迹。书中的图示清晰直观,配合着详实的文字说明,即使是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我,也能大致理解那些复杂的构造。作者的文笔也十分引人入胜,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仿佛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一点点揭示隐藏在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许多古建筑,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是带着敬畏和好奇,去感受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它填补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认知空白,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扇窗。我之前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现代的交通、绿化、功能分区等概念,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法原”在城市肌理中的体现。作者深入分析了古代城市的设计理念,包括选址、布局、街道网络、公共空间等,都遵循着一套与自然、与社会秩序相适应的“法原”。我被书中关于“风水”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论述所吸引,这并非是迷信,而是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和尊重,并将这种认知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案例的分析,揭示了“法原”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应用。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古代城市之所以能够达到那种和谐、有序的境界,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这套深厚的“营造法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将建筑、城市、文化置于一个整体的框架下进行考量。
评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古代建筑更多的是一种礼制和象征,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实用性方面的卓越表现。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设计,例如,民居的通风采光、仓库的防潮防火、桥梁的承重能力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实用需求的精准把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材料选择与功能适配”的论述,古人如何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并运用最恰当的建造方式,来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例如,在潮湿地区如何使用木结构,在寒冷地区如何利用墙体保温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为人们提供实用功能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实用”与“美观”不再是割裂的理解,而是看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评分读完《营造法原诠释》,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盛宴。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建筑的技术规范,更是将技术背后的艺术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装饰”和“结构”关系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并非是简单的附加物,而是与结构紧密结合,互为表里。例如,那些精美的斗拱,不仅承担着力学作用,其本身也成为了极具装饰性的艺术品。书中对彩画、雕刻、砖石工艺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将精湛的技艺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相结合的典范。作者的笔触,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工匠们在创作时,既有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也有对美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除了技术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东方美学精神。作者的解读,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一种将技术、艺术、文化融为一体的全身心投入。
评分翻开《营造法原诠释》,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作者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中国古代建筑的“法原”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体现。我被书中关于“空间组织”的论述所吸引,中国古代建筑的院落式布局,以及内部空间的功能划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解。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住宅、寺庙)的空间布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些“法原”是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景观融合”的探讨,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何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自然的美景引入建筑之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空间。这是一种将建筑从孤立的个体,升华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作者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不失生动,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并且处处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这本书让我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建筑,不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去探寻它们背后所遵循的“法原”。
评分《营造法原诠释》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尺度”的深度洗礼。我一直认为,建筑的美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比例和尺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尺度”上的独特智慧。作者深入解析了“材份”、“斗口”等概念,揭示了这些看似微小的计量单位,是如何构成宏大建筑体系的基石。我了解到,古代的“法原”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一套“法原”,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建筑“尺度”差异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严谨与创造力并行,他们既遵循着一套精密的“法原”,又能够因地制宜,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我们今天所追求的“黄金分割”、“完美比例”,在中国古代的“营造法原”中,早已有了更为实用和贴合东方审美的体现。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评分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