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出版时间:2013-04-01 |
| 作者:彭文生|主编:管涛//黄海洲//魏加宁//阎庆民//袁力等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3-04-01 |
| 定价: 58 | 页数:282 | 印次:1 |
| ISBN号:978750974424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 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 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 偏差。彭文生编写的这本《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力图建构适 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 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 的路径。 遵循制度变革和人口结构这两条主线,《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 平衡》的基本结论有三点。 **,经济增长进入趋势性放缓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传统意义的人口红 利消退,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制度变革尤其是参加世贸组织以来带来 的红利的释放,以及高地价/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第二,结构不平衡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失衡是贫富差距。后者降低了消 费率,提高了储蓄率和投资率;消费弱/投资强的需求结构导致我国产业结 构中的工业占比高、服务业落后;工业过重的产业结构进而带来环境污染与 资源压力。财富差距扩大有人口结构的原因,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压低了工资 ;*有政策扭曲的因素,包括行业垄断、不合理的财税机制(税收过度依赖 流转税、财产税比重低以及政府支出重投资、轻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金 融压抑(存款利率管制和资本账户管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 第三,高储蓄、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联系在一起,形成我国的货币信 用周期,是未来5~10年*大的宏观风险。高储蓄率意味着很强的投资需求, 货币扩张受CPI通胀的限制较小;而信用扩张和房地产纠结在一起,有着很 强的顺周期特征。其他**的经验显示在货币信用周期的上半场,房地产泡 沫吹得越大,信用(包括影子银行)扩张越快,下半场的调整就越痛苦。 经济转型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上一代与下一代、金融与 实体、需求与供给。随着人们禀赋差异的扩大,公平问题凸现,在处理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时,需要同时纠正“越位”与“缺位”,转变政府职能,进行 深度的财税改革,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在放松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 同时,*要控制房地产泡沫,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彭文生,1966年出生于安微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百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序 言
前 言
**章 宏观经济分析新思路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二 需求和供给
三 长期和短期
四 两大主流学派的盛衰
五 主流分析框架
六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二章 人口结构的宏观经济含义
一 人口结构的主要特0
二 人多人少的争议
三 放松计划生育的影响
四 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
五 人口结构和通货膨胀
六 人口结构和资产价格
七 前车之鉴
第三章 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一 过去三十年的三次增长上升期
二 长周期放缓已经开始
三 改革决定未来的增长趋势
四 短周期波动:中国版“大缓和”
五 案例分析:2013年的温和反弹
六 供给与需求的双面性
第四章 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
一 结构失衡的表象:消费弱
二 失衡的症结:收入差距扩大
三 人口结构是基本因素
四 企业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五 政府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六 居民部门内部贫富差距拉大
七 结构再平衡的路径
八 “中国消费”的宏观含义
第五章 货币信用周期
一 房地产交易吸收了“超发”货币?
二 准确理解货币的储值功能
三 货币是如何创造的?
四 上半场的繁荣
五 信用扩张的暗影——影子银行
六 下半场的挑战
第六章 通胀谜思
一 通胀短周期:总需求波动
二 货币“超发”的影响:先通胀,后通缩
三 发展直接融资降低通胀吗?
四 劳动力短缺推升通胀吗?
五 食品价格的特殊性
六 过剩型经济难以逆转
七 政策的通胀容忍度难以上升
第七章 房地产泡沫
一 泡沫的争议
二 房地产价格严重偏离基本面
三 泡沫的宏观驱动因素
四 高房价的长期危害性
五 房价下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 房价下跌会带来金融危机吗?
第八章 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
一 不平衡的体现
二 汇率的三个形式
三 准确理解汇率和贸易差额的关系
四 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之辩
五 外汇资产的再平衡之路
六 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灵活性
七 再平衡的影响
第九章 城镇化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 旧模式难以持续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下降
四 新型城镇化需要多方面改革
五 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
第十章 “新中间路线”——转型的政策路径
一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公平和效率
三 政府与市场
四 上一代与下一代
五 金融与实体
六 供给与需求
参考文献
后 记
附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简介
“渐行渐远的红利”——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更像是一种时代情绪的写照。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过往高速增长带来的甜蜜,但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那份“甜蜜”正在逐渐稀释。我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剖析造成这种“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国内结构性问题的显现,还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更吸引我的是“寻找中国新平衡”这个副标题。这暗示着,作者们并没有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地在探索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这种“平衡”,我想可能不是简单的平均,而是多种要素之间的一种动态协调,比如,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新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邃的思考。“渐行渐远的红利”——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敏感。年轻时,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红利之下,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仿佛一切增长都是理所当然,效率和规模是制胜的法宝。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增长引擎似乎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这本书,从“寻找中国新平衡”这个副标题来看,它应该是一次对当前经济困境的深刻剖析,并且试图在迷雾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我期待它能帮我理解,那些曾经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为何如今变得“渐行渐远”,又是什么样的“新平衡”正在孕育,能够支撑中国经济走向下一个阶段。这本书,与其说是对过往的怀念,不如说是对未来的探索,对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一次重塑。它不仅仅关乎宏观经济的指标,更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关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评分当我看到“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却又正在悄然改变的经济现象。比如,过去那种简单的“人口红利”驱动的制造业扩张,如今似乎已经触及天花板,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再比如,过去依靠廉价土地和资源来吸引投资的模式,在环境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对这些“红利”的消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提出的“寻找中国新平衡”,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还是另辟蹊径?是侧重科技创新,还是更加关注内需的释放?是追求速度,还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公平?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而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来自中国金融智库的、系统性的答案。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正站在一个怎样的历史节点,以及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平衡”会是怎样一种格局。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群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这本身就自带一种权威性和前瞻性。四十人论坛汇聚了中国金融界的顶尖智慧,他们的洞察力和专业性不言而喻。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一定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基于扎实的调研、严谨的分析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深刻的理解。它很可能触及到金融结构、货币政策、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议题。“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主题,可能意味着作者们将深入探讨过去驱动增长的要素,例如人口红利、要素投入的扩张、全球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等,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衰减的。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暗示着,书中会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或者勾勒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旨在解决结构性矛盾,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用来佐证其观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转型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渐行渐远的红利”带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次对中国经济发展过往成就与未来挑战的深度反思。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济犹如一辆高速列车,乘客们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而现在,列车似乎驶入了新的站台,需要调整速度,甚至改变方向。“寻找中国新平衡”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燃了我对本书内容的高度期待。我认为,这本书很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数据分析,而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科技、制度等多个维度,试图描绘出一幅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蓝图。我猜想,书中会有一部分内容详细拆解那些曾经是增长“引擎”的因素,比如人力成本、资源禀赋、全球化机遇等,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失去优势的。另一部分则会重点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构建新的增长动力,例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内需潜力挖掘等,并探讨如何实现这些新动力之间的有机结合,达成一种可持续的“新平衡”。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宏观逻辑完善,涵盖各个关键因素,推荐!
评分五星
评分挺好的
评分好书
评分挺好的
评分五星
评分好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