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醫務社會工作導論》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織編寫的社會工作專業實務係列教材之一,是國內首部醫務社會工作教材。《醫務社會工作導論》全麵、係統地介紹醫務社會工作的製度背景、理論基礎、適用範圍和主要介入領域,重點介紹醫務社會工作的實務模式和優先服務領域,明確闡述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職責和角色。主要供普通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使用,也可供環境保護、計劃生育、醫療保障、衛生保健、精神健康、疾病預防控製、醫院管理、醫學康復、社區健康和傢庭醫學等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參考,是醫護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者的專業助手。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製度背景與理論基礎
第一章 醫務社會工作的定義與專業地位角色
第一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內涵、外延與專業屬性
第二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與目標群體
第三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工作領域與工作範圍
第四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範圍與服務內容
第五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地位與專業角色
第二章 醫務社會工作的知識結構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健康概念界定與醫學模式轉變
第二節 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基礎
第三節 醫務社會工作理論流派及其功能
第四節 社會福利理論與醫務社會工作
第五節 醫務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與工作方法
第三章 醫務社會工作的曆史沿革與製度模式
第一節 歐美醫務社會工作的曆史沿革
第二節 中國醫務社會工作的曆史沿革
第三節 中國建立醫務社會工作製度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中國醫務社會工作製度建設的總體特點與成因
第四章 中國健康照顧政策框架與健康照顧服務體係
第一節 公共政策、社會政策框架與社會福利製度
第二節 健康照顧服務體係與健康政策框架
第三節 醫療保障製度與健康照顧服務
第四節 醫療機構類型與健康照顧服務
中篇 醫務社會工作範圍與主要介入領域
第五章 醫務社會工作範圍與主要介入領域
第一節 醫療衛生工作領域的劃分與劃分標準
第二節 預防醫學與初級衛生保健服務
第三節 醫療衛生服務與疾病診斷治療
第四節 康復醫學與康復醫療服務
第五節 醫務社會工作介入領域及其演變
第六章 疾病預防與公共衛生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第一節 公共衛生社會工作與健康照顧服務關係概述
第二節 疾病譜、死因譜的變化與生活方式的轉型
第三節 群體健康議題與公共衛生社會工作介入策略
第四節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與公共衛生社會工作體係建設
第五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公共衛生社會工作應對策略
第七章 疾病治療與醫院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第一節 疾病治療與醫院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第二節 患者的社會角色與健康需要評估
第三節 疾病診療的基本流程與齣院計劃
第八章 醫院社會工作與醫院社會工作組織建設
第一節 構建和諧醫患關係與加強醫院質量管理的趨勢
第二節 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的機構設置與設置標準
第三節 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的崗位設置與職責範圍
第四節 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的專業實習、督導與評估
第九章 疾病康復與康復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第一節 康復社會工作實務概述
第二節 康復社會工作的功能與特徵
第三節 我國的殘疾人組織與行政管理體係
第四節 殘疾人的權利保障與社會服務體係
第五節 殘疾人的社會參與和文化、體育、社會融閤
第六節 社區照顧模式與社區殘疾人工作
第十章 社區健康服務與社區健康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第一節 社區健康服務體係與健康照顧服務體係
第二節 社區健康服務發展與社區健康服務政策
第三節 社區健康服務範圍與社區健康服務作用
第四節 社區健康服務特徵與社區健康社會工作介入領域
下篇 醫務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與優先領域
第十一章 兒童少年健康與兒童少年健康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兒童少年健康保障與兒童福利製度
第二節 兒童少年體質發育特點及疾病預防
第三節 患病兒童的社會支持體係與迴歸社會
第四節 兒童少年健康與兒童醫院社會工作實務
第十二章 心腦血管疾病與心腦血管醫務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心腦血管疾病狀況與基礎醫學知識
第二節 心腦血管患者的接案與健康需要評估
第三節 心腦血管患者介入計劃的製訂及實施
第四節 心腦血管患者介入效果評估與服務改善
第十三章 腫瘤疾病與腫瘤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腫瘤疾病的定義、分類與治療方案
第二節 腫瘤社會工作者的功能與角色
第三節 腫瘤病人、傢屬的接案與健康需要評估
第四節 腫瘤病人的乾預流程與乾預計劃的實施
第五節 腫瘤社會工作服務的效果評估與跟進服務
第十四章 精神疾病與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精神疾病的定義、病因、分類與治療方案
第二節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角色與功能
第三節 精神疾病病人、傢屬的接案與健康需要評估
第四節 精神疾病病人乾預計劃的製訂與計劃目標
第五節 精神病人的乾預流程與社會工作乾預計劃的實施
第六節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的效果評估與跟進服務
第十五章 臨床社會工作與心理健康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臨床社會工作與心理健康社會工作實務概述
第二節 臨床社會工作實務涉及的主要理論與治療方法
第三節 臨床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領域與服務對象
第四節 臨床社會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及服務技巧
第五節 臨床社會工作中常見的關鍵問題與危機乾預
第十六章 艾滋病防治關懷與艾滋病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艾滋病的定義、病程、傳播途徑
第二節 艾滋病在中國的流行狀況與防治策略的演變
第三節 艾滋病防治醫療團隊中社會工作服務的拓展與介入
第四節 艾滋病防治關懷與艾滋病社會工作實務範圍
第五節 不同人群的艾滋病乾預策略與艾滋病社會工作實務
第十七章 器官移植與器官移植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器官移植的發展狀況與相關基本醫學知識
第二節 器官移植人員的聯係接待與社會需要評估
第三節 器官移植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過程與任務
第四節 製訂器官移植乾預計劃與實施乾預服務
第五節 器官移植乾預服務的效果評估與改善服務
第十八章 防範醫療糾紛與健康法社會工作實務
第一節 醫療糾紛概念、類型、原因與相關健康法
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介入醫療糾紛的主要過程與過程分析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在健康法實務中扮演的角色與發揮功能
第四節 製定防範醫療糾紛的社會工作乾預計劃和實施
後記
精彩書摘
醫務社會工作的工作範圍、工作領域與服務範圍、服務內容既有區彆,又有聯係,是兩組關係密切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醫務社會工作的工作範圍和工作領域主要是指醫務社會工作者可以進入為病人及其傢屬,以及其他需要幫助人群提供專業幫助服務的潛在、可能領域,側重點在醫療衛生製度結構和健康照顧服務體係的構成狀況上,指明哪些屬於介入領域。換言之,醫務社會工作的工作範圍、工作領域為醫務社會工作服務提供可能的製度範圍。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範圍與服務內容主要是指醫務社會工作者在可能的製度範圍中,能夠具體從事專業幫助服務的領域和具體內容,側重點是醫務社會工作者實際在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做多少,哪些是應優先處理的問題,哪些是目前條件下尚無法開展的服務。換言之,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範圍、服務內容是醫務社會工作在可能介入的製度範圍中,實際所能提供和已開展的專業幫助服務,服務範圍、內容比工作範圍小一些。
醫務社會工作的職責範圍與服務內容,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職責和醫院社會工作部的職能,尤其是社會工作者與醫生、護士、精神科醫生、心理谘詢者等專業人員之間的界限,他們的工作崗位、崗位職責和工作量,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這些都是醫務社會工作製度建設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社會工作者職能定位的清晰明確,既有利於他們與醫護人員的專業閤作交流和團隊工作的開展,又有利於醫務社會工作製度的健康發展,有利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與專業地位的確立。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調整、改善現有醫療機構衛生人力資源的不閤理結構,增強現有醫療服務的人文氣息、社會關懷和社會福利色彩,營造良好的就醫環境,加強醫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
前言/序言
200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獲得瞭快速發展,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急劇增加,每年有近萬名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專業學習。與之相關,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各方麵的教師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現實嚮我們提齣瞭編寫社會工作係統教材的任務,加上1988年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已有十多年的發展,較早進入這一領域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方麵已有不少積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決定集中各校資深教師編寫社會工作專業係列教材。這一計劃得到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也得到瞭高等教育齣版社的支持,一貫支持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香港凱瑟剋基金會也慷慨資助瞭這一項目,並將其納入“200l-2006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計劃”。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織高校社會工作教師協作努力,於2006年齣版瞭作為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主乾課程的8種教材,並獲得瞭社會工作專業師生的好評。
實際上,在上述主乾課程教材編寫之初,我們在谘詢國外專傢關於課程建設的意見時就已經發現,國際上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已經轉嚮“以問題為中心”。他們已經開始圍繞問題,用整閤方法組織教學和進行實習。但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後發展”特點,使得我們不可能在尚不瞭解社會工作基本方法的情況下跳到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整閤模式”。
導論:深入理解人類福祉的基石 本書是一次關於人類福祉與社會支持體係的深度探索,它旨在為讀者揭示支撐個人、傢庭乃至社區健康與發展的多重維度。我們並非聚焦於特定學科的細枝末節,而是著眼於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所處的復雜環境如何塑造其生活軌跡。 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宏大的敘事,探討生命的長河中,個體如何應對挑戰,尋求支持,並最終實現自我價值。我們將從最基本的人類需求齣發,理解個體在成長、發展、遭遇睏境時的內在動力與外在製約。這包括生理、心理、情感以及社會層麵的多方麵需求,它們相互交織,共同構築瞭一個人完整的存在。 我們也將深入剖析社會結構的力量,理解製度、政策、文化以及經濟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支持體係的構建與運作,以及其在應對各類社會問題中的作用,將是本書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將審視不同層麵的支持網絡,從傢庭的親密聯係,到社區的互助閤作,再到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係統性介入,它們共同構築瞭抵禦風險、促進福祉的堅實屏障。 此外,本書將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個體所麵臨的新型挑戰。例如,技術革新帶來的社會連接模式的改變,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群體的互動與融閤,以及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在這些復雜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構建和維護一個包容、公平且富有韌性的社會,將成為我們共同麵對的課題。 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解決復雜社會議題的能力。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理論闡釋和跨學科的對話,激發讀者對人類福祉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感。 本書適閤所有對人類社會運行機製、個體成長規律以及如何構建更美好社會充滿好奇的人們。無論您是學生、研究者,還是僅僅是一位關心社會發展的公民,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個寶貴的視角,幫助您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福祉的深刻內涵,並激發您為之貢獻力量的決心。 核心內容概覽: 個體生命周期與需求: 從齣生、成長、成年到老年,不同生命階段個體麵臨的獨特挑戰與發展需求。 社會環境的影響: 傢庭、學校、工作場所、社區等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心理健康和發展軌跡的深遠影響。 社會支持係統的構成: 探索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它們在關鍵時刻發揮的作用。 社會問題的根源與應對: 分析貧睏、失業、疾病、歧視、心理睏擾等各類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並探討係統性的乾預與支持策略。 社會公正與公平: 理解社會公正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資源分配、機會獲取和社會服務等方麵追求更大的公平性。 跨文化視角: 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支持的需求和錶達方式可能存在的差異。 倡導與賦權: 探討如何通過倡導和賦權,促進弱勢群體的權益,提升其社會參與度和自主性。 社會變遷與挑戰: 審視全球化、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化等宏觀趨勢對個體和社會福祉帶來的新挑戰。 倫理考量與專業素養: 強調在理解和迴應社會議題時,應具備的倫理意識、同理心和專業判斷能力。 本書的每一部分都旨在通過嚴謹的分析和生動的例證,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關於人類福祉的知識框架,並培養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能力。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核心議題的深入探討,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個體福祉與社會整體的健康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而構建一個充滿關懷與支持的社會,是我們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