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居住建筑

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居住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办公建筑
  • 居住建筑
  • 建筑表现
  • 建筑年鉴
  • 中国建筑
  • 建筑图纸
  • 设计案例
  • 建筑工程
  • 建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4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117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表现年鉴2010:办公建筑·居住建筑》是一套专业的建筑表现图全集,它全面反映了建筑设计及建筑表现行业的新成果,旨在打造中国极具影响力及专业性的建筑表现行业年鉴。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本年鉴的征稿消息发出后,得到行业里各路英雄豪杰的积极呼应和踊跃投稿,最终使本年鉴得以顺利面世。我们用专业年鉴的形式把优秀的建筑表现作品记录下来、推广开去,全面展示建筑表现图绘制的先进技法及精彩效果。同时,也使本年鉴成为建筑表现企业自我展示、宣传交流的平台。

作者简介

张先慧,中国麦迪逊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中国(广州、上海、北京)“广告人”广告书店董事长,广州先慧策划工作室主持人,“麦迪逊丛书”主编。

目录

005 文化建筑
体育
影剧院
博物馆
展览馆
文化中心
学校
图书馆
会议中心
宗教

005 办公建筑
商业办公
行政办公
科研办公

005 办公建筑
单位办公
广播电信
电力
物流基地
工业厂房

141 居住建筑
居住规则
居住景观
高层
小高层
多层
单体别墅
联排别墅

005 商业建筑
商城
酒店
商业区
售楼中心
娱乐城
会所
商业街
市场

005 景观与规划
城市规划
景观规划
旅游度假
古建筑
广场
公园

318 公共建筑
机场
车站(收费站)
医院
银行
港口、码头
道路、路桥、河道

005 力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品集
文化建筑
办公建筑
居住建筑
商业建筑
公共建筑
景观与规划

前言/序言


建筑的时代脉搏:2010年中国建筑实践深度透视 聚焦与视野:跨越地域与类别的建筑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特定年度内建筑成果的简单汇编,而是试图捕捉和记录2010年前后中国建筑实践在理论探索、技术革新与社会语境下的多重脉动。它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建筑研究者、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深度观察报告。 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侧重于对当时中国建筑界所关注的几大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剖析,这些议题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划分,触及到建筑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责任与空间哲学。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语汇重塑 201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拐点,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带来了对新型城市形态、公共空间活力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迫切需求。本部分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更新与存量空间的再激活: 探讨在快速建设放缓后,建筑师如何介入到既有的城市肌理中,对老旧工业区、历史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关注点在于如何平衡保护(Preservation)与注入新功能(Infill)之间的张力,例如,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激活沉寂的滨水空间,使其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焦点,而非仅仅是景观隔离带。本书将收录数个侧重于“微介入”策略的案例,分析这些策略如何通过最小化的干预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空间效益。 2. 基础设施的景观化与场所营造: 大型交通枢纽、跨江大桥、市政管廊等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已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工程项目,而是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将分析如何将这些“硬性”设施与周边环境进行整合,探讨它们的体量、材料选择及其对城市天际线产生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如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设计、地铁站点的多维交通流线组织等内容,这些内容着重于解决“快速通过”空间如何向“停留与交往”空间转化的设计难题。 3. 新型公共机构的空间哲学: 面对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的大量兴建,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公共建筑如何回应“国家形象”、“地域文化”的表达需求。分析建筑师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清晰逻辑与地方材料、传统工艺的细腻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建筑语汇。重点分析了围绕体量分配、光线控制(尤其在展陈空间中的应用)以及人流导向的复杂设计策略。 第二部分:技术迭代与材料边界的探索 建筑技术的进步是推动设计创新的直接动力。2010年左右,参数化设计工具开始在中国设计界普及,同时,新型环保材料和高性能围护结构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成熟。 1. 数字建造与复杂曲面的实现: 探讨了如何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支持复杂几何造型(如双曲面、自由曲面)的精确分析和落地建造。本部分将通过对多个具有挑战性屋顶或幕墙系统的案例分析,解构从概念草图到工厂预制、再到现场精确安装的全过程,重点分析数字工具如何优化了结构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2. 高性能幕墙系统的热工性能优化: 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设计复杂度显著增加。本书详细介绍了多层空腔幕墙、低辐射玻璃的应用及其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特别关注了那些将通风道、遮阳系统与结构清晰地整合在表皮之下的设计方案,展示了技术理性如何服务于建筑的被动式节能策略。 3. 结构逻辑与表皮表现的张力: 分析了部分结构体系(如巨型桁架、悬挑结构)如何被刻意地“外露”并转化为建筑的视觉符号。这部分并非关注装饰性,而是探讨结构受力逻辑、材料的本真状态如何与建筑的整体形态发生深刻的对话,例如,如何通过钢材或混凝土的清晰表达,传达出设计的力度与精确性。 第三部分:人居环境的再定义:尺度、私密性与社区的构建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单一的居住建筑类型,但它关注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尺度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关怀: 1. 社区尺度的公共交往空间: 考察了在大型居住区或城市综合体中,设计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庭院、步道和半私密灰空间,鼓励邻里间的非正式交流。强调了步行尺度分析在功能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2. 建筑的“透明度”与边界的模糊: 探讨了商业建筑、办公空间如何通过玻璃化、低矮的基础处理等手法,打破传统建筑“坚固堡垒”的形象,增强建筑与街道的互动性。分析了这种透明化在维护使用安全和隐私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 3. 场所精神的当代诠释: 总结了优秀设计如何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避免沦为缺乏记忆点的“国际风格”复制品。这涉及到对地方气候、日照规律的精细适应,以及对特定材料(如夯土、清水砖)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演绎,从而在功能主义之外,赋予建筑以情感深度和文化锚点。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充满批判性思考的视角,记录并解析2010年前后中国建筑领域所付诸实践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探索与工程实践。它是一份关于当时建筑图景的综合性文献,是理解中国当代建筑发展轨迹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年鉴翻开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简洁而有力的建筑摄影作品,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一年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脉动与思考。虽然我更侧重于关注那些带有实验性、挑战传统空间界限的前沿设计,但即便是这些主流的办公楼和居住项目的案例,也展现出了一种在高速发展中力求精细化的趋势。我注意到,许多作品在体块处理上越来越趋向于内敛和功能至上,缺少了一些过去那种张扬的符号化表达,这或许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但也让我略感一丝遗憾——那种直击人心的、能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建筑诗歌”似乎被更稳健的“建筑商业逻辑”所取代了。特别是那些办公建筑,它们在追求绿色、智能化的同时,对公共空间的活性营造似乎还停留在表层,缺少真正意义上激发人与人之间深度互动的场所设计。我期待看到更多对“工作”这一行为本身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空间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在现有框架下做优化和美化。这些案例如同教科书般标准,清晰地展示了“什么能做”和“如何做”,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哲学探讨,似乎还留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扎实的行业快照,适合需要了解当前市场主流审美和技术规范的设计师作为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排版和印刷质量毋庸置疑是顶级的,每一幅图像都清晰锐利,色调准确,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非常愉悦。然而,作为一本“年鉴”,它在提供案例对比和趋势分析方面的深度略显不足。例如,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章节,对比不同地域(如北方严寒地区与南方潮湿地区)在应对气候挑战时,办公与居住建筑在节能策略和材料选择上的差异化创新,那将极大地增强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现在的案例展示更像是孤立的、成功的个案汇报,缺乏将它们置于更宏大的、系统性的建筑演进脉络中进行考察。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哪些设计语言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哪些又是真正能在中国未来数十年建筑发展中扮演基石角色的核心技术或设计理念。这本书提供了一张详尽的“点状地图”,但缺少了连接这些点、揭示其背后深层逻辑的“网络图谱”。它更像是一个年度精选集,而非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行业白皮书。

评分

我对这本年鉴中呈现的办公空间设计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熟悉并非源于抄袭或雷同,而是源于一种全球化的、趋同的设计语言——玻璃幕墙、悬挑结构、开放式中庭,这些元素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形象”的标准模板。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框架下,不同企业文化是如何渗透并最终塑造空间的?例如,一个强调协作的科技公司,和一个注重隐私和专注力的金融机构,它们在空间布局上应该体现出本质的区别,而不仅仅是家具和绿植的调整。遗憾的是,很多案例的介绍过于侧重于建筑本身的构造和形式美学,对于内部的使用者体验、工作流的优化、以及空间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显得轻描淡写。我希望看到更深入的“行为研究”介入到设计决策中去,比如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来验证某些设计决策是否真的提高了生产力或员工满意度。如果能看到更多关于动态办公环境(Agile Workplace)的实践案例及其效果评估,这本书对于关注用户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

翻阅这些建筑照片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似乎对“体量感”的强调远远大于对“细节质感”的把控。尤其是在远景和鸟瞰图的呈现中,建筑群像是一件件雕塑般矗立在城市背景中,强调其作为城市天际线贡献者的角色。然而,一旦将目光聚焦到立面的材料交接处、窗框的处理、或者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细节时,那种宏大的叙事感便开始松动,甚至暴露出一些在标准化生产下难以避免的粗糙感。对于像我这样对建筑的“皮肤”和“触感”极为敏感的人来说,这本年鉴在微观层面的展示略显不足。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材料本真性(Material Honesty)的探索,即材料本身随着时间流逝所呈现出的自然老化和风化美感。建筑不应是永恒不变的纪念碑,而应是与环境、与时间共存的有机体。这本书成功地捕捉了这些建筑“建成一刻”的完美状态,但缺少了对它们未来“生活状态”的想象与预设。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在“信息密度”上的取舍问题。作为一名专注于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的从业者,我本能地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微介入”和“有机生长”的实践案例。然而,年鉴的焦点显然集中在全新的、大规模的开发项目上,这使得我对其中居住建筑部分的期待值打了折扣。那些宏伟的新建住宅区,固然在材料运用和幕墙技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准,但它们往往脱离了中国城市肌理中更为复杂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我更关注的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存量时代,建筑如何通过最小的干预,激活沉睡的社区活力,如何回应不同社会阶层对“家”的多元化定义。这里展示的居住模式,似乎预设了一个相对同质化的、中产以上的用户群体,对于那些挣扎在城市边缘、追求实用与成本效益的居住需求,这些案例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如果能在“居住建筑”这部分加入更多对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探索,或者深入剖析不同气候带下对本土化居住经验的继承与创新,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会得到质的飞跃。现在的它,更像是一个“新建筑的竣工报告集锦”,而非一份对未来居住形态的深度预言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