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目录
中文版译序
前言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为什么的?
第二章 行为和行为场——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章 环境场——问题;对错误的解决办法的拒斥;对正确的解决办法的一般阐述
第四章 环境场——视觉组织及其定律
第五章 环境场——图形和背景格局
第六章 环境场——恒常性
第七章 环境场——三维空间和运动
第八章 活动——反射;自我;执行者
第九章 活动——调节的行为、态度、情绪和意志
第十章 记忆——痕迹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
第十一章 记忆
——痕迹理论的根据:实验部分和理论构建
第十二章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一)
第十三章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二)
第十四章 社会和人格
第十五章 结论
精彩书摘
如果有人认为该论点已经排斥了场概念使用的话,那么这将会误解这一论点的倾向。反之亦然;如果行为的地点在于物质世界,那么,在物理学中作为一种有力工具的场概念也必须适用于行为。我们的论点仅仅否认这种场概念能与行为环境概念相一致。
2.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们反对这种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的第二个理由是以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前者依靠后者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这种依靠的方式决非简单或模棱两可。但是,鉴于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里加以讨论,它的一个方面是在这个联结中有关的:我们假设这种联结是一种因果联结,也即地理环境成为行为环境的原因。不过,由于两者属于不同的论域,困难又出现了。这是因为,一个论域中的一种原因如何能在另外一个论域中产生一种结果呢?我们的所有因果定律在同一论域内涉及各种事件,因此,由于地理环境属于物理领域,我们要求它的结果也属于物理领域。于是,我们再一次被迫离开行为环境;我们被迫用实际的物质在机体中发生的事去取代它。当然,这个问题并非始终让我们感兴趣。我们可以认为它的答案是理所当然的,或者把它暂时搁置起来以便处理其他一些问题。科学始终在不同的水平上运作,在较高水平上的运作可能进行一个长时期而无须涉及较低水平的运作。因此,化学在与物理结合以前成为一门十分先进的科学,即便到了今天,它也不可能将一切化学反应具体地还原为质子和电子的运动,尽管每一位科学家都认为原则上这样的变化是可能的。
因此,我们目前的论点仅仅意味着,心理场作为最低水平上的基本概念,不可能与行为环境相一致,这是因为,作为基本概念,心理场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必须与地理环境在因果上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我们已经指出,心理学在不同水平上运作,而行为环境可能是这些水平中的某个水平,如果不是整个场的话,至少是它的一个部分。
前言/序言
本书的目的已在导论部分和最后一章阐释了。因此,前言可以简洁一些。我在经历了五年的纯研究工作以后,意欲对此作一概括,于是构想了以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为主题的著作编写计划。对我来说,如果我想以著作形式来表达我的观点,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使我的知识系统化。当我开始撰写第一章时,最后的结果如何,我心里仍然茫然无知。我只希望,我能够写出这样~部著作,它对广大读者而非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有感召力,与此同时,为更多的专业读者提供一些饶有兴趣的具体素材。对于我来说,以及对于我的一些朋友来说,我想通过撰写一部其观点介于苛勒(Kohler)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通俗教科书之间的著作,来系统阐释我的上述想法。我担心,这一想法的结果是,本书既未感召普通读者,又未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
在我的最初计划里,我打算尽我所能系统地表述心理学。为此,我坚持一种主张,该主张对有些读者来说似乎显得有点迂腐。我所谓的主张并非意指完整性,而是意指一致性。我想表明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揭示这些解决办法留下的欠缺等等,把顺序(order)引入由现代心理学所发现的大量事实。我意欲表达的心理学体系不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体系,而是一种正在构建的体系,一种处于生长状态的体系。根据这一观点,我划分领域,选择材料。我的陈述尽管冗长,但仍省略了大量的事实,它们中有许多肯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虽然每一个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任意的,并有赖于选择者,但是某种选择仍是必要的。我试图根据材料对我的计划所作的贡献来选择我所需要的材料。我收集了大量的格式塔文献,它们对我的系统化概念具有指导意义。在重温这部著作时,我发现有些部分比另一些部分难度更大。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一本深度探索格式塔心理学核心概念与应用的书籍,它并非是对某一本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对这一心理学流派的整体理解和概括。格式塔心理学,其德语原意为“完形”,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构成了本书探讨的基石。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于感知、思维、学习、记忆以及社会互动等多个维度,揭示我们如何通过组织化、结构化的方式来理解和处理信息,从而形成连贯而有意义的经验。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清晰,语言生动而不失学术深度,旨在让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它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直观的图示说明,以及对经典实验的解读,层层深入地剖析格式塔心理学的精髓。 一、感知世界的组织化:格式塔的基石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格式塔心理学在感知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我们如何从一堆零散的感觉信息中辨识出形状、颜色、深度和运动?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这并非是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主动的组织化过程。本书将详细阐述一系列核心的组织原则,例如: 邻近原则(Proximity):距离相近的事物倾向于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我们会将并排的圆点看作一行,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相似原则(Similarity):相似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会使事物更容易被归类和组织。例如,在一堆不同颜色的球中,我们会自然地将同色的球组合在一起。 封闭原则(Closure):我们会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填补”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例如,即使一个圆形被打断,我们依然能感知它是一个完整的圆。 连续原则(Continuity):我们倾向于感知那些看起来平滑、连续的线条和图案,而不是断裂的、突变的。例如,两条交叉的线,我们会将其感知为两条连续的线,而不是四条单独的线段。 共同命运原则(Common Fate):如果一组事物以相同的方向、速度移动,我们就会将它们感知为一个整体。例如,一群鸟在天空中一起飞翔,我们自然会将其视为一个群组。 图形-背景原则(Figure-Ground):我们总是将视觉场景分成一个突出且清晰的“图形”(figure)和一个模糊的“背景”(ground)。例如,在阅读文字时,文字是图形,纸张是背景。 这些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视觉体验。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图形示例,让读者亲身感受这些原则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日常感知,从而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对于理解视觉错觉、艺术创作乃至广告设计的巨大启示。 二、思维的洞察与顿悟:格式塔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不仅仅解释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本书将重点介绍“顿悟”(insight)这一概念。与传统的试错学习不同,顿悟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突然出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仿佛“灵光一闪”。 本书将详细解析科勒(Wolfgang Köhler)关于黑猩猩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表明,黑猩猩并非简单地通过重复尝试来学习,而是在理解情境结构后,突然领悟到解决方案。这种顿悟式的学习,揭示了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书中将探讨如何通过“重构”问题来促进顿悟。这意味着要从新的角度审视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问题的整体结构。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培养顿悟能力,无论是面对学术难题、工作挑战,还是生活中的琐事,都能找到更高效、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三、学习与记忆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也对学习和记忆过程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本书将论述,学习并非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机械地记忆,而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组织化,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时,记忆会更加牢固,提取也更加容易。 书中将对比格式塔观点与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差异。格式塔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结构化”,而不仅仅是刺激-反应的强化。例如,通过理解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比死记硬背公式本身更能促进长久的记忆和应用。 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组块”(chunking)来提高记忆效率。将信息分解成有意义的小单元,然后将这些单元组织成更大的、有结构的单元,从而克服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这在学习语言、记忆电话号码、甚至编程时都至关重要。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社会与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远不止于个体感知和思维,它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甚至治疗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格式塔的“群体动力学”思想,强调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和互动,而非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本书将讨论群体凝聚力、领导力以及群体决策等问题,并分析格式塔原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和协作。 在治疗领域,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是这一心理学派的重要分支。本书将简要介绍格式塔疗法的核心理念,如“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完整性”(wholeness)、以及“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等。它强调个体作为整体的自我觉察和责任,以及通过整合各个方面来达成个体的完整性。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教育、设计、用户体验、以及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教育中,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易于理解的课程;在设计中,如何创造更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界面和产品;在管理中,如何建立更高效的团队和更和谐的工作氛围。 五、批判性反思与未来展望 虽然格式塔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本书也不会回避对其局限性的讨论。例如,一些批评者认为格式塔的“整体性”概念有时过于模糊,难以量化和操作化。本书将呈现一些对格式塔理论的最新研究和发展,以及它如何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其他领域的最新发现相结合,为理解人类心智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深刻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核心思想,并认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组织和建构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世界。通过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并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体验和参与这个世界。它鼓励一种更具整体性、更具创造性和更具意识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