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建筑:汉英对照

古典建筑: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正楠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建筑
  • 建筑史
  • 中西方建筑
  • 汉英对照
  • 建筑设计
  • 建筑理论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建筑风格
  • 古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27071
商品编码:10387761495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古典建筑:汉英对照 作  者:林正楠 著作 定  价:59 出 版 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1日 页  数:16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6127071 古典建筑综述
Overview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001
起源
Origin002
流变
Change and Evolution006
特点
Characteristics 025
古典建筑形态
Form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041
宫殿建筑
Palace Building 042
陵墓建筑
Mausoleum Building058
坛庙建筑
Altar and Temple Building072
宗教建筑
Religious Building087
园林建筑
Garden Building 11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多样:高大宏伟的宫殿、庄严肃穆的陵墓、朴素实用的民居、精巧优美的园林……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书将中国古典建筑的众多样式汇聚在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您一一讲述它们的历史及魅力。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世界著名桥梁工程实例解析》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世界著名桥梁工程实例解析 导言:跨越时空的结构史诗 桥梁,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工程奇迹之一,不仅是连接地理障碍的实用工具,更是人类智慧、技术进步与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从古代的石拱桥到现代的悬索巨擘,桥梁的每一次飞跃,都标志着人类对力学原理理解的深化和对材料潜能的极致探索。 《世界著名桥梁工程实例解析》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土木学子、工程爱好者以及所有对宏大工程抱有好奇心的人们,提供一次深度、系统的巡礼。本书不满足于罗列桥梁名称和数据,而是深入剖析每一座标志性桥梁背后的设计哲学、技术创新、施工挑战及其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力求展现桥梁工程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社会责任的复杂维度。 本书精选了跨越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流派的全球性经典案例,涵盖了从古罗马的坚固拱桥到21世纪的超长跨度斜拉桥,从复杂地形下的特种结构到应对极端环境的智能桥梁。通过详尽的图解、详细的计算原理简述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读者将能够领略到人类如何以钢筋、混凝土和缆索,编织出横跨江河湖海的壮丽篇章。 第一部分:基础与革新——传统结构的演进(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基础工程理论的奠基性作品,探讨了桥梁结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轨迹。 一、罗马的永恒:石拱桥的力学与美学 我们将详细解析罗马帝国时期留存至今的经典石拱桥,例如庞特·迪加尔(Pont du Gard)。本书不仅会剖析其优美的几何比例——黄金分割在拱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会深入探讨其无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何通过精确的拱形与砌筑工艺实现压应力的完美传递。我们将展示古人对“自承重结构”理解的深度,以及这些结构在两千年风雨中保持稳定的秘诀——不仅仅是材料的强度,更是选址的智慧和对基础地质的深刻洞察。 二、工业革命的先声:铸铁与早期钢结构的试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为桥梁材料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章重点分析铁桥(Iron Bridge)等早期尝试。我们将对比铸铁与石材在抗拉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工程师们如何摸索出第一批金属构件的连接技术,例如铆接和螺栓连接的早期形态。这些早期的“钢铁”桥梁,尽管在今天的标准看来略显粗犷,却是现代钢结构诞生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部分:跨越鸿沟——悬索与斜拉技术的巅峰对决(约600字) 进入20世纪,人类对长跨度结构的需求日益迫切,悬索桥和斜拉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两大主流技术,它们代表了结构效率与美学表达的极致融合。 三、悬索的优雅:长跨度桥梁的里程碑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20世纪工程的象征——悬索桥。我们将以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和塔桥(Tower Bridge)(虽然塔桥兼具开启功能,但其主跨仍是重要的悬索或拉杆结构代表)为例进行细致解构。 金门大桥: 重点分析其抗风性设计。面对旧金山湾复杂的气象条件,工程师如何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桥面箱梁的开槽设计(而非早期尝试的桁架)来消散涡流脱落的风险。同时,对主缆的制造、张拉过程的精确控制,以及如何在高海拔、高盐雾环境下保证钢材的耐久性,都将有详尽的阐述。 跨海巨擘: 对如土耳其的1915恰纳卡莱大桥这类超长跨度桥梁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探讨箱梁、吊索布置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悬臂浇筑、缆索的空中纺织)来完成如此巨大的结构。 四、斜拉的张力:直接而有力的美学 斜拉桥以其更简洁的造型和更优的刚度,在1000米至1500米的主跨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本书将剖析日本的多多罗大桥或法国的米约高架桥(Viaduc de Millau)等代表作。 结构几何: 详细对比平行索系与扇形索系在承载效率和局部受力上的差异。分析主塔的截面形式(H形、A形或单柱)如何影响其抗扭刚度。 预应力与施工: 重点介绍斜拉索的预应力调整技术,这是确保桥面线形精度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对米约高架桥这种“边建边移”的独特施工工艺,其同步顶推的力学控制也将在书中得到专业呈现。 第三部分:挑战与适应——特殊环境下的工程壮举(约400字) 桥梁工程的伟大之处,往往体现在它如何战胜极端或非传统的自然条件。 五、地震与风力:高风险区的防护策略 对于位于地震活跃带的桥梁,如日本或智利的某些大型跨海大桥,基础隔震和主动/被动阻尼技术是核心议题。本书将介绍先进的铅芯橡胶支座(LRB)、摩擦摆支座(FPS)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极端地震下的非线性响应。同时,对于常年遭受台风或强风侵袭的桥梁,深入探讨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六、水下与冰雪:深水与寒冷地区的特殊处理 对于跨越深水峡湾或常年冻土区的桥梁,如挪威或加拿大的某些桥梁,基础的施工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将介绍深水沉箱的制造与安装技术,以及在极寒地区,如何处理混凝土的冻融循环、钢结构的低温脆性,以及冰载荷对桥墩的冲击计算。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材料科学与现场施工的紧密结合。 结论:迈向未来的智能与可持续性(约200字) 桥梁工程的未来不再仅仅关乎跨度的大小,更关乎其“智能”和“韧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桥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介绍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探讨光纤传感器、应变片如何实时反馈桥梁的应力状态,使维护从周期性检查转变为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此外,对新型复合材料(如FRP筋材)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来优化复杂节点,也将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世界著名桥梁工程实例解析》力求成为一本集历史深度、工程广度与技术前沿性于一体的参考书。它描绘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物理形态,更是人类永恒的探索精神和对完美结构的不懈追求。通过这些杰出的案例,读者将对“何为一座好桥”产生全新的、多维度的理解。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典建筑:汉英对照》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西方古典建筑认知的新视角!我一直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样式充满好奇,但往往苦于中文资料的局限性,或是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将那些宏伟的柱廊、精美的雕饰、严谨的比例,用清晰易懂的文字呈现在我面前。更绝的是,它竟然提供了英汉对照!这意味着我不仅能享受中文的流畅叙述,还能直接对照英文原著,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热衷于跨文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翻阅的时候,那些诸如“爱奥尼克柱式”、“多立克柱式”等名词,一旦与英文对应,瞬间就觉得脉络清晰了许多,仿佛一座座历史的桥梁在我眼前搭建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比如不同时期古典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那些隐藏在建筑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象征。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罗马的万神殿,或者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感受着时光的沉淀和人类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理解了西方古典建筑为何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发展。我还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建筑系朋友们,我相信他们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古典建筑:汉英对照》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图书购买。一直以来,我对西方古典建筑的魅力都无法抗拒,但苦于中文资料往往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认知,而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又稍显吃力。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结合,用清晰流畅的中文讲解,再配上精准的英文翻译,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类建筑风格的划分和解读,从多立克、爱奥尼克到科林斯柱式,再到罗马时期的券拱结构和穹顶技术,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图示。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深入到一座座历史建筑的内部,去感受它们的空间布局、比例关系和装饰细节。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古典建筑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借鉴和演变,例如新古典主义如何将古典元素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通过汉英对照,我不仅能理解中文的丰富表述,还能对照英文,加深对建筑学术语的理解,这对于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对背后文化、历史和美学理念的深刻理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西方古典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知识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建筑从业者,我深知掌握双语在理解和沟通西方建筑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古典建筑:汉英对照》这本书,正是我近年来看到的一本极具实用价值的学术性读物。它所涵盖的内容,从古希腊时期的神庙建筑,到罗马时期的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元素的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兴起,几乎囊括了西方古典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和标志性作品。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采用了汉英对照的形式,这对于我这样的双语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巩固和提升中文语境下的建筑术语理解,更能让我直接对比英文原版的学术表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观点和细微差别。我发现书中对一些复杂的建筑构件和设计原理的解释,在双语对照下显得尤为清晰。例如,对于“Orders”的详细介绍,英汉对照能够让我更容易理解不同柱式之间的微妙差异及其背后的美学逻辑。此外,书中对建筑与哲学、宗教、社会制度等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发思想的著作,我会将它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推荐给我的同事和学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偶然翻阅了《古典建筑:汉英对照》这本书,收获颇丰。我一直觉得,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而西方古典建筑,以其宏伟的气势、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阅读相关资料时,我常常因为语言障碍和专业术语的隔阂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它不仅用中文详细地阐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起源、发展、主要风格以及代表性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对应的英文翻译。这就像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语言维度去理解同一个概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述,例如不同柱式的特征、拱券的应用、以及装饰纹样的含义等等。通过对照中英双语,我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些专业术语的精髓,理解它们在历史语境中的意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西方古典艺术和历史的兴趣。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珍贵的工具书,它将陪伴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让我有机会更全面地认识和欣赏人类文明的瑰宝。

评分

《古典建筑:汉英对照》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这样一位对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充满向往,但又因为语言门槛而望而却步的读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导览,将那些曾经只能在图片上遥遥相望的宏伟建筑,以文字和对照的方式,变得触手可及。我最看重的是它“汉英对照”的特点,这极大地拓展了我获取知识的维度。当我对某个建筑术语,比如“entablature”或“pediment”感到困惑时,我可以直接查看旁边的中文解释,理解起来便如同拨云见日。反之,当中文的描述中出现一些不够精准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时,英文的对照也能帮助我找到更标准、更学术的表达。书中对从古希腊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再到后来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演变,都有着细致的梳理和论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标志性建筑的深入剖析,例如它们的设计理念、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建筑师和工匠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延伸,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