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标准
  • 节水设计
  • 民用建筑
  • GB50555-2010
  • 绿色建筑
  • 工程规范
  • 建筑工程
  • 给排水
  • 环保
  • 设计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888
商品编码:1046869146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67

具体描述




书名: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定价:12.00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平装: 6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1511217888

条形码: 1511217888

商品尺寸: 19.6 x 13.5 x 0.5 cm

商品重量: 82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7]125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而成。本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民用建筑节水设计的经验,并参考了有关国内外相关应用研究成果。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节水设计计算

3.1 节水用水定额

3.2 年节水用水量计算

4 节水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供水系统

4.3 循环水系统

4.4 浇洒系统

5 非传统水源利用

5.1 一般规定

5.2 雨水利用

5.3 中水利用

6 节水设备、计量仪表、器材及管材、管件

6.1 卫生器具、器材

6.2 节水设备

6.3 管材、管件

附录A“节水设计专篇”编写格式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现代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 探寻材料的极限与未来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现代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前沿进展与实际应用,聚焦于传统材料的性能提升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工业化进程。它不仅是一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更是一本为材料工程师、结构设计师和研发人员提供系统知识框架与实践指导的参考手册。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将深奥的材料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基础与微观结构控制(I & II)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深入探讨了材料的原子结构、晶体学、缺陷理论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第一章:工程材料的分类与本征特性 概述了金属、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的宏观分类、基本性能指标(如强度、韧性、刚度、耐腐蚀性)的工程定义与测试标准。重点阐述了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与相图在工程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晶界工程 详述了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紧密堆积等晶体结构的形成机制。核心内容聚焦于晶界(Grain Boundary)的类型、能垒与扩散行为。通过控制晶粒尺寸(纳米晶体制备技术),实现材料的Hall-Petch效应的深入分析与应用,为高强度低塑性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材料中的缺陷与本征性能 深入剖析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在塑性变形、蠕变和断裂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位错运动的驱动力与阻碍机制,并引入了非晶态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晶态材料的性能差异对比。 第四章:扩散与相变动力学 探讨了固态材料中的扩散机制(Fick定律的深入应用、扩散激活能)。重点阐述了热力学驱动下的相变过程,包括固溶体分解、析出强化机制、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特性,以及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固溶处理)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 第二部分:金属材料的深度加工与性能优化(III & IV) 本部分专注于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从微观组织演变到宏观力学响应,系统介绍现代冶金工程的技术。 第五章:铁基合金——钢材的现代冶金 详细阐述了Fe-C合金系的相图解析,重点放在低合金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的成分设计原则。深度解析了奥氏体化、贝氏体转变的微观机理,并引入了先进高强钢(AHSS)如双相钢(DP)、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的组织设计与成型性能分析。 第六章:铝、镁及钛合金的轻量化设计 关注于比强度要求高的领域。对Al-Li、7XXX系铝合金的时效强化机制、应力腐蚀开裂(SCC)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详尽论述。钛合金部分侧重于α+β和全β钛合金的组织稳定性控制及其在航空发动机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七章:塑性加工理论与织构演化 探讨了轧制、锻造、挤压等主要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流动应力模型。核心内容在于晶体塑性模拟(Crystal Plasticity Modeling),解释加工过程中材料内部的织构(Texture)的形成与演变,以及织构对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材料的疲劳、断裂与可靠性 这是工程应用的核心章节。系统介绍了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与断裂的物理机制。涵盖了Paris-Erdogan定律、裂纹尖端弹塑性场理论(J积分、应力张量)。针对高应力循环环境,引入了低周疲劳(LCF)和高周疲劳(HCF)的评估方法,并结合无损检测(NDT)技术保障结构完整性。 --- 第三部分:陶瓷、聚合物与复合材料(V) 本部分拓展了视野,涵盖了非金属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高性能需求。 第九章:结构与功能陶瓷 介绍了氧化物、非氧化物陶瓷(如SiC、Si3N4)的制备工艺(烧结、热压)。重点在于陶瓷的增韧技术(如第二相颗粒、纤维增强),以及高温抗氧化性与抗热震性的评估指标。 第十章: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行为 深入分析了聚合物的长链结构、缠结点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使用蠕变柔量和松弛时间描述聚合物的粘弹性本构关系。讨论了老化、光降解和化学侵蚀对聚合物长期服役性能的影响。 第十一章:先进复合材料的力学建模 重点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系统介绍了混合律、层合板理论(经典层合板理论CLT),以及纤维/基体界面结合对整体性能的决定性作用。分析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CFRP)和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GFTP)的失效模式。 --- 第四部分:功能材料与智能响应(VI) 本部分关注材料如何响应电、磁、光等外部激励,是现代电子、能源和传感技术的核心。 第十二章:电学与磁学功能材料 涵盖了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基础,介电材料的极化机理。在磁性材料方面,深入探讨了硬磁与软磁材料的磁滞回线特征,以及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现象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智能材料与自适应结构 聚焦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如NiTi)的相变及应变恢复机制,压电/逆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实现结构健康监测(SHM)与主动减振技术。 第十四章:能源存储材料——电池与燃料电池 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如NMC、LFP)的电化学性能、循环稳定性。探讨了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界面阻抗问题。 --- 第五部分:材料的表面工程与防护(VII) 材料的失效往往始于表面。本部分专注于通过表面改性来提升材料的服役寿命。 第十五章:薄膜沉积技术与界面控制 比较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的原理与适用范围。重点讨论了类金刚石薄膜(DLC)和陶瓷涂层在提高硬度和耐磨性方面的作用。 第十六章:热喷涂与扩散涂层 深入分析了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等技术,用于制备耐高温和抗腐蚀涂层。引入了渗碳、渗氮等热化学扩散过程对工件表层硬度层深度的控制。 第十七章:腐蚀控制与电化学防护 系统阐述了金属腐蚀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详细分析了电化学保护(阴极保护、牺牲阳极法)的工程实施。针对特定介质(如海洋环境、酸洗过程),提供了先进的缓蚀剂选择策略。 --- 第六部分:材料的计算模拟与数据驱动(VIII) 本部分面向前沿研究方法,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工具辅助材料设计与过程优化。 第十八章:计算材料学导论 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DFT)在预测新材料结构和电子性质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D)在模拟扩散、位错滑移等微观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 第十九章:有限元分析(FEA)在材料中的应用 阐述了如何将材料本构模型(如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嵌入到FEA框架中。针对复杂载荷下的结构响应预测(如冲击、爆炸)提供了详细的建模步骤和收敛性分析方法。 第二十章:材料信息学与高通量实验 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ML)处理高维实验数据,加速新型合金或功能材料的筛选。介绍了高通量合成与表征技术在优化材料制备工艺参数集中的作用,展望了材料设计“逆向工程”的未来。 --- 总结 《现代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不仅强调“是什么”(材料的性质),更聚焦于“为什么”(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如何做”(先进的制造与模拟技术)。通过跨越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知识体系,本书旨在培养读者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多尺度、多物理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工业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家居生活品质都有较高追求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欣喜地接触到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建筑节水”这个概念。它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设备推荐,而是深入到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和技术层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用水效率的评估和评价标准,这让我意识到,衡量一个建筑是否节水,不仅仅看用了多少水,更要看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多高。书中对不同给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原则,以及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水部分的引用和解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关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例如雨水收集和灰水(中水)回用等技术,书中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在未来,建筑的用水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到建筑节水的重要性和实现的路径,让我对未来的绿色人居环境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资源就是水。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这本书时,立刻被吸引了。翻阅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而且极具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关于建筑节水设计的启发。书中对各种民用建筑的用水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节水措施,这让我认识到,建筑节水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因建筑类型而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用水器具选择和安装的详细规定,以及对给水管网设计的节水要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雨水和中水回用等再生水技术的应用,这充分展现了其系统性和全面性。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其传递的“节约每一滴水”的理念,以及在建筑设计层面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更可持续的居住空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略有了解的普通市民,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专业性和系统性。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环保书籍,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建筑的节水设计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在用水需求和节水潜力上的差异化分析,这体现了设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用水习惯,在建筑设计层面是可以被优化和改进的,例如通过优化给排水管网设计、选择高效用水设备、以及合理配置用水量等,都能够有效减少水的浪费。书中关于生活污水和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详细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是对水的循环利用,也为建筑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行业术语和技术参数,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但其核心理念——“节水优先,系统施策”——却清晰地传达给了我,让我认识到建筑节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完全是出于对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绿色建筑趋势的好奇。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节水设备清单,而是从建筑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的节水策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用水定额的科学划分和计算方法,这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水目标设定提供了量化的依据。同时,它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建筑的各个环节——从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施工、验收,乃至运行维护——各个阶段落实节水措施。其中关于绿色建材、节水器具的选择标准,以及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技术,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节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设计师、开发者、使用者以及相关政策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建筑如何“喝水”的窗户,也让我看到了通过科学设计,建筑也能成为节约水资源的“主力军”。

评分

这本《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颇受启发。作为一名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我们赖以居住的建筑中,更有效地节约宝贵的水资源。翻阅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建筑的节水设计并非只是简单的“少开水龙头”或是“装节水马桶”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从源头到终端的系统性思考。书中对不同类型民用建筑的用水定额、用水器具的选用标准、给水系统设计中的节水措施,甚至包括雨水和中水回用等再生水技术的应用,都有着详尽的规定和指导。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初期就应融入节水理念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后期的补救措施,其实都可以通过前期的合理规划来避免,这不仅节约成本,更能实现长远的节能效益。书中细致的条文和严谨的论证,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需要反复琢磨,但其清晰的逻辑和实操性强的建议,让我对未来建筑的节水潜力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与水和谐共处的行动指南,为我描绘了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居住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