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庆银 编
图书标签:
  • 无机化学
  • 无机合成
  • 制备化学
  • 化学实验
  • 配位化学
  • 晶体化学
  • 固体化学
  • 材料化学
  • 合成方法
  • 化学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5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05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共十章,前两章阐述了重要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原理和方法,后八章介绍了重要的多酸化合物、分子筛及多孔材料、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富勒烯及衍生物、金属?有机骨架配位聚合物、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纳米材料和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与制备、应用及研究进展。具有现代性、新颖性和前瞻性,体现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书中列出了近年新进展的1300余篇参考文献。
《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重要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原理
1.1 单分散颗粒制备原理
1.1.1 沉淀的形成
1.1.2 晶核的形成
1.1.3 晶核的长大
1.1.4 成核和生长的分离
1.1.5 胶粒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1.1.6 防团聚的方法

1.2 晶体生长原理
1.2.1 晶体的相关概念
1.2.2 晶体生长基本问题
1.2.3 晶体生长的基本过程
1.2.4 晶体生长理论
1.2.5 晶体生长热力学和动力学
1.2.6 晶体生长形态
1.2.7 晶体几何形态与其内部结构间的联系

1.3 胶束理论及其仿生合成原理
1.3.1 胶束的形成
1.3.2 胶束的结构
1.3.3 仿生材料合成中的胶束体系

1.4 粒径及形貌控制原理
1.4.1 概论
1.4.2 产生沉淀的化学过程
1.4.3 粒子成核与生长的物理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重要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方法
2.1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
2.1.1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特点
2.1.2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反应介质
2.1.3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装置和流程
2.1.4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应用

2.2 溶胶-凝胶合成法(sol-gel)
2.2.1 溶胶-凝胶合成法原理
2.2.2 溶胶-凝胶合成法特点
2.2.3 溶胶-凝胶合成法制备工艺流程及其影响因素
2.2.4 溶胶-凝胶合成法应用

2.3 固相合成法
2.3.1 低温固相合成法
2.3.2 高温固相合成法

2.4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2.4.1 化学气相沉积法原理
2.4.2 化学气相沉积法特点
2.4.3 化学气相沉积法应用
2.4.4 几种新发展的CVD技术

2.5 电化学合成法
2.5.1 电化学合成法原理
2.5.2 电解装置
2.5.3 电化学合成法的影响因素
2.5.4 电化学合成法特点
2.5.5 电化学合成法应用

2.6 微波合成法
2.6.1 微波合成法原理
2.6.2 微波合成法特点
2.6.3 微波合成法应用

2.7 仿生合成法
2.7.1 仿生合成法原理
2.7.2 仿生合成法特点
2.7.3 仿生合成法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杂多酸型固体高质子导体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第4章 分子筛及其多孔材料的制备化学
第5章 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第6章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
第7章 金属-有机骨架配位聚合物(MOF)的合成、结构及其应用
第8章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第9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第10章 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催化剂设计与应用新进展:精准合成与高效转化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催化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关键技术,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密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策略,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和卓越性能的新型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解决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中的核心挑战。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精准控制”与“高效转化”两大主题展开,旨在为从事催化剂研发、应用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份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催化剂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前沿视角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催化反应的微观机理研究方法,强调了理论计算化学在预测催化活性位点和反应路径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重点阐述了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几何构型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我们深入探讨了配位场理论、密度泛函理论(DFT)在优化催化剂表面结构和理解反应过渡态中的应用,并引入了非绝热动力学的概念,以更准确地描述复杂多相催化体系中的能量传递过程。 随后,本书详细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纳米催化剂相比,SACs的原子利用率高、结构均一性强。我们剖析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载体材料的缺陷工程、氧化态以及与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如N-掺杂碳、硫化物或金属氧化物载体),实现对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的主动调控,从而解锁特定的催化功能,例如在氧还原反应(ORR)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中的突破性表现。 第二部分:新型载体材料与结构调控 催化剂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活性物种本身,更高度依赖于其所处的微环境——即载体材料。本部分将重点放在了高性能载体的开发与应用上。 1. 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我们详细介绍了MOFs和COFs作为多孔晶体材料,如何通过后合成修饰(PSM)技术引入活性位点,或直接将催化活性中心“锚定”在骨架节点上。特别关注了其在尺寸排阻效应和多功能协同催化中的应用潜力,例如利用其孔道结构进行分子筛分,实现对特定分子尺寸的选择性催化。 2. 碳基材料的结构工程:碳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电性、稳定性和可修饰性而成为催化研究的热点。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热解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电化学剥离技术,精确控制石墨烯、碳纳米管及无定形碳的缺陷密度、氮掺杂种类(吡啶氮、石墨氮、付氏氮)以及孔隙结构,以优化界面电子转移和反应底物的可及性。 3. 界面效应与协同催化:这是现代催化剂设计中的核心议题。我们探讨了电子协同效应(如金属-载体间的电荷转移)和空间协同效应(如相邻不同活性位点的串联反应)如何显著提升催化剂的综合性能。通过对双金属氧化物、核壳结构材料的深入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界面化学计量比,实现对反应能垒的有效降低。 第三部分:面向能源转化的光/电催化 本部分聚焦于利用清洁能源驱动化学转化过程的新技术,特别是光催化和电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 高效光催化剂的构建:我们分析了传统宽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催化中面临的载流子复合和激发效率低下的问题。随后,重点介绍了窄带隙材料(如钙钛矿量子点、后过渡金属硫化物)的设计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异质结构建(p-n结、Z型或Type-II结构)来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与传输。本书详细讨论了在可见光驱动下,水分解制氢(HER/OER)和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燃料(如CO、甲醇)过程中的催化剂性能优化。 2. 电催化剂的界面动力学控制:电催化反应的性能受限于电极材料的电子转移速率和表面反应动力学。本部分深入分析了高熵合金电催化剂和过渡金属硫化物在碱性及酸性介质中的析氢/析氧性能。讨论了如何利用施主/受主掺杂或表面氧化态调控,来降低反应的过电位,提高法拉第效率。对于CO2RR,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表面吸附能的精细调控,引导反应路径选择性地生成高附加值产品(如C2+产物)。 第四部分:绿色化学与生物催化交叉领域 本部分拓展了催化剂应用的新边界,关注环境友好型合成方法和生物启发催化。 1. 活性氧物种(ROS)在选择性氧化中的应用: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催化剂,以温和条件下活化氧气或水分子产生特定的活性氧物种(如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用于高选择性的有机物氧化反应。重点关注了仿生酶催化剂的设计,模拟天然酶的活性中心结构,以实现对复杂底物的精准氧化。 2. 流动化学与催化剂的集成: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我们将催化剂与反应器设计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微反应器技术在高效传质传热和精确控制停留时间方面的优势。重点论述了如何将多相催化剂(如负载型催化剂或单原子催化剂)集成到微通道或固定床反应器中,以实现连续化、安全化和高通量的催化过程。 全书的论述风格力求严谨而清晰,将复杂的催化化学原理与最新的实验成果相结合,旨在启发读者跳出现有框架,设计出更具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催化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型能源材料有热情的学生,这本书关于“氧化物陶瓷的固相合成与烧结”的内容,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涵盖了各种常见氧化物陶瓷,如锆钛酸铅(PZT)、钛酸钡(BaTiO3)等,还对它们的固相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扩散控制、界面反应以及相变等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活化能”和“烧结温度”之间关系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原料纯度、粒径和添加助烧剂来优化烧结过程,从而获得致密的陶瓷体。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多种烧结技术,如高温固相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SPS)以及微波烧结,并且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我来说,最实用的是书中关于“陶瓷显微结构控制”的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烧结参数来获得具有特定晶粒大小、晶界结构和孔隙率的陶瓷材料,这对于调控陶瓷的电学、磁学和机械性能至关重要。读完这部分,我对如何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氧化物陶瓷材料有了清晰的思路。

评分

我一直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中的“胶体晶体与自组装”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尺寸和形貌的纳米粒子,如量子点、金纳米棒、银纳米线等的制备方法,并且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关键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对“模板法”的讲解,从硬模板到软模板,再到生物模板,作者都一一列举了实际的例子,并解释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模板以及如何去除模板。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纳米材料构建更高级的有序结构,比如二维的纳米粒子阵列和三维的胶体晶体。这些有序结构在光学、电子学和催化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书中提供的详细合成策略和表征手段,无疑为我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纳米材料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对如何精准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无机功能材料的表面修饰与复合化”这一章节,真是受益匪浅。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化学键合、物理吸附或共沉淀等方法,在无机材料表面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活性位点,以增强其催化活性、吸附性能或生物相容性。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纳米粒子表面配体交换”的讨论,它不仅阐述了如何利用配体来调控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还探讨了如何通过选择不同性质的配体来实现纳米粒子的功能化。此外,书中对“多组分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的阐述也相当到位,例如如何将催化剂纳米粒子负载到多孔载体上,或者如何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进行异相组装,形成协同效应。书中提供的详细实验步骤和表征方法,如XPS、FTIR和TEM等,为我们理解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材料设计和制备中。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简直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定向合成与功能化”这一章节,细节阐述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介绍了MOFs的经典合成路线,例如溶剂热法和微波辅助法,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控反应参数,如溶剂、金属源、配体比例和反应温度,来精确控制MOFs的孔径、形貌和表面性质。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给出了几个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利用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MOFs进行气体吸附与分离,以及将MOFs用作催化剂载体。它还花了不少篇幅讲解了MOFs的表征技术,从X射线衍射(XRD)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再到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对于想深入了解MOFs研究方向的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宝藏。我之前一直对MOFs的合成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目标产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教会我其中的奥秘,让我对未来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介绍“无机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策略”的书籍,这本《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硫化物、氮化物及碳化物材料的制备”这一部分,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具有独特性能的材料的合成方法。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的讲解,它不仅解释了MOCVD的工作原理,还列举了许多实际的应用案例,如制备高质量的III-V族半导体薄膜和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此外,书中对“元素蒸汽法”和“高温固相法”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对如何精确控制反应物比例和反应气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空心球和核壳结构无机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的介绍,这对于制备高性能的催化剂、电池材料以及传感器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提供了大量实际的实验指导和技术细节,让我对无机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好看

评分

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

评分

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

评分

好看

评分

不错,挺好

评分

好看

评分

图书还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价格比较合理

评分

多个学校选作教材,好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