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
《书丛老蠹鱼》是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沈津作品集。沈津先生长期追随顾廷龙先生左右,深得顾老真传……曾任上海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后经香港转至美国各大图书馆整理中文古籍,最后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等多位国际级学者的联合举荐,出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环顾海内外中文古籍界,能出其右者难以寻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给我一种非常自由、跳跃的感觉,仿佛思维在字里行间恣意挥洒,不受拘束。有时候,作者会突然抛出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有时候,又会插入一段生动的生活片段,让人猝不及防却又心领神会。这种变化多端的风格,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障碍,反而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惊喜。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场景,或者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我常常因为某个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韵味。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品尝都有新的发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也让我领略到了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老物件”有着特殊情怀的人,而《书丛老蠹鱼》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怀旧情结的所有想象。它就像一本关于古董收藏的百科全书,但又并非枯燥的列表式介绍,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作者对每一件“老物件”的描述都栩栩如生,仿佛它们就在我眼前,我甚至能感受到它们曾经承载过的岁月痕迹。无论是那把磨损的木椅,还是那本泛黄的旧书,亦或是那枚古朴的铜币,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灵魂。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能够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中,挖掘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珍惜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老”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关于物件,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过往的敬意和对情感的珍藏。
评分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书丛老蠹鱼》!快递包装得严严实实,拆开的那一刻,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阅读的无限渴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我,那种复古的、带着点神秘感的调调,让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条“蠹鱼”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就在书页间游弋,也暗示了书中可能蕴含的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智慧与故事。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那种纸质的触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从触感到视觉,再到最终的思想共鸣,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丛老蠹鱼》从一开始就给了我这样一种愉悦的阅读前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在这浩瀚的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启迪。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质感,都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辈,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匠心之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知识的启迪和思维的拓展。作者似乎拥有着渊博的学识,将那些深奥的道理,用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阅读中,因为某个观点的醍醐灌顶而停下来反复品味,甚至拿出笔来做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闪光的思想火花。作者并非生搬硬套理论,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或叙事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提升认知。我感觉到自己的思考模式被悄然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喜欢作者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探索精神,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动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不断进步和探索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盛宴!我被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余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那些泛黄的信件,那些斑驳的笔记,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寻宝者,在字里行间挖掘着过去的点滴,一点点拼凑出那些早已消逝的画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极其细腻,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充满了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营造氛围上的功力,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往昔的眷恋,都恰到好处地流淌在字里行间,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进行心灵的交流。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不也都是时间的过客吗?而这本书,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评分印刷装订都很好。
评分所有用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文字,都似光芒万丈的太阳,清辉漫泻的月亮,朗朗辽阔的天空,博大深沉的大地。所以,只要将一颗虔诚的心融入书籍的册册页页,便会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日月长,书中天地宽。因书受到启迪受到激励,可以使我们的整个生活变得亮丽起来。以书为友,长夜会不再寂寞,雨天会更有情调,赴险途,它给你鼓舞,走平路,它与你共享春风。书可以使我们接受生活所赠予的全部恩惠。
评分沈津先生是当今著名的文献目录学家,功业彪炳,有目共睹。他的这本《书丛老蠹鱼》是关于古文献的随笔,既有学术性,也比较活泼,很好读。值得推荐。不过,要吐槽的是,中华书局这本书简直丢中华的人,字大行子稀,还弄这么大开本,实在无奈。如果嫌不够厚,弄个小开本也行,奈何!扣一分吧。
评分《书丛老蠹鱼》是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沈津作品集。沈津先生长期追随顾廷龙先生左右,深得顾老真传……曾任上海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后经香港转至美国各大图书馆整理中文古籍,最后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等多位国际级学者的联合举荐,出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环顾海内外中文古籍界,能出其右者难以寻觅。
评分不说了,留着慢慢读!
评分。。。。。。。。。。。。
评分明代無錫華氏會通館曾印製十五種活字本,大部分尚存。其中兩種:《會通館校正宋諸臣奏議》為大字本,《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為小字本。這書上鈐有“董康暨侍姬玉奴珍藏書籍記”白文方印,正與我留心數年的印文內容有關,可惜書影中很模糊,不知沈先生處有無更清晰的照片?杭州振綺堂汪氏,曾經很是注意,他家真是詩禮傳家,從乾隆初期直到民國,代出聞人,尤其為人所知的,則是民國時的汪康年,關於此人,復旦的廖梅曾有專書研究的。而我注意的,則是以汪小米昆仲和其子侄為中心的這批人。當年曾在上圖看過他家的兩種宗譜,讀了沈先生大文,才知道另外還有四種。說到《文廟思源錄考》薄薄兩冊的小書,竟然籌集了六十八兩白銀,真是貴極!據常熟的徐兆瑋日記,光緒二十年三月下旬北京“銀價極賤,每紋銀一兩只換京錢十三千文,洋錢一元換京錢九百文”,到了四月下旬,“銀價大賤,銀兩每隻換京錢十一千有餘……”就算是銀大賤,六十八兩也不是小數,足夠升斗小民數年的生活了。據光緒十五年大名、順天、宣化三府穀子、玉米、高粱的均價,每石不過銀一兩四錢六分。所以,這個書,實在是天價啊!!《蘿軒變古箋譜》沈先生似乎原來就寫過一篇,前年看到茅子良的書裡,也有當時複製此書的回憶,可以參考。文中說到上圖印《納蘭容若手簡》,但這件東西是夏衍捐給上博的,我曾親見,怎麼上圖印呢?另外說兩句,這個複製的手卷,還是跟原件有點區別的。這篇中的兩幅圖片,是我提供的。《晴韻館收藏古錢述記》的書影很奇怪,說是民國十九年印的,那上面又有王貴忱的收藏印,很蹊蹺的。又有個錯字“傾囊”不是“頃囊”,當然,這一定是手民之誤。《清代學者象傳》這篇,真是擴我聞見,記得兩三年前,曾與老師半夜電話,說起此書,說希望能來以此做一課題,轉眼過了幾年了,都有人就此出了專書,可我還沒開始,真是慚愧。這篇也有一錯字“胡承珙”而非“琪”。《成化說唱本》這個,也是我特別留意的一篇,文中說到有兩種影印本,真是好笑,我竟然沒見過上博本,只是看過原本而已。說起李鴻章的名片,我倒是見過的,而且,還見過慈禧御筆“壽”字,也是給李的,大概有一尺寬,三尺長左右,寫的挺好,估計是代筆。書口彩繪,確是罕見,之前似乎姚伯岳還是誰寫過一篇,內容應該也就是哈佛這書。這篇中,還有一 八卦,這裡就不便說了。《史記》版本鑒定中所說,應該是福建師大的,據清華的劉薔博士說:“這部書挺複雜,版本是王延喆嘉靖刻本,但上面“脫脫”、“王偉”、“景濂”的印都是偽造的,我現在已知大概三分之二有了下落,在國圖、北京市文物局等處,但我還見到過中山大學藏了一部,不僅那些印是偽的,連清宮天祿琳琅諸印也是偽的,應該是清末民初照著《天目》著錄偽裝的。因此沈先生這篇文章提到的福建本有兩個問題,首先,清宮印是否真的?其次,若是真的,一定是殘卷,是否能與其它卷相合。”真是亂啊。《大刀面前舞關公》中,應該也有個錯字,說《武經總要》,前說三十三冊,後說三十二冊,肯定有一錯。《聰明反為聰明誤》中描繪的那位博導專家,是西北大學的張懋镕,雜誌是《收藏》07年8期。西大是我的母校,這樣一說,讓我很慚愧,慚愧的,不僅是圖書館的鑒定能力。
评分速度,快递员也很好,负责
评分多年来,没太多爱好,不喜欢打牌,不喜欢歌舞,唯愿读尽天下书籍,无论其好坏,好的,可一读再读,不好的,略翻一二,所以说这老蠹鱼的方向,也是自己努力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