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寻根: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著述

中华文明寻根: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著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大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明
  • 历史
  • 文化
  • 口述历史
  • 文字学
  • 寻根
  • 传统文化
  • 中国历史
  • 文明
  • 民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2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07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让我们的“思想”首先回到神话的时代,再回到文字草创的时代,再回到文字漫长的演变时期,以至看到它统一而成熟的面孔,再到拥有现代文字的世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华夏文明之河,从余音潺潺的溪流——哗哗流淌的小河——波涛滚滚的江河,一路高歌,朝我们走来! 在历史的背景中研究历史,在文字的流变中认识文字,一切就会不言自明。

内容简介

历朝历代,中华儿女锲而不舍的寻根情结,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到鸿篇巨制的国家档案;从被神话了的民族记忆,到无数后世子孙卷帙浩繁的历史著述;从对先人乃至其遗物的顶礼膜拜到审慎的怀疑;从审慎的怀疑到艰苦地找寻那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的源流……无一不是在追寻中华文明之根,并用世代不息的思想的清泉浇灌中华文明之根,使她永葆青春!
跟随我们:沿着三皇五帝和圣贤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和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找寻中华文明的源流,疏浚中华文明之江河,直至走进中华文明的海洋!

目录

第一章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
第二章 伏羲氏与先天八卦
第三章 神农氏时播五谷
第四章 黄帝与历法、五行
第五章 颛顼帝与天地衍生图
第六章 帝喾与美德
第七章 尧帝仁德巍巍
第八章 舜帝与河图、洛书
第九章 大禹和太极图
第十章 私有制国家的建立和上古文明的湮灭
第十一章 周王朝的崛起与上古文明的回归
第十二章 周文王与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第十三章 周公与爻辞
第十四章 老子与远古文明的传播
第十五章 孔子与远古文明的传播
附录 《周易》新解
《文明回响:古老智慧的传承与演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文明的起源或发展脉络,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史中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现象:智慧的传递、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我们深入探讨,在文字尚未出现、信息传播的载体极为有限的远古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歌谣、神话、故事、仪式和技艺传承等方式,将生存的经验、对世界的认知、伦理道德的准则以及社群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演变。 我们将追溯那些“无形”的文化火种,它们如何在部落的篝火旁、氏族的庆典中、长者的叙述里,以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塑造着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我们会解析那些口头叙事中蕴含的朴素智慧,它们如何帮助个体理解自然规律,维系社会秩序,并构建初步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那些古老的歌谣,为何能以其韵律和情感的力量,承载着历史的片段和民族的情感?那些神话故事,又如何通过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解释世界的生成,人性的善恶,以及人与神灵、自然的复杂关系? 本书不局限于任何单一地域的文化,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的传承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异同。我们关注那些在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记忆大师”或“智者”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凭借卓越的记忆力和叙事能力,成为社群知识的活字典和文化传统的守护者。我们会探讨氏族制度、师徒传承、学徒制等早期教育和知识传播模式,它们在没有标准化教材和学校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将技能、信仰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文字的诞生和普及,知识的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字如何革新了文明的传承方式,如何使得知识的传播更精确、更持久、更广泛。我们不仅仅是简单介绍文字的产生,而是更侧重于分析文字出现后,对原有口头传承体系带来的冲击、融合与重塑。当知识可以被记录下来,那些曾经依赖记忆和口述的智慧,如何被文字化、系统化?它们在被固化成文字之后,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生命力?文字又如何使得思想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交流和碰撞? 我们会深入研究那些早期文献,并非仅仅罗列其内容,而是挖掘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这些文字,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和探索的痕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理解当下的宝贵窗口,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积累、发展和演进至今的。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与古人相似的文化传承命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有效吸收和传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如何确保人类文明的优秀基因能够顺利传递给未来?“文明回响”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追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承载和传承人类智慧的火种,始终是文明得以延续和繁荣的根本。 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传承方式的比较研究,展现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与多元性。从远古的吟唱到古籍的墨迹,本书将串联起一条跨越时空的智慧长河,让读者在追寻古老智慧的回响中,体悟人类文明的深邃与壮丽,并从中获得对自身文化和人类命运的独特洞察。这是一次关于人类集体记忆、知识演变以及文明生命力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想表达的是它在梳理中华文明起源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史书记载,而是深入挖掘了考古发现和民族学研究的成果。他分析了早期人类的口头叙事传统,如何通过神话、史诗、民歌等形式,记录和传承着部落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这些口述传统,虽然没有文字的精确性,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温度。作者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口述传统在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他过渡到文字的出现,并将其视为中华文明从史前走向历史的关键节点。他强调,文字的出现,不仅使得信息能够被精确地记录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文明以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甲骨文时,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描述。他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以及它如何为我们了解商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的生活、信仰、战争,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鲜活的细节,让遥远的商代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触手可及的过去。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在论述口述传统向文字著述转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讲授历史事实,更是探讨了这种转变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文明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口述传统虽然充满了生动性和情感色彩,但其传播范围和精确度都受到限制。而文字的出现,则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标准化,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传播。我特别对作者关于“史官制度”的讨论印象深刻。他分析了古代史官如何利用文字,记录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得失、人物的功过。这些文字记录,构成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对历史的系统记录,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形成清晰的“连续性”,并不断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对文字的载体,如竹简、帛书、纸张等,以及这些载体的发展如何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淡雅的水墨晕染,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张气息。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枯燥的史料,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童年故事入手,比如那些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那些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在没有文字的年代,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鲜活地流传下来,承载了先民们朴素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的敬畏。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探讨口述传统的生命力,它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语言演变过程的梳理,从象形文字的萌芽,到甲骨文的出现,再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他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文字载体的变化,从龟甲、兽骨、青铜器,到竹简、帛书,再到纸张的发明,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的积累。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述方式,让我这个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亲眼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璀璨的整个过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中,如何通过“记录”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传承。作者在前部分详细阐述了口述传统的局限性,以及它是如何依靠口头记忆和重复来维持文明的延续。他举例说明,那些关于宇宙、关于人生、关于道德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字的固定,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甚至被遗忘。而当文字出现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思想可以被“写下来”,知识可以被“保存起来”,历史可以被“编纂起来”。作者对“编纂”这个词的使用,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编排”和“组织”的过程。从《尚书》的史官记录,到《诗经》的歌谣汇集,再到诸子百家的著作,每一次的编纂,都意味着知识的系统化和文明的深化。我特别对作者对“文明的基因”这一概念的解读感到认同。他认为,口述传统承载的是早期人类的“生命基因”,而文字,则使得这些基因得以高效地复制、传播和变异,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进化。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手法。他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模式。比如,在谈到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建立时,他不仅仅是介绍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功绩,更是将其与当时文字的演变联系起来,分析了文字如何帮助统治者将一套复杂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固化下来,并通过教育和传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提到,那些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仅是记录一次祭祀或一次战争的胜利,更是对周朝统治合法性和礼乐制度的宣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变”的解读。他认为,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壮大。从口述到文字,从简单的符号到复杂的体系,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变”。而文字,正是记录和推动这些“变”的重要载体。作者对于汉字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评分

读这本书,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作者在描述文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时,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举例说明,那些最初的图画,如何逐渐简化,抽象,最终演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我常常在脑海中想象,当一位先民,用一根树枝在地上勾勒出一个太阳的形状,而另一个先民看到这个图形,便能理解“太阳”的含义,这种原始的交流方式,该是多么的神奇。接着,这种简单的符号,如何组合,如何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汉字。作者还分析了文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微妙变化。他提到了“六书”造字法,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原理,让我对汉字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字体的演变,比如甲骨文的古朴,金文的庄重,小篆的规整,隶书的飘逸,以及楷书的端庄,仿佛在描绘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记录”的意义。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只能依靠记忆和口头传达。这种方式,虽然充满了人情味,但也存在着信息失真、损耗的风险。作者在探讨口述传统时,就生动地描述了故事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是如何被添油加醋,变形走样,但同时,也保留了其核心的文化基因。而当文字出现后,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知识可以被固定下来,思想可以被精确地表达,历史可以被客观地记录。作者以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例,说明了文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当文字将不同地域的知识、技术、思想记录下来,并得以传播,中华文明才真正开始走向世界,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精华。我特别对作者关于“文本”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从最早的岩画、陶符,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再到现代的印刷品,每一次载体的变化,都影响着文本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字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文明形态的塑造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它让古老而神秘的汉字,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作者在追溯汉字起源时,那种从图画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描绘得非常生动。他解释了为什么早期汉字多以象形为主,因为那时的人们更直接地观察和模仿自然。我常常会想象,一位古老的工匠,如何在泥土上刻画一个“山”字,或者如何在龟甲上描绘一个“日”字,那种质朴而充满智慧的创造,让我深感敬佩。接着,作者阐述了文字如何从最初的简单描摹,逐渐发展出复杂的表意功能。他分析了“会意”字,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这种组合的智慧,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对作者对“书写”这一行为的探讨感到好奇。他分析了不同时期书写工具和材料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文字的形态,比如甲骨文的刀刻之笔,金文的铸造之法,以及后来毛笔书写的流畅。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文明的火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就像星星之火,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勉强维持着文明的微光。作者在描绘早期人类社会时,那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对生命起源的神秘想象,都通过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得以保留。他讲述了这些口述传统,是如何成为早期社会成员之间维系情感、传递价值观的纽带。而当文字出现时,这星星之火,终于有了可以承载和燎原的载体。作者将汉字的诞生,视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分析了甲骨文的象形特点,认为它与早期人类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那些生动的图形,直观地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接着,文字的表意功能逐渐增强,使得抽象思维和复杂概念得以表达。我尤其对作者关于“诗经”的分析感到震撼。他认为,《诗经》中的许多篇章,最初很可能是通过歌唱和吟诵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而最终被文字记录下来,才得以保存其完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中华文学的瑰宝。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它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梳理文字发展脉络的同时,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精华融入其中。比如,在讲到早期文字对先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时,他引用了大量《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并将其与文字的符号化特征联系起来。他认为,正是文字的出现,使得抽象的思维得以固定和传承,从而为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奠定了基础。我尤其对作者分析“道”这个概念的演变过程印象深刻。从先秦时期模糊的自然规律,到道家学派对其的深刻阐释,再到后世儒家、佛家等对其的不断解读,文字无疑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文字,那些精妙绝伦的哲学思辨,可能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零散的传说和模糊的记忆。作者对先秦诸子,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人的思想,都进行了简要但深刻的解读,并着重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是如何通过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播,进而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他并没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