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式占

中国古代式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居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
  • 占卜
  • 易经
  • 风水
  • 命理
  • 传统文化
  • 历史
  • 玄学
  • 预测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9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8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以否定。
《中国古代式占》从勾勒式占的起源、表现形式及基本特征着手,通过对奇门遁甲术的重点剖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式占的基本内容、理论及语言模式,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诠释和评价。

内容简介

占卜术是世界性的历史文化现象,生命力颇强,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直到今天仍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与世界各国的占卜术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占,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源流、方法、观念和社会文化价值及地位。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国庞大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不能将式占置之不顾。
式占一直被认为是神秘、迷信的,长期以来,已有意无意地被划入不值得研究或不准许研究的禁区。又因其本身光怪陆离,而被当成糟粕,并为文化人所不齿,被摈弃于中国传统文化史研究范畴之外。也正因此,人们对式占的认识更加隔膜和模糊。诚然,式占不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框架,但要了解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因此而把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这一有机部分割裂。
令人感慨的是:式占早已风靡欧美、日本等国,并为海外异域人士所瞩目,其中原因固然杂有猎奇的成分,但也不无深刻的社会根源。它启示人们:式占绝非一团糟粕,不可概之为虚无。
当今,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式占在国内已逐渐被人们谈论,并引起浓厚的兴趣。伴随着这种兴趣与好奇心而来的,是极需要有深入浅出地介绍式占的读物,《中国古代式占》便是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写的。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对式占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仍只将式占当作一种时髦古董,或冠之以玄学色彩,或附以种种雅号,与科学等量齐观;或将之与宗教糅和混杂,片面夸大了式占的深奥与魅力,给式占增覆了一层现代色彩的神秘面纱。至于式占究竟是何物,如何发展、演变,其理论基础与依据何在,对传统文化有哪些具体影响等,至今仍是一片迷惘。
《中国古代式占》从勾勒式占的起源、表现形式、各种特征着手,借着对式占集大成——奇门遁甲术的重点介绍,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推导式占的主导思想与语言模式,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此作出诠释与评价。

作者简介

陈居渊,1952年生,上海人。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考入复旦大不古籍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史教研室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式占起源、形式及特征
一 式占的起源
二 式占的表现形式
三 式占的特征

第二章 式占的集大成——奇门遁甲
一 奇门与遁甲
二 奇门遁甲的历史
三 奇门遁甲的基本概念
四 奇门遁甲的基本内容与理论方法

第三章 式占的操作与应用
一 式占的罗盘
二 式占的演局
三 式占占测举隅

第四章 式占与科学
一 式占与古代占星术
二 式占中的若干科学因素
三 欺骗的科学与科学的欺骗
附录一 遁甲演义(节选)
附录二 遁甲符应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式占起源、形式及特征
式占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古代的降神、扶乩、关亡(召魂)、占梦、祈雨、驱疫、符咒、厌胜等,均可划归式占之列。但不管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总是凭借虚构的“超自然力量”,并通过一整套神秘活动,来影响或控制事物和环境,从而谋求实现某种个人愿望。
在人类文化史上,式占曾经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原始信仰、古代天文和历算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政治上,由于中国商周时期普遍存在着对天帝至高无上的崇拜,式占以求神问卜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支配军国政事。
在世俗生活中,式占又通过通神事鬼、禁咒画符、印剑镇妖、设坛禳灾、止风祈雨、占卜扶乩等手段,为人们安宅镇墓、驱瘟治病、降妖除怪,因而在有着深厚迷信土壤的封建时代,式占也一直能够代代相传,长盛不衰。
一 式占的起源
式占之名首先见于《唐六典》:“凡式占,辨三式之同异,一日雷公式,二日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日六壬式,士庶通用之。”式占之“式”字,专指古代占卜用的工具,如《史记?日者列传》就有“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的记载。唐代学者司马贞在解释该句时说: “栻即杖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网加地之辰。”因此,式占也就意味着一种必须凭借某种工具的预测术。《唐六典》所谓的三式,一般特指“太乙术”、“六壬术”、“奇门遁甲术”三式。
三式的起源,据上古时的神话传说所载:在远古时期,轩辕黄帝曾与蚩尤在一个称作“涿鹿”的原野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结果黄帝接受了九天玄女所赐的六壬、遁甲、兵符、印剑、图策等秘诀,最终在蚩尤布下的迷雾阵中擒获蚩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然,这仅仅是传说,难以证实。
三式作为预测术,首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史”条说:“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抱天时”,据汉代学者郑玄解释是“抱式以知天时”,这“式”便是指预测工具。后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讲伍子胥劝说吴王时,用到“大吉为白虎而临辛,功曹为太常而临亥”。大吉临辛即丑将辛时占,功曹临亥即寅将亥时占,这显然是六壬式占法。又据《吴越春秋》记述六壬占的上文有“金匮第八”字样,经有关学者考证,六壬式的内容很可能是指《汉书?艺文志》中所收录的《堪舆金匮》。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刘彻有一次想知道某一天为儿子娶媳妇是否吉利之日,于是召集当时各派有名的占卜家来到宫廷,征求他们的意见。回答却众说纷纭。其中五行家说可以,堪舆家说不能,建除家则认为有欠吉利,而丛辰家干脆断以大凶,历学家又说为小凶而非大凶,太乙家则认为大吉,互相辩驳,相持不一,最终只能提请到刘彻本人择定。汉武帝下诏说,避凶忌应以五行家为正确,所以接受了五行家的意见。
我们姑且不论其争论到底是否有意义,但可确切地说,三式作为预测术而被广泛运用当在秦汉之际。《艺文类聚》引梁元帝《洞林序》说:“羡门五将,亟经玩用;韩终六壬,常所宝爱。”韩终据考乃秦始皇时代人。
式占在汉代已出现于正史,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钤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1978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出土了“太乙九宫占盘”,此盘是从墓主夏侯灶墓葬中发现的。据有关学者考证,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显然,太乙九宫占盘作为随葬品,也许年代可追溯到更早一些。此盘与现流行的六壬式盘和奇门遁甲式盘相类似(详见第三章:式占的罗盘)。当然,式占在秦汉之际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认可,但主要是为宫廷服务,而作为主要预测术的广泛应用,则是在魏晋之后。
二 式占的表现形式
式占作为占卜术的一种,与占卜相比,既有相类似的一面,又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相同的是,都是人们借以预测个人乃至国家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手段;不同的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也由于同一地区或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所以占卜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占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大约有数千年之久。占卜在夏代已经盛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些牛羊遗骨,便是当时人们从事占卜活动的实物。这些原始卜骨仍保持着牛羊骨的形状,未经任何修饰,这说明夏代的占卜形式还属初级阶段。《汉书?艺文志》载有《夏龟》二十六卷,列在蓍龟类。这部占卜书是否系夏代流传下来,今天已无从稽考,但从商代出现《龟册》一书来推测,《夏龟》的出现仍自有其渊源,至少可以认为是商人对夏代占卜活动的记录汇编。
继夏而建立的殷商,是中国奴隶社会占卜的鼎盛时期,而它的占卜表现形式虽然还是沿袭了夏代的牛羊骨卜,但最盛行的是“龟卜”。龟卜,是用龟的腹甲来从事占卜活动。首先将龟腹甲削治平滑,然后在上面钻出若干坑眼,最后用火烧灼坑眼处,烧灼的结果,就会在腹甲的四周崩裂出各种裂纹,这些裂纹占卜上称之为“兆形”,根据这些兆形来判断出吉凶。
骨卜,殷商较之夏亦有了改进,一般是用牛、羊、猪、鹿等动物的肩胛骨。首先将脊骨连根削去,露出肩胛骨里面多孔的粗涩面,骨臼有的切去一半或不到一半,保留臼角,或保持原有形状。然后,用钻子在骨的正面或反面钻孔,孔与孔之间距离较近。而后再用火将其烧灼,使孔周围出现各种裂纹,按照这些兆纹判别吉凶。
殷商时期,龟卜和骨卜是占卜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运用起来还是有区别的,国家占卜用龟,民间占卜仍用牛羊骨。在朝廷内部,大事则用龟卜,如祭祀;其他事情则用骨卜,如田猎占卜用胫骨,征伐占卜用肩胛骨等。正如《史记-龟策列传》称: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秦汉之际,古老的龟骨占卜术虽然还有人运用,但逐渐为后起的以《倜易》为主的卜筮所淘汰,而以“太乙”、“六壬”、“遁甲”为主要代表的式占也悄然兴起,它的占卜表现形式更与龟卜、占筮术大相迳庭。
式占从事占卜活动的表现形式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施用罗盘,它不需要诸如龟卜那样必须按照用火烧灼的兆纹,也不需要《周易》占筮那样繁复演算,而是依靠罗盘的旋转,根据罗盘上所显示的具体内容来预测吉凶,如六壬术有上下两盘,上面圆的叫天盘,下面方的叫地盘。在天盘上面,中部北斗星,周围有两圈篆文组成,内圈依次排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这是代表十二天神,又称“月将”;外圈为二十八宿。地盘四周有三层篆文:内层是八干四维,中层是十二支,外层是二十八宿。所谓八干即指甲、乙、丙、丁、庚、辛、壬、癸这八个天干,四维即四门:天、土、人、鬼。宋代杨惟德的《六壬神定经》上说:“天门在西北,西北者戌亥之间;地户在东南,东南者辰巳之间;入门在西南,西南者申未之间;鬼门在东北,东北者丑寅之间。”又如遁甲术有一组罗盘:最大的盘为地盘,次为天盘、人盘,再次为正反两八诈门盘。此外,用木或象牙做九个测算用的奇子,共两副,一副放置于天盘,一副放置于地盘,按照遁甲术所规定的方法,即依年、月、日、时、冬至、夏至,布奇子于罗盘上,串在一起的四个同轴盘就会在不同时间呈现种种不同的组合,再根据固定的局法解释,便能预测事物的吉凶。 (有关式占的预测方法,详见第三章:式占的操作与应用)
由于式占的表现形式有别于“龟骨卜”和“占筮”,而它的预测内容由最先用于行军作战时选择吉日、吉方、吉时,至以后逐渐涉及预测气象及人世间形形色色的吉凶祸福,几乎无所不包,这使它披上了更为古奥莫测的神秘面纱。
三 式占的特征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式占的起源和表现形式,那么它们各自又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现将太乙、六壬、奇门遁甲三式的特征再作分析。
(一)太乙神数
太乙本系星名,在天龙座内,属紫微垣。《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太乙又作“泰一”,传说中的天神。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泰一。”司马迁《史记》曾将太乙置于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历家、天人等术数七家之一。《汉书?艺文志》收录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然已佚不传。现在尚能考见其面貌的是保存在《周易乾凿度》内的“太乙五行九宫法”。据清代学者黄宗羲考证,此法已“经纬混淆,行度无稽”。
太乙统十二运卦象之术与传世《皇极经世》十分相似,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据《太乙统宗神数》,上古时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值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称作太极上元,上元甲子以来的年数,叫太乙积年。由太乙积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岁值卦,以断本年各月的气运吉凶,由此来预测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天灾人祸。每年值两卦,共十二爻,每月一爻。太乙数以子月为正月,即以上一年的农历十一月计起。例如,据太乙数推得戊辰年及以后所值之卦,依次为乾之大有、坤之复、屯之比、蒙之损、需之井、讼之履等。
太乙数推算国运兼综年卦和卦爻的大运,如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高帝纪》中就提到利用“太乙九宫占”来验证汉高祖五年、东晋元兴、刘宋元嘉、泰始、元徽、升明年间的政局变化。比如升明元年“太乙在杜门,临八宫,宋帝禅位”。太乙术因预测国家命运多涉及现行政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忌,社会上流传甚少。1977年在安徽阜阳县罗庄大队汉代汝阴侯墓葬中,首次发现太乙九宫占盘,为进一步探究太乙式提供了第一手实物依据。
(二)六壬术
也称六壬课。所谓六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大抵数根于五行,而五行始于水,举阴以起阳,故称壬焉,举成以该生,故用六焉。”它与现行民间的文王课相似,是预测人事吉凶成败的占卜之术。其法以占卜时日的干支为基准。先占卜月的季节和日的干支、时的地支六壬课式,配以六亲(父母、兄弟、妻财、官鬼、子孙)、十二天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螣蛇、勾陈、太常、太阴、天空、天后、六合、贵人),以三传(初传、中传、末传)、四课(第一课、二课、三课、四课)的生克关系而断吉凶。六壬术表面虽不用周易象数体系,实际上却与易象相通。例如,其天盘、地盘仿易象二仪,四课则仿四象,三传似六爻,其中元首课、重审课、知一课等六十四种课体则和《易经》六十四卦相配。六壬术的使用范围较广,如《唐六典》卷十四关于六壬式记载:“其用式之法……吉凶悔咎,其数有九,决万民之犹豫,一曰嫁娶;二曰生产;三曰历法;四曰屋宇;五曰禄命;六曰拜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六壬术虽仅七百二十式,但断事须结合本人年命,错综复杂,变化万端,自隋代以来便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至今,海外学者仍有习六壬术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教授就曾著文对六壬预测方法作了论证。
(三)奇门遁甲
遁甲之学是用来选择时间和方向的一种术数。它利用时间和空间因素趋吉避凶,以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方案为目的。遁甲之学的关键是排局布盘,其天盘为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人盘为八门(休、死、伤、杜、开、惊、生、景),地盘是九宫八卦。排局布盘时以顺仪(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逆奇(乙、丙、丁为三奇)为阳局,以逆仪顺奇为阴局,按年份、节令、时辰将八门、九星、九神(直符、螣蛇、太阴、六合、勾陈、朱雀、九地、九天)在九宫八卦盘上布列成局。冬至到夏至之间阳气回升,用阳遁;夏至至冬至之间阴气渐长,用阴遁。为了将时间的干支和二十四节气密切联系起来,布局时按正授、超神、接气、置闰的规律,将上元符头和节气调整好。这样,就可以排出一种奇门遁甲的日历,从而用以选择时间、方位和占断吉凶。奇门遁甲是和古天文历法之学联系最紧、综合性最强的术数,它将古代术数家创造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八卦、九宫等学说都包容进去,并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奇门遁甲不仅是式占之最,也是中国的术数之王。
第二章 式占的集大成——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源远流长的一部预测学专著,而奇门遁甲术与其他各类预测术相比,则更是复杂深奥。作为方术文化的集大成,奇门遁甲无疑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期以来,奇门遁甲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神话了,所谓“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便是这种神话的具体反映。诚然,我们今天对奇门遁甲术进行探讨分析,不是为增加神秘化,也不是嗜谈它的五花八门的占卜,而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透过其神秘复杂的外衣,用严肃的科学态度对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给以正确的认识与科学的评价。
一 奇门与遁甲
奇门遁甲,简称“奇门”或者“遁甲”。所谓“奇门”,即是“奇”与“门”的合称。“奇”特指天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门”特指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奇门”便由此而得名。然而天干中被视为最显贵的“甲”,并没有专门固定的位置,一般隐而不露。既然天干中的甲不露,而乙丙丁又为三奇,余下的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天干便统称“六仪”。甲隐而不露,又不能单独与乙丙丁三奇同处一起,于是只能隐迹于“六仪”之中,故称遁甲。“遁”者,行也,还含有行走或转移的意思。
……

前言/序言


《星轨低语:古人与宇宙的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河流中,仰望星空,探寻天象与人事之间的联系,是许多古老文化共同的智慧结晶。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严谨推演和实证,古代人们以一种更为宏大、更为神秘的视角,试图解读宇宙的语言,寻求生命运行的规律,并借此窥探未来的轨迹。本书《星轨低语:古人与宇宙的对话》便是对这一独特智慧的深刻回溯与解读,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些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去聆听他们与浩瀚宇宙之间进行的古老而深刻的对话。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占卜术式进行详尽的解说,也不拘泥于对特定星象解读的符号化归纳。相反,它更侧重于展现古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基于对宇宙天体的观察和理解,所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世界观、宇宙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人世间运行法则的理解方式。我们将一起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对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行、对天象异常现象的记录,以及对特定星宿组合的观察,来构建他们对宇宙秩序的认知,并将其投射到对社会、政治、乃至个人命运的思考之中。 第一章:天象的启示——宇宙的宏大剧场 在古代,天空并非仅仅是黑夜的幕布,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与意义的动态图景。本章将从最基础的观察入手,描绘古人如何细致入微地记录和解读天象。我们将看到,无论是简陋的石刻还是精密的观测仪器,都承载着古人对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星此起彼伏的敬畏与好奇。 日月的律动与时间之河: 太阳作为生命之源,其每日东升西落的规律,不仅是时间的标尺,更是万物生长的节奏。月亮的变化,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残月,其周期性变化被视为一种深邃的宇宙韵律,与潮汐、女性生理周期甚至社会活动的周期紧密相连。古人如何通过对这些基本天体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季节乃至农业生产的认知?本书将展现不同文明中关于“历法”的早期探索,以及它们如何与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相结合。 星辰的指引——星座与星宿的奥秘: 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在古人眼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图案和意义。我们将探索不同文化中星座的起源故事,例如,古巴比伦人如何将天上的星群与他们的神祇、英雄和动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黄道十二宫;古希腊人如何编织出以神话人物为主题的星图,并赋予它们象征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如何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与地上的方位、季风、甚至君主的宫殿相对应,形成一套独特的宇宙秩序模型。 异常天象的预警——彗星、流星与日食月食: 在古人眼中,宇宙并非总是平静无波。彗星划过夜空,流星雨的璀璨,以及日食月食的神秘消失与重现,这些异常的天象往往被视为神祇的征兆,或是预示着重大的变革。本书将探讨不同文明对这些异常天象的记录、解释以及它们在政治和宗教事件中的象征意义。例如,日食月食为何常常与君主的安危、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这些“天变”又如何引发了古人对权力、命运的思考? 第二章:地脉的共鸣——人与自然的对话 古人相信,宇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大地、与人类自身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以及人体的节律得以体现。本章将深入探讨古人如何将他们的宇宙观投射到对大地的理解,以及如何从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发现人事的征兆。 山川河流的灵性——风水与地理的智慧: 许多古代文明都发展出了一套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理论。在中国,风水学便是其中的代表。本书将从宏观的角度,而非孤立的术法层面,解读风水学所蕴含的古人对自然能量流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依据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曲折、以及地势的高低来选择居住地、墓地,以期达到趋吉避凶、和谐共生的目的。这其中蕴含的,是对生态环境的深刻洞察与顺应自然的哲学。 五行相生相克——万物的动态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并非仅仅是对物质属性的分类,更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本章将探讨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古人对自然界、社会结构乃至人体健康的理解之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被视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机制,古人试图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发展、转化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气与物候——自然的生命周期: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是细致而持续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与之伴随的物候变化(如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构成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本书将展现,古人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制定节日庆典,甚至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节气的变化,被视为天地间能量流动的显现,而人体的健康与否,也被认为与这些自然节律息息相关。 第三章:人性的映照——命运的哲学与智慧 最终,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理解人类自身的命运,以及如何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本章将从更哲学和人文的视角,探讨古人如何将天象、地脉的规律,内化为对个人命运、社会秩序的解读,以及从中汲取的生存智慧。 天命观与人事——顺应与抗争: “天命”一词在古代语境中,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对一种超越个体力量的宇宙秩序或某种既定命运的承认。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理解“天命”,以及他们如何在承认天命的同时,又寻求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影响命运。我们还将审视,这种天命观如何影响了古人的政治决策、社会伦理以及个人对荣辱得失的态度。 象数之学与预测的边界: 许多古代的智慧体系都包含“象数”的运用,即通过对具体现象(象)的观察,结合数字(数)的推演,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本书将侧重于探讨这类方法的哲学基础和认知范式,而非将其视为纯粹的算命工具。我们将看到,古人是如何试图在看似混沌的现实中,发现隐藏的秩序和规律,从而获得对未来的洞察,尽管这种洞察的性质与现代科学的预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最终,一切对天象、地脉的解读,都指向了如何更好地生活。本书将提炼出古人从对宇宙自然的观察中所汲取的智慧,例如,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如何理解人生的无常、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这些古老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星轨低语:古人与宇宙的对话》是一次跨越时代的思想之旅。它邀请您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魅力。我们将一同探索,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之间神秘联系的敬畏,构建起他们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从中汲取力量,理解自身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本书旨在呈现一种宏观的历史与文化视角,而非对具体占卜技法的操作指南,它所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对宇宙奥秘不懈探索的壮丽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神秘学问着迷,而《中国古代占卜》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书中不仅讲解了各种占卜术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占卜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观察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融为一体。书中对“天命观”的阐述,让我对古人的哲学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并非盲目迷信,而是试图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指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卜筮”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古代君王和士大夫如何通过占卜来做出重要的决策,这让我看到了占卜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也揭示了占卜术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探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这些古老的技艺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

评分

我一直对“算命”这类东西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保留的态度,但《中国古代占卜》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速成”秘籍,而是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占卜的脉络。书中对各种占卜方法的溯源和演变,让我看到了这些技艺背后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我特别赞赏作者对文献的考据和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这使得这本书的论证非常严谨。同时,我也被书中对占卜术的哲学内涵的解读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试图通过占卜来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书中对“天人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过于依赖理性,而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与自然和宇宙相连接的感知能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古代智慧。

评分

翻开《中国古代占卜》,我立刻被它所营造的氛围所吸引。书中的文字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邃智慧,让我不禁为之动容。作者似乎并没有卖弄玄虚,而是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将中国古代占卜的起源、发展、不同流派以及核心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易经”的解读所震撼。我知道“易经”博大精深,但总是难以窥其门径。《中国古代占卜》却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与占卜实践相结合,让我对“天人合一”、“阴阳变化”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诸如风水、八字、紫微斗数等多种占卜术,并且追溯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我很好奇,这些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技艺,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看待世界、理解命运的独特视角,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古代占卜》,看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奇特的画面:神机妙算、洞察天机、预知未来…… 我本身对历史和民俗文化就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神秘莫测的古代技艺,总能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曾在一本古籍中读到过关于占卜的零星记载,但总感觉碎片化,不成体系。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古代占卜》时,简直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神秘的时代,去探寻古人是如何通过观星象、察鸟鸣、解卦象来解读命运的。我想知道,在那些没有发达科技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处理对未知的恐惧与渴望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一一解答这些困惑,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各种占卜术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实际应用的详细介绍,最好还能配上一些生动的图示,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

评分

《中国古代占卜》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实际上,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书中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占卜术的技巧,而是将它们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对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占卜师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它们让冰冷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惊叹于古人如何用如此质朴的方式,去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书中关于“象”的解读,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独特魅力。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联系,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研究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老神仙的通俗之作,路子很正,值得一玩。

评分

2.通过审核后每个商品前十个晒单帖可获得100个京豆;

评分

3.商品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半年内,满意度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三个月内。

评分

一直都在京东买书,没有失望过。

评分

1.您可以通过晒单贴向其他网友展示所购商品的照片、使用心得;

评分

研究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4.订单内每个商品都可发表一个晒单帖(不包括同一个商品购买多个),赠品晒单帖暂时不奖励京豆。

评分

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