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是宿白未刊講稿係列叢書之一。內容包括:緒論,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五代宋遼金元考古,總結。宿白,1948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肄業,並任職於該所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學考古係主任,兼該校學術委員。同年任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口貝會委員。1999年起當選中國考古學會榮譽理事長至今。其主要學術論著有《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等。
作者簡介
宿白,遼寜瀋陽人。1922年生,1948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肄業,並任職於該所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學考古係主任,兼該校學術委員。同年任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口貝會委員。1999年起當選中國考古學會榮譽理事長至今。
宿白的主要學術論著有《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秦漢以後考古資料與曆史研究
秦漢以後考古分期與曆代王朝的更
替秦漢以後考古與古代文獻
秦漢以後考古工作的展開與重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秦漢考古
第一節 概 說
秦漢一統和考古文化的分區分期問題 主要參考書
第二節 秦代遺跡
秦遺跡的發現與分布
成陽遺跡
新發現的“碣石宮”
直道與長城
靈渠與廣州船廠
秦統一後的文字、貨幣與度量衡
雲夢秦墓和秦簡
秦始皇陵的勘查與發現
第三節 西漢遺跡
長安城
地方城址與聚落遺跡
邊塞遺跡和漢簡
西漢陵墓的調查和大型陪葬墓的發掘
西漢大型墓
西漢中型墓
西漢小型墓
與農業有關的遺跡
鐵官與冶鑄遺跡
銅器鑄造和銅鏡
漆器
紡織品
第四節 東漢遺跡
雒陽城
地方城址和聚落遺跡
東漢大中型墓
壁畫墓與畫像石墓
有關農業、手工業的考古資料
第五節 邊遠地區遺跡
北方匈奴遺跡
東北地區鮮卑烏桓遺跡(略)
濺和樂浪遺跡
新疆地區發現的遺跡(略)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遺跡(略)
兩廣地區的遺跡(略)
第六節 秦漢考古小結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
第一節 概說
年代、分期與時代特徵主要參考書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遺跡
南北方的城址
南北方墓葬
南北方手工業遺跡
佛教遺跡
第三節 隋唐遺跡
大興—長安城和洛陽城
宮殿遺址
地方城址
墓葬製度
壁畫中的農耕圖像
金屬工藝
漆木工藝
織染工藝
陶瓷工藝
佛教遺跡
第四節 邊遠地區的遺跡
遼東及境外的魏晉墓葬
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的有關遺跡
渤海遺跡
新疆和西部境外的遺跡
青海西藏等地的吐蕃遺跡(略)
雲南的南詔遺跡(略)
第四章 五代宋遼金元考古
第一節 概 說
年代、分區與時代特徵主要參考書
第二節 五代兩宋遺跡
城市遺跡
五代兩宋墓葬
農業手工業遺跡
宗教遺跡
第三節 遼代遺跡
遼代城址
遼代墓葬
佛教遺跡
第四節 金代遺跡
金代城址
金代墓葬
金代長城遺跡
瓷窯遺址
第五節 西夏與大理遺跡
西夏遺跡
大理遺跡
第六節 元代遺跡
元代城址
元代墓葬
宗教遺跡
手工業、商業和海外交通遺跡
第五章 總結
中國考古學(下)——漢唐宋元考古三個階段的時代特徵
精彩書摘
前麵已經講過,考古學是以實物資料研究曆史的科學,但是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曆史學在研究範圍上還是有差彆的。考古學顧名思義,它考的內容是古代,現在一般認為中國考古學的下限到元代,但是我們的考古工作並不限於元代,明清的遺跡也包括在考古工作之內。隻是目前我們的中國考古學還未能把明清充分包括進去。
考古學在資本主義國傢,過去他們僅限於無文字時期範圍,有瞭文字即進入文明時期,那就是曆史學的範圍瞭。因此他們往往把考古學又叫做史前學,或者乾脆把它們劃人人類學。他們不太注意進入文明時期的一般遺跡、遺物,但注意藝術品,把曆史時期的藝術品單獨劃齣來,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內容。這種作法在二次大戰前後,有些國傢有瞭改變,但有不少國傢仍舊未改。歐洲和美國屬於後一種。在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大學裏,把我們秦漢以前的考古學放到人類學,把我們秦漢以後的考古學的某些內容,放在美術史。日本則屬於前一種,他們的考古學分為兩個部分,即史前考古與曆史考古。有文獻記載時期的考古屬於曆史考古,他們的曆史考古從飛鳥時期,相當於我們的隋代(6世紀末)起,可以延長到江戶時期,即截止於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我們認為有文字以前和以後都是曆史,所以我們的中國考古學就不分史前與曆史兩個階段。隻是便於同學們學習和安排教學時間而分為(上)、(下)兩部分。這兩部分也不是以有無文字和進入文明與否為界限的,過去我們曾考慮用一般考古學以工具質料的變化來劃分,即鐵器時代以前為一段,鐵器時代以後為一段。但這種分法一方麵是鐵器究竟什麼時候齣現,還有待進一步的發現與研究;另一方麵也考慮上、下段本身的完整性,因此我們改變瞭過去的階段劃分方法,而以我國曆史上齣現的第一個統一的王朝開始,作為(上)、(下)兩部分的劃分界限。
秦漢以後考古分期與曆代王朝的更替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中原,贏政稱秦始皇。此後在亞洲東部纔真正齣現瞭統一的政治局麵,當然這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以現在我國的疆域來講,這個統一局麵的形成,那是很晚的瞭(18世紀清康乾時期)。秦統一各國後七年,即前214年,在五嶺以南,即今廣東、廣西建立瞭桂林、南海、象郡。這時秦的領域北及陰山、遼河:東南皆抵海;西至今青海東部、四川、雲南西部,可以說是包括瞭我國的主要部分。這樣大範圍的統一,在我國曆史上是第一次。所謂夏商周三代,其直接間接控製的地區,是很狹小的,充其量不過是從黃河中下遊到長江中下遊而已。所以我們強調秦的統一不是偶然的。秦統一以後更替的王朝很多,其間也有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如東晉南北朝時期長達二百多年,但接著就齣現瞭三百多年的隋唐統一。總之,秦統一後在亞洲東部這片廣大土地上,統一時期遠遠超過瞭分裂時間。每一個統一王朝一般都要建立或者完善一次製度、法規,這些封建王朝的製度、法規都是強調等級的,從生前的住宅到死後的墓葬,從衣冠服飾到使用的器物,等級越來越分明。這些不同,經常在考古發現上得到反映。每個統一的王朝雖然有繼承前一王朝的部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封建政權的強化,常常改變、增添某些新的內容。因此秦以後的考古分期,無論從分辨年代上考慮,或是從專題研究上考慮,都是以朝代為單位進行的分期較為方便。當然在兩個朝代交替的時期,即前朝之末與新朝之初,特彆是經過較長分裂時期的新舊王朝交替時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例如秦末到漢初,隋末唐初,宋末元初(南方),元末明初等新舊朝代更替之際,都是難以區分的。還有一個王朝的中心地區即都城附近與邊遠地區也不相同。前者變化迅速顯著,後者則遲緩不顯著。因此就會齣現中心地區變化瞭,而同時的非中心地區仍舊未變或者變動很小。這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情況,這就是古文獻中經常說的“禮失而求諸野”的道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重視中心地區的跡象,因為這是實施新製度新法規的典型地區,具有標尺的作用,所以我們教材組織往往是以中心地區的跡象作為重點的。事實上在封建社會裏,都是強化中央的,都是在首都既集聚大量人口,也集聚瞭各地的物質和可以代錶當時最高技藝水平的科技力量,因而可以生産齣許多當時最精美的産品。因而曆代都城附近的考古發現,數量最多,質量也最高,因此那裏的發現也最為重要。具體的地點如秦之鹹陽,漢唐的長安、洛陽,北宋的汴梁、洛陽,南宋的臨安,元的大都,都是各該王朝的考古工作重點所在。
……
前言/序言
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