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典

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胜新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材料
  • 金属
  • 材料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工具书
  • 工程
  • 科技
  • 工业
  • 专业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0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051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英汉汉英专业技术系列词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典》是一本金属材料统一词汇的工具书,共收集常用的金属材料词汇2186条,收录了有关金属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分析、检测等方面的内容,并兼具英汉、汉英互查功能。本词典共分为3部分,第1、2部分为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汇,第3部分为词汇和释义。第3部分分为19章,分别为金属材料相关知识、铁及铁合金、铸铁及铸钢、结构钢、工具钢、不锈钢及耐热钢、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稀有金属及其合金、贵金属及其合金、稀土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浆膜材料、金属材料性能及工艺。附录为常用金属材料标准代号及名称。读者除了可以查询金属材料的词汇外,还可根据每个词汇的标准释义,进行金属材料领域专业知识的汇总及学习。《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典》可供从事金属材料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科研技术人员、翻译人员使用,并可作为对外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书。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金属材料词汇编号总目
金属材料词汇编号细目
第1部分 英汉金属材料词汇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Z

第2部分 汉英金属材料词汇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d
a
r
S
t
w
x
y
z

第3部分 金属材料词汇及释义
第1章 金属材料相关知识
1.1 金属材料物理性能(010101~010142)
1.2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010201~010274)
1.3 金属材料组织(010301~010345)
1.4 金属材料宏观断口分析(0104JD1~010416)
1.5 金属材料分析方法(010501~010591)
1.6 金属材料缺陷(010601~010627)
1.7 金属材料腐蚀防护(010r701~010785)
1.8 热处理工艺材料(010801~010899)
1.9 金属材料表面处理(010901~010928)

第2章 铁及铁合金2.1 铁(020101~020115)
2.2 氧化铁(020201~020202)
2.3 铁合金(020301~020337)
2.4 铁基精密合金(020401~020404)
2.5 铁渣(020501~020518)

第3章 铸铁及铸钢
3.1 铸铁(030101~030127)
3.2 铸钢(030201~030207)

第4章 结构钢
4.1 一般术语(040101~040183)
4.2 低碳钢丝和钢带(040201~040204)
4.3 碳素钢带(040301~040304)
4.4 弹簧钢(040401~040406)
4.5 包装用钢丝及钢带(040501~040503)
4.6 光缆用钢丝及钢带(040601~040604)
4.7 车辆用钢(040701~040709)
4.8 压力容器用钢(040801~040803)
4.9 兵器用钢(040901~040904)
4.10 电工用钢(041001~041004)
4.11 建筑用钢(041101~041107)
4.12 涂镀钢(041201~041205)
4.13 专用钢(041301~041363)
4.14 钢丝术语(041401~041425)
4.15 钢丝绳术语(041501~041556)

第5章 工具钢
5.1 一般术语(050101~050105)
5.2 专用工具钢(050201~050209)

第6章 不锈钢及耐热钢
6.1 不锈钢(060101~060108)
6.2 不锈钢丝(060201~060208)
6.3 不锈钢管(060301~060314)
6.4 不锈钢带(060401~060406)
6.5 其他不锈钢加工材(060501~060506)
6.6 特殊不锈钢(060601~060606)
6.7 耐热钢(060701~060707)

第7章 铝及铝合金
7.1 铝(070101~070138)7.2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070201~070204)
7.3 铝合金(070301~070336)
7.4 铝砖及铝合金废料(070401~070407)

第8章 镁及镁合金
8.1 镁(080101~080110)
8.2 氧化镁及氢氧化镁(080201~080205)
8.3 镁合金(080301~080315)

第9章 铜及铜合金
9.1 铜(090101~090115)
9.2 铜合金(090201~090220)
9.3 专用铜合金(090301~090303)
9.4 铜合金加工材(090401~090411)

第10章 锌及锌合金
10.1 锌(100101~100104)
10.2 氧化锌(100201~100206)
10.3 锌合金(100301~100308)
10.4 锌合金加工材(100401~100404)

第11章 钛及钛合金
11.1 钛(110101~110104)
11.2 钛合金(110201~110220)
11.3 钛及钛合金加工材(110301~110308)

第12章 镍及镍合金
12.1 镍(120101~120106)
12.2 氧化镍及氢氧化镍(120201~120206)
12.3 镍合金(120301~120318)

第13章 稀有金属及其合金
13.1 镓(130101~130102)
13.2 锂(130201~130211)
13.3 钒及铪(130301~130307)
13.4 锆(130401~130408)
13.5 铼(130501~130502)
13.6 钼(130601~130615)
13.7 铌(130r701~130707)
13.8 铍(130801~130805)
13.9 钽(130901~130913)
13.10 钨(131001~131012)
13.11 铟及锗(131101~131109)
第14章 贵金属及其合金
第15章 稀土金属及其合金
第16章 金属复合材料
第17章 粉末冶金
第18章 浆膜材料(180101~180120)
第19章 金属材料性能工艺

精彩书摘

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可分为普通、优质和特殊质量三级,也可以按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分类。钢主要采用转炉、电炉、炉外精炼、速铸、速轧、精整等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生产,通过不同热处理得到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工艺制造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钢是产量最大,品种规格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金属材料,在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械电气以及国防军工、高新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用途。040102普通质量钢base steel
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特别控制质量的、供一般用途的钢。这类钢大部分是低碳钢,规定磷、硫、氮含量上限和力学性能指标下限,对其他质量要求一般不作规定。普通质量钢包括普通质量非合金钢和普通质量低合金钢。040103优质钢quality steel
除普通质量钢和特殊质量钢以外的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控制质量和性能,但又没有特殊质量钢那么严格。优质钢包括优质非合金钢、优质低合金钢和优质合金钢。040104特殊质量钢special quality steel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严格控制质量和性能的钢,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硫、磷等杂质含量和钢的纯净度。特殊质量钢包括特殊质量非合金钢、特殊质量低合金钢和特殊质量合金钢。

前言/序言

  材料是现代三大朝阳产业之一,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化工、石油、轻工、纺织、电子、军工等领域,与科技进步、国民经济的腾飞密切相关。为满足广大从事材料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科研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我们编写了本词典。
  本词典归纳总结了有关金属材料的词汇2186条。全书内容分为3部分:第1部分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第2部分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第3部分按金属材料的分类排列,而且每个词条均配有标准释义。书后附有常用金属材料标准代号及名称,便于读者查阅。
  本词典兼具英汉、汉英互查及金属材料专业知识的汇总学习功能。
  本词典由郑州大学的刘胜新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孙玉福、苗晋琦、陈思坤、林青、卢广玺、吴振远、潘继民、王秀敏、翟震、刘鸣放、高士廷、杨飒、李永刚、马明、马庆波、黄良杰、刘保民、胡中华、乔晓燕、陈静、张正武、冯俊华、孙华为、王宇飞、赵丹、夏静、张冠宇、李立碑、杨娟、宋月鹏、张兵权、陈慧敏、邓晶、梁冬松、张靓颖、陈永、李二兴、杜铁磊、隋方飞、徐丽娟、颜新奇、柳洪洁、丛康丽、肖树龙、黄坯坯、赵靖宇、曹蕙、刘茜、李远、赵彬、杨胜衡、李杏瑞、秦亚伟、时爱菊。汪大经、严有为、龙伟民、邬冠华、毕晓勤、张金凤对全书进行了详细审阅。
  在本词典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部分文献和大量相关标准。另外,李龙辉、靳超、王梅雨、王青川、杨景凤、夏明、杨柳、赵仕超、于洋、苏建锋、李静、聂治国、李亚松、静丰羽、高帅、卫东海、吴玫颖参加了资料收集和书稿整理工作,在此谨向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手册(第三版) 作者: 钱建华,李文博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111-76589-0 页数: 1280页(精装) ---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手册(第三版)》是一部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工程技术参考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师、结构设计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详尽的理论指导、规范解读和实用设计数据。本书基于最新的国家和国际结构设计规范,特别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及其最新修订版)、《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7)以及最新的抗震设计要求,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阐述。 本手册在继承前两版优秀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扩充,特别加强了对新型结构体系、高性能材料应用以及数字化设计工具的介绍。全书共分为十五章,逻辑严密,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结构设计的完整流程。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材料性能(第1章至第3章) 第1章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与规范体系: 详细阐述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假设、极限状态设计理论(承载极限状态与使用极限状态),并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体系、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及工程质量控制要点。重点阐述了荷载取值的新标准,包括风荷载、雪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 第2章 结构材料性能与试验: 深入探讨了结构用钢材、混凝土、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指标及试验方法。新增内容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本构关系、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特性,以及新型高强度钢材(如Q550级以上)的设计参数。对材料的长期性能退化(如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进行了量化分析。 第3章 结构动力学基础: 提供了结构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分析的基础理论,并重点介绍了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特别关注了场地效应与地震动输入参数的选择,为后续的抗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常规结构设计与计算(第4章至第9章) 第4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这是本手册的核心章节之一。系统讲解了梁、板、柱、剪力墙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极限状态下的设计计算方法。详细列出了受弯、受剪、受压构件的配筋构造详图和承载力公式。新增了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的构件抗震细部构造要求。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涵盖了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技术的原理、张拉控制、应力松弛计算及锚具损失的精确估算。重点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梁、楼板的简化设计图表,以加速预应力构件的设计进程。 第6章 钢结构设计: 基于《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最新要求,详细阐述了截面承载力、连接设计(焊接、螺栓连接)和整体稳定性分析。重点增加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设计参数和疲劳验算方法,适用于轻钢结构项目。 第7章 砌体结构设计: 针对砖混结构和砌块结构,提供了墙体、构造柱、地圈梁的抗震设计方法。包含了砌体抗剪承载力的确定和开口约束的处理。 第8章 基础结构设计: 涵盖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详细说明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桩身承载力计算、桩间相互作用效应分析,并引入了地基沉降差异控制的标准。 第9章 楼板与楼面结构设计: 集中讨论了现浇、预制楼板的配筋计算,以及现浇-叠合楼板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密肋楼板、井字梁楼板和无梁楼板的跨度与配筋图表。 第三部分:特殊结构、抗震分析与施工(第10章至第15章) 第10章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全面覆盖了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系统讲解了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多遇地震、偶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下的设计目标。详细阐述了底部加强层、结构关键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 第11章 复杂结构体系分析: 针对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超高层建筑)和空间网格结构。提供了筒体结构、伸臂桁架、巨型框架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点。重点介绍了非线性分析在复杂结构超高层抗倾覆验算中的应用。 第12章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设计: 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如组合梁、组合柱)的设计原理,包括连接件的抗剪强度和延性要求。详细介绍了叠层砌石、木结构等新型组合体系的设计方法。 第13章 结构节点详图与构造: 提供了上百张标准化的结构节点图例,涵盖了梁柱节点、伸缩缝构造、防排烟设施的结构嵌入处理、后植筋技术要求等。这些详图是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 第14章 结构分析与计算软件应用指南: 并非单纯的软件操作手册,而是侧重于如何正确使用有限元软件(如MIDAS Gen, SAP2000, PKPM)进行结构建模、荷载施加和结果后处理的“工程智慧”。强调了“人工复核”的重要性,避免因软件误用导致的工程错误。 第15章 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后评估: 关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如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预应力钢材的应力损失监测。附录中包含结构设计常用数值换算表、材料强度折减系数表及结构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 --- 本书特点: 1. 与时俱进: 全面对标最新国家规范,确保设计成果的前沿性和合规性。 2. 数据详实: 包含大量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挠度及稳定性校核的简化设计图表和系数,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3. 理论与实践结合: 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复杂结构现象背后的力学原理,并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例和施工经验。 4. 查阅便捷: 全书采用逻辑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索引系统,方便工程师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手册(第三版)》是结构工程师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能够满足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全方位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系统性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展现出一种对金属材料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覆盖企图心。我注意到,它收录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范畴,甚至包含了大量前沿领域——比如纳米结构材料、生物医用金属以及功能梯度材料的相关术语。这表明编纂者没有将时间点停留在经典的材料科学阶段,而是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例如,对于近年来热议的增材制造(3D打印)过程中特有的术语,如“球化效应”、“未熔合缺陷”等,这本书都有及时且恰当的收录和翻译。这种前瞻性和包容性,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可以更长久,不容易被技术迭代迅速淘汰。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再添置好几本小而全的补充手册来跟进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展。它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与时俱进的知识库,这对于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极大地优化了信息获取的流程,使得研究工作能够更加聚焦于创新本身,而非工具的查找与甄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哑光黑,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一股严谨而专业的学究气息扑面而来。这种低调的奢华感,很符合金属材料这种硬核学科的特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光秃秃的反光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米黄色的特种纸,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即使长时间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术语和公式,感觉也相对舒适。装订方面,采用了锁线胶装,翻开时可以平摊,这对于需要经常对照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真的下足了功夫,比如页眉清晰地标注了查询的字母范围,方便快速定位。而且,全书的版式布局疏密得当,没有为了塞进更多内容而显得拥挤不堪,每一条目都有足够的留白,使得信息的层级划分非常清晰。整体来说,光是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物理载体品质的追求,在如今电子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踏实可靠。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的严谨性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精确数据的工具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随手翻阅了其中涉及稀有金属合金的部分,比如各种高熵合金的命名体系,以及那些复杂的化学符号和晶体结构描述,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术语混淆。这种近乎零容错率的编辑标准,让人对内容的可信度深信不疑。在查阅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它在处理一词多义情况下的策略。金属材料领域中,很多术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微妙的差异,比如同一个英文单词,在冶金学、电化学和机械加工过程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中文表述。这本书通过细致的上下文区分和标注,成功地避免了这种歧义,给出了最符合当前语境的翻译。这种对专业细微差别的敏锐捕捉,绝非一般外包翻译公司能够完成,它背后一定有资深材料科学家深度参与审校的过程。这种对准确性的执着,是它区别于网络搜索结果的最大优势所在。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辅助我儿子准备他的大学入学考试,他是偏向机械制造方向的理工科生。坦白说,面对那些复杂的金属学和材料科学的专业术语,我这个文科出身的家长是束手无策的。但这本词典的结构设计,却出乎意料地对初学者友好。它的条目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无论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查阅,还是按中文字首笔画查找,都非常顺畅。更重要的是,它的释义系统做到了难得的平衡——既没有过于口语化以至于失真,也没有过于学术化到让新手望而却步。我观察了一下,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屈服强度”、“奥氏体相变”这类,它的对译往往非常精准,能准确对应到教材上的标准表述。这对我儿子来说,意味着他可以放心地将词典中的术语直接用于论文或考试的书面表达中,而不用担心因翻译不专业而失分。它充当了一个完美的“语言桥梁”,帮助学习者跨越了理工科专业术语在学习初期设置的巨大障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服务于资深专家,更在于它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材料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师,我对工具书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曾经尝试过好几本类似的参考手册,但大多在收录的广度或者深度的某个环节有所欠缺。然而,这本词典在很多我原本以为只有小众内部资料才会涉及的专业名词上,竟然都有收录,而且翻译得相当到位。比如,涉及到一些特定合金的命名规则,或者某些表面处理工艺的最新行话,它都能给出一个既符合中文习惯又准确传达原意的译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词汇对译,某些关键术语后面,还附带了简短的解释或应用场景的提示,这极大地提高了查询效率。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处理一个进口设备的故障时,遇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德文缩写,查了其他几本工具书都无功而返,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这本,结果居然找到了对应的解释,并且准确地指明了它在特定温度下的力学行为特征。这种“能救急”的可靠性,才是衡量一本专业词典价值的真正标尺,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字典”的范畴,更像是一个资深顾问团的智慧结晶。

评分

很好,很强大的书,多看看

评分

大概的翻了翻,内容基本还可以,适合普通要求不挑剔的使用者。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准备开始学习ing

评分

很好,很强大的书,多看看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非常不错 还很好看

评分

内容丰富,很多专业词汇,可以边查询边学习

评分

英汉汉英金属材料词典

评分

查查专业词汇不错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