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管理規範

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管理規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電網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變壓器
  • 電抗器
  • 電力設備
  • 管理規範
  • 油浸式變壓器
  • 高壓變壓器
  • 110KV
  • 220KV
  • 500KV
  • 運行維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083.131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20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01-01
頁數:32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10(66)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管理規範》可供電力企業從事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其他相關人員參考。為認真貫徹落實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的發展戰略和“三抓一創”的工作思路,規範生産設備管理,提高輸變電設備運行水平,國傢電網公司組織各區域電網公司編製完成瞭《110(66)kV~500kV架空輸電綫路管理規範》等10類輸變電設備管理規範(以下簡稱《輸變電設備管理規範》)。
《110(66)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管理規範》為《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管理規範》分冊,主要內容包括: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技術標準(附編製說明),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運行規範(附編製說明),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檢修規範(附編製說明),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技術監督規定(附編製說明),預防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事故措施(附編製說明)。

目錄

前言
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技術標準
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運行規範
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檢修規範
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技術監督規定
預防110(66)kV-500kV油浸式變壓器(電抗器)事故措施

精彩書摘

(4)油浸風冷變壓器的控製箱必須滿足當上層油溫達到55℃時或運行電流達到規定值時,自動投入風扇;當油溫降低至45℃,且運行電流降到規定值時,風扇退齣運行。
(5)變壓器控製箱應符閤有關防腐標準,外殼采用不銹鋼,防護等級不低於IP54。
(6)變壓器控製箱內必須安裝溫度、濕度的控製元件。
(十七)油色譜在綫監測裝置(若有)
(1)運行單位必須將在綫監測裝置視為變壓器的組部件之一,定期對其進行巡視、維護,並應注意變壓器油溫、負荷等的變化。對剛剛投入運行的在綫監測裝置宜增加巡視次數。
(2)有關單位應做好監測裝置數據上傳網絡正常的維護。
(3)監測裝置應盡可能安裝在絕緣油循環較好的位置。新變壓器可在訂貨技術協議中要求在變壓器的閤適位置預留一個閥門;已運行變壓器因條件限製一般考慮安裝在本體放油閥處,為不影響放油和取樣,可通過三通閥過渡。
(4)變壓器安裝時(特彆在本體抽真空時),應防止裝置的傳感器處於負壓狀態,需將閥門關閉;安裝完畢後,再將此閥門打開。同時裝置外殼的接地、屏蔽必須可靠。運行初期應注意對裝置的讀數和離綫取樣分析數據進行比較,並及時予以校正。
(5)運行單位應做好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運行總結工作。
(6)在綫監測裝置暫不能替代原有的離綫取樣測試,裝有監測裝置的單位還應根據常規周期進行取樣分析。當在綫監測裝置反映變壓器色譜齣現異常,應立即進行離綫取樣測試,並以後者為主要依據。
(7)運行人員巡視時應檢查監測係統軟件是否始終處於正常運行狀態。當所用電電壓超齣監測裝置規定的範圍和所用電切換時,應及時檢查裝置工作是否正常。
(8)當發生監測裝置報警時,應檢查網絡連通、軟件工作是否正常;報警值的設置是否變化。當監測裝置齣現故障時應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找齣故障的原因,及時處理。
(9)當發現傳感器與變壓器本體連接部位有滲漏油、數據不顯示、黑屏等情況,按設備缺陷管理流程,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並處理。
(10)變壓器小修時,檢修單位應對裝置做下列檢查:
1)傳感器與變壓器本體連接部位是否有滲漏油,傳感器外觀有否銹蝕或受潮現象;
2)接地引綫、主機屏蔽是否牢固;
3)電源連接狀況、數據顯示、軟件工作是否正常。
(11)變壓器大修或缺陷處理時,應防止裝置的傳感器處於負壓狀態,並做好下列工作:
1)變壓器不吊芯僅放油時,應首先關緊傳感器的閥門,然後再放油;
2)變壓器吊罩時,將監測裝置拆除,妥善保存。拆卸、安裝裝置時應按製造廠技術要求進行。變壓器保護裝置配置原則:(1)變壓器保護裝置應滿足可靠性、選擇性、靈敏性和速動性的要求。
(2)可靠性是指保護該動作時應動作,不該動作時不動作。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 ---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 本書導言: 在二十一世紀,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全球的麵貌。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區域,這一趨勢對基礎設施、環境資源以及社會公平構成瞭嚴峻的考驗。本書《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旨在係統梳理當前城市發展麵臨的核心睏境,並深入探討以可持續性為導嚮的規劃範式如何重塑未來宜居、韌性與包容的城市空間。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於空間的物理布局,更著眼於如何通過精妙的規劃設計,平衡經濟活力、社會福祉與生態承載力。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浪潮與規劃範式的演變 第一章:城市化的驅動力與地理分布 本章首先剖析瞭推動當代城市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包括全球人口增長、工業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就業集中效應。我們將對比分析發達國傢“成熟城市化”與發展中國傢“快速城市化”的顯著特徵及其規劃難題。通過對全球主要城市群(如東亞的巨型城市群、歐洲的“多中心”網絡、北美的郊區化現象)的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和經濟背景下的城市形態差異。重點討論瞭城中村、快速擴張的城市邊緣地帶(Urban Sprawl)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超載等問題。 第二章:從功能分區到混閤使用:規劃理論的迭代 本章追溯瞭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曆程,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念,到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再到後現代城市主義的興起。重點分析瞭20世紀中葉盛行的僵硬功能分區(Zoning)模式在實踐中暴露齣的弊端,如加劇通勤依賴、削弱社區活力等。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闡述瞭當代規劃界倡導的“混閤使用”(Mixed-Use)原則的理論基礎、設計方法及其在提升城市效率和生活質量方麵的實際效果。探討瞭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理論在應對土地稀缺問題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可持續性核心:生態韌性與資源管理 第三章: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生態係統服務 可持續城市規劃的核心在於將自然係統嵌入城市結構之中。本章聚焦於“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規劃與實施。內容涵蓋瞭城市濕地保護與恢復、城市森林的生態效益、透水鋪裝的設計標準以及屋頂綠化技術的推廣。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規劃手段保護和增強城市提供的生態係統服務,如空氣淨化、熱島效應緩解、雨洪管理等。分析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增強城市抵禦氣候變化衝擊方麵的潛力。 第四章:水資源精明管理與韌性水係統 水資源短缺和極端降水事件對城市構成雙重威脅。本章深入探討瞭麵嚮未來的城市水管理策略,強調從傳統的“灰水係統”(集中式處理和排放)嚮“海綿城市”理念的轉型。內容包括雨水收集與再利用技術、分散式汙水處理、河流廊道的生態修復與防洪功能的整閤。通過具體指標(如單位GDP用水強度、雨洪滯留係數),指導規劃師如何量化和評估水係統的韌性水平。 第五章:低碳能源規劃與零碳社區構建 本章將城市規劃與能源轉型緊密結閤。討論瞭如何通過空間布局優化(如公共交通導嚮開發TOD)來降低交通能源消耗。重點介紹瞭區域供冷供熱係統(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建築能效標準(如被動房技術)的強製性規劃要求,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城市光伏、小型風能)的整閤路徑。本書提供瞭構建“零碳社區”和“近零能耗街區”的實施框架和政策工具箱。 第三部分:社會公平與宜居空間設計 第六章:緊湊性、可達性與城市交通革命 本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規劃設計消除“15分鍾生活圈”的障礙,提升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可達性(Accessibility)。詳細分析瞭交通需求管理(TDM)策略,包括擁堵收費、停車位配建的動態調整以及慢行網絡的連續性設計。結閤大數據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移動數據來優化公共交通綫路布局,以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各階層居民的通勤需求。 第七章:包容性規劃:住房、空間正義與社區營造 城市發展中不平等問題的加劇是規劃界麵臨的重大道德挑戰。本章聚焦於“包容性規劃”(Inclusive Planning)。深入討論瞭經濟適用房(Affordable Housing)的供給機製(如容積率奬勵、土地齣讓條件)、反製“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規劃工具,以及如何確保公共空間(公園、圖書館、社區中心)的公平分配。探討瞭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在傾聽邊緣群體聲音、構建社區認同感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智能技術與數據驅動的規劃決策 本章展望瞭信息技術如何賦能城市管理與規劃。內容涵蓋瞭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願景,特彆是地理信息係統(GIS)、物聯網(IoT)傳感器數據在實時監測城市運行狀態中的應用。分析瞭如何利用城市“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進行規劃方案的模擬、評估和反饋優化。強調數據倫理和隱私保護在智能規劃實踐中的必要性。 結論:麵嚮未來的城市治理與規劃師的角色重塑 本書最後總結瞭可持續城市發展是一個持續適應和動態平衡的過程,而非終極目標。規劃師的角色正從傳統的“藍圖繪製者”轉變為“復雜係統協調者”和“跨領域創新促進者”。唯有將生態約束、技術創新和社會公平置於規劃決策的核心,城市纔能真正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工業氣息,那種厚重的紙張和略顯老舊的印刷字體,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瞭電力係統的嚴謹與復雜。我原本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翻閱的,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變壓器日常維護的實操指南,比如如何根據環境濕度調整絕緣油的檢測頻率,或者在發生局部放電時,應急處理的SOP(標準作業程序)。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宏觀的管理框架和製度建設,而不是我期望的那種手把手的技術手冊。比如,它花瞭很大篇幅去闡述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以及如何將安全生産責任製層層分解到基層班組,這些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剛接手現場運維工作的工程師來說,我更急需瞭解的是那些“救命稻草”似的操作規程——比如,當一個500KV主變壓器突然跳閘,需要迅速判斷是瓦斯保護誤動還是繞組過熱時,書裏提到的那套復雜的審批流程,在實戰中可能已經錯失瞭最佳處理時機。我對其中關於“人員培訓體係”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盡地描述瞭如何建立一個多層級的認證係統,確保操作人員的資質與所維護設備的電壓等級相匹配。但坦率地說,這種自上而下的體係構建,在很多快速發展的配電網區域,往往因為資源限製而難以完全落地。如果能增加一些關於老舊設備“帶病運行”時的風險管控案例分析,或者針對偏遠地區、缺乏專業檢測設備的變電站的遠程監控策略,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

評分

這本書的目錄結構清晰得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層級劃分極為細緻,仿佛在構建一個電力設備管理的“百科全書”。我特彆關注瞭關於“特殊運行工況下的應急預案”部分,特彆是針對特大型事故(如城市大麵積停電)發生時,變電站值班人員的決策權限與外部協調機製。然而,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式非常謹慎,幾乎所有的關鍵決策點都導嚮瞭“上報上級部門,等待指令”。這固然符閤安全規範,但在“黃金時間”極其寶貴的應急響應中,這種層層請示的模式往往會導緻貽誤戰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於風險等級,授予一綫值班工程師在特定電壓等級設備上,哪些操作可以“先斬後奏”的授權範圍說明,並附帶詳細的後果評估矩陣。此外,書中對“變壓器防雷擊管理”的論述,也停留在傳統的外部避雷器配置和接地網的維護上,而對於近年來興起的“內部過電壓保護技術”和“智能抑製裝置”的應用案例則鮮有提及。整本書給人一種“穩紮穩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管理哲學,對於追求技術突破和效率提升的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覺得它在某些技術前沿性上顯得有些“保守”和“滯後”。

評分

我試圖從這本書中尋找一些關於“跨區域、多電壓等級”變壓器資源調配的優化策略,畢竟現代電網的特點就是互聯互通。遺憾的是,全書的視角似乎更集中於單個變電站或單個區域內的“本位管理”,缺少瞭對整體電網結構下設備優化配置的戰略思考。例如,在負荷低榖期,如何科學地對部分變壓器進行“休眠式”管理,以減少空載損耗,同時又能確保在負荷突增時能快速投入運行,這本書中沒有提供明確的決策模型。再者,在探討“資産報廢與更新”時,其標準顯得過於保守,主要基於設計使用年限和絕緣油的介損數據,但沒有充分考慮新一代變損比更低、效率更高的非晶閤金變壓器對老舊設備替代的經濟性評估模型。對於讀者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套能夠量化“更換一颱老舊變壓器所能帶來的長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估體係,而不是簡單地遵循“到年限就更換”的教條。這本書在“管理”的層麵做得滴水不漏,但在“優化運營”的層麵上,則顯得略微力不從心,更像是一部“守成”的指南,而非“創新”的藍圖。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使用,透露齣一種濃厚的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痕跡,盡管內容是關於現代電力設施的管理,但其呈現方式卻顯得有些古闆。我翻閱到關於“停電檢修的作業票管理”這一章節時,感覺像是迴到瞭十幾年前。它詳細描述瞭多級審批、多方簽字的紙質流程,這對一個已經全麵推行移動作業終端和電子簽批的現代化電網公司來說,顯得有些滯後。我真正想瞭解的是,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變壓器進行實時狀態監測,從而實現從“計劃性停電檢修”嚮“狀態檢修”的轉型。例如,書中對於“局部放電量”的監測限值設定,似乎是基於傳統的經驗值,而沒有結閤現代高精度傳感器采集的實時數據進行動態調整。對於高壓電抗器(書中也包含瞭這類設備)的管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其在電網無功平衡調節中作用的深度分析,以及在抑製諧波方麵采取的管理措施。目前來看,這本書更多地聚焦於設備“不齣故障”的管理,而對於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優化設備性能”和“提高運行效率”的探索,則顯得相對保守和傳統,缺乏對前沿技術融閤的展望。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的感覺是它像一份極其詳盡的“行政文件匯編”,而不是一本能讓人在深夜感到溫暖的專業參考書。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正式、嚴謹,充滿瞭諸如“遵循既定方針”、“優化資源配置”之類的官方錶述。我嘗試尋找一些關於特高壓設備(比如書中提及的500KV等級)在極端氣候,尤其是內陸地區夏季高溫、鼕季冰凍情況下的熱負荷管理經驗。我期待看到基於曆史氣象數據和實際運行麯綫的預測模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應根據環境溫度調整運行裕度”這樣的原則性陳述上。在談到設備巡檢時,書中強調瞭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到瞭資産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颱,但這部分內容顯得有些概念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體到某一個油浸式變壓器,在進行紅外測溫時,哪些部位的溫升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以及如何通過油中溶解氣體分析(DGA)的結果,反推齣變壓器內部最可能發生的故障類型及其嚴重程度。這本書給我更多的是一種“閤規感”,它確保瞭管理流程的無懈可擊,但對於一綫人員麵對突發故障時的那種“應變能力”的培養,著墨似乎不夠深入。它更像是一份供安全監察部門審閱的範本,而非供運行人員日常操作的工具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