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098-2009代替GB/T 2338-2002-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DL/T 1098-2009代替GB/T 2338-2002-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1098-2009
  • GB/T 2338-2002
  • 间隔棒
  • 技术条件
  • 试验方法
  • 电力设备
  • 标准
  • 铁路
  • 技术规范
  • 质量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
字数: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098-2009代替GB/T 2338-2002-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3 739号)的安排制定的。
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国家标准的清理工作。GB/T 2338--2002在这次清理中的评价结论为由国家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本标准即是根据这次标准清理的意见对GB/T 2338--2002的修订。与GB/T 2338--2002相比,增加了八分裂间隔棒的结构型式。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结构型式
5 一般要求
6 试验分类
7 试验方法
8 验收规则
9 标志与包装
10 型号命名方法

精彩书摘

5 一般要求
5.1 设计
5.1.1 在间隔棒安装位置处,应保持子导线间距。
5.1.2 短路时,应防止子导线发生鞭击。短路电流消失后,子导线应恢复设计间距。
5.1.3 能承受安装、维修和运行(包括短路)条件下的机械载荷,任何部件不得损坏或出现永久性变形。
5.1.4 在实际正常的运行条件下,应避免对导线的损伤。
5.1.5 在实际正常的运行条件下,应满足对电晕和无线电干扰的要求。
5.1.6 为保证安装方便和安全,打开间隔棒线夹时,线夹上的螺栓等各部件不应分离。
5.1.7 运行中各个部件不得松动。
5.1.8 在整个运行寿命期间,间隔棒应保持其正常的技术性能。
5.2 材料
5.2.1 间隔棒的材料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要求,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2.2 合成橡胶应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防臭氧、防紫外线和防空气污染的能力。
5.2.3 弹簧材料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要求。
5.3 外观及尺寸公差
5.3.1 图样上应注明间隔棒质量、主要尺寸及允许公差。
5.3.2 外观和尺寸检查按照GB/T2314的有关规定执行,产品上应有安装方向的标志。
6 试验分类
6.1 型式试验
6.1.1 概述
型式试验的目的是确认间隔棒设计性能,通常在新产品试制定型时进行一次,当设计、材料或工艺更改后需重新进行。
6.1.2 型式试验项目
间隔棒型式试验项目见表1。经供需双方协商同意也可以进行其他项目的试验,如间隔棒一分裂导线系统的防振性能试验等。
……

前言/序言


《电力工程输变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应用基础》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系统关键设备——输变电设备的结构设计原理、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可靠性分析及现场应用技术,特别聚焦于高压及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中的核心组件与系统集成。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多个维度,旨在为电力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运维人员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用指导价值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与输变电设备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现代电力系统的结构、运行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输变电设备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中的核心地位。随后,深入探讨了电力设备结构设计的宏观指导思想,强调了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可维护性之间的平衡原则。 电力系统架构与设备分类: 详细介绍了发、输、变、配各环节的主要设备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区分了不同电压等级(如±800kV直流、1000kV特高压交流)对设备结构提出的特殊要求。 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规范体系: 阐述了国内及国际上主要的电力设备设计规范、标准体系(如GB、DL系列标准)的应用边界与约束条件。讨论了结构设计中的荷载分析,包括静载、动载(如雷电冲击、地震、短路电动力)的精确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压电气设备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变电站及线路中关键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主体设计与力学性能评估。 GIS(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结构设计: 深入分析了SF6(六氟化硫)或新型环保气体绝缘设备内部支撑结构、外壳体与导电部件的连接设计。讨论了壳体材料(如高强度铝合金、不锈钢)的腐蚀防护、密封技术(O型圈选型、预紧力计算)以及抗振动设计。重点分析了在极高电压冲击下,结构件的电场分布与机械强度的耦合问题。 变压器套管与绝缘结构: 详细阐述了瓷质、复合材料套管的设计要点,包括内部骨架支撑、油纸绝缘的优化、以及外部防护罩(挡雨裙)的流线设计以提高污秽区爬电比。讨论了变压器主绝缘与结构件(如夹件、垫块)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高压断路器(SF6/真空/混合式)结构: 涵盖了灭弧室支撑结构、操作机构箱体、导电回路连接件的设计。强调了动、静触头配合的精度要求、操作机构的刚性与缓冲设计,以及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操作油/润滑脂的性能选择对设备动作可靠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输电线路结构件与基础工程 本部分侧重于电力线路的物理载体结构——塔、杆、基及相关连接件的设计与分析。 铁塔结构设计与优化: 探讨了新型高强度钢材在角钢塔、钢管塔设计中的应用。详述了不同地形(山区、平原、跨越)下的塔型选择、基础形式(独立基础、箱型基础)的设计规范。重点分析了导线、地线在最大风荷载、覆冰荷载下的张力计算及对塔身稳定性的影响。 基础设计与土工特性: 阐述了岩石地基、软土地基的勘察要求与基础设计参数选取。对比了不同基础形式的受力特性及施工控制要点,确保结构在长期运行中的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线缆与附件结构: 涉及高压电缆的敷设方式、耐火、防鼠啮设计,以及电缆终端头、接头盒的机械应力释放结构设计。 第四部分: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控制 本部分深入到设备结构实现的基础——材料与加工工艺。 结构件材料选型: 详细介绍了用于承力结构件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不锈钢、特种铸铁的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及耐候性要求。针对变电站设备外壳,讨论了铝合金的铸造、锻造工艺及其表面处理技术(阳极氧化、喷涂)。 焊接技术与无损检测: 探讨了高压设备承力结构的关键焊缝的工艺评定、焊接参数控制。重点介绍了超声波探伤(UT)、射线探伤(RT)在确保焊缝内部质量上的应用标准和判读准则。 表面防护与环境适应性: 论述了针对户外设备(如变压器外壳、开关柜本体)的防腐蚀涂层体系(多层重防腐体系)的选型、涂装流程及厚度控制,以满足数十年运行要求。 第五部分:可靠性评估与寿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关注结构设计的长效运行保障。 疲劳分析与寿命预测: 针对频繁动作的设备(如断路器导电连接件、塔材螺栓),应用S-N曲线法等理论方法进行疲劳寿命的初步评估。 振动与动态响应分析: 讨论了风致振动、操作冲击引起的结构共振问题,并介绍了阻尼材料和隔振垫在抑制结构有害振动中的应用。 运维阶段的结构状态监测: 介绍了基于应变传感器、振动监测系统对关键结构件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评估的技术,指导预防性维护策略的制定。 本书内容详实,图表丰富,理论推导严谨,是电力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技术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采购和合同管理人员而言,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份“尚方宝剑”。在招投标过程中,技术参数的界定清晰与否,直接决定了项目成本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旧标准可能因为某些参数的模糊处理,导致不同厂家提供性能相近但成本差异巨大的产品,给评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期望DL/T 1098-2009能够在新版间隔棒的技术指标上,实现更精细化的分级和明确的性能阈值。例如,对于特定的电压等级和输电走廊环境,标准是否明确了必须采用何种级别的间隔棒?这种清晰的界定,能够有效遏制低端产品混入高端项目,维护整个电力基础设施的质量底线。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电力物资质量控制的“宪法”,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换来最符合规范的高质量产品。

评分

从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本技术标准书籍的意义非凡。它标志着一个重要技术领域的规范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关注的焦点在于,这次修订究竟是“修补式”的,还是“颠覆式”的。如果是前者,那么它主要解决了旧标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不足;如果是后者,则可能引入了全新的材料体系或测试理念。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编排,想必也体现了这种专业性。我预估它会有一部分篇幅专门用于阐述新增或修改的试验方法,这部分对于实验室的测试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试验方法的细致程度,决定了产品是否能被有效验证。例如,对测试设备的精度要求、环境条件的控制范围、以及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规范,都是衡量一个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我期待看到新标准在这些细节上是否做到了前所未有的详尽,确保各地实验室出具的报告具有高度的可比性和权威性。

评分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它承载着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GB/T 2338-2002 作为一个国家标准,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际前沿。这次被行业标准 DL/T 1098-2009 取代,很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技术指标上,电力行业正在向更先进的国际标准靠拢,或者针对我国特有的气候和电网结构进行了“本土化”的优化。我推测新标准在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在抗紫外线老化和耐腐蚀性方面,可能借鉴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更严格的质保要求。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当前电力输电领域在部件可靠性设计上所达到的最新高度。它不仅仅是指导生产,更是引导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DL/T 1098-2009 代替 GB/T 2338-2002——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让我联想到一系列关于电力工程和标准制定的思考。作为一名行业内的技术人员,我非常关注这类标准的更新换代,毕竟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材料选择的可靠性和施工质量的稳定性。老版本的标准(GB/T 2338-2002)伴随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但随着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标准的滞后性也日益明显。因此,我非常期待新标准 DL/T 1098-2009 能够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和完善。比如,在间隔棒的材料性能测试上,是否引入了更严苛的疲劳测试或者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候性评估?毕竟,间隔棒作为高压输电线路的关键部件,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是重中之重。我猜想,新标准应该会更侧重于提升产品的本质安全性和寿命周期内的性能稳定性,这对于我们评估供应商和进行项目验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个人希望它能提供更细致的偏差控制范围和更清晰的验收判定标准,减少实际操作中的模糊地带。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有点“枯燥”,毕竟这涉及的都是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如同天书。但细细品味,这其实是电力行业稳健发展的一个缩影。标准技术的更新,往往是行业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次事故教训和技术进步的沉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颖”的理论,而在于它为所有参与者——从设计院到生产商再到最终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质量衡量尺度。我想,新版标准肯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现有材料的极限性能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界定,以适应我国电网日益增长的输电容量和更复杂的地理环境需求。例如,在导线跳线和振动抑制方面,间隔棒的设计和材料配比直接影响了导线的结构完整性。我猜测新标准在这方面可能对某些关键尺寸公差和表面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将潜在的结构风险降到最低,让“合规”真正等同于“可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