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06-2009-煤粉燃烧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DL/T 1106-2009-煤粉燃烧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1106-2009
  • 煤粉
  • 燃烧渣
  • 特性
  • 燃尽率
  • 一维火焰炉
  • 测试方法
  • 电力行业
  • 标准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
字数: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06-2009-煤粉燃烧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安排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桂芳、姚伟、相大光。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试验原理
5 试验装置
6 试验用仪表及元件
7 试验工况条件
8 试验方法及要求
9 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
10 评价指标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一维火焰试验炉试验数据记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报告示例

精彩书摘

7.5 炉膛出口烟气压力应维持在-50Pa~+50Pa。
8 试验方法及要求
8.1 燃尽率的试验方法
8.1.1 按7.4 试验工况的规定条件,将各段炉体预热至给定温度;启动引风机、送风机,按7.3 调整一次风量、二次风量和风温;启动给粉机,按7.2 的规定调整好给粉量。注意检查炉内气粉混合物着火燃烧状况和炉膛出口氧量表指示是否正常,将炉膛出口压力调整到-50Pa~+50Pa范围内。检查系统及各辅机部件运行是否正常。
8.1.2 待炉壁温度及炉膛出口氧量稳定后,用抽气热电偶逐次插入炉膛各段下部共6个观测孔内测取火焰沿程温度。
8.1.3 在完成8.1.2 温度测定后,换用飞灰取样装置从前述观测孔内抽取固体试样,并测定其可燃物含量。
8.1.4 在完成8.1.3 取样工作后,调整各段炉壁温度、一次风量、二次风量、风温及给粉量至工况二规定量值,再重复进行8.1.2 和8.1.3 要求的工作。
8.2 结渣特性的试验方法
8.2.1 在试验前,先将风、煤参数调整到试验工况条件规定的第二工况条件,而壁温则调整到第一工况温度,待燃烧稳定后,完成8.1.2 要求的工作。
……

前言/序言


书名:DL/T 1106-2009 煤粉燃烧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图书简介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根据电力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程序,于2009年正式发布,旨在规范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和炉渣(以下统称煤粉燃烧渣)的特性测试方法,以及在一维火焰炉中测定煤粉燃尽率的技术规范。该标准是电力行业在燃煤机组运行、煤质管理、锅炉设计优化及环保评估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依据。 第一部分:标准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燃煤锅炉的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成为电力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煤粉燃烧渣的特性直接反映了煤粉的燃烧完全程度和锅炉的运行效率。DL/T 1106-2009 的制定,其核心目的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流程,以确保不同用户、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从而为煤粉锅炉的性能评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标准主要针对煤粉燃烧后形成的固体残渣——炉渣和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以及在模拟真实燃烧条件下测定煤粉燃尽率的方法。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全面了解煤粉的燃烧性能,指导锅炉的燃烧调整,降低未燃尽碳含量,从而提高热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煤粉燃烧渣特性测试方法 本标准对煤粉燃烧渣的特性测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涵盖了从样品采集、预处理到最终分析的各个环节。这些特性分析是评估煤粉燃烧质量的关键指标。 1. 炉渣特性的测定: 炉渣是煤粉未完全燃烧的残留物,主要指落在炉膛底部或受热面上的较大颗粒物。标准对炉渣的取样、制备和分析给出了严格要求: 粒度分布测试: 炉渣的粒度分布是评价其磨蚀性、铺展性和后续处理难度的重要指标。标准规定了采用机械筛分法或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方法,确定炉渣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曲线。 化学成分分析: 炉渣的主要化学成分,如SiO2、Al2O3、Fe2O3、CaO、MgO等,是评估其矿物组成和潜在再利用价值的基础。标准采用了国家标准规定的化学分析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烧失量与未燃尽碳含量: 这是衡量炉渣燃烧完全程度的核心指标。烧失量反映了炉渣中可燃物的残留比例。标准规定了高温煅烧法测定烧失量,并进一步细化了测定未燃尽碳的特定方法,通常通过特定温度下的燃烧或化学浸取方法进行。 熔点测试: 炉渣的熔化特性(如软化点、半球温度、流动点)对锅炉结渣和磨损具有重要影响。标准推荐了使用电阻炉或气体保护炉进行炉渣熔点的测定,以评估其在高温下的行为。 2. 飞灰特性的测定: 飞灰是随烟气排出的细小颗粒物,其特性直接关系到除尘设备的效率和飞灰的综合利用。 飞灰粒度分布: 与炉渣类似,飞灰的粒度分布决定了其在空气中的悬浮能力和除尘器的捕集效率。标准通常采用显微镜法或激光散射法进行测定。 飞灰化学成分与活性: 飞灰中的活性成分,特别是未燃尽碳含量,是衡量燃烧效率的另一关键参数。此外,飞灰的碱度、火山灰活性等对水泥掺合料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一维火焰炉中煤粉燃尽率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供了一种在受控的、模拟一维火焰炉条件下测定煤粉燃尽率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脱离复杂的实际锅炉环境,通过标准的实验装置快速、准确地评估煤粉的燃烧性能。 1. 一维火焰炉装置要求: 标准对一维火焰炉的结构、尺寸、燃烧器类型、风量控制、温度监测等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确保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 炉膛尺寸与几何形状: 炉膛通常设计为具有特定长径比的圆柱形或矩形结构,模拟锅炉中的一维火焰传播特性。 热边界条件: 炉膛内壁通常采用水冷或绝热材料,以控制热损失,稳定火焰基部的温度场。标准对炉膛壁的温度控制有明确规定。 煤粉输送与雾化: 规定了煤粉与载气(通常是干燥空气或氮气)的混合比例、喷射速度和角度,以确保煤粉在炉膛内均匀分散和稳定燃烧。 2. 试验步骤与流程: 测试过程通常分为预热、稳定燃烧和样品采集三个阶段: 设备预热与点火: 炉膛需预热至设定的起始温度,随后引入煤粉气流并点火,直至火焰稳定。 稳定燃烧控制: 在设定的送风量、煤粉量和炉膛温度下进行稳定燃烧,通常持续一定时间以达到稳态。 样品采集: 采集炉膛出口处的烟气和未燃尽颗粒。烟气采集用于分析燃烧产物,而未燃尽颗粒的采集是测定燃尽率的关键。 3. 燃尽率的计算与评估: 燃尽率的计算基于采集到的未燃尽残渣质量与输入煤粉质量的对比。 残渣收集与处理: 通过高效的旋风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捕集炉膛出口的所有固体残渣。 未燃尽碳的测定: 对收集到的残渣进行精确称重后,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其中的未燃尽碳含量(通常与前述炉渣特性测试中的方法一致)。 燃尽率计算公式: 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数学模型,基于输入煤粉的基准分析(如收到基或干燥基)和残渣中的未燃尽碳含量,计算出煤粉的实际燃尽率。该指标是衡量煤粉燃烧效率的核心数值。 第四部分:标准的应用范围与质量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采用煤粉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锅炉制造厂以及相关的科研和质量检测机构。其应用确保了: 煤质评估: 为燃煤电厂的煤炭采购提供科学的燃烧性能参考指标。 锅炉优化设计: 为新型锅炉的设计和现有锅炉的燃烧调整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环保合规: 准确的燃尽率数据有助于评估锅炉的燃烧优化潜力,从而减少烟尘和未燃碳的排放。 标准还对实验设备的校准、测量误差的控制以及数据的记录和报告格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DL/T 1106-2009 不仅是一套测试规程,更是电力行业提升燃烧技术水平、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重要技术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它对“标准化”精神的极致贯彻。在当今这个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很多领域的测试方法都在不断变化,但像这样一本专注于特定物理过程(煤粉燃烧的炉内过程)并提供固定、可靠测试基准的文献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个定海神针,锚定了一个领域的度量衡。它不是追求最新的理论突破,而是致力于确保“测量本身是正确的”。对于从事标准制定、设备验证或长期过程监控的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复杂的、高能耗的工业系统中,通过精确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来稳定地获取有意义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份行业内的“契约”,确保所有遵循此书方法的人,都站在同一个参照系内进行交流和对比。这种对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坚守,是任何高效工业流程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纸张选取了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铜版纸,手感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有一种专业书籍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配色上偏向于沉稳的工业色调,蓝灰色的主色调与书名中的“煤粉燃烧”主题相得益彰。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排版上的用心。对于这种技术性极强的规范或标准,清晰度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插图和流程图都采用了高分辨率的矢量图形,即便是放大细节,线条也依然锐利无比,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断层。特别是那些关于火焰炉内部结构剖面图和数据采集点的标注,非常直观,即便是初次接触此领域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复杂性。装订工艺看得出是精良的锁线胶装,确保了整本书可以完全平摊在实验台上,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文本进行操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时,页边距的处理也非常人性化,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区域供使用者进行批注和圈画重点,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入考量。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是一本可以长期在实验室或车间环境中使用的、值得信赖的工具书。

评分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箱。我所在的团队最近在优化低质量煤种的燃烧效率时遇到了瓶颈,特别是如何准确评估未燃尽碳损失的问题,一直是数据上的盲点。这本书中关于“燃尽率”的确定方法,特别是针对不同燃烧条件下产生的微小碳渣和气态未完全氧化物的捕获与分析流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系统性的分析视角。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数据不确定性分析的部分,它没有回避测试过程中固有的误差源,而是提供了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这些误差,这对于我们向管理层汇报项目成果、争取资源投入时,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数据的可信度。这不再是简单的“烧得好不好”的主观判断,而是基于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量化模型的客观评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之前的测试流程在某些关键环节存在系统性偏差,亟需按照书中建议进行修正和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挑战,因为它非常贴近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严谨性,措辞极其精准和书面化,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成分。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明确的定义,这确保了阅读过程中的歧义被降到最低。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侧面影响:对于没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的读者来说,初期理解起来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其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作者似乎采用了“先定义,后应用,再分析”的递进式结构来组织内容。例如,在介绍完如何精确控制炉膛温度梯度后,紧接着就是如何根据测得的温度曲线来反推煤粉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最后才是如何将这些物理参数与最终的残渣物相分析联系起来。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即使面对复杂的燃烧动力学问题,也能被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可量化的步骤,对于提升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有直接的帮助。

评分

我这次拿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其在“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这一特定领域的权威性去的。市面上关于煤粉燃烧效率的文献汗牛充栋,但真正专注于特定测试方法的细致规范却相对稀缺。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其对操作细节的近乎苛刻的描述上。它不仅仅给出了一个宏观的测试框架,更是深入到了对取样频率、温控漂移的允许范围、甚至是对测量仪器校准周期等一系列“灰色地带”的明确界定。这种详尽程度,对于追求数据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渣特性”的量化描述部分,书中对于不同粒径分布和矿物组分对燃尽率影响的讨论,并非停留在理论推演,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验观察结果,数据支撑非常扎实。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阅读一份经过无数次迭代和验证的、几乎可以当作“操作手册”来直接应用的指南。它有效地弥补了行业内标准公开性不足或描述模糊的痛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