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混混沌沌人间事,五千言论理明志。
参悟经历勤揣摩,终获修身诸事治。
读国学·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读国学·可以陶冶青操、增加才情。
读国学·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读国学·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读国学·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系列丛书:道德经精解》思想深邃,言简意赅,涵涉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万物,却生而不宰,任万物自然发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精彩书摘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范应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张君相“常无”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辩云:“常无、常有,合作断句。”
王应麟日:首章以“有”、“无”字断句,自王介甫始。
严可均日:御注与此同。“观”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罗振玉日:敦煌三本均无“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嗷”。
俞樾日: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绝句,亦当从之。
易顺鼎日:按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此章“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已然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严复日:“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惟“同出”“异名”为对文,不应于“同”字断句。又蒋锡昌日:“‘此两者同’下十二字,范本无。”案续古逸丛书范本有此十二字,蒋误校。又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形。”(御览引玄图)扬雄日:“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太玄经玄摊图)义皆出此。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语来表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文辞去命名,就不是非永恒不变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永恒的“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从微妙向更微妙处探索,就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前言/序言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官镇)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zui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一生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不求名声为主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老子经不住尹喜的劝说,于是撰写了五千言《道德经》,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共81章,分《德经》(前37章)和《道经》(38章到81章)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思想深邃,言简意赅,涵涉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万物,却生而不宰,任万物自然发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后来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德经》在传世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遗失以及人为地改动,渐渐地失去了原貌,形成了众多的版本。
现存《道德经》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zui 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
《道德经》:洞悉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体悟人生智慧的至高境界 在这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总渴望寻找到一条指引迷津的道路,一份能够安顿心灵的慰藉,以及一种超越世俗困扰的智慧。《道德经》,这部由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著的经典著作,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引领我们抵达更高精神境界的传世宝典。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炼的语言艺术和包罗万象的宇宙观,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之一。 深邃的哲学内核:道、德、无为与有为的辩证统一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于对“道”的深刻阐释。“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始祖,是支配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包容万物,化育万生。《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并非否定“道”的存在,而是强调其超越语言、超越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道”,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去完全描述和定义的,一旦被说出口,便已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常道”。 与之相伴的,是“德”。“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万物依照“道”而生长的本性。《道德经》强调“上德不德”,即最高境界的“德”并非刻意追求或标榜,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与“道”和谐统一的生命状态。 基于对“道”和“德”的理解,《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和人生智慧。“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它要求统治者和个人都要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减少人为的干预和强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无为而无不为”,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无为”,顺应天地万物之道,反而能够成就更多,解决更多的问题。 同时,《道德经》也并非完全排斥“有为”。“有为”是“无为”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在遵循“道”的前提下,运用智慧和力量去应对具体事务,才能实现真正的“为”。这种“有为”并非蛮干,而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的行动。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正是“无为”与“有为”完美结合的生动写照。水,至柔至弱,却能穿石;它不争,却能容纳百川;它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便是“无为”的至高境界,也是“有为”的最高智慧。 精妙的语言艺术:字字珠玑,意境悠远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以其精炼、含蓄、富有哲理而著称。老子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辩证等手法,将深奥的哲学概念融入简短的篇章中。其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却能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宇宙从混沌到生成万物的宏大图景,蕴含着朴素的宇宙生成论。又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以雄雌、溪流的比喻,阐释了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智慧。“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则揭示了在光明与黑暗、显与隐之间的辩证关系。 《道德经》的语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力求以最简洁、最贴切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含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锤炼,反复推敲,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和解读可能。这使得《道德经》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领悟出新的意境,获得新的启迪。 深刻的人生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指南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指导人生实践的智慧宝典。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应对社会、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见解。 在个人修养方面,《道德经》倡导“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美德。慈爱之心,如同水之润泽,是人性的根本;节俭之心,是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不争之心,是避免冲突和傲慢,甘居人后,反而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它教导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通过内心的宁静来体悟“道”,达到精神的超脱。 在人际关系方面,《道德经》提倡“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强硬的对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包容和灵活的应变。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彼此的差异,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德经》的“无为而治”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意味着治理国家要谨慎小心,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避免折腾和过度干预。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顺势而为,让人民自然地安居乐业。 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启迪当下,指引未来 《道德经》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古代。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压力、精神焦虑等等。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一味地索取和破坏。 “知足常乐”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摆脱无止境的欲望和攀比,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顺境中保持警惕,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 《道德经》是一部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典,它所蕴含的智慧,如同深邃的海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认识人生、提升自我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结语 《道德经》精解全本,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巅峰的致敬。它以其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在这部经典面前,我们得以放慢脚步,沉静心灵,去聆听那来自宇宙深处的回响,去体悟那超越时空的真理。《道德经》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通往生命最高境界的指引。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部传世经典之中,汲取养分,涵养德行,体悟那“道”的博大精深,成就更加智慧、更加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