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混混沌沌人間事,五韆言論理明誌。
參悟經曆勤揣摩,終獲修身諸事治。
讀國學·可以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
讀國學·可以陶冶青操、增加纔情。
讀國學·可以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
讀國學·可以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
讀國學·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係列叢書:道德經精解》思想深邃,言簡意賅,涵涉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麵。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萬物,卻生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發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解釋瞭天地萬物産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精彩書摘
〖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範應元曰:古本並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張君相“常無”上並有“故”字。又引音辯雲:“常無、常有,閤作斷句。”
王應麟日: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日:禦注與此同。“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日: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嗷”。
俞樾日: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碑無兩“以”字,當從之。司馬溫公、王荊公並於“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日: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常無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此兩者同齣而異名〗
嚴復日:“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惟“同齣”“異名”為對文,不應於“同”字斷句。又蔣锡昌日:“‘此兩者同’下十二字,範本無。”案續古逸叢書範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籥元氣,稟受無形。”(禦覽引玄圖)揚雄日:“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太玄經玄攤圖)義皆齣此。
【譯文】
道,如果可以言語來錶述,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文辭去命名,就不是非永恒不變的“名”。無,可以用來錶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則是宇宙萬物産生之本原的命名。所以,從永恒的“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永恒的“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從微妙嚮更微妙處探索,就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
前言/序言
老子(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官鎮)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我國zui偉大的哲學傢和思想傢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一生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秘不求名聲為主旨。他在周都住瞭很久,見周朝衰微瞭,於是就離開周都。到瞭函榖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瞭,請勉為其難為我寫本書吧。”老子經不住尹喜的勸說,於是撰寫瞭五韆言《道德經》,然後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韆言》、《老子五韆文》,共81章,分《德經》(前37章)和《道經》(38章到81章)上下兩篇,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思想深邃,言簡意賅,涵涉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麵。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萬物,卻生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發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解釋瞭天地萬物産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
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德經》在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瞭遺失以及人為地改動,漸漸地失去瞭原貌,形成瞭眾多的版本。
現存《道德經》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zui 早。此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
……
《道德經》:洞悉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體悟人生智慧的至高境界 在這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總渴望尋找到一條指引迷津的道路,一份能夠安頓心靈的慰藉,以及一種超越世俗睏擾的智慧。《道德經》,這部由春鞦時期偉大的思想傢、哲學傢老子所著的經典著作,正是這樣一部能夠引領我們抵達更高精神境界的傳世寶典。它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精煉的語言藝術和包羅萬象的宇宙觀,穿越韆年時光,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寶之一。 深邃的哲學內核:道、德、無為與有為的辯證統一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於對“道”的深刻闡釋。“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天地萬物的始祖,是支配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它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包容萬物,化育萬生。《道德經》開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並非否定“道”的存在,而是強調其超越語言、超越概念的本質。真正的“道”,是無法用有限的語言去完全描述和定義的,一旦被說齣口,便已不是那永恒不變的“常道”。 與之相伴的,是“德”。“德”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體現,是萬物依照“道”而生長的本性。《道德經》強調“上德不德”,即最高境界的“德”並非刻意追求或標榜,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它是一種內在的修養,一種與“道”和諧統一的生命狀態。 基於對“道”和“德”的理解,《道德經》提齣瞭“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和人生智慧。“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求。它要求統治者和個人都要遵循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減少人為的乾預和強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無為而無不為”,當一個人真正做到“無為”,順應天地萬物之道,反而能夠成就更多,解決更多的問題。 同時,《道德經》也並非完全排斥“有為”。“有為”是“無為”的必要補充和自然延伸。在遵循“道”的前提下,運用智慧和力量去應對具體事務,纔能實現真正的“為”。這種“有為”並非蠻乾,而是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恰到好處的行動。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正是“無為”與“有為”完美結閤的生動寫照。水,至柔至弱,卻能穿石;它不爭,卻能容納百川;它滋養萬物,卻不求迴報。這便是“無為”的至高境界,也是“有為”的最高智慧。 精妙的語言藝術:字字珠璣,意境悠遠 《道德經》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以其精煉、含蓄、富有哲理而著稱。老子善於運用比喻、象徵、辯證等手法,將深奧的哲學概念融入簡短的篇章中。其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看似平淡,卻能潤物無聲,直抵人心。 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寥寥數語,便勾勒齣宇宙從混沌到生成萬物的宏大圖景,蘊含著樸素的宇宙生成論。又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以雄雌、溪流的比喻,闡釋瞭剛柔並濟、以柔剋剛的智慧。“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則揭示瞭在光明與黑暗、顯與隱之間的辯證關係。 《道德經》的語言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力求以最簡潔、最貼切的方式錶達最深刻的含義。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經過精心錘煉,反復推敲,蘊含著豐富的聯想空間和解讀可能。這使得《道德經》成為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經典。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領悟齣新的意境,獲得新的啓迪。 深刻的人生智慧: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指南 《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更是一部指導人生實踐的智慧寶典。它為我們提供瞭關於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應對社會、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見解。 在個人修養方麵,《道德經》倡導“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美德。慈愛之心,如同水之潤澤,是人性的根本;節儉之心,是避免過度消耗和浪費;不爭之心,是避免衝突和傲慢,甘居人後,反而能成就更大的事業。它教導我們要“緻虛極,守靜篤”,通過內心的寜靜來體悟“道”,達到精神的超脫。 在人際關係方麵,《道德經》提倡“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強硬的對抗,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包容和靈活的應變。理解他人的觀點,尊重彼此的差異,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 在社會治理方麵,《道德經》的“無為而治”思想,為曆代統治者提供瞭重要的藉鑒。它強調“治大國,若烹小鮮”,意味著治理國傢要謹慎小心,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避免摺騰和過度乾預。一個好的統治者,應該像水一樣滋養萬物,順勢而為,讓人民自然地安居樂業。 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啓迪當下,指引未來 《道德經》的價值,並不僅限於古代。在現代社會,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社會壓力、精神焦慮等等。老子關於“道法自然”的思想,為我們提供瞭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啓示。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非一味地索取和破壞。 “知足常樂”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擺脫無止境的欲望和攀比,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從而更加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起伏。 《道德經》是一部越讀越有味道的經典,它所蘊含的智慧,如同深邃的海洋,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它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認識人生、提升自我的獨特視角和方法。 結語 《道德經》精解全本,是一次對人類智慧巔峰的緻敬。它以其無與倫比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在這部經典麵前,我們得以放慢腳步,沉靜心靈,去聆聽那來自宇宙深處的迴響,去體悟那超越時空的真理。《道德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一種通往生命最高境界的指引。讓我們一同沉浸在這部傳世經典之中,汲取養分,涵養德行,體悟那“道”的博大精深,成就更加智慧、更加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