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风水的根本-阴阳风水的核心-生气
风水的条件-藏风得水风水的着眼点-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
风水的最终目的-福荫子孙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水的贴切定义
风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风水,源于生存的需要
内容简介
风水的运用,关联到建筑。千百年来,风水理论长期指导着中华先民的建筑行为。这种文化现象的多元表现。给长期沉闷的建筑学术界带来了骚动,特别是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欲办“风水”班的消息。更引发了建筑学术界的唇枪舌剑。一部分学者认为“风水是科学”,一部分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将风水推上了“科学”与“迷信”的平台。
认为风水是科学的学者认为:风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是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关于环境的学问,是关于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理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行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领域的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静缘,近年崛起的新锐风水学者和实践者,对风水学说多有独到的见解,并结合实际案例为业主和读者提供颇见功力的风水指导。在江浙闽广港澳台等地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目录
第一章 风水大师的样子
第二章 自己当风水大师
一、风水是什么
二、风水的源起
三、风水的流派
第三章 阴阳五行——当风水大师必须领悟的哲学思想
一、阴阳
二、五行
第四章 当风水大师必须具备的本领(形势篇)
一、风水用语中的借喻
二、风水用语中的象形
三、风水中对山的归纳分类
四、风水中对水的分辨
五、理想的风水格局
六、风水中的“穴”
七、看风水必备的工具
八、看风水的步骤
九、风水运用中的“向”
十、形势宗二十四山吉凶辨
第五章 当风水大师必须具备的本领(理气篇)
一、飞星风水与九宫算
二、飞星风水与二十四山向
三、三元九运在飞星风水中的运用
四、九宫中的“顺飞”与“逆飞”
五、飞星风水与“九星”寓意
六、九宫飞星双星断事表
七、八卦万物属类
八、运用飞星风水看风水的方法
九、八运宅二十四山向星盘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风水大师的样子
身着“唐装”,衣冠楚楚,手持罗盘,留着长长的头发或光头,驾着名牌轿车,出入于楼堂馆所,游历于名流、富商之中,堂堂皇皇,派头不凡;言吉凶祸福,测今世来年,峦头理气、三元三合、九宫八卦、纳甲飞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绝对“准确”,神奇无比。这是风水大师在电影、电视剧、通俗读物中流行的样子。
而今,这般滑稽模样的“风水大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多了起来。一样的滔滔不绝,一样的口若悬河,言河图洛书、周易五行,上通天文,下达地理,中晓人事,神机妙算,博古通今,吹者“玄之又玄”,听者云里雾里。
曾见一女子,二十来岁,手持罗盘,打扮妖艳,自喻风水的“正宗传人”,通灵仙子,装神弄鬼,令人瞠目结舌。
也有大学教授,自谓名流,通晓《易经》,擅长风水,重金受请于富家,指点其:门前挖双泉.出门赚大钱;门口悬宝剑,妖邪不沾边;大厅供佛像,平安有保障;卧室置水晶,主人有官运。堂堂大学教授,不好好地做学问,也拿起罗盘看风水,赶时髦,弄玄虚.将一幢好端端的别墅弄得怪模怪样,令人啼笑皆非。
在广大农村,看风水的先生多为上年纪的人,他们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为有需求者看坟地,定宅基。这些“阴阳先生”,文化程度不高,但确有家传或看风水的经验。他们为需求者看风水,要求的回报不高,酒足饭饱,略有“表示”即可。那些在广大乡村看上去有“风水”的坟头与住宅,多出自于他们之手。
“大师”应运而生.只能说风水的确时兴起来了。对于风水先生的评论,我们不妨来看古人是如何说的。
清代地理大家叶九升在他的《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中写道:
一部地理书在案头,人观之,皆以为地理书也,不知内中之书有三种:
一种是地仙做者,一种是文儒做者,一种是俗巫做者。
俗巫之书,鄙俚浅陋,内多福祸之句,此人一见而知庸下者也。
地仙之书,从阅历得,自有实见,心有实悟,了明山川之真性,结作之真关窍。其句皆从真知灼见中流出,写山水难写之性情,描峦头难描之形态者。此以未免文辞深奥而难解,义理高妙而不近情,读之难得其味,极能令人生厌,若发奋去读,数页之后.呵欠频频而来。
文儒之书,从想当然得,想得天地大理当是如此。龙必是中抽,穴必是包藏,土必是五色,穴必是环抱,水必是弯弓,朝对必是端庄,如此者为真龙,真穴。于是,明窗下伸手疾书,其理条贯,其言顺畅,句句合读者之心,且无难解之辞、深晦之意,令人读之不肯去手。顾妙则妙矣,但用此入山步龙,寻龙点穴,则山川如此。与彼议论,毫不相像,一无可用也。若欲人前显学识,坐于大堂广厦之下,高谈堪舆,则此书甚宜,不必更读难读之书;若欲入山寻龙点穴,认真去做,则此种书当置之高阁。请去读无味易厌之书,然后始得真见地,真眼目也。
叶九升先生告诉我们,古人遗存下来的风水典籍,亦有高低真伪,言下之意是,“风水大师”和“风水先生”中鱼龙混杂,亦需明辨。
佛家有一语,谓“有缘”。研习风水,做“先生”,也得有“缘分”,非真诚、灵秀之人而不能为之。
风水先生,为人之师,要重信誉,有道有德,只能帮人、度人、救人、指引人,有德而为,有道而为。
风水先生,切不可妄言,自誉“正宗”,自誉“传人”,不能唬人、蒙人、坑人、骗人。
风水先生,切不可把钱看得太重。请风水先生的人,也不可把钱看得太重。先生不可贪财,请先生看风水也不可吝啬。佛语有言“因果不昧”。
风水大师是磨砺出来的,看风水是个体力活,要实见实证,跋山涉水,读书游历,揣摸总结,方有真知灼见。
风水之学,须见闻两到,悉书义而不登山水则眼界不明,登山水而不悉书义则心无张本,如能书义融化,自然山水会通。
真正的风水大师是有样子的,是有实践经验、有知识、有学问、有智慧、有学养的。不用装模作样,给人感觉就是大师,绝不是一副故弄玄虚、看上去很滑稽的样子。
……
前言/序言
给风水找一条新的出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尘封多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渐渐地时兴起来。
风水的运用,关联到建筑。千百年来,风水理论长期指导着中华先民的建筑行为。这种文化现象的多元表现,给长期沉闷的建筑学术界带来了骚动,特别是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欲办“风水”班的消息,更引发了建筑学术界的唇枪舌剑。一部分学者认为“风水是科学”,一部分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将风水推上了“科学”与“迷信”的平台。
认为风水是科学的学者认为:风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是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关于环境的学问,是关于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理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行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领域的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认为风水是迷信的学者认为:风水是迷信,是装神弄鬼的歪理邪说,没有科学依据,是文化垃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糟粕,应将风水乃至风水先生一并铲除。
这样的争论或许是有益的,这样的争论在建筑学术界还会持续下去,但不论结果如何,风水已引起建筑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强烈关注确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风水很简单,只不过是中华先民出于生存的需要,在实施建筑行为时,选择建房基地或安置死人的一种“看地”的方式与方法。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的朴素的生活经验,他们以青山绿水、茂林沃土为依靠,锁定他们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其目的不过是得到身心的满足,让身心舒适安慰,以利于安居乐业,希望生产、生活方便,旺人旺丁,光宗耀祖。所以,任何对风水过分的赞誉和过分的诋毁都是对风水本意的歪曲。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风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风水是人本的、生命的,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长期的封建体制、长期的文化心态中形成的。在我们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把遗留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心态截然断开。历史遗存的习惯认知与习惯势力,还牢固地蕴藏在人们的心底,这种力量对人们潜在的心理影响往往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风水,千余年来已经根深蒂固地融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融入社会各个层面的许多人心中,难以抹去。
我们当今的现实社会,是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并存体,虽然新的物质生活正在促进传统观念的更换,但在文化心态上往往还会走着老路,风水的兴起,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心态的表现。不要去扼杀它,因为你根本就扼杀不了,历史就是这样规定的。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说:“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他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腐朽,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人和环境间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这领域永久是在科学支配之外,它属于宗教范围。”
中华先民的确是“迷信”的,但他们的迷信是善良的,纯粹的。风水中有许多富有咒意和因果报应的文辞,那是中国古代巫术活动的历史积淀。而这些咒意和因果报应的文辞,正是为了警示人们对大地应有敬畏心,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应该爱护,唤醒人们在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应回避和化解自然给他们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他们“敬神”,认为神可以保佑他们,他们“畏鬼”,因为鬼会使他们惧怕报应而不敢胡作非为。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生存状态下,“迷信”是中华先民的“精神支柱”,迷信支撑着他们的心灵与信念。他们祈祷上苍,尊崇自然,迷信“好风水”会给他们带来好运,让他们安居乐业,有福有禄,福寿安康,人丁兴旺。这样的“迷信”又有什么不好?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梦想和希望又有多大的差距?这些“迷信”,不正是我们现代人也在追寻的目标吗?
对于一个内心深处没有任何约束的民族,“迷信”是意味深长的。有迷信,会惧怕,有了惧怕,则不敢胡作非为,这要比不顾社会原则,不顾社会“道德”,不讲“礼”,来得神圣与崇高。
当然,认为“风水是科学”,也是认知上的误区。风水从根本上不能用科学去评判。科学是要将事物量化、标准化,而风水理论与风水实践的认知与运用,都是自然环境的“大概”形状。有学者提出“理想的风水格局图”,但这种格局图与实际也是有距离的,也只是“大概”意象的表达。
因为自然山川没有完全一样的,地域不同,形态各异,所以,风水看的只是自然山川的大概形状。既是大概形状,就不会十分严格,不可能标准化,更不可能用“科学”去量化。无论是风水中所说的“形势宗”和“理气宗”,他们的立足点都是建立在大概意象上的。这种“大概意象”是抽象的,它是美学中的“境域”,是古代美学史中“泛化”思想的体现。如果硬要把风水朴素唯物的认知用科学的认知来界定,那一定会步人误区。
风水是要在万水千山中去“看”的,不是在经典中主观臆断的。有些人作著,将建筑中的“礼”制表达,与民俗中的吉祥寓意,建筑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中的艺术表现,与风水关联起来,纳入对风水的论证。严格地讲,这些表现都与风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那是其他文化的多元表现。
“科学”与“迷信”这样的争论或许没有太大的意义。在长期游历和看山、看水、看建筑、看风水的体验中,看到从城市到乡村“差不多”的建筑表现,看到那千孔一面和令人啼笑皆非的“欧式建筑”,看到那些不要多久就会成为建筑垃圾的建筑,我常常想,能不能给风水找一条新的出路,特别是建筑界有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专家、学者们,能否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和西方的建筑技术综合运用,从中找到中华民族自身的建筑表现与建筑风貌,建立中国建筑自身的理论体系,去指导中华民族当代的建筑行为,以求无愧于当代、无愧于未来呢?
因为建筑,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技术最具有说服力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情感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全部。
后记
走进风水,原不是我的本意,由于摄影职业、画画的爱好,加之对建筑的兴趣,与自然山川的接触自然就多了。长期的游历,看山、看水、看建筑,从帝王的宫殿、陵寝,到各具特色的民居及普通人的坟墓,虽然地域不同,文化也有差异,但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一切的建筑行为表现之中,却有着朦胧的共同,那就是风水的意象。
由此,我涉猎了古代关于风水的典籍,寻访民间的风水先生,拜访研究风水的学者,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然而,更多的却是我天南地北、翻山越岭,从喧闹的城市到僻静乡野的实地勘察。二十多年来。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看风水的经验,也就有了我对风水的思考。
风水是有道理的,风水的道理很简单,人活着时,找一处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土地肥沃、避风朝阳的地方,建一幢房子,生息繁衍。人死后,安葬于一处僻静、干燥、有青山明月常伴的地方,福荫子孙。风水关切到人的生与死,所以它千年不绝,源远流长。
我们不要迷信风水,在现实的生活中,对风水的迷信是不可能如愿的。客观环境不可能让你有一处如愿的风水宝地。
更不能迷信风水大师,因为在大师的口里,无论是吉凶祸福都言之有理。当福祸降临,大师会说,你看我说准了吧。当祸福未临,大师也会说,你看我说准了吧。究其缘由,祸来了,是大师言中了;祸没来,是大师化解了。
在如今多如牛毛的大师中,现在的我也被俗称为“风水大师”了。虽然反感,却有些责任。由此,便将学习风水的路径,看风水的方法和经验,以《自己当风水大师》作著。一孔之见,随喜相信风水,喜好风水、迷信风水、反感风水及为人看风水的人。不妥之处,见谅。
静缘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于水镜湖畔
《山海观今》 洞察天地脉络,体悟时代变迁,以古圣之智,照亮前行之路。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山川河流不仅是地理的标记,更是承载着无尽智慧的载体。它们孕育了生命,塑造了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古至今,无数先哲智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试图揭示天地间的运行规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山海观今》正是这样一部试图连接古老智慧与当下现实的著作,它不拘泥于任何单一学科的范畴,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地理、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心理学融为一体,旨在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从中汲取力量,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科普读物,也非历史教科书的衍生品。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被时间和空间所塑造的独特印记。我们将在书中沿着蜿蜒的山脉,感受其巍峨与沧桑;我们将沿着奔腾的河流,体会其生命不息的力量;我们将穿梭于古老的城池,聆听其低语的历史回响;我们将走进人迹罕至的秘境,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这些地理景观的呈现,绝非仅仅为了展现其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理解这些景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为何某些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了国家的兴衰?《山海观今》将试图回答这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将回顾那些依山傍水而生的古国,分析其地理优势如何转化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我们将审视那些扼守交通要道的关隘,理解其在历史战争和贸易往来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将探索那些因地制宜而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体会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乃至价值取向。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止步于对过去的回顾,更着眼于当下,并眺望未来。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海观今》力图呈现的是一种“观今”的视角——我们如何运用古人的智慧来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例如,当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时,我们能否从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启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是否是我们当下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参照?当我们审视现代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能否从古代城市选址、规划的智慧中汲取经验,创造出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当我们思考个体的人生际遇和发展方向,能否在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力量? 《山海观今》将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影响。高耸的山峦是否会激发人们的雄心壮志,辽阔的原野是否会赋予人们开阔的胸襟,宁静的湖泊是否会带来内心的平和?自然界的宏伟与宁静,如何能够疗愈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压力?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情感、思维模式、人生态度的深层联系。我们将看到,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性格的养成、视野的开阔程度,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人”的解读。地理环境塑造了文明,而文明则由人来传承和发展。《山海观今》将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成就,以及他们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我们将探究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是如何从自然界获得灵感,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反映了他们所处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在山川河流的滋养下,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他们对土地的情感,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智慧。 在内容编排上,《山海观今》并非以枯燥的学术论证为主,而是力求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作者将运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地方传说、文学作品中的描绘,以及现代的地理考察和科学研究成果,将宏大的地理概念和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每一章都可能围绕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一种典型的地貌特征,或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展开,但其核心始终是对“山海”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以及对当下生活价值的追寻。 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现代都市生活所忽视的“地方性”智慧。在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标准化、同质化的生活方式。然而,那些根植于特定土地的独特文化、技艺和生活哲学,却蕴含着宝贵的“在地化”智慧,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并更好地与我们所处的社区建立联系。《山海观今》将带领读者去发掘这些被遗忘的宝藏,去理解“故土”的意义,去体会“根”的力量。 《山海观今》并非教条式的指导,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框架和视角,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并将书中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它期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它鼓励我们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以更深刻的理解去体验人生。 在书中,你或许会发现,看似普通的山峦,实则蕴藏着改变命运的能量;看似渺小的河流,却承载着文明延续的血脉。你将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与脚下的土地、身边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这种联系,便是理解我们自身。 《山海观今》是一次对“家园”意义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根”的追溯,一次对“当下”的审视。它邀请你与作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去“观”山川之形,“察”历史之迹,“悟”天地之理,最终,在“今”时今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它将帮助你培养一种更敏锐的观察力,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一种更从容的生活态度。当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你的生活也将随之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