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使用手册

生物农药使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洪昌,李翼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农药
  • 农药使用
  • 农业技术
  • 病虫害防治
  • 绿色农业
  • 生态农业
  • 植物保护
  • 农作物
  • 农业生产
  • 安全用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2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529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2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化学农药起了重大作用。然而,化学农药在长期大量使用中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抗药性等负面影响。为减少化学农药造成的上述弊端,应尽量使用生物农药来代替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是来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具有农药作用的物质,具有环境相容性好,不易被其他生物和农产品浓缩而富集,有害残留低和病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是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和农村技术人员渴望了解生物农药的要求,指导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应中国农业出版社之邀,我们编著了这本《生物农药使用手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生物农药品种及其施用技术,希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合理使用生物农药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涉及的生物农药种类较多,主要资料来源是汇集的有关文献资料及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本书中介绍的使用浓度和使用量,因当地具体情况和某些可变因素可能有一定的变化,故仅供参考,实际使用应以所购产品使用说明书为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生物农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生物农药的概念
第二节 生物农药的分类
第三节 生物农药的主要剂型
第四节 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 合理使用生物农药
第六节 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生物源杀虫剂、杀螨剂
第一节 植物源杀虫剂、杀满剂
第二节 动物源杀虫剂
第三节 微生物源杀虫剂
第四节 沙蚕毒类杀虫剂
第五节 生物源杀螨剂

第三章 生物源杀菌剂
第一节 植物源杀菌剂
第二节 微生物源杀菌剂
第三节 其他杀菌剂
第四节 混合杀菌剂

第四章 其他生物农药
第一节 生物杀线虫剂
第二节 生物杀鼠剂
第三节 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四节 生物除草剂
第五节 生物增效剂
第六节 蔬菜、瓜果保鲜剂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生物农药使用手册 序言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化学农药因其高效、速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隐患以及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正日益引发人们的深刻担忧。寻找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物农药,作为一种源于自然、对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重要力量。它们或源自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或源自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除虫菊素;或源自生物大分子,如昆虫信息素、Bt毒蛋白。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通常具有选择性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于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然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它们在作用机理、使用方法、防治谱、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与化学农药存在诸多差异,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误用或滥用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可能延误病虫害的防治,甚至对生物农药的声誉造成损害。 《生物农药使用手册》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编写。本书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生物农药使用指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生物农药的科学内涵,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在实际生产中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生物农药,实现绿色植保,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生物农药概述 1.1 什么是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它们与传统的化学农药在来源、作用机制、环境行为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广义上讲,任何利用生物学原理防治有害生物的制剂都可以视为生物农药。 1.2 生物农药的分类 生物农药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其来源和作用物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微生物农药: 细菌性农药: 以细菌的孢子、Bt毒素等为有效成分。例如,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之一,其产生的Bt毒素能特异性地杀死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真菌性农药: 以真菌的孢子、菌丝体或其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例如,白僵菌、绿僵菌等是常用的杀虫真菌,它们能够侵染并杀死多种昆虫。展叶病菌(Beauveria bassiana)、多毛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也是重要的生物杀虫剂。 病毒性农药: 以昆虫病毒为有效成分,如昆虫杆状病毒,它们对特定种类的害虫具有高效的杀灭作用,且对其他生物无害。 其他微生物: 如放线菌、酵母菌等,也有在农药开发中的应用。 植物源农药: 植物提取物: 从植物的特定部位(如叶、茎、花、果、根)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活性的物质。例如: 印楝素(Azadirachtin): 从印度楝树(Neem tree)的种子中提取,具有拒食、生长抑制、驱避等多种作用,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 除虫菊素(Pyrethrins): 从除虫菊属植物的花中提取,是一种触杀型杀虫剂,作用迅速,但光不稳定,常被合成为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 鱼藤酮(Rotenone): 从鱼藤等植物根部提取,对多种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毒杀作用,但对鱼类毒性较高。 苦参碱(Matrine): 从苦参等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杀螨、杀菌、除草等多种活性。 烟碱(Nicotine): 从烟草中提取,是一种高效的触杀型杀虫剂,但毒性较高,目前应用受限。 生物大分子农药: 昆虫信息素: 昆虫释放的化学物质,用于同种个体间的通讯,如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警戒信息素等。利用信息素可以诱捕害虫,破坏其交配,从而控制种群数量。 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 模拟昆虫体内激素,干扰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导致其死亡。例如,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蜕皮激素类似物等。 抗生物质: 由微生物产生,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链霉素、多粘菌素等。 酶制剂: 例如,几丁质酶、蛋白酶等,能够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或体壁。 其他生物农药: 天敌制剂: 广义上,利用捕食性、寄生性昆虫、螨类、线虫、鸟类、两栖类等天敌来防治害虫。虽然天敌本身不是农药,但其生物防治的应用与生物农药密切相关。 1.3 生物农药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环境友好: 大部分生物农药在环境中易分解,残留期短,不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 安全性高: 对非靶标生物(如益虫、鸟类、鱼类、蜜蜂)的毒性较低,对人类健康风险也较小。 选择性强: 许多生物农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只对特定类群的害虫或病原菌有效,从而保护了有益生物。 不易产生抗药性: 其作用机制多为生物学过程,害虫或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较慢,或在产生抗药性后,可以通过调整使用策略来恢复其药效。 可持续性: 来源于自然界,可再生,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理念。 可与化学农药配合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化学农药进行混用或轮用,达到增效减量、延缓抗性的目的。 劣势: 作用速度较慢: 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作用速度通常较慢,需要一定的观察期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防治谱相对狭窄: 很多生物农药只对特定病虫害有效,使用范围相对有限。 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许多微生物农药的活性会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施用才能保证效果。 稳定性相对较差: 一些生物农药(如蛋白质、活的微生物)的有效成分可能对光、热、pH等不稳定,储存和运输需要特殊条件。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生物大分子农药,其生产过程可能比较复杂,导致初期成本较高。 施用技术要求较高: 需要掌握一定的施用时机、剂量、方法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药效。 1.4 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生物农药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未来,生物农药将成为农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以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必备: 生物农药是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不可或缺的投入品。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有效手段: 通过与化学农药的科学配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解决抗性问题的关键: 在病虫害抗性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生物农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防治工具。 新兴经济增长点: 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章 微生物农药的使用 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对病虫草害具有防治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控制有害生物,是生物农药中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一类。 2.1 细菌性农药 细菌性农药,特别是以苏云金杆菌(Bt)为代表的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微生物农药。 2.1.1 苏云金杆菌(Bt)农药 作用机理: Bt的主要杀虫作用源于其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Cry protein)。当害虫摄入含有Bt的植物或饲料后,其肠道内的碱性环境会溶解晶体蛋白,释放出具有杀虫活性的肽段。这些肽段攻击昆虫的肠道细胞膜,导致肠道穿孔、消化停止,最终使害虫死亡。 防治对象: Bt农药具有很强的专一性,不同亚种的Bt对不同种类的害虫有效。例如: Bt kurstaki (Btk):对鳞翅目幼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斜纹夜蛾等)特效。 Bt aizawai (Bta):对鳞翅目幼虫,特别是蜡蛾等有较好效果。 Bt tenebrionis (Btt):对鞘翅目幼虫(如马铃薯甲虫)有效。 Bt israelensis (Bti):对双翅目幼虫(如蚊子、蚋等)有效。 产品剂型:Bt农药的剂型多样,包括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颗粒剂(GR)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最好在害虫低龄幼虫期施用,此时害虫食量大,对Bt的敏感性高,防治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确保药液覆盖作物叶片、茎秆等害虫取食部位。 环境条件: 避免在雨天、大风天气施用。施用后24-48小时内最好不要淋雨,以保证药效。 注意事项: Bt农药对其他生物安全,但对某些 Aquatic organisms 也有一定毒性,施用时应注意避免直接流入水源。 2.1.2 其他细菌性农药 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 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竞争养分、产生抗生素、诱导植物抗性等。 2.2 真菌性农药 真菌性农药是指利用对病虫害具有防治作用的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泰勒菌等)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 2.2.1 杀虫真菌 作用机理: 杀虫真菌的孢子附着在害虫体表后,会萌发并形成侵入丝,穿透害虫的体壁,侵入其体腔,并在体内繁殖,吸收害虫的营养,最终导致害虫死亡。死亡的害虫体表会长出白色的绒毛(如白僵菌)或绿色绒毛(如绿僵菌),形成二次感染源。 代表性菌种: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的害虫有效,如蚜虫、螨虫、飞虱、白粉虱、蚧虫、粉虱、叶蝉、小菜蛾、棉铃虫等。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对地下害虫(如蛴螽、蝼蛄、地老虎等)和蛴螽等有较好效果。 泰勒菌(Nomuraea rileyi): 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 产品剂型: 菌剂(SC)、可湿性粉剂(WP)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害虫发生初期,活动量大,体壁相对较薄时施用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注意喷洒害虫可能栖息的叶片背面、茎秆等部位。对于地下害虫,可将菌剂拌种或施入土壤。 环境条件: 杀虫真菌的生长和侵染需要一定的湿度,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如早晨、傍晚、阴雨天气)施用效果更好。温度适宜(通常在20-30℃)也能促进菌丝生长。 注意事项: 避免与广谱性杀菌剂同时使用,以免杀死杀虫真菌。 2.2.2 杀菌真菌 作用机理: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如木霉菌 Trichoderma spp.)来防治植物病害。木霉菌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分泌酶类、竞争养分和空间、寄生植物病原真菌等多种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防治对象: 对多种土传病害和叶部病害有效,如黄萎病、枯萎病、根腐病、猝倒病、白粉病、灰霉病等。 产品剂型: 菌剂、可湿性粉剂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可用于拌种、浸种、土壤处理、灌根、叶面喷施等。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使用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拌种时,将菌剂与种子充分混合均匀。土壤处理时,将菌剂与有机肥或细土混匀后施入。 注意事项: 保持菌剂的活性,避免高温、暴晒。 2.3 病毒性农药 病毒性农药是指利用昆虫病毒作为有效成分来防治害虫的农药。 2.3.1 昆虫杆状病毒 作用机理: 昆虫杆状病毒侵入昆虫体内后,会在昆虫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昆虫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昆虫死亡。病毒在死亡的昆虫体内大量繁殖,并通过昆虫的排泄物、体液等传播给其他同类。 防治对象: 杆状病毒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通常只对特定种类的害虫有效。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多种杆状病毒已被开发为农药,如赤松毛虫多角体病病毒(BmNPV)、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NPV)等。 产品剂型: 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在害虫低龄幼虫期施用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确保药液覆盖害虫。 环境条件: 杆状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应选择在傍晚或阴天施用。 注意事项: 病毒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安全。 第三章 植物源农药的使用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或是含有这些活性物质的植物提取物。这类农药来源广泛,许多植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防御机制,能够抵抗病虫害。 3.1 印楝素(Azadirachtin) 来源: 从印度楝树(Neem tree)的种子中提取。 作用机理: 印楝素是一种广谱性的植物源杀虫剂,其作用机理复杂,主要包括: 生长调节作用: 干扰昆虫的蜕皮激素,抑制其生长发育,导致幼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 拒食作用: 改变昆虫的味觉感受,使昆虫失去取食欲望。 驱避作用: 使昆虫远离被处理的区域。 干扰繁殖: 影响昆虫的交配和产卵。 触杀作用: 对某些害虫有直接杀灭作用。 防治对象: 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如蚜虫、飞虱、白粉虱、介壳虫、叶蝉、菜青虫、棉铃虫、斜纹夜蛾、螨虫等。 产品剂型: 乳油(EC)、悬浮剂(SC)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害虫发生初期,趁害虫取食时施用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覆盖作物的所有部位。 注意事项: 印楝素对益虫如瓢虫、草蛉等相对安全,但对某些鱼类毒性较高,应避免流入水体。 3.2 除虫菊素(Pyrethrins) 来源: 从菊科植物除虫菊(Chr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的花朵中提取。 作用机理: 除虫菊素是一种神经毒剂,能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钠离子通道,导致昆虫抽搐、麻痹直至死亡。其作用迅速,具有良好的触杀作用。 防治对象: 对多种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有效,如蚊子、苍蝇、蟑螂、螨虫、蚜虫、菜青虫等。 产品剂型: 乳油(EC)、气雾剂等。 使用要点: 注意事项: 除虫菊素光不稳定,在光照下易分解,影响药效,因此常在傍晚或夜间施用。其对鱼类毒性高。 3.3 苦参碱(Matrine) 来源: 从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的根、茎、叶中提取。 作用机理: 苦参碱具有杀虫、杀螨、杀菌、除草等多种活性。其杀虫作用主要表现为触杀和胃毒,能够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导致昆虫麻痹死亡。 防治对象: 对蚜虫、菜青虫、棉铃虫、螨虫、叶蝉等多种害虫有效,同时对白粉病、灰霉病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产品剂型: 乳油(EC)、水剂(SL)、悬浮剂(SC)等。 使用要点: 施用时期: 害虫发生初期,防治效果最佳。 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确保药液覆盖。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农药的使用 生物大分子农药是指利用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大分子物质来防治病虫害。 4.1 昆虫信息素 作用机理: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通过分泌特定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利用昆虫信息素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性诱捕: 利用合成的性信息素诱捕雄性成虫,破坏其交配,降低繁殖密度。 区域同步发情: 通过大量释放性信息素,扰乱雄虫的寻偶行为,使其难以定位雌虫,降低交配成功率。 误导: 影响昆虫的聚集行为,将其诱导到特定区域进行集中处理。 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特定种类的害虫,如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小菜蛾等)和鞘翅目害虫。 使用要点: 监测: 用于害虫的早期监测,及时了解发生情况,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诱杀: 配合诱捕器使用,捕捉害虫。 注意事项: 信息素对环境没有污染,对非靶标生物安全。 第五章 生物农药的科学施用策略 生物农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应用效果与施用方法、时机、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科学的施用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并延长其寿命。 5.1 科学选择生物农药 病虫害种类: 针对具体的病虫害种类,选择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仔细阅读产品标签,了解其防治谱。 作物生长阶段: 不同的生物农药适用于不同的作物生长阶段。 抗性管理: 如果病虫害已经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生物农药可能是有效的替代方案。 环境条件: 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选择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低的生物农药。 5.2 掌握最佳施用时机 害虫发生初期: 大部分生物农药在害虫低龄幼虫期或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效果最佳,此时害虫/病原菌数量较少,易于控制。 环境条件适宜: 许多微生物农药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才能保证活性。例如,真菌性农药在相对湿度较高的阴天或傍晚施用效果更好。 避免极端天气: 避免在大风、烈日、雨天等极端天气下施用。 5.3 规范施用方法 均匀喷雾: 确保药液均匀覆盖作物的所有部位,特别是害虫/病原菌可能栖息的地方,如叶片背面、茎秆等。 足量兑水: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兑水量进行配制,避免过浓或过稀。 混合使用: 许多生物农药不宜与广谱性杀菌剂、杀虫剂、强酸强碱物质以及一些金属离子(如铜、锌)混用,以免影响药效。使用前可进行小范围的混配试验。 保护药剂活性: 避免将配制好的生物农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高温环境中。 5.4 轮换使用与协同增效 轮换使用: 为了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将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或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协同增效: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进行复配,或将生物农药与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科学配施,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5 储存与运输 按照说明储存: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有不同的储存要求,如避光、阴凉、干燥等。 注意保质期: 确保在保质期内使用。 小心运输: 避免剧烈震动、挤压,防止包装破损。 第六章 生物农药的未来发展 生物农药作为绿色植保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种的不断创新: 随着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高效、广谱、稳定、易于生产的新型生物农药被开发出来。 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揭示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精准地设计和应用。 制剂技术的改进: 提高生物农药的稳定性、持效性和靶向性,克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弊端。 智能化施用: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物农药的精准施用、智能监测和预警。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的融合: 将生物农药与天敌、植物抗性诱导剂等生物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政策与市场的推动: 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生物农药的扶持力度,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结语 生物农药的使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的必然选择。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操作指南,鼓励大家积极学习和实践生物农药的使用,为建设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农业贡献力量。 (本手册内容为通用性介绍,具体产品的使用请务必参照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并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到这本工具书的,他是一位在有机农业领域工作多年的专家,他告诉我,市面上很多关于“绿色防治”的资料都停留在概念层面,而真正能落地指导实践的少之又少。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我个人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一直心存顾虑,总希望能够找到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友好,图文并茂,很多复杂的作用机理都用流程图或对比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源提取物”应用效果的章节,数据详实,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用”,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用有效”。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菌株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活性差异,这对于我这种需要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调整方案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这本书的编撰风格非常严谨,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显得有据可查,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不像有些宣传册那样夸大其词。我打算先从里面推荐的基础配方开始尝试,相信能够为我的农产品提升一个安全等级。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手册”的期待值并不高,通常都是那种大而全,但缺乏针对性的资料汇编。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导航系统。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介绍不同生物制剂时,不仅仅停留在名称罗列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每一种制剂的“作用靶点”和“使用限制”。比如,对于某种真菌性病害,书中会明确指出,A制剂在低温下效果显著,但B制剂在湿度过高时反而可能抑制其活性,这种细微的差别,正是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书本文字的价值所在。而且,书中还加入了一些“常见错误及规避”的板块,这些都是实践中血泪换来的教训,提前告知读者,能避免走很多弯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中带着专业性,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完全站在一个指导实践者的角度来组织内容,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我敢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更像是一份浓缩了多年实践经验的“工作日志”。

评分

我是一个对信息来源要求非常高的读者,尤其是在涉及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且“求真务实”。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读物那样追求在最短时间内给出“万能解药”,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生物防治背后的生态学原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生物防治方案时,都会附带一个“风险评估小贴士”,提醒读者在特定天气或特定作物阶段需要注意的潜在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倍感放心。书中对“病原菌的抵抗性管理”策略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的长远眼光,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生物制剂而导致靶标生物产生抗性的问题。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农业生态系统负责任的态度,内容逻辑严密,案例丰富且具有可复制性。这本书不只是教会我如何使用特定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病虫害防治的系统性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快,色彩搭配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几株醒目的绿色植物插图,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它的分量,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业余的园艺爱好者,平时自己种点蔬菜水果,总希望能找到既健康又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市面上这类书籍汗牛充หนังสือ,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太多,让我这个门外汉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简单粗暴,只介绍几种偏方,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我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基础的病虫害识别到不同季节的防治策略,再到各种生物制剂的应用细节,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正是我需要的——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操作指导性。尤其注意到其中对不同作物常见病害的分类介绍,感觉作者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和归纳,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相信,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内容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它有望成为我未来打理我的小花园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没有花里胡哨的宣传语,朴实的封面反而让我觉得内容更加扎实可靠。我更关注的是它在“生物防治的集成管理”方面的论述。现在的农业管理越来越强调系统性,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手段往往效果有限。我翻阅了其中关于“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协同应用”的部分,感觉作者对整体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解非常深刻。书中不仅教你如何使用工具(制剂),更教你如何设计环境(土壤健康、植被多样性)来促进有益生物的自我生长。这与我目前追求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书中对生物制剂在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的“窗口期”把握描述得极其精准,让我对如何实现精准施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不再是一本简单的产品说明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建立健康合作关系的指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田间记录与效果评估”的章节,强调了科学监测和反馈的重要性,这是任何先进技术落地成功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