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图说:世界航空史话

邮票图说:世界航空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绪纶 著
图书标签:
  • 邮票
  • 航空史
  • 世界历史
  • 集邮
  • 交通工具
  • 历史文化
  • 科普
  • 图文并茂
  • 收藏
  • 邮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0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99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邮票图说世界航空史话》以航空和邮政史实为主线,结合邮票、封、片的信息讲述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以时间序列,依航空发展阶段设立篇章,以航空知识和集邮知识融合的视角精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900余枚邮品素材。在介绍航空发展历史的同时,展示邮票、封、片的信息。不论是航空爱好者、集邮爱好者,还是航空和集邮双重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正是笔者的期盼。

作者简介

宋绪纶,小学时,因为喜欢画画而喜欢邮票,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中学时,因为喜欢航模而向往航空、大学学习航空专业,从此开始空军军旅之路。 50年来,集邮时起时落,业余爱好不离不弃,兴趣渐增;40年来,与航空器为伴、以航空装备为业,勤勉敬业,钟爱有加。 直到退休,以集邮兴趣与航空专业知识结合开始编组邮集。编组的《“齐伯林伯爵号”飞艇》一框专题类邮集,先后获:2006年全国邮展(太原)一等奖、2007年全国首届网络邮展金奖、2008年全国邮展(南昌)金奖。

目录

前言
一 飞行的神话传说与尝试
1.神话与传说
2.中国古代的发明

二 气球时代
1.载人气球的诞生
2.载人氢气球上天
3.人类第一次从空中飞越海洋
4.气球与战争
5.气球技术的进步
6.气球的应用

三 飞艇的兴衰
1.飞艇的诞生
2.“齐伯林”飞艇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飞艇
4.飞艇的黄金时代
5.“齐伯林伯爵号”飞艇
6.飞艇的衰落

四 从模仿鸟类到动力飞行
1.航空先知达·芬奇
2.航空理论奠基人凯利
3.英国航空学会
4.法国的动力飞行热潮
5.阿代尔的机械鸟
6.莫扎伊斯基
7.哈格里夫的盒式风筝
8.李林达尔——从扑翼机到滑翔机
9.美国双翼滑翔之父——查纽特
10.最接近成功的兰利

五 第一架载人飞机与欧洲航空大发展
1.窄气动力学的早期发展
2.第·架载人动力飞机诞生
3.欧洲航空的复兴
4.欧洲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诞生
5.向实用化发展
6.飞渡英吉利海峡
7.飞行竞赛和航空博览会
8.水上飞机出现

六 飞机登上战争舞台
1.战场上初露头角
2.作战飞机出现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

七 民用航空的兴起
1.早期的航空邮政
2.客运航空的兴起
3.美国民用航空的开端
4.飞越大洋
……
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中较量
九 进入喷气时代
十 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十一 现代民用航空的发展
十二 直升机的发展
十三 中国航空的发展

精彩书摘

二 气球时代
1.载人气球的诞生
气球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第一种载人航空器。虽然中国的孔明灯是热气球的原始雏形,但作为航空器的发展和应用是在法国。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就发现了气球赖以升空的原理——浮力定律:物体在流体中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同体积流体的重量。但是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之间并无直通车,直到2000多年后的18世纪,气球的应用才真正开始。
1709年,巴西人古斯芒(R.D.Gusmao)进行了热空气升空试验(图2.1葡萄牙邮票,古斯芒热气球试验)。8月8日,他在葡萄牙王宫的接待大厅里为国王做了热气球升空的表演。
俄国人认为,人类离地升空是从1731年俄国的克拉库特诺在梁赞开始的。克拉库特诺造了一个大气球,里面充满烟气,下面用绳索吊环吊着他上升到了白桦树尖的高度。由于碰到了钟楼,他抓住了打钟的绳子才避免了危险(图2.2苏联邮票,俄国的第一个载人气球)。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剪影: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是一部宏大的叙事,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这个风云变幻的百年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景观的演变轨迹。它以时间为轴线,串联起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思潮的兴衰,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现代世界复杂性的全景图。 本书的叙事逻辑,始于“漫长的十九世纪”的遗产——帝国主义的顶峰与内部矛盾的积累。我们将审视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了全球资源分配的格局,以及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黄昏与崩溃(1900-1945) 第一章:帝国主义的最后辉煌与结构性失衡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欧洲列强如何将全球划分为势力范围,以及这种不平等的结构如何催生了日益紧张的国际关系。我们不会着墨于技术细节,而是侧重于政治决策背后的驱动力——对资源、市场和战略地位的争夺。我们将剖析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如何被引爆,以及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联盟体系如何将区域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与技术冲击 一战不仅仅是战壕里的屠杀,更是现代战争形态的诞生。本书将探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如何应用于军事,以及化学武器、坦克等新式装备对传统战争观念的颠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社会结构的毁灭性影响——贵族阶层的衰落、女性角色的转变,以及“迷惘的一代”的集体心理创伤。 第三章:革命的浪潮与意识形态的诞生 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不满,加上战后经济的动荡,为激进思潮的崛起提供了温床。我们将详细考察俄国十月革命的复杂性,分析布尔什维克主义如何提供了一种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全球政治版图的深远影响。同时,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纳粹主义作为对自由民主制度的极端反动,其兴起的原因和宣传策略也将被细致梳理。 第四章:大萧条与全球经济的休克 本书将描述1929年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如何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灾难。重点在于分析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如关税壁垒,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加剧了国际间的敌对情绪,进一步推高了战争风险。我们将比较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早期实践,以及轴心国为摆脱困境而采取的军事扩张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面性 二战的爆发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所有矛盾的总爆发。本书将超越传统的军事行动描述,聚焦于战争的“全面性”——对平民的系统性轰炸、大屠杀(Holocaust)的系统化运作,以及科技进步(如雷达、原子能的初步应用)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探讨同盟国(美、英、苏)在共同目标下形成的脆弱联盟,以及其内部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 第二部分:冷战的铁幕与两极对峙(1945-1991) 第六章:战后秩序的重构与雅尔塔体系 随着轴心国的覆灭,世界并未迎来和平,而是进入了新的对峙阶段。我们将分析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如何划分了势力范围,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如何试图在冲突中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对话框架。重点分析“铁幕”的降临及其对欧洲地理和心理的分割。 第七章:核威慑下的地缘政治博弈 冷战的核心在于核武器。本书将详细阐述“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恐怖逻辑如何塑造了美苏双方的战略决策,使得直接热战的可能性被有效遏制,但代理人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却成为常态。我们将探讨军备竞赛对双方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 第八章:去殖民化浪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在美苏两极拉锯的同时,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人民掀起了争取独立的浪潮。本书将分析非殖民化进程的复杂性,考察新独立国家在冷战中选择“不结盟”立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过程。这部分将涉及印度独立、非洲之年的动荡以及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与宗教冲突的源头。 第九章:意识形态的内部张力与文化反叛 六十年代是西方社会内部发生剧烈动荡的十年。我们将探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的复苏,以及青年文化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的阴影如何与民权斗争交织;在苏联阵营,布拉格之春的短暂火花如何被坦克无情碾灭,这些事件都揭示了僵化体制面临的内在危机。 第十章:缓和、新冷战与苏联的解体 本书将分析七十年代的“缓和时期”(Détente)如何因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签订而带来短暂的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和里根政府的强硬政策如何重新点燃了冷战的紧张局势。最后,我们将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Perestroika和Glasnost)如何意外地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民族和经济诉求,并最终导致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和平解体,标志着两极时代的终结。 第三部分:全球化与不确定的新世纪(1991至今) 第十一章:单极时刻与全球化加速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本书将讨论这一“单极时刻”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资本、信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我们将审视全球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和文化冲突的现象。 第十二章:恐怖主义的兴起与安全范式的转变 “九一一”事件被视为冷战后时代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将分析基地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及西方世界对“反恐战争”的战略部署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法、公民自由和国家主权的概念。 第十三章:地缘政治的再平衡与新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本书将探讨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既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挑战,以及气候变化、流行病等跨国界威胁如何要求各国进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同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多个发达国家的回潮,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被遗忘的群体心声。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 本书的结尾将尝试总结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遗产:一个在技术上高度互联,但在意识形态和资源分配上依然充满深刻裂痕的世界。它旨在提醒读者,历史并非线性进步,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果链条和偶然事件交织而成,理解过去,是把握未来的唯一途径。全书力求在宏观叙事中保持对个体命运的关怀,避免陷入纯粹的政治或军事分析,从而展现出历史的丰富层次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打磨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那些涉及历史资料和早期飞行器插图的部分,细节之处处理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和图像直接触摸到那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脉搏。排版上,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和精巧的图文搭配布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毫无压迫感地沉浸其中。阅读体验的愉悦度,往往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精细雕琢的匠心。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将航空的发展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进行探讨。比如,对跨大西洋航线开辟的讨论,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改进,更是对国际贸易路线重塑的深刻洞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读者在了解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理解航空工业是如何反作用于乃至重塑了现代世界的面貌。可以说,这是一部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的作品,它成功地将一段技术史提升到了社会变迁史的高度来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进步”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得令人咋舌,但奇怪的是,阅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费力,这归功于作者对专业术语的精妙处理。对于那些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概念或者早期发动机的构造原理,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既准确又不失通俗的比喻或类比来解释清楚。我过去总觉得那些硬核的工程细节难以理解,但在这本书里,即便是像‘翼型设计’或‘活塞式发动机的优化’这样的话题,也能被解释得清晰明了,仿佛作者亲自在旁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种对专业深度的坚守与对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把握,是很多科普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沟通能力。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每一次重大“首飞”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充满了热情。书中穿插了许多鲜活的轶事和人物侧写,比如那些早期飞行员们近乎鲁莽的勇气,赞助人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甚至是不同国家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暗中较量。这些细节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航空史的维度,使之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日期和机型罗列。读到某些著名试飞员的传记片段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在金属骨架和帆布机翼上搏击风雨的颤栗与兴奋,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任何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给予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必须得说,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了惊人的功力。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冗长乏味,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天史学家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瞬间。开篇的铺陈极其自然,从人类最初对飞翔的朦胧向往,到莱特兄弟突破性的尝试,每一步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特别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述,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对航空技术产生的巨大催化作用,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技术瓶颈、社会需求与工程师们的个人挣扎,这种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让冰冷的机械发展史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评分

邮票本身介绍的也不多。

评分

作者提供的邮品也以邮票为主,

评分

邮票本身介绍的也不多。

评分

作者提供的邮品也以邮票为主,

评分

应该有更好的出品,

评分

飞机发展史很容易搞到,

评分

飞机发展史很容易搞到,

评分

邮票本身介绍的也不多。

评分

应该有更好的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