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TD-HSPA/HSPA+技術概述和網絡結構
1.1TD-HSPA/HSPA+技術概述
1.1.1TD-HSPA技術
1.1.2TD-HSPA+技術
1.2TD-SCDMA網絡結構模型
1.2.1概述
1.2.2用戶設備域
1.3UTRAN基本結構組成
1.4與TD-HSPA/HSPA+相關的UTRAN接口協議
1.4.1用戶平麵和控製平麵
1.4.2Iu接口
1.4.3Iub接口
1.4.4Uu接口
參考文獻
第2章TD-HSPA物理層
2.1物理層概述
2.2物理信道
2.2.1物理信道和幀結構
2.2.2TD-HSPA中的HSDPA相關物理信道
2.2.3TD-HSPA中的HSUPA物理信道
2.2.4TD-HSPA中信道的伴隨和定時
2.3物理信道的復用與信道編碼
2.3.1HSDPA相關物理信道的編碼和復用
2.3.2HSUPA相關物理信道的編碼和交織
2.4物理層過程
2.4.1HSDPA功率控製
2.4.2HSUPA功率控製
2.4.3HSUPA中的隨機接入過程
2.4.4HS-PDSCH相關過程
2.4.5E-PUCH相關過程
2.5物理層測量
2.5.1接收的SYNC_UL時間偏差UpPCHPOS
2.5.2HS-SICH接收質量
2.5.3未用作HS-PDSCH、HS-SCCH、E-AGCH或E-HICH傳輸的所有碼的載波發送功率
2.5.4UE發射功率餘度
參考文獻
第3章TD-HSPA空中接口協議層2
3.1TD-HSPA空中接口層2——MAC子層
3.1.1MAC子層概述
3.1.2與TD-HSPA相關的MAC子層實體和結構
3.1.3關於HSPA的控製信息
3.1.4TD-HSPA MAC子層協議數據單元
3.1.5關於HS-DSCH和E-DCH的傳輸塊
3.1.6HSDPA在MAC子層的關鍵流程
3.1.7HSUPA在MAC子層的關鍵流程
3.2TD-HSPA空中接口層2——RLC子層
3.2.1RLC子層功能
3.2.2RLC子層協議數據單元
3.2.3RLC子層結構
參考文獻
第4章TD-HSPA空中接口協議——無綫資源控製層
4.1概述
4.2RRC的結構與功能
4.3RRC狀態
參考文獻
第5章TD-HSPA主要通信事件
5.1HSPA資源配置管理
5.1.1小區HSPA資源的建立、修改和刪除
5.1.2HSPA業務的多載波配置
5.1.3資源狀態指示和審計
5.2HSPA業務的建立
5.3HSPA數據傳輸過程
5.3.1數據傳輸概述
5.3.2HSDPA數據傳輸
5.3.3HSUPA數據傳輸
5.3.4HSPA數據傳輸性能分析
5.4HSPA業務釋放
5.5HSPA業務的資源調度
5.5.1調度用戶的資源分配
5.5.2E-DCH非調度模式的資源分配
5.6HSPA的容量討論
5.6.1HSPA容量分析
5.6.2HSPA容量倍增的方法——幀分復用
5.7HSPA業務和普通分組業務之間的轉換
5.7.1HS-DSCH/E-DCH和專用信道DCH之間的轉換
5.7.2HS-DSCH/E-DCH和公共信道FACH/RACH之間的轉換
5.8HSPA業務的測量
5.8.1UE執行的測量
5.8.2基站執行的測量
5.9HSPA業務的切換
5.10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TD-HSUPA關鍵技術和性能
6.1TD-HSUPA資源調度算法
6.1.1資源調度流程和框架
6.1.2資源調度算法準則
6.1.3資源調度算法需要考慮的因素
6.1.4調度優先級的計算
6.2TD-HSUPA功率控製和功率授權算法
6.2.1外環功控過程
6.2.2功率授權算法
6.3算法性能以及仿真結果分析
6.3.1不同調度算法下的係統性能對比
6.3.2不同功控算法下的係統性能對比
參考文獻
第7章TD-HSPA+ 64QAM高階調製
7.1性能和仿真
7.1.164QAM的鏈路級性能
7.1.264QAM的係統級性能
7.2技術方案
7.2.1HS-PDSCH時隙格式
7.2.2HS-DSCH的編碼
7.2.3調製方式指示
7.2.4比特到信號星座圖的映射關係
參考文獻
第8章TD-HSPA+ 連續的分組連接
8.1半持續調度技術的基本概念
8.2下行半持續調度技術
8.2.1HS-SCCH的結構設計
8.2.2下行半持續調度資源的預定義
8.2.3下行半持續資源的配置或者修改
8.2.4下行半持續資源的重傳
8.2.5下行半持續資源的刪除
8.2.6HS-DSCH/HS-SCCH定時
8.2.7HS-SICH的功控和同步
8.3上行半持續調度技術
8.3.1E-AGCH的結構設計
8.3.2上行半持續資源的預定義
8.3.3E-AGCH類型2
8.3.4上行半持續資源的刪除
8.3.5E-DCH/E-AGCH定時
8.3.6E-PUCH的功控和同步
8.4去掉伴隨專用物理信道
8.5DRX技術
8.6HS-SCCH order技術和E-AGCH order技術
8.6.1HS-SCCH order
8.6.2E-AGCH order
8.6.3HS-SCCH/HS-SICH定時
參考文獻
第9章TD-HSPA+增強的CELL_FACH
9.1增強的初始接入過程
9.1.1信令過程
9.1.2Common E-RNTI的選擇
9.1.3Common H-RNTI的選擇
9.1.4輔載波接入
9.2CELL_FACH狀態下的HS-DSCH傳輸
9.2.1CCCH和DCCH SRB1傳輸
9.2.2DCCH/DTCH傳輸
9.2.3BCCH傳輸
9.3CELL_FACH狀態下的E-DCH傳輸
9.3.1CCCH傳輸
9.3.2DCCH/DTCH傳輸
9.4CELL_PCH狀態下的HS-DSCH傳輸
9.4.1DCCH/DTCH傳輸
9.4.2PCCH傳輸
9.4.3BCCH傳輸
9.5同步過程
9.5.1上行同步狀態檢測
9.5.2上行同步建立
9.5.3上行同步HS-SCCH order
9.5.4上行同步失敗
9.6UE狀態轉移指示
9.7小區重選
9.8MAC結構
9.8.1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的映射
9.8.2UE側MAC實體
9.9為增強的CELL_FACH引入的Iub接口FP幀
9.9.1HS-DSCH數據幀類型2
9.9.2HS-DSCH數據幀類型3
9.9.3用於CELL_FACH狀態和空閑模式的E-DCH數據幀
9.10CELL_FACH狀態下的非連續接收
參考文獻
第10章TD-HSPA+ 層2增強協議
10.1下行鏈路層2增強
10.1.1概述
10.1.2MAC協議
10.1.3RLC協議
10.2上行鏈路層2增強
10.2.1MAC協議
10.2.2RLC協議
參考文獻
第11章TD-HSPA+ MIMO
11.1總體方案
11.1.1可選方案
11.1.2總體方案
11.2信道估計
11.3Midamble碼的分配
11.4信道設計
11.4.1HS-PDSCH擴頻
11.4.2HS-SCCH信道結構
11.4.3HS-SICH信道設計
11.4.4Standalone midamble信道結構
11.5MIMO模式下的功率控製
11.5.1HS-SICH功率控製
11.5.2Standalone midamble信道功率控製
參考文獻
第12章TD-HSPA+的MIMO技術性能
12.1MIMO技術原理和仿真方法
12.1.1空間復用原理
12.1.2空間分集原理
12.1.3MIMO係統級仿真原理
12.1.4MIMO係統級仿真基於檢測後信乾噪比的接口設計
12.2TD-HSPA+係統基於MIMO的信道估計和聯閤檢測
12.2.1MIMO信道估計算法
12.2.2MIMO係統聯閤檢測算法
12.3TD-HSPA+係統的SU-MIMO技術和性能
12.3.1SU-MIMO方案原理
12.3.2係統級仿真參數及信道建模
12.3.32 × 2 SU-MIMO方案和仿真評估
12.3.48 × 2 SU-MIMO方案和仿真評估
12.4TD-HSPA+ 係統的MU-MIMO技術和性能
12.4.1MU-MIMO係統仿真模型
12.4.2TD-HSPA+ MU-MIMO預編碼調度方案
12.4.3TD-HSPA+ 8 × 2 MU-MIMO係統級性能仿真
12.5TD-HSPA+係統雙極化MIMO技術和性能
12.5.1極化天綫建模原理
12.5.22 × 2 MIMO極化天綫配置和性能仿真
12.5.38 × 2 MIMO極化天綫配置和性能仿真
參考文獻
縮略語
讀完《TD-HSPA/HSPA+基礎、關鍵技術與演進》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完美地填補瞭我對這一時期移動通信技術理解上的空白。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從最基礎的TD-SCDMA原理齣發,層層遞進地解析瞭TD-HSPA和HSPA+這兩代技術的核心演進。書中對“基礎”的闡述,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緊密結閤TD-SCDMA的時分多址(TDD)特性,詳盡地解釋瞭其在資源分配、上行/下行同步等方麵的獨特性。隨後,在講解TD-HSPA和HSPA+時,作者沒有迴避復雜的數學模型和信號處理過程,而是通過大量的圖錶和公式,清晰地展示瞭如AMC(自適應調製編碼)、HARQ(混閤自動重傳請求)、MIMO(多輸入多輸齣)等關鍵技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以實現數據速率的大幅提升。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理論,還深入探討瞭這些技術在實際網絡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終端的功耗管理、基站的負載均衡、以及頻譜效率的優化等問題,並提供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TD-HSPA/HSPA+並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係列精妙的優化和創新,為後續4G技術的齣現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作為一個對通信技術發展史略有瞭解的愛好者,我對《TD-HSPA/HSPA+基礎、關鍵技術與演進》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來審視TD-HSPA和HSPA+在整個移動通信演進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看來,“基礎”部分或許會迴顧TD-SCDMA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在中國通信發展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而“關鍵技術”部分,我猜測會聚焦於那些能夠真正帶來性能飛躍的突破性進展,例如,HSPA+是如何通過引入更高階的調製方式(如64QAM),或者更小的傳輸時間間隔(TTI)來大幅提升用戶體驗的。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否詳細介紹這些技術是如何平衡速率、時延和可靠性這幾個關鍵指標的。而且,“演進”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是否會詳細闡述TD-HSPA/HSPA+是如何一步步從早期版本走嚮成熟,剋服瞭哪些工程上的難題,以及最終是如何為LTE的齣現鋪平道路的。我希望從中能夠瞭解到,在那個3G嚮4G過渡的關鍵時期,中國主導的TD技術是如何在全球通信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以及其中蘊含的戰略考量和技術創新。
評分我一直對電信技術的發展脈絡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經在我們的通信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技術。這次拿到《TD-HSPA/HSPA+基礎、關鍵技術與演進》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過去使用3G網絡上網的種種場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迴顧那個時代的輝煌,深入剖析TD-HSPA和HSPA+這兩個技術在當時是如何解決網絡擁堵、提升上網速度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它們是如何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下,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數據速率的飛躍的。書中提到的“基礎”部分,我期待能看到對TD-SCDMA技術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清晰的介紹,然後再在此基礎上,詳細講解TD-HSPA和HSPA+是如何在其上進行演進和優化的。例如,像“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S-DSCH)、“高層性能”(HSDPA)以及“高速數據包接入增強”(HSPA+)這些概念,我希望能得到非常詳盡和易於理解的解釋。另外,我也很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這些技術在實際網絡部署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它們在提升用戶體驗方麵所做的具體貢獻。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覺到它會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術專著,我渴望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無綫通信係統設計和優化的知識。
評分閱讀《TD-HSPA/HSPA+基礎、關鍵技術與演進》這本書,我最想從其中獲得的,是一種對移動通信技術演進過程的深刻理解。我期望它能像一本技術編年史,詳細地記錄TD-HSPA和HSPA+這兩個技術節點是如何從無到有,再到成熟的。在“基礎”層麵,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闡釋TD-SCDMA在核心網和用戶終端的架構,以及它所采用的獨特上行/下行同步機製。接著,在“關鍵技術”部分,我迫切地想瞭解,HSPA+是如何通過引入更多的天綫(MIMO)、更先進的調製編碼方案(如64QAM),以及更靈活的調度策略來大幅提升數據傳輸效率的。我想知道,這些技術是如何在保證穩定性的同時,實現理論速率的大幅躍升的。而且,“演進”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TD-HSPA/HSPA+在實際部署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網絡覆蓋、乾擾抑製、終端功耗優化以及漫遊問題等,並且分析運營商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的優化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技術在提升用戶體驗方麵的實際效果,並瞭解它們是如何為後續的4G技術奠定堅實基礎的。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吸引人——《TD-HSPA/HSPA+基礎、關鍵技術與演進》。當我翻開它時,我滿懷期待地想深入瞭解TD-HSPA和HSPA+這兩個在移動通信發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技術。我尤其想知道,作為TD-SCDMA演進路徑上的關鍵節點,它們究竟是如何在速率、時延以及用戶體驗方麵取得突破的。書中對於“基礎”的闡述,我期望能看到對TD-SCDMA核心原理的清晰梳理,以及TD-HSPA/HSPA+相較於前代技術的創新之處,比如更高效的調製解調方案、信道編碼技術,以及在多天綫技術應用上的進步。同時,“關鍵技術”部分,我猜測會詳細解讀MIMO、更高階的調製方式(如64QAM)、更長的傳輸時間間隔(TTI)縮短等技術細節,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作用來提升數據吞吐量的。而“演進”這個詞,則讓我好奇作者是否會勾勒齣TD-HSPA/HSPA+從最初的設計理念到實際部署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解決方案,甚至會提及它們是如何為後續的LTE技術奠定基礎的。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詳細的協議棧分析、參數配置指南,以及在不同網絡場景下的性能錶現評估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從中獲得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用的工程指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