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刑事侦查学》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合于刑事侦查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侦查人员及其他司法实际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自学法学的人阅读。
内容简介
《刑事侦查学(第2版)》是刑事侦查综合型理论著作。全书由导论、刑事技术、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四部分组成,共二十五章。作者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代刑事侦查学的最新成果,对刑事侦查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刑事侦查学(第2版)》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合于刑事侦查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侦查人员及其他司法实际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自学法学的人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刑事侦查的任务和原则
第三章 刑事技术鉴定概述
第四章 刑事照相
第五章 痕迹勘险
第六章 枪弹勘验
第七章 文书检验
第八章 刑事登记
第九章 现场勘查
第十章 侦查破案
第十一章 侦查实验
第十二章 辩认
第十三章 询问
第十四章 搜查和扣押
第十五章 侦缉措施
第十六章 讯问
第十七章 杀人案件的侦查
第十八章 投毒案件的侦查
第十九章 放火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章 抢动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一章 强奸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二章 盗窃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三章 诈骗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四章 贪污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五章 贿赂案件的侦查
精彩书摘
(三)比较检验
是在分别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寻找客体和受审查客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和研究,以确定两个客体特性之间有哪些符合点和差异点。比较和研究的顺序是先一般特征,后特定特征;比较和研究的对象,一般是两个客体的物质反映形象,有时候,作为辅助手段,也可以比较现场物质反映形象和受审查客体本身。
比较检验可以利用各种光学仪器、照相技术和某些辅助性工具。比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特征对照法。比较客体特征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把所要比较的客体特征分别抽取出来,逐个进行比较,以确定符合点与差异点。客体的每一种特征,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较。比如,根据鞋印进行的同一鉴定中,可以把提取的现场鞋印与嫌疑人的鞋印样本并列放置在同一视野之内,比较它们各自所反映的特征的形状、大小、位置,以找出二者的异同。有时,也可以比较现场痕迹和样本痕迹的放大照片,比如根据手印进行的同一鉴定中,就常采用比对手印放大照片上所反映的各种特征。
2.特征重叠法。即把所要比较的客体特征重叠起来,通过观察其重合的情况来确定特征的异同。适用于比较客体的形象特征。最好用于比较那些图像比较简单,点线界线明显的形象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客体的特征,要求检材中至少有一方是透明的,以便重叠观察。如果二者都不透明,则需要先将它们制成幻灯片或照片,然后,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进行重叠检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印章印文、铅字字迹、打印字迹和人像照片的比对等。由于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客体特征的重合情况,所以它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客体特征的符合程度和差异程度,有利于对这些符合点和差异点的综合评断。
3.特征接合法。通过观察相接部位痕迹的吻合情况来确定特征异同。有两种作法:(1)把两个痕迹制成放大倍数相同的照片,然后在同一部位将两张照片剪开,再把第一张照片的这一半与第二张照片的另一半接合起来,看二者的特征是否吻合。根据工具痕迹进行的同一鉴定中,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2)把两个特征反映体放在比较显微镜下,通过调整它们的相对位置来观察其特征接合的情况。此法在动态痕迹的比对中效果较好,故常用来检验弹头上的膛线痕迹、钳剪痕迹等。
(四)综合评断
综合评断是同一鉴定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其目的就是要对比较检验中发现的符合点和差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并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受审查客体和被寻找客体是否同一作出正确的结论。
综合评断一般从差异点开始。评断差异点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差异点的性质,即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差异还是非本质的差异。如果是本质的差异,则说明被同一鉴定客体不同一,如果是非本质的差异,则必须对差异产生的原因给以合理的解释。
……
前言/序言
《犯罪现场重建与物证分析:现代刑侦技术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当代刑事侦查领域中最为关键且复杂的技术环节——犯罪现场的精细化重建与物证的科学分析。面对日益高科技化、隐蔽化的犯罪手段,传统的侦查思维和技术已显不足。《犯罪现场重建与物证分析》立足于最新的法庭科学发展,旨在为一线侦查人员、刑事技术专家以及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和理论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刑事案件侦查的客观逻辑顺序,从初始的现场接触到最终的证据呈堂,层层递进,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指导性。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章内容,详述了从现场勘查的规范化流程到复杂物证的微观鉴定,再到重建过程的科学论证。 --- 第一部分:犯罪现场的认知与初期处置 (The Initial Response and Scene Cognizance) 本部分奠定了现场勘查的科学基石,强调了“时间就是证据”的紧迫性与规范性。 第一章:犯罪现场的分类、特性与风险评估 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犯罪现场(如暴力犯罪、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的物理载体)的固有特征。重点阐述了现场环境的动态性——证据的降解、转移与污染风险。引入了基于风险等级的现场保护策略,包括快速锁定核心证据区和次级信息区的技术。同时,对侦查人员在进入现场前必须进行的心理准备和个人防护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生物危害与化学危害的识别。 第二章:现场信息获取的精细化流程与记录技术 超越传统的“照相、测量、记录”三步法,本书着重介绍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3D Scanning)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快速构建高精度现场数字模型的应用。探讨了在光线不足、环境复杂条件下的专业摄影技术,如斜射光、逆光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照片的焦距、景深来准确反映证据的空间关系。记录环节则侧重于电子化证据链的建立,包括现场笔记的结构化输入与即时备份。 第三章:痕迹证据的识别、保护与提取的规范化 本章是全书技术操作的核心之一。详细区分了显性痕迹(如血迹、弹道痕)与隐性痕迹(如气味残留、DNA微量证据)。针对指纹采集,不仅涵盖了传统粉末法,更深入介绍了真空敷粉、化学显现(如DFO、近红外光技术)在不同材质表面的应用优化。对于鞋印和轮胎印,强调了通过电荷转移技术和3D打印技术进行复制的最佳实践,确保痕迹形态的完整转移。 --- 第二部分:生物物证的深度挖掘与分析 (In-Depth Analysis of Biological Evidence) 本部分聚焦于最具法庭证明力的生物学证据,从发现到鉴定的全链条技术。 第四章:法医物证的现场初步鉴定与保存 讲解了在现场条件下对体液(血液、精液、唾液)进行初步鉴别试验(如Kastle-Meyer试验、特异性抗原检测)的局限性与必要性。强调了在现场采集和保存过程中如何最小化酶解和微生物降解,尤其是对于微量或降解的血液斑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采样介质(如FTA卡、湿润棉签)和冷链管理。 第五章:DNA证据的微量提取与扩增技术 深入剖析了现代DNA分型技术,重点介绍了低拷贝数DNA(Low Copy Number, LCN)的提取方案与PCR扩增的挑战。探讨了单细胞DNA提取技术(如激光捕获显微技术)在特定物证中的应用。详细比对了Short Tandem Repeats (STR) 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的标准流程,并引入了线粒体DNA(mtDNA)和Y染色体DNA在群体遗传学分析和复杂混合样本解析中的作用。 第六章:毛发、组织与骨骼的法医形态学与分子鉴定 超越了简单的显微镜比对,本章讨论了毛发中残留化学物质(如毒物、药物)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毛根的DNA状态来判断证据的来源时间。对于法医人类学部分,侧重于通过骨骼特征进行个体识别(年龄、性别、种族估计)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在自然灾害或大规模伤亡事件中证据链的重建。 --- 第三部分:物理与化学物证的精密检验 (Precision Examin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本部分聚焦于非生物性证据,涵盖了弹道学、火灾、爆炸和毒品分析的尖端技术。 第七章:弹道学与射击残留物的重建 详细描述了枪口特征、膛线特征的3D扫描与比对技术,以及集成式弹道数据库(如NIBIN)的使用。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枪口制退器、消音器对弹壳和弹头的特殊影响。此外,深入探讨了环境因素(如射击距离、介质吸收)对弹道轨迹预测模型的修正作用。 第八章:爆炸物残留与起火原因的痕迹分析 针对爆炸案件,本书阐述了如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离子迁移谱(IMS)进行现场快速筛查和实验室精确定性。在火灾原因分析中,强调了对“可燃物”和“点火源”的识别,采用顶空/微量萃取法对碳化材料中的可燃物残留进行定量分析,排除意外起火的科学依据。 第九章:毒物、药物与新兴物质的分析 涵盖了传统毒品(如阿片类、可卡因)和新精神活性物质(NPS)的快速识别与确证。详细介绍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在复杂生物基质(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痕量毒物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合成毒品”结构不断变化的挑战。 第十章:文件与印记的鉴定技术 探讨了文件伪造检测的物理与化学方法,包括紫外光、红外光在纸张、油墨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对笔迹和印章的鉴定,强调了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分析书写压力、笔迹速度和硬件差异,而非仅仅依赖肉眼观察。 --- 第四部分:犯罪现场的虚拟重建与动态模拟 (Virtual Reconstruction and Dynamic Simulation)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与前沿,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侦查学深度融合。 第十一章:现场三维数据处理与建模流程 从海量的扫描点云数据中提取关键证据点,进行噪声过滤和几何配准。详细介绍了专业重建软件(如FARO Scene, Cyclone)的操作步骤,如何将现场照片、测量数据与扫描数据无缝集成,生成可供内部审查和法庭展示的高精度3D模型。 第十二章:事件序列的逻辑推演与时间轴构建 基于现场物证的空间关系、生物学证据的降解速率、以及弹道学计算结果,运用贝叶斯网络等概率模型,构建多种“最有可能的事件发生序列”。强调了不同证据链之间的相互印证或矛盾之处的识别,避免单一证据的绝对化倾向。 第十三章:人体运动学与血液飞溅模式分析(BPA) 系统讲解了血液飞溅模式分析的定量方法,如何通过测量椭圆度、拖尾角度来确定作用力方向和来源点(如攻击者或受害者)。引入了先进的运动捕捉技术和生物力学仿真软件,用于模拟人体在特定搏斗或跌倒情景下的运动轨迹,验证现场物证所指示的动作是否符合物理规律。 第十四章:数字取证在现场重建中的辅助作用 探讨了如何将移动设备、监控录像(CCTV)中获取的时间戳、地理位置数据,精确地映射到三维现场模型中,以验证证人证词或重建嫌疑人的行动路径。涉及数字证据的完整性校验与时间同步技术。 --- 第五部分:证据的呈堂与专家证人角色 (Evidence Pres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Expert Testimony) 本部分关注证据如何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法庭论证。 第十五章:证据链的完整性与污染风险管理 全面回顾了从证据的“发现、采集、包装、运输、储存、检验”各个环节中,可能导致证据链断裂或污染的常见漏洞。提出了“双重签名”和“实时电子追踪”系统,确保证据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六章:鉴定意见的撰写与科学报告的规范化 讲解了刑事科学报告的结构要求,强调清晰、客观、无偏见地描述检验方法、结果和得出的结论。重点区分了“观察到的事实”、“基于科学方法的推论”和“个人主观判断”的界限,确保报告符合科学界和法律界对客观性的要求。 第十七章:法庭上的专家证人交叉询问应对策略 为技术人员和案件承办人提供准备法庭作证的实用指南。如何用非技术语言解释复杂的统计学意义(如DNA匹配概率),如何预判控辩双方可能提出的质疑,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关于方法学有效性(Validation)和实验室质量控制(Accreditation)的质询。 第十八章:案例分析:复杂多源证据的整合应用 通过对数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展示如何将生物、物理、数字多源证据进行跨学科整合,成功构建了无懈可击的犯罪事实图景,并强调了在证据矛盾时,侦查人员应如何调整重建模型的策略。 --- 结语:未来刑侦技术的伦理与发展方向 最后,本书对新兴技术(如面部识别、AI辅助证据筛选)在侦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审慎的探讨,并着重强调了在追求技术高效性的同时,必须坚守的证据伦理底线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目标读者: 刑侦学、法医学、犯罪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系统从事一线侦查、技术鉴定及法庭支持工作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