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

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馨珺 著
图书标签:
  • 南宋史
  • 县衙
  • 狱讼
  • 明代社会
  • 法律史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断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6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52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法制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虽然国力衰弱,对外关系处于劣势,但是庶民社会却充满活力。南宋时,健讼之徒充斥,县衙是处理民众事务的第一线,业务相当繁重。除了日常行政外,知县还必须仲裁司法纠纷,即使只是“鸡鸣得失”的小案子,也得明镜高悬、衡情量理,做到孔子所言:“必也使无讼乎”的境界。
   “包青天日夜审案”的小说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南宋县官处理狱讼时并非如此,尽管也有骇人听闻的强盗之徒,不过,县衙的权限只能处理“杖一百”的案件而已。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切入,在大大小小的案件中抽丝剥茧,详细探讨南宋县衙的诉讼判决程序,重回八百年前的历史情境。在纷杂的案件与程序背后,鲜明跃动一幕幕庶民生活的样貌,以及一股坚持“据理”、“原情”的治理狱讼、“公心执法”的士大夫精神。

作者简介

刘馨珺,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嘉义大学史地学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南宋荆湖南路的变乱之研究》。论文有《“请求”罪与公私之分际》、《宋代的请托风气——以“请求罪”为中心之探讨》、《南宋狱讼判决文书中的“健讼之徒”》、《论宋代狱讼中“情理法”的运用》、《众墓志铭谈宋代地方官的赴任》。

目录

第一章 县衙在地方狱讼制度中的角色
第一节 地方衙门狱讼官员的组织概况
第二节 南宋地方狱讼业务的动态关系
第三节 南宋县衙狱讼事务的繁重
小结 亲民之官,做县不易

第二章 受词与追证
第一节 受理的规定与程序
第二节 追证的人员与原则
第三节 争讼告罪的风气
小结 词诉次第,追会供证

第三章 系狱与推鞫
第一节 系狱的手续
第二节 推鞫的刑讯
第三节 牢狱的恐怖感
小结 一夫在囚,破家灭身

第四章 听讼与定罪
第一节 审问的过程
第二节 “情理法”的运用
第三节 “健讼”的罪与罚
小 结 原情定罪,援法据理

第五章 判决与科刑
第一节 断由的制作
第二节 判决及其社会意义
第三节 科刑及其社会功能
小结 照条给断、镂榜遍行

第六章 县衙的“狱讼”与官民的生活
第一节 “狱讼”与县官的工作压力
第二节 “狱讼”与县衙公吏的专职化
第三节 “狱讼”与南宋庶民社会
小结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结论
引用及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青史钩沉: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宋代(北宋与南宋)这一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文化与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以财政制度的演进为主线,深入剖析了赋税体系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于侧重于政治史或社会史的传统研究,本书将重心置于国家财政的微观运作与宏观调控机制上,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精细的宋代国家经济图景。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视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成熟的文官制度与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体系的王朝。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传统的唐代赋税结构——尤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货币税为主导的复杂税制。本书正是立足于此历史转折点,探讨宋代统治者如何在经济结构剧变下,通过税制改革来维系庞大的官僚体系、供养强大的常备军,以及支撑日益繁荣的市民社会。 研究视野涵盖了北宋神宗变法前后的税制调整、南宋偏安时期为应对战争开支而产生的“榷制”与“役法”的畸形发展,并力求超越单纯的“重税”或“轻税”的简单评价,深入探究税收的分配效率、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及技术层面的征收管理。 二、 核心税种的结构性分析 本书对宋代主要的赋税种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剖析,力求揭示其内在逻辑: 1. 钱谷之赋(土地税): 重点分析了两税法在宋代的演变。与唐代的“率入制”不同,宋代的田产税更加依赖于对土地的实际丈量和清丈。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多次土地清丈的成效与局限,特别是如何在士绅阶层通过隐匿、兼并和“寄庄”等方式规避税负,导致国家税源的结构性紧张。讨论了“定额税”在特定地区的实行,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乡村的财政权力分配。 2. 榷酤与盐铁专卖(专营收入): 宋代的专营收入是中央财政的支柱之一。本书深入研究了“榷酤”制度的演变,从北宋初期的严格控制,到南宋时期为应对军费而扩大专营范围、引入“输酒钱”等变通方式的过程。盐法的复杂性尤其引人关注,探讨了“纲法”的建立如何有效打击私贩,但也催生了新的利益集团,并分析了盐价的波动对底层民众生活成本的影响。 3. 丁税与役法: 传统的丁税(人头税)在宋代逐渐弱化,但其职能被复杂的“差役”制度所替代。本书详细辨析了“差役”的量化与货币化——“免役法”(或称“劝役钱”)的推行。这一制度旨在用货币替代人力服役,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同时也使富裕阶层可以通过缴纳更多钱财来逃避实际劳役,加剧了城市与乡村、富户与贫户之间的负担不均,是理解宋代社会矛盾的关键切入点。 三、 财政危机与制度的适应性调整 宋代中后期,特别是靖康之变后,财政压力空前。本书专门设立章节讨论国家为应对战争与边防需求所采取的“非常规”财政措施: 1. 临时性负担的制度化: 如“助饷”、“折支”等临时性税费,它们在战时创设,却在和平时期或战事平息后难以取消,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并使得赋税结构日益冗杂和难以预测。 2. 地方权力的扩张与中央的失控: 随着南宋疆域的缩小和战争的前线化,地方官员在“筹集军饷”的名义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擅自加派权力。本书通过对具体地方志和财政文书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地方创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的燃眉之急,但同时也削弱了中央对国家财政的整体控制力,为后来的地方割据埋下了财政基础。 3. 货币政策与赋税兑付: 宋代是白银和铜钱大量流通的时代,赋税的征收往往涉及到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问题。本书探讨了朝廷如何通过调整“折色”的比率(如以钱代物、以丝代钱的比例),来平衡国家收入的稳定性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四、 赋税制度与社会阶层的互动 赋税制度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博弈。本书认为,宋代的税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士绅阶层的壮大。通过对“免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到富裕阶层如何将税收负担转化为对劳动力的间接控制;而对城市商业税(如“行铺税”)的分析,则展现了国家对新兴商业财富的初步介入,以及这种介入对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资本积累的影响。 总结: 《青史钩沉: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基于财政运行逻辑的宋代社会切面。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数字罗列,而是通过对税法条文、官僚奏议和地方财政记录的细致解读,重构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与适应的财政世界。本书试图揭示,宋代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背后那套复杂、精密却也充满结构性缺陷的赋税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对这一制度的理解,是认识宋代政治稳定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情节设置。它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历史视角去俯瞰,而是将我们带入到南宋县衙的日常运转之中,通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案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情冷暖。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思案件时付出的心血,每一个案件都环环相扣,真相往往隐藏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需要读者和书中的人物一同去挖掘。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案件本身,而是借由这些狱讼事件,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多变。那些在法律的尺度下接受审判的人物,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拥有着各自的动机、挣扎和无奈。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小说,更像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乃至当下我们自身。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觉得很古老,很有文化气息,但又有点担心内容会枯燥。然而,一旦翻开,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选择大刀阔斧地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一个县衙里的“狱讼”事件,从一个相对微观的切入点,去展现整个时代的风貌。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案件的设置上,充满了悬念和反转,每一个案件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让我跟着主角一起去抽丝剥茧,去寻找真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又像是参与者,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从疑惑到恍然大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还在探讨人性的复杂。在这些狱讼案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看到了善良与狡诈,看到了忠诚与背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让我对这些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沉静的蓝色背景,古朴的“明镜高悬”四个字,以及那依稀可见的官衙飞檐,都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神秘感。我尤其喜欢那“高悬”二字的处理,仿佛真的有一面镜子悬在空中,映照着世间的善恶美丑。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纸质细腻,触感温润,这让我阅读的心情更加愉悦。封底的简介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没有直接剧透情节,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的语言,点出了“南宋县衙的狱讼”这个核心,让我开始想象那个时代,那个衙门里究竟会发生怎样错综复杂的故事。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律法、审判过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满了期待,不知道那些被卷入狱讼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命运将如何被那面“明镜”照亮,或者说,被那面“镜子”所遮蔽。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明镜高悬”?在那个司法体系并不完善的时代,又是如何追求公正的?这些疑问在我心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答案,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司法体系非常感兴趣,所以当看到《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南宋县衙审判过程的窗口。书中对古代官员的办案流程、审讯技巧、以及判决依据等都有细致的描写,让我对当时的司法运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物在法律面前地位的展现,以及他们在狱讼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不公和人情世故对司法判决可能产生的影响,反而将其融入到故事之中,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代官员在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这本书让我对“明镜高悬”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在复杂现实中不断追求公正的艰难实践。

评分

初读《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我最大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作者在营造南宋县衙场景时,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亲临现场。无论是衙门大堂肃穆的气氛,还是审讯室里紧张压抑的氛围,亦或是囚牢里潮湿阴暗的环境,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刻画,比如县令审案时佩戴的官帽、手持的惊堂木,再比如差役们腰间的配刀、身上的捕快服,甚至连犯人身上破旧的囚衣,都仿佛有了温度和质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我尤其对书中对司法程序的一些描述感到新奇,虽然我并不精通古代律法,但从书中描写的问询、取证、辩驳等环节,我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严谨的逻辑。这种真实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环境上,更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身处案件漩涡中的人物,他们的恐惧、期盼、挣扎,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评分

高明士先生主编的这套书都是很不错的,这本是了解宋代县级司法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此书是宋代法律史领域上的重要著作,作者是taiwan的新锐学者,这套书都值得关注。

评分

书还好。京东的配送仓在我们公司旁边,每次都是先送我们这里,下单的第二天早上9点就送到了。速度第一。只是这种书的质量比较好,价格不够优惠。估计是销量少的,没有特供网上书店的版本。

评分

纸质优良,内容详实,很喜欢

评分

高明士先生主编的这套书都是很不错的,这本是了解宋代县级司法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喜欢 不错

评分

纸质优良,内容详实,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