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中医学书籍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中医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继柏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内经
  • 熊继柏
  • 诊治经验
  • 疑难危急症
  • 中医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经典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79021
商品编码:1060095492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7月15日)

平装: 39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5779021

商品尺寸: 23.8 x 16.8 x 2.8 cm

商品重量: 821 g


《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暂缺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4月20日)

精装: 28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5786371

商品尺寸: 24.6 x 17.8 x 2.8 cm

商品重量: 762 g

内容简介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本书共分二篇十一章,涵盖内经的理论体系,基本学术思想,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并有原文选讲以供学习。


《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是熊继柏教授治疗疑难危重病的医案集。这些医案,有的是熊教授当年在农村基层行医时所诊治的危急重症,有的是在三甲医院临床中所遇到的疑难病例,时间跨度很大,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等,是熊教授一生诊疗经验的集中展示。不仅人选的每一个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病情特点和诊疗经过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四诊资料翔实,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案例后,都进行了深人的分析点评,包括疾病的特点、辨证的思路、选方用药的依据,引经据典的理论指导以及所选用方剂的运用奥妙,等等。

作者简介

熊继柏 1942年出生,湖南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医湖南中医学院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内经教学研究会委员。从13岁开始习医,自幼熟读中医经典,长期从事临床实践,已从事临床实践40余年,同时并从事中医教学20年。主讲《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及《温病条辨》。擅长中医内科,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善治疑难病和急性病,临证经验丰富,医疗威望很高,是湖南省著名中医专家。个人已发表学术论文86篇。撰写出版中医专著12部(其中独著3部,主编2部,参加编写7部)。其中,独著《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主编《医经选讲》一书,作为湖南中医学院本科班和研究生班主干课教材,已连续使用10年。并担任过国家组织编写大型《内经》研究工具书《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副总主编和全国统编教材系列《内经高级教参》的编委。还担任过《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专辑》撰稿人和《中国乡村医生》名师垂教专栏撰稿人。1994—1995年,连续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项(均排名第一)。1997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第25版。

目录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概论

一、《内经》的成书()

1.《内经》的书名()

2.《内经》的作者()

二、《内经》的理论体系()

1.阴阳五行学说()

2.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

4.病因病机学说()

5.病证学说()

6.诊法学说()

7.治疗学说()

8.针刺学说()

9.养生学说()

10.运气学说()

三、《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1.唯物辩证观思想()

2.统一整体观思想()

3.物质恒动观思想()

四、学习《内经》的方法()

1.辨释文义,明确医理()

2.审察异同,综合分析()

3.把握理论,联系实际()

4.参阅注本,融贯领会()

上篇《内经》理论精要

第一章人与自然()

一、生命的唯物观()

二、天人的相应观()

1�蔽逶嗌�理病理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相应()

2�比颂寰�脉之气与四时阴阳相应()

3�比颂逅�液输布与气候寒暑相应()

4�比颂迤�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应()

5�比颂逖羝�消长与昼夜阴阳相应()

6�比颂逵�卫运行与昼夜阴阳相应()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总纲()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倍粤⒂牖ジ�()

2�毕�长与转化()

3�鄙�降与出入()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1�鄙�理方面()

2�辈±矸矫妫ǎ�

3�闭锒现瘟品矫妫ǎ�

4�币┪镄阅芊矫妫ǎ�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毕嗌�与相克()

2�毕喑擞胂辔辏ǎ�

五、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1�彼得魑逶喙叵担ǎ�

2�比鲜都膊〈�变()

3�泵魅肺逍兄�治()

第三章脏象学说()

一、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官、九窍的配合关系()

四、五脏化五液,恶五气()

五、三焦及四海()

六、人体精、气、神的概念()

七、六气的功能及生成()

八、饮食精微的吸收与输布()

九、人的生长壮老规律()

十、人的体质分类()

第四章经络学说()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及其表里关系()

二、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

三、十二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

1�倍铰觯ǎ�

2�比温觯ǎ�

3�背迓觯ǎ�

4�贝�脉、脉、维脉()

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

一、病因分类()

二、病因特点()

1�绷�淫邪气的致病特点()

2�币唣菪捌�的致病特点()

3�逼咔楣�度的致病特点()

4�币�食、起居失宜的致病特点()

三、发病机制()

1�绷叫橄嗟茫�乃客其形()

2�惫市跋嘞�,因加而发()

3�庇虑雍癖。�因形而病()

四、病机纲要()

1�蔽逶嗔�气病机()

2�币跹艉�热病机()

3�毙罢�虚实病机()

4�逼�血营卫病机()

五、疾病传变()

1�北砝镌喔�传变()

2�焙�热虚实转移()

第六章病证学说()

一、风病、伤寒、温热病的证候及特点()

1�狈绮。ǎ�

2�鄙撕�()

3�蔽氯炔。ǎ�

二、咳、喘、消瘅、痹证、痿证、厥证、痛证、胀病、积聚、癫狂痫

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1�笨人裕ǎ�

2�贝�证()

3�毕�瘅()

4�北灾ぃǎ�

5�别糁ぃǎ�

6�必手ぃǎ�

7�蓖粗ぃǎ�

8�闭筒。ǎ�

9�被�聚()

10�瘪病⒖瘛�痫()

三、痈疽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第七章诊法学说()

一、诊法纲要()

1�辈焐�按脉,先别阴阳()

2�彼恼锖喜危�全面诊察()

二、切脉大法()

1�鼻新龅牟课唬ǎ�

2�闭锫龅囊�求()

3�辈饴龅闹潦�()

4�辈炻龅奈钙�()

5�甭鱿蟮闹鞑。ǎ�

6�甭龊纤氖币跹簦ǎ�

7�甭龊喜≈ひ跹簦ǎ�

三、望诊要点()

1�辈觳课唬�辨脏腑()

2�辈焐裆�,观成败()

3�辈煨翁�,测病变()

四、闻诊、问诊()

1�碧�声音,嗅气味()

2�蔽什∏椋�审病因()

第八章治疗学说()

一、平调阴阳()

1�毖舨≈我酰�阴病治阳()

2�弊乘�补阴,益火补阳()

二、补虚泻实()

三、明辨标本()

1�敝伪姹瓯荆�关键在于治本()

2�苯鞑旒渖酰�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3�蹦谕庀啻�,先治其本()

四、正治反治()

五、三因制宜()

1�币蚴笔┲危ǎ�

2�币虻厥┲危ǎ�

3�币蛉耸┲危ǎ�

六、治未病()

1�蔽床∠确溃ǎ�

2�敝尾∶妊浚ǎ�

3�贝�衰而刺()

4�奔炔》辣洌ǎ�

七、五脏用药()

1�蔽逦兜乃�入所用()

2�蔽逶嗟目嘤�补泻()

八、精神治疗()

1�弊S芍尾。ǎ�

2�币郧橹魄椋ǎ�

3�钡家�气功()

九、一十三方()

第九章针刺学说()

一、治神调气()

二、取穴原则()

1�毖�经取穴()

2�本植咳⊙ǎǎ�

3�彼嬷と⊙ǎǎ�

4�币蚴比⊙ǎǎ�

三、针刺大法()

1�薄豆僬搿分罘ǎǎ�

2�闭氪滩剐海ǎ�

四、刺禁要点()

1�苯�刺内脏及诸要害部位()

2�苯�刺五夺、五逆及热病九危候()

3�苯�刺饥饱劳怒者()

第十章养生学说()

一、恬虚无,精神内守()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第十一章运气学说()

一、干支甲子()

1�碧旄傻刂У囊跹舴质簦ǎ�

2�碧旄傻刂У奈逍蟹质簦ǎ�

二、运气推演()

1�蔽逶耍ǎ�

2�绷�气()

3�痹似�结合()

三、运气测病()

1�币荒甑脑似�常规对发病的影响()

2�彼暝说奶�过不及对发病的影响()

3�彼咎煊朐谌�之气对发病的影响()

下篇《内经》原文选讲

《素问》原文选讲()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节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节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灵枢》原文选讲()

本神第八()

营卫生会第十八()

决气第三十()

五变第四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节选)()

邪客第七十一(节选)()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第一章 中医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一、中医治病几大优势

1.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2.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证实践

3.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

4.有几条特别重要的治疗法则

二、中医看病三要素

1.必须四诊合参

2.必须辨证分析

3.必须因证选方

三、古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

第二章 中医怎样创造奇迹

一、诊治内科疾病的奇迹

1.给外国元首治病(特殊案例)

2.治躁狂不休的病人(精神分裂症,疑难病症)

3.治久卧暗室、4年不起的奔豚气病人(癔症,神经症,疑难病症)

4.治“流脑”昏迷、高热、抽搐的病人(急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危重病症)

5.治感冒发热之后突发昏迷的病人(昏迷原因待查,疑难病症)

6.治高热喘促昏迷20余天的病人(病毒性肺炎,危急病症)

7.治小便不通并发昏迷的病人(尿毒症,危重病症)

8.治脑外伤后昏迷1年余的病人(外伤后全昏迷成植物人,危重病症)

9.治剧烈头痛并发痉厥的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痉厥,危急病症)

10.治老年中风昏迷发热1个月的病人(脑梗死,危重病症)

11.治急暴呕血病人(门静脉曲张突发呕血,危急病症)

12.治急暴鼻衄病人(肾病尿毒症并发鼻腔黏膜破裂大出血,危急病症)

13.治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病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危重病症)

14.治发热、喘促、胸腔积液病人(病毒性肺炎并胸腔积液,危重病症)

15.治持续发热6个月伴身痛闭经病人(结缔组织病,疑难重症)

16.治持续发热40余天伴腹胀便溏病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疑难病症)

17.治严重的黑疸病人(肝硬化,胆管瘀阻性黄疸,危重病症)

……

精彩文摘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

第十章养生学说 

养生,又称“摄生”,是指运用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经》的养生理论,是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其要旨大约有三:第一,顺应天时,即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生气通天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形神统一,即调摄精神与保养形体,使人的精神与形体相统一。因为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依,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神统一,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要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第三,保全精气,即保全肾精的充足,保全五脏精气的充沛。《素问?金匮真言论》谓“精者,身之本也”。《管子?心术下》又谓“气者,身之充也”。精与气,是人身生命的根本。《内经》一方面很重视肾之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的根本作用,《上古天真论》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六节藏象论》又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后世因之提出“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中藏经》);“先天之本在肾”(《医宗必读》)。另一方面,《内经》又很重视五脏精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直接影响,《灵枢?本藏》所谓“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天年》又谓:“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只有在五脏精气充足的情况下,生机才能健旺,生命才能长久。上述三点,可谓《内经》养生学的基本法则。 

《内经》所述养生的方法很多,《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法于阴阳”,即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为法则,适应自然气候,顺从四时阴阳升降浮沉的节律。“和于术数”,是指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的方法,诸如按、导引、拳术等。这些方法,可以健强筋骨,专注意念,达到保精益气,祛病健身的作用。“食饮有节”,是谓饮食有节制,不过饥过饱,不偏嗜五味,不过食肥甘厚味。“起居有常”,是谓生活作息有常规,既不贪逸,又不妄作劳,重视调节起居作息。《灵枢?本神》说得很清楚:“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的“顺四时”,即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适寒暑”,即适应气候的寒暑往来;“和喜怒”,即调和精神情志;“安居处”,谓安定生活起居;“节阴阳”,谓节制男女房事;“调刚柔”,谓调节劳逸动静。这些都是养生防病,以确保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归类言之,则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恬憺虚无,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本段经文的中心议题是“恬憺虚无”,恬憺,安静之意;虚无,不存杂念。简言之,恬憺虚无,是指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精气和神气的内守,保持健康无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且再次强调:“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态,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如果不能做到恬憺虚无,而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那就会导致“精坏神去”,动摇生命的根基。《灵枢?本神》还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素问?疏五过论》又提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诸说表明,保持恬憺虚无的思想境界,达到精神内守,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这一思想方法在嵇康的《养生论》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他说:“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lǐ)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宋代李昉在《太平御览?养生》中还提出“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如此则是“恬憺自守”。 

应当指出,“恬憺虚无”,本系老庄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第三十一章:“恬憺为上”。《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虚无恬憺,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再观《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等语,又与《老子道德经》八十章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及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语相似。由此可见,“恬憺虚无”的养生理论,受到道家思想的一定影响。对此我们应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提倡保持思想清静,摒除杂念,这是养生的积极方面。《灵枢?上膈》也指出:“恬憺无为,乃能行气。”但如果只单纯强调无思无虑,如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三章),那便成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种消极无为的思想显然是不可取的。 …… 


《经方杂病辨治精要》 一、 传承经典,创新应用:经方之脉搏跳动不息 《经方杂病辨治精要》是一部汇集当代名老中医、经方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以《伤寒杂病论》为根基,结合丰富经验,辨治各类疑难杂症的学术专著。全书以经方为核心,深入剖析其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旨在传承与发扬张仲景先师的智慧,同时注入时代发展下的创新思维,为现代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富有启发性的杂病辨治体系。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着重于经方背后深刻的辨证论治思想。在“辨证”层面,作者们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分析,强调对疾病本质的精准把握,尤其是在“杂病”范畴,其表现形式复杂多变,更需要通过对脉、证、症的细致辨别,才能寻得病之关键。在“论治”层面,本书对经方各方方证对应、配伍精义、加减化裁以及临证化裁的策略进行了详尽阐述。本书特别强调了经方在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外感热病、疑难杂症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收录了大量真实、典型的医案,这些医案不仅体现了经方治疗的独特优势,更展示了医者在复杂病情面前的临证机变和高超医术。 二、 核心理念: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全书贯穿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中医核心理念。在当前各种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本书回归中医的本源,强调运用精简而效宏的经方,以最少的药物、最精确的辨证,达到最理想的疗效。作者们认为,许多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在中医经方的体系下,往往能找到清晰的病机和有效的治疗思路。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经方在治疗“疑难危急”病症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历代名医医案的梳理和当代名家的经验总结,展现了经方“以简驭繁”的强大生命力。 本书特别关注那些被现代医学视为“棘手”的病症,例如: 内科杂病: 涵盖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肾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常见及疑难疾病。书中对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从经方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病因病机分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辨证施治方案。例如,对于某些顽固性腹泻,作者通过对湿热、寒湿、脾虚等病机的细致区分,选用不同的经方进行调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妇科杂病: 关注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对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等,从肝、脾、肾、冲任等角度进行辨证,并运用小柴胡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等经方,结合化裁,取得了显著疗效。 儿科杂病: 针对儿童脏腑娇嫩、生理易变等特点,对小儿发热、咳嗽、疳积、夜啼、惊厥等常见病症,从经方入手,辨治思路清晰,用药平和,深受患儿家长信赖。 外感热病: 即使在抗生素时代,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依然是中医的优势领域。本书对风寒、风热、暑湿、疫疠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深入解析了其传变规律,并重点介绍了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柴胡汤、葛根汤等经典经方在辨治中的灵活运用。 疑难危急病症: 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收录了大量治疗“疑难危急”病症的医案,如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癌症疼痛管理、精神疾病等。作者们并非夸大疗效,而是通过严谨的辨证,挖掘经方在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恢复脏腑功能方面的独特作用,展现了中医在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 临床实践:辨证精准,处方精妙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其扎实的临床实践指导。在“辨证”方面,作者们强调“审证求因”,反对“治病不治证”,力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抓住疾病的本质。对于一些复杂的症状,如胸闷、心悸、失眠、眩晕等,作者们会从不同的病机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失眠可能源于肝郁化火,也可能源于心脾两虚,抑或肾精不足,不同的病机需要不同的经方来解决。 在“处方”方面,本书突出了经方的“精妙”。经方之所以经典,在于其配伍严谨,方简效宏。作者们不仅介绍基础方剂,更重要的是阐释了加减化裁的原则。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兼症、病程等,对经方进行灵活调整,使得方剂更加贴合个体差异,提升疗效。书中对药物的配伍比例、使用时机、煎煮方法等细节也进行了详细指导,这对于保证疗效至关重要。 四、 案例精选:医海拾贝,智慧启迪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丰富、真实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名医之手,但都殊途同归,体现了经方辨治杂病的神奇力量。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史、症候、辨证过程、用药处方、疗效反馈以及医者心得。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 辨证思路的形成: 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找到病机关键。 方证对应的理解: 某个经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为适用,其主治病症与方剂的对应关系。 临证加减的艺术: 面对具体患者,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对经典方剂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疗效。 疗效的直观展现: 疾病的改善过程,患者的康复情况,这些都为经方疗效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这些案例并非教科书式的理论讲解,而是活生生的临床实践,它们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经方的信心,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 五、 价值与展望:中医传承的时代使命 《经方杂病辨治精要》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当代中医人对经典传承、创新发展的一份庄严承诺。在复杂多变的医学发展进程中,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对后学者的启迪: 对于中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而言,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入门与进阶教材,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经方理论基础和清晰的临床思维,避免走弯路。 对临床医生的指导: 对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本书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拓展其辨治疑难杂症的能力,提升治疗水平。 对中医发展的推动: 本书通过对经方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新探索,为中医理论的深化和临床实践的丰富贡献了力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与时俱进。 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 经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简便廉效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总之,《经方杂病辨治精要》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临床实践、案例精华为一体的优秀中医著作。它以经方为基石,以杂病辨治为落脚点,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强大生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本书的问世,必将受到广大中医同仁的欢迎,并在中医药学界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时,心中是怀着一份虔诚与期待的。作为一名对传统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基,而熊老作为当代中医大家,将《内经》的智慧与他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定能从中寻觅到治病救人的宝贵启示。初读之下,便被书中那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熊老在讲解《内经》的同时,穿插了大量他亲自诊治的疑难危急病症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最终的治愈过程,都极具震撼力。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病情时,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而是深入挖掘人体内环境的失衡,以及外在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他对“治未病”理念的践行,以及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应对,都为我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看到了生命力的顽强,也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的初学者,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基础教材,但总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领略到中医的魅力所在。熊继柏老中医的医术高超,学识渊博,他的经验集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医教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临床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论治”的深入阐述,熊老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套用公式。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治疗理念,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熊老独创的治疗方法和经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临床财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够提升我的中医理论水平,更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墨香,让人瞬间就进入了一种沉静的学习状态。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大气而不失古朴,熊老的照片更是给人一种亲切而庄重的感觉。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句“天道有常,不适则伤”,瞬间就感受到《黄帝内经》那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启示。我之前断断续续地接触过一些中医理论,但总是感觉抓不住核心,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将熊老学医的初心、对中医的理解以及治学态度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位医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对于辨证论治的坚持,对于“神”在临床中的运用,都让我茅塞顿开,意识到中医的精髓绝不仅仅是那些方药的组合,更在于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洞察和对“道”的体悟。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原本觉得难以逾越的中医经典,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更像是一堂充满智慧的哲学课,引领我重新思考健康与疾病的本质。熊老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热爱。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药,而是将自己多年行医的感悟、对人体的理解、以及对中医“道”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个案例的讲解中。我尤其被他处理疑难危急病症时的那种冷静、沉着和智慧所打动。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他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施以精准而有力的治疗。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一颗仁者之心。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医术,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哲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人,懂生命,懂“道”。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实在是太对我胃口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熊老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生动鲜活的案例串联起来,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讲故事,又如同置身于他的诊室,亲眼目睹他如何化腐朽为神奇。那些疑难危急的病症,在熊老的笔下,被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剖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每一步都清晰明了,逻辑严谨。尤其是一些看似棘手的案例,比如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顽疾,熊老却能另辟蹊径,运用他独特的辨证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并给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我特别注意到他在处理一些涉及到“情志”因素的疾病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人文关怀,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治病”,更教会我如何“看病”,如何从人体的整体出发,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去寻找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超越药物和技术的智慧,一种对生命深怀敬畏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