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巨流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邦媛 著
图书标签:
  • 现实主义
  • 历史小说
  • 农村生活
  • 阶级斗争
  • 土地改革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变革
  • 农民生活
  • 时代变迁
  • 文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5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677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近年来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好书。有时候文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而这本恰恰是既有故事又有文字,非常难得。尤其是前半段作者对自己在大陆期间童年、青年时期读书生活的回忆,非常生动又耐人寻味,可以看到大时代中精英群体的典型的心路历程。不过后半段在台湾教书育人的部分,故事性就欠缺一点。不过自传体的文字毕竟不是小说,年过八十的笔触,是有格外不同的温和内敛,清晰透彻。这世上原来曾经有过这样的中国,曾经有过这样有骨气,有才华的中国知识分子。南开中学的校长、作者的父亲、流亡大学的师生,虽相隔六十多年,也为曾有这样的同胞而自豪。
从另一个角度看抗战、看内战,第yi次试图体会退守台湾的人的心。
我们这些人,是没有资格对日本说“宽恕”的。我们未曾亲身受害,何谈宽恕。这样恬淡的老人笔触里都掩不住恨意,意外,但是认同。

内容简介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巨流河》是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巨流河》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作者简介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
  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
  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
  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
  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精彩书评

  齐邦嫒这个人,就是一个真字。她是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白先勇

  沉重的史诗,齐老师却能云淡风轻写出,展现文学的惊人之美。
  ——蒋勋

  与齐先生一起回顾她的似水年华……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王德威

目录


第一章 歌声中的故乡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
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大学生涯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年代
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
齐邦媛纪事
《巨流河》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我生于一九二四年元宵节,在家乡辽宁,这时经常是摄氏零下二三十甚至四十度的天气。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生病,所以我是个先天不足的婴儿。出生后体弱多病,快满周岁时,有一天高烧不退,气若游丝,马上就要断气的样子。我母亲坐在东北引用灶火余温的炕上抱着我不肯放。一位来家里过节的亲戚对她说:“这个丫头已经死了,差不多没气了,你抱着她干什么?把她放开吧!”我母亲就是不放,一直哭。那时已过了午夜,我祖母说:“好,叫一个长工,骑马到镇上,找个能骑马的大夫,看能不能救回这丫头的命!”这个长工到了大概是十华里外的镇上,居然找到一位医生,能骑马,也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深夜到我们村庄里来。他进了庄院,我这条命就捡回来了。母亲抱着不肯松手的“死”孩子,变成一个活孩子,一生充满生命力。
  在那个时代,初生婴儿的死亡率据统计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那样的生命很像风中的一盏小油灯,母亲的呵护,还有命中这些“贵人”围成灯罩似地为它挡风,使它不致熄灭。
  不久,这位医生又到我们村庄来医病。母亲抱我去看他,说:“这孩子是您救回来的,她爸爸在德国念书,还没有给她取名字,您给她取个名字,纪念这个缘分吧!”这位医生为我取名“邦媛”,在我生命之初,给了我双重的祝福。
  我长大后知道此名源出《诗经·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前几年有位读者寄给我一页影印自宋朝范成大《明湖文集》的文章,居然有一段:“齐邦媛,贤德女子……”我竟然与数百年前的贤德女子同名同姓,何等荣幸又惶恐!在新世界的家庭与事业间挣扎奋斗半生的我,时常想起山村故乡的那位医生,真希望他知道,我曾努力,不辜负他在那个女子命如草芥的时代所给我的慷慨祝福。
  我的幼年是个无父的世界。两岁时曾惊鸿一瞥看到父亲,风雪夜归,凌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隔了一天,我祖母、母亲带着哥哥和我,逃到一个比我们村庄还小的小村子里的亲戚家躲了一些时日,因为张作霖的军队在搜捕参加郭松龄兵变的齐世英,要把他一家都抓了杀掉。而我在那儿却每到天黑就哭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使得她们加倍困苦,又怕连累别人,只好回家,听天由命。
  铁岭齐家,在十八世纪初由山西徐沟县(现并入太原市)到奉天(沈阳)任职文官开始到落户,到我父亲是第八代。庄院位于范家屯西边的小西山,距离中东铁路的乱石山站大约五里,家产约有四百垧(东北话读作“天”)田地(一垧约十亩),在当地算是中等大户。
  我祖父齐鹏大,共有四兄弟。少年时,他不愿在乡下守着家产做“庄稼人”,跑去读军校,出身保定老速成学堂。之后在张作霖的奉军.里由营长做起,又从团长升为旅长,二十多年对张大帅忠心耿耿。我父亲是他的独子,留学德国回家,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新思想,竟参加郭松龄反张作霖的革命行动,从天津挥兵出山海关到兵败,只有一个月。那时我祖父驻防河北保定,并不知情,奉军上下认为张大帅一定会杀我祖父,谁知他居然对部下说:“父一辈,子一辈,不要算那个账,齐鹏大跟我这么多年,对我没有二心。他儿子浑蛋,留洋念书念糊涂了,但是不要杀他爸爸。”后来我祖父在一次小战役中受了轻伤,染了风寒而死,去世时只有五十岁。张作霖出身草莽,但是他有那一代草莽英雄的豪壮与义气,不与日本人妥协,在皇姑屯火车上被日本人埋伏炸死,结束了传奇式的军阀时代,留下东北那么大的局面;其子张学良继承名号、权势及财富,但是没有智慧和尊严,东北自主强盛的希望也永未实现。
  我的祖母张从周是满族人,十八岁由邻村嫁来齐家,生了一子两女,祖父从军之初她随夫驻防各地,后来因为家产需人照料而回乡定居。祖父母的庄院是祖母独自撑持的家,由她与我母亲,这两个长年守望的寂寞女人,带着三个幼儿、二十多个长工,春耕秋收过日子。我跟着哥哥满山遍野地跑,去拔小西山的棒槌草、后院的小黄瓜、黑浆果……冬天到结冰的小河上打滑溜,至今印象清晰。祖母是位雍容大度、温和仁厚的人,对我母亲——她独生子的媳妇,充满了同情与怜惜。但是在那个时代,她也是由媳妇熬成婆的,她知道哪些规矩不能改变,所以虽然她对媳妇好,绝不找麻烦,对媳妇说话声音也很柔和,但规矩还是规矩,虽然家里有许多长工与佣人,但公婆吃饭时,媳妇必须在旁垂手侍立,这是“有地位人家”的样子。祖母对我最为怜惜,命也是她救的,后来我到北平西山疗养院,害她流了许多眼泪,至今我仍愧疚地记得。
  爷爷回家是件大事,那年代官威很大,门口站着四个盒子炮(卫兵)。衣食讲究很多,稍不合他标准就发脾气,全家都似屏息活着,直到他返驻防地才敢喘气。我父亲说祖父也颇有新思想,但太权威,没有人敢和他辩论。我出生不久,爷爷由驻防地回家,看了一眼炕上棉被包着的小婴儿,他威风凛凛地在大厅上坐下说:“把那个猫崽子丫头给我拿来看看!”不知是什么原因,那个不必“抱”的不足五斤重的婴儿竟激发了他强烈的保护天性,他下令:“谁也不许欺负我这个孙女!”(尤其是我哥哥,他那壮硕的长孙)那虽是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齐家人口少,每个孩子都宝贵,这道军令使我在家中地位大增。
  祖父在军中,四十“寿诞”的礼物是一个二十岁娇弱清秀的侍妾。他移防或者去打仗的时候就把她送回老家。不久,她染肺病死了,我祖母很照顾她,把她新生的男孩(取名齐世豪)带大,这个小叔叔和我同年,常常一起玩,经常受我哥哥和堂哥们的戏弄。小叔在我祖母呵护中长大,华北沦入日军手中后,他高中毕业被征参军,有一天穿着日军制服在一个乡镇巷内,被中国的反日地下工作者由背后枪杀。
……

前言/序言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
  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至今已数百本。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了两枚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一九四七年我大学毕业,在上海收到一张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台湾大学临时聘书”来外文系任助教。当时原以为是一个可以继续读书的工作,因在海外而添了些许魅力。两年后,一九四九年底,我父亲由重庆乘最后一班飞机来到台湾的情景令我惊骇莫名;一直相信“有中国就有我”的他,挫败、憔悴,坐在我们那用甘蔗板隔间的铁路宿舍里,一言不发,不久即因肺炎被送往医院。在家人、师生眼中,他一直是稳若泰山的大岩石,如今巨岩崩塌,坠落,漂流,我五十一岁的父亲从“巨流河”被冲到“哑口海”。
  六十年来在台湾,我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为他人作品鼓掌喝彩,却无一字一句写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行动;抗日战争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时,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万众一心,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求生的盼望;漫长岁月中,天上地下,在四川、滇缅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我心中依然墨迹淋漓未干。那是一个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半世纪以来,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馆低回流连,寻求他们以身殉国的意义;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沉船,爱丁堡巨岩上铁铸的阵亡者名单,正门口只写着:LestyeForget!(勿忘!)——是怎样的民族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呢?
  为了长期抗战,在大火焚烧之中奔往重庆那些人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那些在极端悲愤中为守护尊严而殉身的人;来台初期,单纯洁净地为建设台湾而献身、扎根,不计个人荣辱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身影与声音伴随我由青壮,中年,一起步入老年,而我仍在蹉跎,逃避,直到几乎已经太迟的时候。我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
  此书能完成,首先要感谢学术翻译名家、“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所长单德兴先生的信心与坚持。多年前,他计划做一系列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在台湾发展的访谈,邀我参加。我认为自己并不知全貌,可谈较少,半生以来,想谈的多是来台湾以前的事。他认为治学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热诚邀访。遂自二○○二年秋天起,与原拟访问我谈女陛处境的赵绮娜教授一起访问我十七次。不料,访谈开始不久,德兴的母亲、我的丈夫前后住进加护病房。那一段时期,我思想涣散,无法思考访谈大纲与布局,也无法做所需资料的准备,所谈多是临时记忆,主题不断随记忆而转移。尔后,我花了一年时间,挟着数百页记录稿奔走在医院、家庭,甚至到美国“万里就养”的生活里。晨昏独坐时,我试着将散漫口语改成通顺可读的文字,但每试必精疲力竭;大至时光布局,小至思考幽微之处,口述常不能述及百分之一。我几度罢笔,甚至信心全失,但它却分分秒秒悬在我心上,不容我安歇。
  直到二○○五年初春,我似那寻觅筑巢的燕子,在桃园山峦间找到了这间书房,日升月落,身心得以舒展安放,勇敢地从改写到重写。在这漫长的五年间,德兴从访谈者成为真心关切的朋友,安慰,鼓励,支持。不仅是点燃火炬的人,也是陪跑者。世间有这样无法回报的友情,只能用他虔信的佛教说法,是善缘,但缘分二字之外,我仍有不尽的感谢。
  当我下定决心重写,拿出纸和笔时,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来了。提纲挈领写出一二章时,我已年满八十,第二次因病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对自己继续写下去的信心更少,有一种“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心境。这时,接到台大中文系李惠绵教授的电话,说她的新书《用手走路的人》要出版了。
  惠绵是我“错过了却跑不了”.的学生。她念研究所时原应上我的“高级英文”课,因需做重大的脊椎侧弯矫正手术而错过了。第二年她回校上课,换我遭遇车祸,一年未能回到教室。但她常常随原来那班同学,驶着轮椅到医院看我,甚至爬上三层楼梯到家里看我。对于她,我有一份患难相知的深情。她奋斗不懈,终于修得学位、留校任教,如今已是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专家,我甚感欣慰。二○○六年她在与赵国瑞老师邀集的一场春酒宴上,看到我不用计算机纯手工写出三十多页文稿,感到十分惊喜。惠绵说,她要帮我整理口述记录的全部大纲,要帮助我继续写下去。
  在这场春酒之后十天左右,简□的一封信好像从天上掉下来,到了我的书房。她说看了我的初稿,听惠绵说我正在孤军奋战,“需兵力支持。若您不弃,我很愿效绵薄之力,让这书早日完成”。这样诚意的信由简□这样的作家写来,只能说是天兵天将降临。收到她的信,我在屋里走过来踱过去,不知如何能压得住进发的欢呼。
  简姨是台湾中生代优异的散文作家之一,出版《水问》《女儿红》等十余本散文集,多篇被采作中学国文教材,受年轻学子喜爱。她才思丰沛,观察敏锐,在她笔下的台湾本土文化,缤纷多彩,自成一个情韵优美、人情馨暖的社会。
  这两位聪慧的小友,成了我的超级援军。从此,她们联手用了许多心思,以各种语气催促我写下去;逼重了怕我高龄难挨,轻了怕我逃避拖延。表面上打哈哈,语气里全是焦急。渐渐地,她们由援军升为督军。简□在她美国之行报平安的信中,居然问我:“您大学毕业了没?”——她临走的时候,我仍徘徊在第五章抗战胜利与学潮的困苦中。
  她想象不到的是,这一问助我走出困境。跨过了大学毕业那一步,我的生命被切成两半,二十三岁的我被迫开始了下半生;前半生的歌哭岁月,因家国剧变,在我生身的土地上已片痕难寻了。而后半生,献身于栖息之地台湾,似是再世为人,却是稳定真实的六十年。
  将我的手稿输入电脑,容忍我不停地增补、删减的黄碧仪,事实上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她曾问我:“您父亲是个读书人,为什么会跑去搞革命?”大哉斯言!这样的问题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提出,别具意义,仿佛那些远去却未安息的亡灵也都等着这一问!
  感谢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样切中我心的评论,为此书做真正的导读。他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兼蓄历史眼界与文学胸襟,对我所写的时代和家乡有深刻的了解,也因此能见人所未见,点明这是一本“惆怅之书”。书中人物有许多也是他生命中的人物,自幼耳闻目睹,他知道他们打过的每一场仗,跑过的每一条艰难路,知道他们所秉持的理想和圣洁的人性光辉,决不能粗陋地以成败定英雄。感谢他鼓励我,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书写前,我曾跟着父母的灵魂作了一趟返乡之旅,独自坐在大连海岸,望向我扎根的岛屿。回到台湾,在这间人生最后的书房,写下这一生的故事。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雪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今生,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将化成灰烬,留下这本书,为来自“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
  齐邦媛
  二○一○年七月台湾桃园
《山河旧事:岁月长歌》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也不是一部刻意抒情的散文集。它试图以一种更为温厚、更为内在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广袤大地上一户寻常人家的迁徙、扎根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图景。作者并非以宏大的叙事驾驭历史的洪流,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几个重要的人物,将他们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巧妙地织就。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入一个饱经风霜的年代。在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黄土高原的粗粝与寂寥,塑造了第一代人物坚韧而朴素的性格。他们经历了土地的变革,经历了迁徙的艰难,为了生存,为了一个更安稳的家园,背井离乡,怀揣着对未来的渺茫希望,踏上了南下的路途。这并非浪漫的远行,而是充满艰辛与不确定性的跋涉,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重新起步,都凝聚着对土地的眷恋与对未知的恐惧。 主人公的童年,是在南方一个新兴的小镇度过的。这里的生活节奏与北方截然不同,湿润的空气,连绵的青山,以及市井的喧嚣,共同构成了他最初的记忆。他跟着祖父在油漆作坊里学习手艺,听着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泛黄的相片,那些磨损的物件,都承载着家族过往的印记。他目睹了小镇的日新月异,看着曾经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马路,看着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耸的楼宇。然而,在这些外在的变化之下,他更关注的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悄然改变的人心,是那些不变的亲情与乡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人公开始独立地探索世界。他进入了大学,接触了更广阔的思想,也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他经历了青春的迷惘与冲动,尝到了初恋的甜蜜与苦涩。这个时期的描写,将着重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与困惑,以及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作者不回避年轻人可能遭遇的挫折与失落,但更强调的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韧性与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本书的核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戏剧性的事件,而是描绘一种“在平凡中见伟大”的生命力量。我们会看到,主人公的母亲,一位勤劳而隐忍的女性,如何在家庭的重担下,用她的温柔与坚韧支撑起一片天。我们会看到,主人公的父亲,一位沉默寡言却内心善良的长者,如何在生活的压力下,用他的担当为家人遮风挡雨。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坚实的根基。 故事的推进,也伴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主人公的家族,也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事业的起伏,家庭的重组。他亲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看到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也感受到了社会结构的重塑。这些宏大的背景,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主人公及其家人的生活轨迹,以一种更为具象、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描绘个体命运的同时,本书也试图捕捉时代留下的独特气息。例如,八十年代的青春激昂,九十年代的迷茫与躁动,以及新世纪初的浮躁与希望,都将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作者会描写一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场景:集市上的吆喝声,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大学课堂里的辩论,甚至是流行音乐的旋律,都将成为串联起个体记忆的线索。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叉叙事的技巧。在讲述主人公经历的同时,也会适时穿插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联系。这种结构上的“散点式”推进,旨在营造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质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丰富与生命的重量。 作者力求在文字上做到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情感的张力。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短的对话,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本书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于内心的刻画,以及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 《山河旧事:岁月长歌》并非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也不是一部社会学的研究报告。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绘制的油画,描绘的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身影,是他们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用他们的爱、他们的痛、他们的坚持,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它关注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是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旧闪耀的人性光辉。 最终,本书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家庭的珍视,以及对于历史的敬畏。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应忘记来时的路,不应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祖辈,更不应忘记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情感连接。主人公的成长,也象征着一代人对过去的反思,对当下的体悟,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最终选择回归,去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去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去感受生命最深沉的力量。 这并非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它是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一个关于“经历”的故事,一个关于“成为自己”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在主人公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会勾起自己尘封的记忆,或许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思考。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生命、对于家族传承、对于时代变迁的共鸣与回味。它是一曲献给普通人的岁月长歌,一首在山河旧事中缓缓流淌的生命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史诗情怀,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让宏大的历史背景淹没了个人的命运。相反,历史成为了熔炉,不断锤炼着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灵魂。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上的高超技巧,过去、现在与某种预示的未来,在文字中交织缠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感”。书中对特定场景的描摹,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无论是北方冬日的萧瑟,还是特定年代里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丰盈,都刻画得入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环境,那种代入感极强。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以及那些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它让我对“传承”二字的重量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阅读体验,那便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一种磅礴的生命力和对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神性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人性的核心。书中对“根系”和“远行”的辩证关系探讨得尤为精彩,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种复杂性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凝练的,许多句子初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如同平静湖面下暗涌的激流。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高远而又接地气,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不失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对于那些渴望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探寻生命深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精神补剂。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和研究。

评分

这本小说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被拉进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转身、每一次犹豫,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真实感。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波澜壮阔,如同一场历史的洪流,将个体命运裹挟其中,令人感慨万千;时而又回归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温情,那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描写,反而更显出生活的厚重与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种特有的时代气息,那种混合着希望与绝望的复杂情绪,扑面而来,让人身临其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程,很多关于人性、选择和坚持的思考,都因此被触动,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过往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层次感和深度,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值得细细品味,反复回味。

评分

初捧此书,以为会是一部讲述家族兴衰的传统史诗,然而它呈现给我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叙事手法极为灵活,时而穿插着旁观者的冷峻视角,时而又切换到主角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独白,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为故事增添了一种迷离的、多维度的魅力。情节的铺陈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看似松散,实则处处暗藏机锋,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最终都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那种朴素而又蕴含哲理的表达,如同从旧时光中打捞出来的珍宝,带着岁月的温润和力量。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它探讨的议题是宏大的,但落脚点却始终坚实地扎根于个体经验的土壤之上,读罢,心中涌起一股对逝去年代的复杂情愫——既有痛惜,亦有敬意。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那种追求情节曲折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而这本书,在情感的细腻程度上,达到了一个近乎令人窒息的高度。它没有刻意煽情,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在爱与责任之间的徘徊,却像细密的针脚,一点点缝进了读者的心坎里。尤其是那些关于“失去”与“铭记”的主题,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瞬间。作者似乎深谙人性的幽微之处,笔下的人物绝非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矛盾和缺憾的鲜活个体。他们会犯错,会软弱,但同时也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和光辉。这种真实感,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刻观察的基础之上的,绝非凭空捏造。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坚守”二字的理解。

评分

很不错的书,以后要多逛逛京东。

评分

很不错的。买的东西太多没法一一拍照啦。

评分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评分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巨流河》是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评分

很好,书内容好,包装好,物流好。

评分

很好,书内容好,包装好,物流好。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买到都是很好的产品。

评分

很好看。感人。有沉重历史感

评分

书比图片看起来厚多了。三联的质量绝对有保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