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GPS是“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的简称。新一代GPS是国际上近几年才提出的、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引领世界制造业前进方向的、基础性的新型国际标准体系,是实现数字化制造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新一代GPS标准理论与应用》汇集了作者在该研究方向上多年来的成果和进展,主要分析了现行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提出背景与形成过程,阐述了自主创新研究新一代 GPS国际标准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新一代GPS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并分章重点论述了新一代GPS国际标准体系结构、理论体系、不确定度理论、系列国际标准技术要求及应用、表面滤波技术以及智能知识库系统等内容。
《新一代GPS标准理论与应用》为从旧GPS体系到新GPS体系概念和理论的转换搭建了一座桥梁,可作为设计、制造、计量、标准化等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蒋向前,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研究会理事长,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精密技术中心终身教授。 具有14年从事汽车工业几何测量的经验,并具有近20年从事表面与几何形状测量研究的经历。先后承担英国皇家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技术标准专项和教育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13(几何产品技术规范与认证)专家组成员、英国贸工部DTl测量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FrC 240委员。先后出席ISO/TC 213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墨西哥、波兰、德国等召开的第10次至22次全体会议。负责“样条小波标准软件和软件量规”及“高斯滤波器”等6项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同时负责制定有关滤波技术的9项中国国家新标准提案。 在测量科学与表面计量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1篇,EI收录26篇,ISTP收录26篇。主编学术著作1部,合著4部。担任英国物理学会2006年两期特刊的主编。 蒋向前的博士学位论文《曲面表面形貌检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于1999年入选中国首届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因其在表面计量领域的杰出成就,于2006年3月荣膺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Wolfson杰出研究成就奖”,同年还荣获英国国家奖“英国亚洲女性杰出成就奖”。成为第1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并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现行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1.2 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提出
1.3 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1.4 中国制造业与标准化
1.5 自主创新开展新一代GPS国际标准研究的意义
1.6 对我国实施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策略的建议
第2章 新一代GPS国际标准体系结构
2.1 新一代GPS国际标准的范围
2.2 新一代GPS国际标准构成原则
2.3 新一代GPS国际标准体系结构
2.3.1 基础GPS标准
2.3.2 通用GPS标准
2.3.3 补充GPS标准
2.3.4 综合GPS标准
第3章 新一代GPS的理论体系
3.1 新一代GPS系统模型
3.2 新一代GPS的理论体系框架
3.3 新一代GPS的关键理论与应用技术
3.3.1 表面模型
3.3.2 几何要素
3.3.3 几何要素获取的数学工具
3.3.4 规范与认证操作
3.3.5 操作算子
3.3.6 不确定度
3.4 新一代GPS理论的应用实例
3.4.1 规范操作实例
3.4.2 产品几何功能、设计、制造与检验表达规范
3.5 新一代GPS国际标准体系特点
第4章 新一代GPS不确定度理论
4.1 新一代GPS不确定度概述
4.1.1 新一代GPS不确定度基本概念
4.1.2 新一代GPS不确定度的影响
4.2 基于新一代GPS不确定度的判定原则
4.2.1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判定原则
4.2.2 基于依从不确定度的判定原则
4.2.3 基于总体不确定度的判定原则
4.3 新一代GPS标准链依从不确定度的计算框架
4.3.1 标准链的建模
4.3.2 依从不确定度的计算流程
4.4 实例研究——最小二乘拟合不确定度的传递规律
4.4.1 平面度最小二乘拟合的基本原理
4.4.2 平面度最小二乘拟合的依从不确定度计算
4.4.3 实验分析
第5章 新一代GPS系列国际标准的技术内容及应用
5.1 概述
5.I.1 尺寸公差
5.1.2 几何公差
5.1.3 表面结构
5.2 Iso极限与配合标准及应用
5.2.1 基本术语
5.2.2 标准公差值的计算
5.2.3 基本偏差的计算
5.2.4 公差与配合的表示
5.2.5 尺寸公差的标注
5.3 几何公差标准及应用
5.3.1 概述
5.3.2 几何公差项目及其定义
5.3.3 几何公差的标注
5.3.4 几何公差原则
5.4 表面结构标准及应用
5.4.1 二维表面结构的基本术语与定义
5.4.2 二维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5.4.3 表面轮廓参数符号的等价表示与评定流程
5.4.4 三维表面结构标准的研究与现状
第6章 新一代GPS表面滤波技术
6.1 概述
6.2 表面滤波技术的发展
6.2.1 多项式拟合法
6.2.2 2Rc滤波器滤波法
6.2.3 高斯滤波
6.2.4 样条滤波
6.2.5 小波滤波
6.2.6 Motif法
6.2.7 分形法
6.3 新一代GPS典型滤波器
6.3.1 线性轮廓滤波器
6.3.2 经典高斯滤波器
6.3.3 稳健高斯滤波器
第7章 新一代GPS智能知识库系统
7.1 概述
7.2 新一代GPS智能知识库系统的结构
7.2.1 基本框架
7.2.2 技术指标
7.2.3 数据信息流
7.2.4 知识表示方法的选择
7.2.5 系统与cAx的集成方案
7.3 新一代GPS智能知识库系统的设计
7.3.1 知识库系统框架逻辑视图
7.3.2 数据库设计
7.3.3 知识推理
7.3.4 数据流
7.4 实例研究——直径公差设计的智能知识库系统
7.4.1 直径公差设计
7.4.2 直径的评定算法
7.4.3 程序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新一代GPS标准体系框架
附录B 新一代GPS通用标准矩阵
附录C 新一代GPS标准清单
索引
前言/序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国情,我国只能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科技和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教育大计,人才为本。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加快建设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战略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家财政等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壮举”,“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长江学者群英荟萃,硕果累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吸引、汇聚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目前全国88所高等学校聘任727位长江学者,先后有6位优秀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31位长江学者被聘为“973”首席科学家,24位长江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一代GPS标准理论与应用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new-generatio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精确制造的基石:理解与实践新一代GPS标准 在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产品的精度和性能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航空航天到精密仪器,从汽车制造到医疗设备,每一款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其尺寸和几何特征进行严苛的控制。几何尺寸公差(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作为这一控制体系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传统的GPS理论和实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和精密的制造需求,一套全新的、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GPS标准应运而生。 本书《新一代GPS标准理论与应用》正是应时代之需,深入探讨这一全新GPS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它并非对现有GPS标准的简单罗列或更新,而是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产品几何尺寸控制的认知,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实用的知识体系。 理论深度:构建坚实的GPS认知框架 本书在理论层面,对新一代GPS标准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着重阐释了GPS标准从“尺寸链”到“产品定义”的思维转变,强调了GPS不仅仅是关于单个特征的尺寸限制,更是关于整个产品的完整定义。这意味着GPS标准需要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考量产品的功能性、装配性以及性能要求。本书会详细介绍新一代GPS标准如何通过引入“功能性”和“性能”的概念,将几何特征的公差要求与产品的实际功能和工作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在数学模型和验证方法方面,本书将揭示新一代GPS标准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将详细阐述基于实体模型(如CAD模型)的GPS定义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多重参照系(Multiple Datum Systems)来精确描述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方向。读者将了解到,新一代GPS标准不再局限于基于投影和符号的二维图纸表达,而是通过三维实体模型和高级测量技术,实现对复杂几何特征的精确定义和验证。本书将深入探讨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测量技术以及扫描技术在新一代GPS验证中的核心作用,并介绍相关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讲解“公差分析”在新一代GPS中的深化和扩展。传统的公差分析往往侧重于线性尺寸的累积,而新一代GPS标准则引入了更复杂的三维公差分析,能够全面考虑表面粗糙度、材料状态、形状误差等多种因素对产品功能和装配的影响。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和统计方法,对复杂装配体的性能进行预测和优化,从而在设计阶段就规避潜在的装配问题和功能失效。 应用广度:赋能各行各业的精密制造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新一代GPS标准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新一代GPS标准应用于不同领域,以解决实际的制造难题。 在航空航天领域,本书将重点介绍新一代GPS标准如何在飞机结构件、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度、关键性零件的设计与制造中发挥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精密的形位公差定义来保证翼型表面的精度,如何利用多重参照系来确保发动机叶片的准确装配,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来验证复杂曲面的精度。 在汽车制造领域,本书将探讨新一代GPS标准如何助力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模块化和集成化。例如,在发动机缸体、底盘悬挂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等关键部件的生产中,如何通过精确的GPS定义来提高零件的互换性,降低装配成本,并提升整车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精密仪器和医疗设备领域,本书将重点关注对微小尺寸、高精度要求以及生物相容性等特殊需求的满足。例如,显微镜物镜、光学镜头、微流控芯片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等,其制造精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本书将通过案例展示,说明新一代GPS标准如何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加精细和可靠的几何尺寸控制解决方案。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新一代GPS标准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产品生产以及新能源汽车部件等领域的应用。无论是在需要超精密加工的微纳尺度,还是在需要大批量生产且注重成本效益的领域,新一代GPS标准都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新一代GPS标准的理论基础 GPS的演进与发展历程:从传统公差到现代产品定义。 核心概念的重塑:功能性、性能、实体模型、多重参照系。 数学模型与几何定义:基于CAD模型的GPS定义,参数化定义,高级曲面表示。 公差分析的深化:三维公差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统计公差分析。 测量不确定性与验证方法:CMM测量理论,光学测量与扫描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二部分:新一代GPS标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特征控制框架:对特征的全面控制,包括尺寸、形状、方向、位置、轮廓和表面粗糙度。 独立原则与包容原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灵活应用。 表面纹理与粗糙度控制:新一代标准下的表面属性定义与测量。 形位公差(GD&T)的新解读与实践:针对复杂特征的精确控制。 直接数模GPS(MBD/PMI):将GPS信息嵌入三维模型。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跨平台、跨企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第三部分:新一代GPS标准在各行业的应用案例 航空航天: 结构件、发动机部件、飞行器传感器。 汽车制造: 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电器。 精密仪器与医疗设备: 光学镜头、手术器械、诊断设备。 模具设计与制造: 高精度模具、复杂模具。 电子产品: 芯片封装、PCB板、微型连接器。 新能源汽车: 电池组、电机、电控系统。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新一代GPS标准理论与应用》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将帮助读者: 深刻理解新一代GPS标准的核心理念和理论基础,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掌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关键技能,熟练运用新的定义和验证方法。 解决在精密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提升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竞争力,适应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对于任何致力于追求卓越品质、挑战制造极限的工程师、设计师、质量管理人员以及学术研究者而言,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它将引导您穿越复杂的理论迷雾,直击实践核心,最终助力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精密制造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