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脚印

父亲的脚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问天 著
图书标签:
  • 父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成长
  • 回忆录
  • 亲情
  • 人生感悟
  • 励志
  • 散文
  • 父爱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3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56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3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09-1994,一位中国教师的个人史。
  从旧私塾、改良私塾到新式小学堂的演变,从民国幼稚园的创建到中小学旅行教改,展现中国教育百年之沧桑巨变。

内容简介

  我的父亲戴自俺,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他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清末民初,从上到下曾经都非常重视师范教育,这让父亲那样的贫困子弟能够走出农村,来到省会贵阳读书。辛亥革命以后,贵州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贵州学子益发为自己家乡的贫穷、愚昧、落后痛心。父亲有幸结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步行走出贵州,辗转来到南京,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校。有幸师从陶行知先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晓庄同学里,他是从一开始就不戴“有色眼镜”,从而能够客观、如实地认识这位老师,也就能够自觉实践老师教育思想,像老师那样终身以大众教育为己任的人之一。
  人们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一个大千世界”,父亲一生的经历只是“一滴水”,但这滴水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世纪里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变迁。个人总是渺小的,何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写父亲只是一个“切入点”;时代才是伟大的,浓墨还得落在那个不平凡的时代上。

作者简介

  戴问天,195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此后一直任教于地质部西安地质学院(2000年改建为长安大学)。其间1982—1984年在联邦德国格廷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专业论著之外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科技、文化方面的文章。出版有《格廷根大学》(“世界著名学府”丛书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和《为什么是英语》(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

目录

引子
1. 山路崎岖
1.1 我们的家乡
1.2 私塾九年
1.3 从新式小学堂到贵州省立师范
1.4 贵师生活
1.5 走出贵州
2. 在晓庄
2.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从“长期参观”到考入晓庄
2.3 晓庄岁月
2.4 许身幼教
2.5 绝处逢“生”
2.6 南国社晓庄“播种”之行
2.7 晓庄被封
2.8 “得遇明师早闻道”
3. 把晓庄的种子播向四方”
3.1 从儿童的队伍里来
3.2 教师生活速写
3.3 “小孩自动教小孩”
3.4 “大树底下,小树是不好生长的”
3.5 编辑《晓庄丛书》
3.6 山海工学团
3.7 再遇良师
3.8 在“一二·九运动”中“火线入党”
3.9 终身大事
4. 国难之路
4.1 黄麓的一课
……
5. 贵阳五年
6. 欣喜与惶惑
7. 《东方红》唱遍大江南北
8. 但得夕阳无限好,不待扬鞭自奋蹄

精彩书摘

  祖母是附近村子后坝的人,娘家姓杨,她之上还有一个姐姐,父母为她起名“招弟”,寄予的期望不言而喻。她果然招来一个弟弟(起名树清),这让家人非常高兴。但毕竟家境清寒,尽管是男孩也没能让他读书。不过父亲这个舅舅虽然不识字却也精明能干,我的祖父去世以后,他经常过来帮助照应一切。我的祖母生了六个儿子,依次起名为福安、平安、治安、吉安、久安和艾安,还有一个女儿,起名春萱。女儿起名不依“宗谱”,大概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一种表现。不过重男轻女的事直到今天在姓“社”而不姓“资”、更不姓“封”的新中国仍然屡见不鲜,又怎能苛求于清末民初的农民呢?我的祖母为娘家“招”来一个弟弟,又为戴家生了六个儿子,而且个个长大成人,“功莫大焉”,家里家外也就格外受到尊重。祖父四岁时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含辛茹苦把戴家这根“独苗”哺养长大,现在有了六个孙儿,尽管财不旺但丁旺,乡里人讲迷信,都说她“积德有福”。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家容易发生的婆媳矛盾在我们家并没有出现。父亲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虽不富裕但很和谐的家庭里,这对他开朗、乐观性格的形成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丁旺”的最大受益者还不是“积德有福”的祖母,而是我父亲。由于兄弟众多,家里劳动力强,他才有可能不下地劳作而人塾读书。他能够走出农村,在感谢父母之外,还得感谢五位兄弟和姐姐,尤其是两位哥哥。附带说说,村里“财旺”的是一个熊家,早年曾经用钱捐过一个“武举”,算是有了“功名”。熊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每年收租谷四五百石(每石十斗,每斗约36斤)。
  父亲出生于清宣统元年.(乙酉,公元1909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1915年春(五岁半)进入私塾,正式开始“读书”。但在那之前他已经随父母兄长学了一些生活知识,还有简单的农业知识,.不妨算作他在家庭里接受的“学前教育”。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这应该是有代表性的。由于家里男丁多,劳动力强,父亲儿时家境尚可,要用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的办法来分析,过的大概可算一种“上中农”生活。一日三餐,一稀两干,而且稀饭总是煮得很稠,筷子插上不倒。
  ……

尘封的遗嘱 作者: 艾米莉·卡特 类型: 历史悬疑/家族秘密 出版社: 蓝鲸出版 ISBN: 978-1-23456-789-0 --- 内容提要: 故事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年迈的古董修复师阿瑟·温特斯,在整理他位于伦敦郊区一座百年老宅“鸦林庄园”的遗物时,被发现猝然离世。他留下的唯一线索,是一份被仔细折叠、日期标注为三十年前的陈旧遗嘱,以及一间尘封已久、严禁任何人进入的书房。 阿瑟的孙女,年轻的档案学家伊芙琳·温特斯,从纽约匆匆赶回。她与祖父的关系一直疏远,只在童年时有过模糊的记忆。在处理庄园事务的过程中,伊芙琳发现祖父的死亡并非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更重要的是,那份被锁在保险箱里的遗嘱,内容惊人地简洁——它将庄园内所有值钱的藏品,包括一套价值连城的十八世纪手稿,全部指定捐赠给一家她从未听说过的慈善机构,而留给直系后裔的,只有一栋破旧不堪的小木屋。 伊芙琳无法接受这个安排,她开始深入调查祖父的生平。她发现,阿瑟年轻时并非一个普通的修复师,他曾是二战后欧洲文物保护领域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与情报机构、艺术品走私网络以及那些战后散失的贵族宝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线索将伊芙琳引向了庄园深处的密室。在那里,她找到了祖父留下的日记和一系列加密文件。这些文件揭示了一个关于“失落的亚琛圣物”的惊天秘密——一个据信在战争中被纳粹掠夺,后又被神秘势力截获的宗教圣物。阿瑟毕生都在追寻并保护这个圣物,而他三十年前立下的遗嘱,正是为了确保这个秘密不被错误的继承人发现,或者说,是为了将它引向一个“正确”的保护者。 随着伊芙琳的调查深入,一股黑暗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是旧日掠夺者的后裔,他们相信阿瑟拥有他们家族的“遗产”。伊芙琳开始遭到跟踪和恐吓,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解读祖父留下的所有谜团:那份遗嘱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谁是遗嘱中提到的那个“沉默的见证者”?以及,在庄园的地下,究竟隐藏着怎样足以颠覆历史认知的真相? 《尘封的遗嘱》 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步步紧逼的悬疑小说。它探讨了历史的重负、家族的义务,以及知识分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从战火纷飞的巴黎地下室到伦敦郊区宁静的外表下涌动的暗流,伊芙琳不仅要揭开祖父的秘密,更要面对一个残酷的选择:是遵循遗嘱,让圣物永远沉睡,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揭示一个可能改变历史格局的真相? --- 本书看点: 1. 精妙的解谜结构: 作者巧妙地利用古董修复的专业知识,将线索隐藏在旧物的裂纹、颜料的成分和书籍的装帧之中。 2. 引人入胜的时代背景: 故事穿插了二战后欧洲艺术品回溯的真实历史片段,将虚构的悬疑情节根植于厚实的史料之上。 3. 复杂的道德困境: 核心冲突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关于“保护”与“公开”的哲学思辨,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的界限。 4. 哥特式的庄园氛围: 鸦林庄园本身就是故事的一个角色,它见证了家族的荣耀与阴影,充满了秘密通道、被遗忘的图书馆和弥漫着历史尘埃的空气。 --- 读者评价(模拟):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读完,肾上腺素飙升。卡特女士对细节的把控令人叹服,每一页都充满了紧迫感。比我最近读过的任何惊悚小说都要高明。”——《评论家观察》 “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卷入了温特斯家族的迷局。这不是一部关于寻宝的小说,而是一部关于救赎和记忆的史诗。”——匿名读者 --- 作者简介: 艾米莉·卡特是一位专注于欧洲近现代史与艺术品保护领域的历史学家。她拥有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卢浮宫担任顾问。她的写作风格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著称。《尘封的遗嘱》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灵感来源于她对二战后被盗艺术品流向的研究。她目前居住在苏格兰高地,致力于研究被遗忘的家族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整体体验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细细品鉴的佳作。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能够巧妙地在时间线上穿梭,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结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具张力和深度,让我不断地去拼凑和理解人物的经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尾处所留下的那种余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留给读者 ample space (充足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让故事在合上书页后依然在心中延续。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对读者智识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它能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渴望获得深度阅读体验、寻求心灵慰藉和思想启迪的读者。它绝对是一部能够让你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从中受益匪浅的作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灵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无论是对场景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都显得尤为细腻入微,让人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节奏感,时而舒缓悠长,让你品味每一个细节;时而又张弛有度,让你为情节的发展而心弦紧绷。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让人在不经意间潸然泪下。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即使是配角,也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故事,与主角的命运紧密交织,共同谱写出动人的篇章。我会被他们的喜悦所感染,也会为他们的痛苦而揪心。这种情感上的投入,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参与一段真实的人生。作者对于人性中那些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把握得炉火纯青,既有温情脉脉的瞬间,也有无奈挣扎的时刻,让整个故事更显真实与深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相似场景,或者思考书中人物的抉择,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情感洗礼。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触及了许多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迷茫。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和沉重的话题,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诚的态度去剖析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生活更真实、更复杂的一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 nuanced (细致入微)之处,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矛盾、冲突和理解中不断成长的过程。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也更加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不易。书中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和解的章节,都让我深思良久。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户。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忍不住和身边的人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因为这本书所引发的共鸣实在是太强烈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恐惧,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一个认真阅读的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触动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和哲学的思考。作者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和深邃的道理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叙事之中,使得阅读过程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智性的探索。我常常会被作者那些意想不到的比喻所惊艳,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又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文字在作者的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跳跃着,闪烁着,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故事的核心。而且,作者的文字中没有那种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而是返璞归真,用最朴素却最动人的语言,去触碰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最平凡的对话,在作者的笔下也能散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引发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语言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我愿意反复品读这本书,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就像是每一次都能从同一片星空下看到不同的星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笼罩着一层时光的薄纱,上面一个模糊的人影,背影显得有些沧桑,又带着一丝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这背后隐藏的叙事。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唤起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从名字到视觉呈现,都给了我这样的预感。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去描绘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情感连接,那种穿越岁月、在无声中传递的羁绊,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默默的付出,还是热烈的关怀?是严格的管教,还是温柔的引导?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脚印”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是坚实的步伐,还是偶尔的蹒跚,亦或是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着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甚至是对“父亲”这个角色本身有更深的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去回味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记忆,是多么难得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这样的契机,让我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一同成长、一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