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伽玛,李英军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模式
  • 面向对象
  • 软件设计
  • 可复用性
  • GoF
  • 经典
  • 编程
  • 软件工程
  • UML
  • 代码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75752
商品编码:106694477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35.00元

作者:伽玛 ,李英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110757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将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经验作为设计模式记录下来。每一个设计模式系统地命名、解释和评价了面向对象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和重复出现的设计。我们的目标是将设计经验以人们能够有效利用的形式记录下来。鉴于此目的,我们编写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模式,并以编目分类的形式将它们展现出来。更多经典图书推荐《算法导论》第3版中文版隆重上市!点击进入《C 程序设计原理与实践》点击进入《C 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十周年中文纪念版》点击进入《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2版)》点击进入《算法导论(原书第2版)》点击进入《编译原理(原书第2版)》点击进入《Java编程思想第4版》点击进入《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原书第2版)》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设计实作例从面向对象的设计中精选出23个设计模式,总结了面向对象设计中有价值的经验,并且用简洁可复用的形式表达出来。本书分类描述了一组设计良好、表达清楚的软件设计模式,这些模式在实用环境下特别有用。本书适合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及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中涉及的设计模式并不描述新的或未经证实的设计,我们只收录那些在不同系统中多次使用过的成功设计。

目录


序言
前言
读者指南
章 引言
1.1 什么是设计模式
1.2 Smalltalk MVC中的设计模式
1.3 描述设计模式
1.4 设计模式的编目
1.5 组织编目
1.6 设计模式怎样解决设计问题
1.7 怎样选择设计模式
1.8 怎样使用设计模式
第二章 实例研究:设计一个文档编辑器
2.1 设计问题
2.2 文档结构
2.3 格式化
2.4 修饰用户界面
2.5 支持多种视感标准
2.6 支持多种窗口系统
2.7 用户操作
2.8 拼写检查和断字处理
2.9 小结
第三章 创建型模式
3.1 ABSTRACT FACTORY(抽象工厂)——对象创建型模式
3.2 BUILDER(生成器)——对象创建型模式
3.3 FACTORY METHOD(工厂方法)——对象创建型模式
3.4 PROTOTYPE(原型)——对象创建型模式
3.5 SINGLETON(单件)——对象创建型模式
第四章 结构型模式
4.1 ADAPTER(适配器)——对象结构型模式
4.2 BRIDGE(桥接)——对象结构型模式
4.3 POSITE(组成)——对象结构型模式
4.4 DECORATOR(装饰)——对象结构型模式
4.5 FACADE(外观)——对象结构型模式
4.6 FLYWEIGHT(享元)——对象结构型模式
4.7 PROXY(代理)——对象结构型模式
4.8 结构型模式的讨论
第五章 行为模式
5.1 CHAIN OF RESPONSIBIL ITY(职责链)——对象行为型模式
5.2 MAND(命令)——对象行为型模式
5.3 INTERPRETER(解释器)——类行为型模式
5.4 ITERATOR(迭代器)——对象行为型模式
5.5 MEDIATOR(中介者)——对象行为型模式
5.6 MEMENTO(备忘录)——对象行为型模式
5.7 OBSERVER(观察者)——对象行为型模式
5.8 STATE(状态)——对象行为型模式
5.9 STRATEGY(策略)——对象行为型模式
5.10 TEMPLATE METHOD(模板方法)——类行为型模式
5.11 VISITOR(访问者)——对象行为型模式
5.12 行为模式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设计模式将带来什么
6.2 一套通用的设计词汇
6.3 书写文档和学习的辅助手段
6.4 现有方法的一种补充
6.5 重构的目标
6.6 本书简史
6.7 模式界
6.8 Alexander的模式语言
6.9 软件中的模式
6.10 邀请参与
6.11 临别感想
附录A 词汇表
附录B 图示符号指南
附录C 基本类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均是国际公认的面向对象软件领域的专家。 Erich Gamma博士是瑞士苏黎士国际面向对象技术软件中心的技术主管。 Richard Helm博士是澳大利亚悉尼IBM顾问集团公司面向对象技术公司的成员。 Ralph Johnson博士是Urbana-Champaign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

文摘


序言



《精益创业:如何创业并成功地颠覆一家公司》 简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创新和创业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渴望改变现状、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或团队的必经之路。然而,绝大多数初创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的失败率惊人。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创业者们固守着传统的、耗时耗力的产品开发流程,试图在产品诞生之初就一步到位地满足所有潜在用户的需求,结果却往往是投入了大量资源,最终却开发出一款无人问津的产品。 《精益创业:如何创业并成功地颠覆一家公司》一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成功创业之路的迷雾。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莱斯(Eric Ries),他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和创新导师,他深刻理解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和挑战。他提出的“精益创业”方法论,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对大量创业公司实践的观察和总结,是一种以科学、迭代和数据驱动的方式来管理创新项目的方法。 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创业视为一个持续的实验过程。它倡导创业者们要摒弃那种“我有一个绝妙的点子,我要把它完美地实现出来”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要拥抱不确定性,将精力聚焦在“构建-测量-学习”这个核心循环上。 构建(Build): 精益创业鼓励创业者们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开发出能够验证核心假设的“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MVP并非一个功能齐全的产品,而是具备最核心功能,能够让早期用户进行真实体验,并收集到有价值反馈的产品原型。它的目标不是完美,而是快速验证。通过MVP,创业者可以避免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去开发一个可能并不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测量(Measure): 一旦MVP推向市场,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地测量用户行为和市场反馈。精益创业强调数据驱动决策,而非凭空猜测。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套清晰、可衡量的关键指标(Key Metrics),来追踪用户的使用情况、转化率、留存率等。这些数据将成为判断产品方向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区分“虚荣指标”( Vanity Metrics)和“行动指标”(Actionable Metrics),以及如何利用定性( Qualitative)和定量(Quantitative)数据来获得更全面的洞察。 学习(Learn): 基于测量得到的数据,创业者需要进行深刻的学习和反思。这个学习过程旨在帮助创业者判断他们的核心假设是否成立。如果数据显示用户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使用产品,或者转化率远低于预期,那么就意味着需要对产品、目标用户、甚至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这种学习并非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整和优化都基于前一次实验的经验。 《精益创业》一书不仅提出了“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方法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各个方面。书中提出了“客户开发”(Customer Development)的概念,强调创业者需要主动走出去,与潜在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痛点、需求和期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客户开发的目标是,在正式投入大量资源开发产品之前,就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Product-Market Fit)。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创新会计”(Innovation Accounting)的重要性。在创业初期,传统的财务会计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创新的价值。创新会计提供了一套新的度量体系,能够帮助创业者追踪和管理创新的进展,尤其是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它强调通过“已实现的用户洞察”(Validated Learning)来评估创新活动的成效,而不是仅仅关注产品是否按计划完成。 《精益创业》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创业的书,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管理创新的全新视角。它为那些希望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还是大型企业中负责创新项目的经理,或是任何有志于改变现状、创造价值的个体,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实用的指导。 通过学习和实践精益创业,你可以: 显著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通过快速迭代和验证,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宝贵的资源。 更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需求: 将产品开发的核心放在解决真实的用户痛点上,而不是臆测。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建立一个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持续创新的组织。 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和行业格局: 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精益创业:如何创业并成功地颠覆一家公司》将带领你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极其回报丰厚的旅程,帮助你将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创业梦想,转化为真实可行的商业成功。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创业的理解,让你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创造机会,用一种更加聪明、高效的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颠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地帮助我建立了“面向对象思维”的深度认知。之前,我虽然也接触过面向对象编程,但总感觉停留在表层,对于如何真正地利用面向对象的优势来设计软件,始终有些模糊。而《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道路。它不仅仅是关于“代码怎么写”的问题,更是关于“软件应该如何组织”的问题。书中对“抽象”和“耦合”的讲解,我印象尤其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场景下,使用和不使用设计模式的代码差异,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设计模式带来的优雅和高效。我曾经写过的那些“硬编码”、“意大利面条式代码”,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开始反思它们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找到了具体的模式来解决这些痛点。比如,当我需要处理大量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逻辑时,之前我会选择复制粘贴,然后进行微小的修改,但这无疑是低效且容易出错的。而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运用“模板方法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将通用的流程固定下来,只让子类去实现变化的部分。这种“将变化封闭起来,将稳定暴露出来”的设计思想,贯穿了全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即成为“架构师”的神奇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持续精进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道曙光!作为一名在软件开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曾经无数次陷入“为什么我的代码总是这么难以维护和扩展?”的困境。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不同开发者写出的代码风格迥异,理解起来费劲,想要复用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混乱的状态不仅拖慢了项目进度,更滋生了大量的bug,让人身心俱疲。然而,当我翻开《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通往“清晰、健壮、可维护”代码的钥匙。它并没有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扔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我深刻体会到了SOLID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封装、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来构建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系统。书中对各种设计模式的阐述,无论是工厂模式、单例模式、观察者模式,还是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标准”的代码背后,其实隐藏着如此精妙的设计哲学。它教会我如何识别代码中的“坏味道”,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药”。现在,当我面对新的需求或者重构旧代码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相应的模式,让我能够更从容、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指引,在我遇到瓶颈时助我突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扎实”和“实用”。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堆砌,而是聚焦于解决实际的软件开发问题。作者的语言风格清晰明了,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他不仅仅是介绍设计模式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讲解了“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的模式”,以及“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最合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策略模式”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当面对一系列算法或者行为,并且这些算法可以相互替换时,策略模式就是最佳的选择。这比之前我生硬地使用if-else if-else来处理各种情况要优雅得多,也易于扩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通用语言”和“通用解决方案”,让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沟通和理解彼此的设计意图。当你提到“使用工厂模式创建对象”时,其他开发者能够立刻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这种“共识”的建立,对于提高团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至关重要。《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是我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够反复翻阅、不断从中汲取养分的一本宝藏。它让我明白了,优秀的代码不仅仅是能够正确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良好的结构、易于理解和方便维护。这本书,无疑是我通往这条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它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设计模式介绍。毕竟,网上关于设计模式的资料已经很多了,大部分都只是列举几个经典模式,然后简单解释一下用途,对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指导性并不强。然而,《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模式,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复杂项目中发挥作用的。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设计模式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比如“面向接口编程”、“依赖倒置”等,这些概念的解释非常透彻,而且都紧密地与具体的模式联系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开闭原则”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为了一个小的改动,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设计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困境而生。书中提供的代码示例,虽然并不复杂,但却非常精炼,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模式的结构和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收获。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它告诉你招式的名字和动作,但更重要的是它让你理解招式背后的内力运用和实战技巧。它帮助我从“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提升到了“写出高质量、易于维护的代码”。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带来的“视野”上的拓展。在阅读之前,我对于软件设计,总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遇到问题就尝试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去解决,但很少去思考是否存在更优、更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在众多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们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这些设计模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书中对“单例模式”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单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对“观察者模式”的解析,更是让我理解了“发布-订阅”这种松耦合通信方式的强大之处,在很多UI框架和事件驱动系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孤立地解决问题,而是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前人的智慧。它教会我如何用更专业、更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和思考软件设计,如何去识别代码中的“模式”,以及如何去应用这些模式来优化我的代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一种“设计思维”,让我在面对复杂系统时,能够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