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东陈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时间管理
  • 规划
  • 工具书
  • 参考书
  • 邹东陈
  • 袖珍
  • 精华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52974
商品编码:10705216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作者:   邹东陈
ISBN:   9787530452974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   15.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版次:1
  页码:257   字数:417000

  内容简介
  

一册在手,万事方便。历书与群众的生活、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收编了1924年到2043年共计120年的历书,它将我国传统的阴历与现行公历结合,同时编写了历法、节气、天干地支等方面的知识。


  图书目录
  

一、1924~2043年万年历速查详表
1924年~2043年
二、中华民间历法篇
1.认定十二建与时柱
2.天干地支的含义
3.天干地支解说
4.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5.二十四节气
6.阴阳五行说
7.我国古代的二十八宿的作用和它的全称
8.何为历书时、世界时、原子时、平太阳时、真太阳时、真恒星时、平恒星时
9.公元1949~2020年农历闰月表
10.农历各月别称
11.中国古时辰(含夜更时)与今时辰对照表
三、实用对联
1.敬老用联
2.寿联
3.商界用联
4.婚联
5.通用对联
6.横批


  文摘|序言
  

万年历历来是我国广大老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工具书。本书在《万年历三历速查》的基础上,缩小了开本,适当的增补了内容,更便于读者迅速方便的查阅。


  作者介绍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 概述: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并非指代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对一种概念或信息组合的概括。它暗示着一种浓缩、精炼的日历信息载体,并且与“邹东陈”这三个字紧密关联。 可能的解读方向: 1. 特定版本的袖珍万年历: 目标读者: 可能是那些追求便携性,但又不希望牺牲必要信息准确性的读者。例如,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需要随时查阅日期或农历信息的老年人、学生、旅行者,甚至是喜欢将日常所需物品设计得小巧精致的爱好者。 内容特点: 袖珍尺寸: 强调其小巧、轻便的特点,便于携带,可以轻松放入衣袋、钱包、手包或小书桌的角落。这种设计考虑到了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习惯随身携带常用物品的需求。 精华版: 表明其内容经过提炼,去除了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只保留了最核心、最常用的部分。这可能意味着它专注于提供准确的公历、农历、星期、主要节气、重要的传统节日等关键日期信息。 万年历功能: 核心功能是提供跨越多年(可能为百年或更久)的日期查询。这意味着它不仅是当年的日历,更是一个可以长期使用的信息工具,无需每年更换。 “邹东陈”的关联: 这一点是关键。它可以有多种解释: 作者/编纂者: “邹东陈”是编纂或校对这本万年历的个人或团队的姓名。这暗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或专业性,可能背后有其研究或整理的背景。 特定出版社/机构: “邹东陈”可能是某个专注于出版日历、 almanacs 或其他实用参考资料的出版社、文化机构或研究单位的名称。 版本/系列标识: “邹东陈”可能是该袖珍万年历系列的一个特定版本、代号或特色标识,用来区分不同的编辑方向或年代。 内容侧重: 结合“邹东陈”这三个字,或许暗示了该万年历在内容上可能有所侧重,例如,是否包含与“邹东陈”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习俗、地域特色,或者仅仅是作为该万年历的品牌名称。 2. 信息数据库或工具的代称: 在某些语境下,“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也可能不是指一本物理书籍,而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库、应用程序、网站或一种信息查询服务的代称。 特点: 高度集成: 集合了万年历的所有核心功能,以最精简、最高效的方式呈现。 易于访问: 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都能够快速检索日期信息。 “邹东陈”作为标识: 同样,这里的“邹东陈”可能代表该数字工具的开发者、名称,或是其所依赖的数据源。 内容推测(基于“袖珍”、“精华”、“万年历”): 公历与农历对照: 清晰展示公历日期与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万年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星期标识: 准确标记每一天的星期。 节气信息: 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大致日期,这对农业、养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节日: 列出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以及可能包含的一些国际性或纪念性节日。 黄历/宜忌(可能): 精华版可能只包含最常用的黄历信息,例如吉日、凶日、冲煞等,以便于日常生活中做出选择。 年份跨度: 明确标注其万年历的覆盖年份范围,例如从1900年到2100年,或者更长。 简要说明: 可能包含关于如何使用该万年历的简要说明,以及“邹东陈”所代表的背景信息(若为作者或机构)。 排版设计: 考虑到“袖珍”和“精华”,其排版会力求简洁、清晰、易读,字号、行距、颜色运用都会经过精心设计,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信息的可读性。 “邹东陈”的文化或历史意义(推测): 如果“邹东陈”是作者或某个历史人物,那么这本万年历可能不仅仅是日期的集合,还可能蕴含了与“邹东陈”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理念。例如: 地域特色: 如果“邹东陈”是某个地区的人物,万年历中是否会提及该地区的特色节日、农事习俗? 编纂思想: “邹东陈”的编纂理念是什么?是注重实用性?是强调传统文化?还是服务于特定人群? 历史记录: 偶尔可能穿插与“邹东陈”生活年代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简要回顾,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 总结: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实用、信息浓缩的日期查询工具。其“袖珍”的设计强调便携性,“精华版”则凸显了内容的高度精炼,只保留最核心的日期信息。而“邹东陈”作为关键标识,则为这一概念增添了独特性,可能指向其创作者、品牌、版本,甚至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或历史关联。这本(或这个概念的)万年历,旨在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满足人们对日期和时间信息的基本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编排设计。我通常对那些厚重、排版密集的书籍有些畏惧,但这本书的“袖珍”特性,恰好满足了我随身携带、随时查阅的需求。它的大小适中,可以轻松地放进我的公文包或手提袋,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午休间隙,都可以随时拿出,翻阅其中。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是其“精华”的呈现方式。我期待的是,它能够提炼出万年历中最核心、最实用、也最有趣的部分,而非面面俱到地堆砌大量生涩的术语。例如,它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不同节气的含义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它是否能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每天的干支纪日、五行相克等基本信息,并给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比如根据万年历来选择结婚、搬家、开业等重要日子的基本原则,或是对某些传统节日由来和习俗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邹东陈”,我想他一定对历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用一种简洁明了、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功力。

评分

拿起《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我首先会关注它的易读性。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万年历本身就带有一些专业性,如果书本的语言过于晦涩,排版过于复杂,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精华”的方式,将复杂的历法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例如,在解释干支纪日时,是直接给出列表,还是会配以一些简单的图示或比喻?对于农历的朔望月,节气的划分,是否有更生动形象的讲解?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查询功能,而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比如,我能否快速地找到某个特定日期的五行属性?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基于万年历的简易吉凶参考,方便我做出一些日常生活的选择?“邹东陈”这个名字,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性和学术背景有所期待,但我更希望他的著作能够打破学术的壁垒,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知识。这本书的“袖珍”体量,也暗示着它更侧重于实用性,而不是学术研究的深度。

评分

我之所以对《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抱有极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忽略了时间本身的意义,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日历上的数字流逝。而万年历,在我看来,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时间哲学。它不仅仅是记录“今天是什么日子”,更是关于“日子应该如何度过”的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结合农事,来制定出万年历的。这本书的“精华”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能以一种精炼的方式,点明万年历的核心要素,比如天干地支的组合规律,以及这些组合如何影响着一天的吉凶。同时,我也想知道,“邹东陈”这位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是否会加入一些他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思考?他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这些现代人,在理解万年历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把握生活节奏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对生命过程的珍视。

评分

我对《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的兴趣,更多地源于我对传统节气和农时变化的关注。我一直觉得,万年历的精髓在于它与自然节律的紧密结合,而这恰恰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日期,而是能够详细阐述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对自然界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比如,立春时节,万物复苏,有哪些具体的农事安排?夏至时节,日照最长,如何调整作息?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不同节气下,饮食、起居、甚至情绪调养的建议?“邹东陈”这个作者的名字,也让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位在农学或者传统文化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我希望他能够在“精华”的篇幅里,提炼出万年历中最实用、最具指导意义的农时信息,让我能够重新连接到土地和自然的脉搏,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与天地同频的节奏感。

评分

我购买《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时令”概念的探究。我一直觉得,古人对于时间的把握,是与自然界的物候变化紧密相连的,而万年历就是这种智慧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精华”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我展示不同时令下的气候特征、物产特点,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建议。例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雨水”时节的农事要点?“白露”时节的养生方法?“冬至”时节的饮食禁忌?“邹东陈”这位作者,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时令节气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翻阅时,让我感受到一种与天地同步的生命律动,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并将其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四季的变化,去尊重自然的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神秘和厚重感,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中的历法知识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万年历不仅仅是一张记录日期和节日的纸张,它背后蕴含着古人对时间、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智慧的传承。这本书的“袖珍”和“精华”二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如何在小巧的篇幅里,将博大精深的万年历知识浓缩呈现?“邹东陈”这个署名,也让我对作者的背景和学识产生了联想,是哪位隐士高人,或是某位对历法有独到见解的学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古老历法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农时、节气、吉凶宜忌,甚至从中窥见古人生活的节奏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展示万年历的奥秘,让我在翻阅它的过程中,不仅能找到日期,更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体会到古人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评分

读到《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陪伴我长大的老黄历,它们总是在翻阅间,带给我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种亲切感与现代的便捷性结合起来。我期待它能够“精华”地展现万年历中最核心的实用信息,比如每日的宜忌,以及一些基本的生肖冲煞提示。我尤其关注的是“邹东陈”这位作者,如何将这些信息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在我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一些需要做出小决定的时刻,比如安排一次不太重要的约会,或者选择一个看电影的日子,随手翻阅一下这本书,快速地找到一些参考。它不需要多么深奥的理论,只需要实用、准确、方便查阅,就已经非常满足我的需求了。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万年历中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朴素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这个书名,让我对作者“邹东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精华”的、精炼的方式,为我展现这种古老的智慧。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关于日期的罗列,而是能够触及到万年历背后的哲学思考。例如,干支纪年、月、日、时,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构,本身就传达着一种天道循环、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这本书是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它是否会引导我思考,如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人生的节奏?“袖珍”的尺寸,暗示着它更侧重于实用性和便捷性,但即使是精华,也希望能闪烁出思想的光芒。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与宇宙对话的宁静,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敬畏。

评分

《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传统文化中“择吉”概念的好奇。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在重要的日子里选择一个“好日子”,以求事半功倍,趋吉避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精华”的篇幅里,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择吉原则,让普通读者也能有所了解,而不是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玄学。例如,它是否会讲解一些基础的干支相合、相冲的知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来判断一天的宜忌?它是否会提供一些针对常见事项(如婚嫁、动土、出行等)的简易参考?“袖珍”的版式,暗示着它不会过于冗长,而是更侧重于快速查阅和实际应用。我期待“邹东陈”这位作者,能够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起来复杂的择吉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用建议。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我生活中一个可靠的参考,帮助我在做重要决定时,多一份审慎和智慧。

评分

我购买《袖珍精华版万年历 邹东陈》的初衷,是因为我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演变一直非常感兴趣。万年历作为一种记录时间的工具,自然也包含了丰富的节日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精华”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向我展示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起源,元宵节的习俗,端午节的纪念意义,中秋节的文化象征等等。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日期,而是能够简要地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相关的传说、以及在古代和现代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邹东陈”这位作者,能够在“袖珍”的篇幅里,提炼出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节日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在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启蒙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