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Second Edition]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胜利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写作
  • 科技论文
  • 学术出版
  • 投稿技巧
  • 科研写作
  • 英文写作
  • 科学论文
  • 学术交流
  • 写作指南
  • 论文发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13058
版次:2
商品编码:1070853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和教师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科技论文撰写指南,作者具备多年的期刊工作经验,能够抓住撰写英语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相信,对读者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是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指南读物,书中全方位地分析和展示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与诀窍。从论文选题、科技写作的道德规范、拟投稿期刊的选择及作者署名与分工等方面阐述了科技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介绍了论文题名和摘要撰写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别从写作技巧、时态和语态的使用等角度介绍了科技论文正文的撰写,举例说明了致谢及图表制作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各主要参考文献体例的特点、格式及相关著录规范。《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际单位制(SI)及其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选词、重要语法和文体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科技英语写作的文法与表达,全面总结了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从稿件录排、投稿信写作、在线投稿、校样改正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投稿及与编辑联系,综述了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此外,还从PPT制作、会议讲演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会议报告的准备与口头交流的注意事项。《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自学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和科技编辑的案头查阅和浏览。《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是任胜利博士多年科技编辑工作的积累和写作心得。

作者简介

  任胜利,理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编审,《中国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1966年生于安徽;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的责任编辑.自参加科技编辑工作以来,先后在Science,Nature,Scientometrics,Leatned Publishing,《科学通报》、《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
1 写作前的准备
1.1 写作计划:写什么和如何写
1.1.1 论题的选择与论证
1.1.2 素材的收集与论文结构的组织
1.1.3 论文的撰写与修改
1.2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应注意的道德规范
1.2.1 抄袭与剽窃
1.2.2 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
1.2.3 数据造假
1.3 决定作者名单
1.3.1 作者资格的界定
1.3.2 作者署名的次序
1.3.3 作者姓名的表达
1.3.4 作者通信地址的标署
1.4 选择拟投稿期刊
1.4.1 选择合适期刊的重要性
1.4.2 如何选择拟投稿期刊
1.5 阅读“作者须知”
1.6 小结

2 论文题名
2.1 题名撰写的基本要求
2.1.1 准确
2.1.2 简洁
2.1.3 清楚
2.2 题名的句式类型
2.2.1 名词短语式题名
2.2.2 主副题名
2.2.3 陈述句式题名
2.2.4 疑问句式题名
2.2.5 系列题名
2.3 题名的句法与表达
2.3.1 词序不当问题
2.3.2 介词问题
2.3.3 名词堆砌问题
2.3.4 遣词及指代问题
2.3.5 眉题(running title)
2.3.6 题名中单词的大小写
2.4 小结

3 摘要
3.1 摘要的类型与基本内容
3.1.1 摘要的类型
3.1.2 摘要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3.2 摘要撰写技巧
3.2.1 摘要撰写的一般技巧
3.2.2 摘要写作的时态
3.2.3 摘要写作的人称和语态
3.3 不同类型摘要举例
3.3.1 报道性摘要
3.3.2 指示性摘要
3.3.3 报道-指示性摘要
3.3.4 结构式摘要
3.4 英文摘要中的常用表达方法
3.4.1 引言部分
3.4.2 方法部分
3.4.3 结果部分
3.4.4 讨论部分
3.5 关键词的选择与使用
3.6 小结

4 正文
4.1 引言
4.1.1 引言撰写的基本要求
4.1.2 写作要点
4.1.3 常用表达与时态运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写作要点
4.2.2 时态与语态的运用
4.2.3 实例简析
4.3 结果
4.3.1 写作要点
4.3.2 时态的运用
4.4 讨论
4.4.1 基本内容
4.4.2 写作要点
4.4.3 讨论的表达与时态
4.5结论
4.5.1 基本内容
4.5.2 结论的表达与时态运用
4.6 小结

5 致谢
5.1 写作要点
5.2 基金资助项目的标注形式
5.3 基金资助项目的英文表达
5.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3.2 科技部的主要基金类型
5.3.3 教育部的主要基金类型
5.3.4 中国科学院的主要基金类型
5.3.5 其他类别代表性基金项目
5.4 实例简析

6 参考文献
6.1 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
6.1.1 选取参考文献的基本原则
6.1.2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引
6.1.3 非公开出版物和电子文献的引用
6.2 参考文献的体例类型
6.2.1 著者-出版年体系(naneycar system)
……
7 表格与插图
8 国际单位制
9 文法与表达
10 标点符号
11 如何投稿
12 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
附录

前言/序言


科学研究的基石:规范、高效与前沿的学术写作指南 本书系统阐述了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规范化记录、结构化呈现以及全球化传播的完整路径。它聚焦于如何将复杂的实验数据、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严谨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具有高度可读性和影响力的文本。全书内容围绕学术写作的内在逻辑、结构化布局、语言的精确性与专业性,以及投稿过程中的策略与技巧展开,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手册。 第一部分:学术思维与研究的初步准备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坚实的学术基础,强调在动笔之前必须完成的思维准备和资料组织工作。 1. 确立研究的逻辑主线与核心贡献 成功的论文始于清晰的“故事线”。本章深入探讨如何从海量研究数据中提炼出最核心的创新点(Novelty)。内容涵盖: 贡献界定 (Significance Identification): 区分“有趣的结果”和“具有科学意义的突破”。讲解如何通过文献对比,精准定位自身工作的空白填补作用。 论证路径规划 (Argument Mapping): 建立逻辑树,确保从引言提出的问题(Why)到方法(How)、结果(What)再到讨论(So What)的每一步都紧密服务于核心论点。 目标读者分析 (Target Audience Profiling): 针对不同领域(如材料科学、生物工程、计算机算法等)的期刊,调整术语的侧重点和假设的背景知识水平。 2. 文献调研的深度挖掘与批判性吸收 高质量的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已有工作,而是要构建一个批判性的对话场景。本章细化了文献检索、筛选与整合的技术: 系统性文献回顾 (Systematic Review Techniques): 介绍利用专业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 Scopus, PubMed)进行高效检索的布尔逻辑操作和追踪机制。 批判性阅读策略 (Critical Reading): 如何识别文献中的弱点、局限性(Limitations)以及潜在的替代性解释,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对比和反驳的基点。 信息组织框架 (Information Synthesis Matrix): 建立一个矩阵,用于横向比较不同研究在方法、参数、结论上的异同,从而清晰展示本研究的独特优势。 第二部分:学术论文的标准化结构与内容填充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拆解了国际主流学术期刊要求的 IMRaD 结构(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内容的组织效率和技术准确性。 3. 引言(Introduction):构建强有力的开场白 引言是决定审稿人兴趣的关键部分。本章侧重于如何构建一个“漏斗结构”的叙事: 背景铺陈与问题聚焦: 如何从宏观背景快速收敛至具体的研究空白(The Gap)。 研究目的与论文结构概述: 精确表述研究目标,并用一到两句话预告论文主要发现。 “研究目标驱动”的逻辑链: 确保引言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在后续章节中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讨论。 4.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复现性的基石 方法论章节要求绝对的精确性和可复现性。 技术描述的粒度控制 (Granularity Control): 区分哪些是需要详尽描述的原创性步骤,哪些是可引用标准程序的通用描述。 设备与试剂的标准化命名: 强调供应商、批次号、纯度等级的必要性,以及国际单位制(SI Units)的严格应用。 统计分析的合理性: 介绍不同类型数据(如正态分布、非参数数据)应选择的统计检验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规范写法。 5. 结果(Results):数据叙事的艺术 结果部分要求展示数据,而非解释数据。 图表设计优化 (Visualization Excellence): 详细指导如何设计高分辨率、信息密度高且自解释(Self-explanatory)的图表。内容包括:色彩选择、轴标签的清晰度、误差棒的意义(标准差 vs. 标准误)的明确标注。 文字与图表的协同: 确保文字描述是引导读者关注最重要的趋势和发现,避免简单地复述表格中的所有数字。 数据呈现的逻辑流: 结果的呈现顺序必须严格遵循方法部分的顺序,或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排列。 6. 讨论(Discussion):价值的深度挖掘 讨论是展示研究者洞察力和理论建构能力的主战场。 核心发现的重申与验证: 将主要结果与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直接挂钩,回答“我们发现了什么”。 与现有文献的深度对话: 不仅要指出“我的结果与A文献一致”,更要解释“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机制层面的分析)。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公正地评估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可执行的未来研究路线图。 7. 摘要(Abstract)与标题(Title):高效率的门户 本章指导如何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大的信息量。 摘要的结构化写作: 强调摘要必须包含背景、方法核心、关键结果和结论这四个要素,并确保其独立可读性。 标题的关键词优化: 学习如何构建既吸引人又富含核心技术关键词(Keywords)的标题,以提高搜索引擎索引率。 第三部分:语言的精确性与投稿的实务策略 这一部分关注将内容转化为符合国际期刊标准的语言,并应对投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8. 科学英语的写作规范与风格 (Scientific English Stylistics) 本节专注于提升文本的专业度和流畅性,避免常见的非母语作者的表达陷阱。 时态的精准运用: 明确规定哪些部分使用一般过去时(方法、已完成结果),哪些使用现在时(普遍真理、结论、图表描述)。 语态的选择与平衡: 探讨主动语态(强调执行者)和被动语态(强调过程)在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以保持语气的客观性。 逻辑连接词的精妙使用: 详述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的专业连接词(如Conversely, Furthermore, Consequently),确保论证的平滑过渡。 9. 参考文献的格式化与管理 本章提供关于参考文献处理的实用技术。 引用格式的兼容性: 讲解如何快速适应并切换APA, MLA, Vancouver, IEEE等常见引用格式的要求。 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 介绍EndNote, Zotero, Mendeley等工具在自动化引用和格式转换中的应用。 10. 投稿过程的策略性管理 从准备稿件到最终接受,整个流程的管理至关重要。 目标期刊的选择与匹配: 评估期刊的影响因子(IF)、分区(Q1/Q2)、审稿周期和学科范围的契合度。 撰写强有力的投稿信(Cover Letter): 投稿信不是摘要的重复,而是向编辑推销本文核心价值的“电梯演讲”,强调创新点和对该刊的适合性。 应对审稿意见(Reviewer Response): 详细指导如何系统性地回应每一条审稿意见,包括“逐条反驳”(Point-by-Point Response)的礼貌措辞、修改标记的清晰度,以及何时需要坚守立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研究者将精力集中于科学创新本身,而非被繁琐的写作规范和投稿流程所困扰,从而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快速传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开始使用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英语科技写作是一门玄学,是少数“英语为母语”的专家才能掌握的技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复杂的写作过程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攻克的“小目标”,从最基础的冠词、介词的准确使用(虽然篇幅不多,但点到为止,直指痛点),到复杂的长难句的构建与简化,都有独到的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特别关注了非英语母语作者在写作中容易犯的“思维定势”错误,例如过度使用被动语态或不恰当的直译。书中针对这些常见陷阱提供了大量的“修正范例”,让我能立刻对照自己的草稿进行修改。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且严格的编辑,它不只是告诉我哪里错了,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错了,以及怎样做才是国际一流期刊所接受的标准。它确实为我打开了通往国际学术舞台的一扇更坚实的门。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解决“投稿难”的问题,但没想到它带来的收获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写”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帮你建立“科研交流思维”的哲学读本。书中对于投稿流程的剖析细致入微,从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到如何应对审稿意见,每一步都讲解得深入浅出,充满了实操性。尤其是关于“如何巧妙回应审稿意见”的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以前总是被负面意见搞得心灰意冷,但作者教我的那些策略——如何保持礼貌、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如何在保留核心观点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修改——让我茅塞顿开。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提高文章被接收的几率,更能帮助我从审稿人的反馈中真正学习到提升自己研究水平的方法。这本书让我明白,投稿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沟通的艺术。

评分

这本《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绝对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宝典,简直是为我这种英语非母语的科研狗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第一次投稿到国际期刊时,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语法错误、逻辑不清、语言不地道,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当时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本指导手册,能告诉我如何用最地道的英语清晰地表达我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从选题、文献综述到讨论和结论,每一个部分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和实用的建议。特别是它对不同学科论文结构和写作规范的区分,让我深刻理解了“因文体而异”的重要性。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如何将晦涩的科研内容转化为清晰、有力的英文表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语言表达规范性的同时,也注重了科研思维逻辑的构建,这才是真正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时刻指点,让我对未来投稿的信心倍增。

评分

我阅读过不少市面上的英语写作指导书籍,但很多都侧重于基础语法或辞藻的堆砌,对于高阶的科技论文写作指导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本《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2版)》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万能句式模板”,而是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教会我如何根据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读者的特点,灵活调整语言的侧重点和句式结构。例如,在撰写方法部分时,如何平衡技术细节的详尽与行文的流畅性;在撰写结论时,如何避免夸大其词而又能凸显研究的创新贡献。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宏观策略的指导,使得我的论文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更像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学术报告。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科技论文是“写”出来的,更是“琢磨”出来的,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学术写作的品味和要求。

评分

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国际合作项目的青年学者,我对如何用规范的英文进行学术交流感到非常焦虑。这本书的第二版相较于初版,在对前沿写作趋势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引言、方法、结果与讨论的“IMRaD”结构,还深入探讨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背景下,数据共享声明和预注册等新兴要求如何融入论文写作。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却又不失亲和力,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的理论堆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学术诚信与避免抄袭”的强调,并提供了识别和避免各种形式的自我抄袭的实用技巧。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学术规范日益严格的环境下工作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全面、与时俱进的视角,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既符合学术规范又具有前瞻性的科研叙事。

评分

去给我把买的东西评价下,估计京豆不少了。好的,大人

评分

有些部分说的不清楚,比如表示数值范围的那页,左侧是正确的,右边作者说是不正确的用法,

评分

厉害了 快递速度 书也是正版

评分

非常不错,写论文的时候很有帮助~

评分

写的很翔实,很好的参考

评分

还好啦,应该是比较好的一本书

评分

京东折扣力度果然给力,到货速度也很快,信赖京东!

评分

还不错…好评⊂((?▽?))⊃…好评⊂((?▽?))⊃

评分

先说缺点,本书标点符号乱用,中文部分怎么能用英文逗号和句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