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 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天工开物
:53.8元
作者:[明]宋应星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52102802
字数:
页码:5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图解天工开物(全方位图解美绘版)》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博采经典全新图解版、栩栩如生,全景记录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的集大成之作。
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
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内容提要
本书秉承原著的精髓,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对原书的古文进行了解释,并对其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加以注释。
目录
上篇
乃粒di一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灾
水利
麦
麦工
麦灾
黍稷、粱粟
麻
菽
乃服第二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养忌
叶料
食忌
病症
老足
结茧
取茧
物害
择茧
造绵
治丝
调丝
纬络
经具
过糊
边维
经数
花机式
腰机式
结花本
穿经
分名
熟练
龙袍
倭缎
布衣
枲着
夏服
裘
褐、毡
彰施第三
诸色质料
蓝淀
红花
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
附:槐花
粹精第四
攻稻
……
中篇
下篇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第六个灾害是在稻苗吐穗后,夜晚稻苗被“鬼火”游烧。这种火是从朽烂的木头中释放出来的。按照五行之说,木能生火,火藏于木中,木没有坏而火便会永远存在其中。每逢多雨的年份,野外的坟墓大多会被狐狸穿塌,而坟里面的棺材板子很快就被水浸透而腐烂,于是便有“鬼火”四处飞扬。这就是所谓母体坏了,火子失去依附而四散。然而阴火是见不得阳光的,所以只有到黄昏太阳落山以后,这种鬼火才会从坟墓的缝隙里冲出来,但只能在几尺高的地方飘游不定,不能飞得更高,禾叶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烧焦。驱逐“鬼火”的人,一看见有树根处有火光,便以为是鬼,举起棍棒用力去打,于是就有了“鬼变枯柴”的说法。他不知道“鬼火”向来都是一见灯光就会消失的(没有经过人们灯火传燃的都属于阴火,所以一见到灯光就熄灭了)。
根据品种的不同,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结实所需要的水量也不同,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斗,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谷粒数目虽然还是那么多,但米粒会变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时候,也会多有破碎),这是第七种灾害。人们的聪明才智在引水灌溉方面,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如果稻子成熟的时候遇到刮狂风,就会将稻粒吹落;如果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天气,谷粒就会受水湿后腐烂发霉,这是第八种灾害。但是风灾的范围一般不会超过方圆三十里。阴雨成灾的范围一般也不会超过方圆三百里,这些灾害涉及的范围并不很广,属于局部地区的灾害。谷粒被风吹落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贫苦的农家遇到这种阴雨灾害,可以把湿稻谷放在锅里,烧火爆去谷壳,做炒米饭来充饥,这也算是度过天灾的一种补救办法吧!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中国科技和智慧的一扇窗!作为一个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一直很感兴趣的人,我曾无数次听说过《天工开物》的大名,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真正能让我沉浸其中、理解透彻的版本。终于,这本“国学典藏书系”的版本让我如愿以偿。首先,它的“珍藏版”名副其实,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和仪式感,这对于阅读一本经典来说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全集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位一体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以前读古籍,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有时候光是查字典都要耗费大量精力。但这本书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文的古朴典雅,配上清晰精准的注释,再由易于理解的译文串联,最后还有深入浅出的解说,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量身打造的。我尤其喜欢解说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释,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观念、以及科学思想的溯源和阐释,让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天工开物》的伟大之处。翻开它,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们在作坊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工艺的钻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天工开物》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著作都心向往之,但现实中的古籍版本往往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原文,要么是翻译生硬的白话文。直到我发现了这本“国学典藏书系”的“珍藏版”,我才真正体会到阅读经典的乐趣。这本书的“全集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位一体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量身打造的。原文的古朴韵味我能感受到,注释能帮助我理解字词,译文让我明白意思,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解说”部分。它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不仅解释了文本,更深入地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读到关于农桑、织染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民朴素而又智慧的生活图景。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珍藏版”在纸张、印刷、装帧上都做得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厚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天工开物》的印象停留在“古代一本关于技术的书”,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直到我入手了这本“国学典藏书系”的“珍藏版”,我才真正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它更像是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从农业、手工业到矿冶、纺织,无所不包。它的“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的配置,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学习者准备的。我不需要再对着晦涩的文言文抓耳挠腮,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详细的解释,每一个段落都有流畅的白话文翻译,让我能够顺畅地阅读。而最让我惊喜的是“解说”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历史考证、文化背景介绍,甚至还会联系现代科技进行对比,让我对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造纸、印刷、以及瓷器制作的章节,看得我目不暇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力和精湛技艺。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国学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充满生活气息,与我们息息相关。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天工开物》这部伟大的著作。之前的尝试总被繁复的文言文劝退,直到我遇见了这本“国学典藏书系”的“珍藏版”。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古籍阅读的认知。首先,这本书的“原文注释译文解说”模式,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不再需要反复翻查字典,也不再需要费力猜测文意。每一个难懂的词都有贴心的注释,每一个长难句都有流畅的译文,最让我惊喜的是“解说”部分。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古代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以及背后的哲学思考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采矿”和“冶炼”章节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本书的“珍藏版”也让我赏心悦目,精美的装帧和高质量的纸张,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略有研究的学生,一直想找一本权威且易于理解的《天工开物》。这本“国学典藏书系”的“珍藏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它就显得非常用心,厚实的封面、高质量的纸张,都彰显了其“珍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内容编排上,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我过去阅读版本时,经常会因为注释不够详尽而卡壳,或者译文过于生硬而难以领会原文的精髓。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精准且及时,译文流畅自然,并且解说部分非常有深度,不仅是对原文的解读,更是对相关科技、历史、文化的延展性论述,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和参考。我尤其欣赏解说中对于一些技术原理的现代化阐释,以及对古代匠人思维方式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这是一本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能满足专业研究者深入探讨的优秀读物,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品。
评分还行吧……
评分正品,喜欢。
评分正品,喜欢。
评分正品,喜欢。
评分还行吧……
评分还行吧……
评分正品,喜欢。
评分正品,喜欢。
评分还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