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形、容貌、举止、情态、须眉、声音,在在都能透露出TA的本质。是青年才俊还是渣人怪胎?是应该倾心相交、重用还是退避三舍?台湾易学大师刘君祖精解《冰鉴》,为您讲述识人秘笈。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zui佳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刘君祖 1952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现任理事长。
刘君祖先生精研传统经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经》,为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易学大家。
刘君祖先生于书院讲授传统经典近三十年,授课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佛家经典。他讲授的传统经典,注重依经解经,体贴经义,将深奥难懂的义理,转化为切实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真味道,开启了现代中国人真正读懂中华传统经典的方便之门。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前言
袁树珊序及序文详解
神骨第yi
(一) 总论
(二) 神分清浊邪正
(三) 神存于心
(四) 观骨察人
(五) 骨之色与质
刚柔第二
(一) 总论
(二) 外刚柔
(三) 内刚柔
容貌第三
(一) 总论
(二) 论容
(三) 论貌
(四) 贵贱
情态第四
(一) 总论
(二) 论常态
(三) 论变态
须眉第五
(一) 总论
(二) 论眉
(三) 论须
声音第六
(一) 总论
(二) 论声
(三) 论音
气色第七
(一) 总论
(二) 气色类型
(三) 气色与命途
(四) 气色之青白
神骨第yi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yi。
“语云”,俗话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这当然是象征笔法。“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有一点像《易经》中的剥卦。上爻“硕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zui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zui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一个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子女会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姐妹也不会全像,那就是“独”。桃仁能生成桃子,不会长成杏子。我们探到里面的精华,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独”。“脱谷为糠”,就是突破外面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谓也”,神就是这个东西,要剥极了才能复。一般人只看表象,而高手是剥到zui后,探知真相。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要怎么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需要zui深奥的智慧,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把所有的东西都探透,看到里面的真实,才能“度一切苦厄”。《冰鉴》第yi句话就告诉我们要探到神,不然一开始就会陷在形里面。全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多大用的糠,但大米这一稻谷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来说,就是人的内在之神。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识人要向深处探求。
那么“'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呢?“骞”就是亏,剥卦就是山骞的象,岩石日渐风化。剥卦《大象传》称:“山附于地,剥。”山被不断地风化侵蚀,但是它不会崩塌。为什么?因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即使外表消瘦不堪,但还是有骨撑着。就像稻壳剥掉了,但是里面zui重要的米还在,那是zui基本的生命力。“山骞不崩”,虽然不是青春永驻,但是基本的样子还在。换句话说,“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骞不崩”,为什么不崩?因为山是石头构成的,哪有那么容易垮呢?“'唯石为镇',骨之谓也”,山没有那么容易崩,因为有石头镇住了,就像骨骼能支撑人体一样。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山体表面的泥土虽然常会流失,但山不会崩塌,靠的就是其主体部分--岩石”,岩石就相当于人体zui坚硬的骨骼部分。
“'脱骨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句废话都没有,提醒我们掌握本质,了解基本架构。所以,神骨当然无比重要,禁得住岁月的风霜,一个人只要本质存在,外面再怎样风云变色,都打不垮。
一个人的神骨实在是很难琢磨,但不要紧,下面开始具体讲述。我们先看“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就是整体,一个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表现在灵魂之窗--眼睛上。我们常常讲“眼神”,一个人有没有神采,就看眼睛。双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焕发。换句话说,精神的落脚点体现在眼睛。虽然“神无方”,但是眼睛凸显人的神。从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码不会难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夺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了直说要淹死在那一汪水里。这就是整体的精神凸显在眼光的流动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来不是色迷迷,就是浑浊无光;有的人感觉就不一样,目光如电,慑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说明神是无形的,但也能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于两目。如果两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观人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观其眸?因为眼神太重要了。《孟子》中提到一个名叫北宫黝的人如何养他的勇气--养勇,就是“不肤挠,不目逃”,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人瞪着不逃避。也就是说,心底坦荡,眼睛可以直视别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视的情况,通常就气馁了,不敢直视。小孩子就敢直视,眼光清澈,完全不会畏惧。眼神一旦不是很宁定,人就开始躲闪、逃避,甚至堕落。嗜欲渐深,天机渐浅。《易经》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出问题了吗?其上爻“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看到很多奇怪的东西,不是看到满身泥巴的猪拉车子,就是看到载了一车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别人都觉得是坏人,看到的只有老牛破车,这就是你的欲望、愤恨蒙蔽了理智,让你的神都有问题。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个人的骨相,主要体现在他的一张面孔上。面部就等于是全身骨相的缩影,分析骨相的时候,zui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张脸。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息息相关。像看人的耳朵、舌头,就能知道人体的某个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zui重要的,它体现了内在的实质。读书读得心醉神迷,zui后还是要问,在21 世纪我们所读的书该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无法落实,那对这书真该打一个问号了。儒、释、道,它们都要面临操作性的考验,就是要落实。《金刚经》很多人都喜欢念,念了心里很舒服,怎么操作呢?这是要问自己的问题。经典当然是可以落实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冰鉴》同样告诉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是不是把焦点告诉你了?还有“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面部也有骨,那是zui重要的,也是具体而微的。研究面部就可以了解全身整体的骨架了。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冰鉴》的作者认为面相学里面有百家学说,高手如云。他们会“兼论形骸”,讨论这个,也讨论那个,但是讨论了半天,就不像他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先观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面的意思。他觉得自己才是文人,不去讨论鼻子、耳朵,也不去讨论臀部或者手脚,直接从观神骨开始。神骨才是面相的精髓,才是要点中的要点。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头大耳的,就说他会发财,即所谓的“十肥九富”,这就有一点“兼论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观神骨”,这才是高级的。
“开门见山,此为第yi”,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开门见山,把要点在简短的总论中写出来,让人家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里。不要东扯西拉,让人看完文章,还茫然不知你在说什么。“开门见山”是zui重要的。不要迂回又迂回,绕弯又绕弯,不如开门见山,把重要的东西先揭示出来,开宗明义。《易经·系辞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易简”的重要,整个《系辞传》通篇都在讲“易简”。“易简”就是《易经》的开门见山,以此为第yi,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
《新解冰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我之前可能更倾向于从性格测试或者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刘君祖大师通过对面相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他不仅讲了“看”,更讲了“悟”。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鼻翼的宽窄、嘴唇的厚薄,甚至是耳垂的大小,都赋予了它们更深层次的含义。我曾经对这些细微之处不以为意,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并且尝试去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很多不自觉的表达,而这些表达,往往比我们刻意营造的形象更能反映真实的自我。这本书让我更加关注细节,也更加理解了“言为心声,形为神显”的道理。
评分读完《新解冰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传统的面相学讲究“观形察神”,但很多时候,这些“神”的解读太过抽象,难以把握。而刘君祖大师在书中,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观察点中,并且举了大量的例证,让原本高深莫测的学问,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对于不同眉形的解读,我之前看过很多相关书籍,但都比较笼统。在这本《新解冰鉴》里,大师不仅详细描述了每种眉形的特征,还结合实际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甚至提到了某些微表情与面部特征的关联。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忽略的一些细微之处,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的知识,观察身边的人,发现很多解读都非常精准,甚至比我之前凭感觉的判断还要深入。这让我对这门学问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理解了其内在的逻辑和精妙之处。
评分在阅读《新解冰鉴》的过程中,我被书中“识人”的视角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相,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解读。刘君祖大师在书中,将冰鉴之术与人情世故巧妙地融合,让我们得以窥探人性中最隐秘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气度”的描写,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修为的体现。大师通过对五官、骨骼、乃至皮肤纹理的细致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像,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人在为人处世上会有怎样的差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识人并非一味地去评判,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洞察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知人善任”、“趋吉避凶”的智慧,对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分拿到《新解冰鉴》这本书,真的是一种机缘巧合。我一直对命理学,特别是面相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能找到的这类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指导。这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到了刘君祖大师的这本书。我对刘大师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作为易学领域的权威,其著作一向以深入浅出、兼具理论与实践著称。翻开《新解冰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这让人在阅读之初就产生了愉悦感。我尤其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能真正揭示“识人秘笈”的精髓,通过面相来洞察人心,把握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人,不仅仅是看他的言行举止,更深层次的洞察来自于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而面相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这本书的标题“新解”二字,也让我充满好奇,它会带来怎样不同于以往的解读?是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观察方式,还是对传统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跟随刘大师的脚步,去探索这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学问。
评分对于《新解冰鉴》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性。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关于命理或者人性的书籍时,会觉得理论很丰富,但一旦放到实际生活中,却发现无从下手。而刘君祖大师的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面相特征,而是将这些特征与人的性格、行为模式、甚至潜在的命运走向联系起来,并且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书中会提到一些具体的“辨别”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观察眼角的神态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或者如何通过下巴的形状来推测其晚年运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情世故”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讲面相,更是将面相作为一种工具,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趋利避害。这种将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做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识人秘笈”,更是一本“处世智慧”的指南,对于我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启发。
评分学习国学知识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学习国学知识
评分细细品味
评分学习国学知识
评分细细品味
评分学习国学知识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