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进士题名录(套装全3册)

清朝进士题名录(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庆柏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46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页数:1968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朝会试共举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录取进士两万余名(不包括武科进士),然而现存各种“题名碑录”还有大量的问题,如姓氏错误、人名错误、籍贯错误及遗漏未收等情况,至今也没有学者对此作一番系统之整理。此次编纂校订,作者以《国朝进士题名碑录》为底本,然后根据国子监所刻题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种履历表齿录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选举志”、专题文献如《词林辑略》《清秘述闻》以及相关传记史料如行状、墓志、年谱、家谱、档案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逐一校核,隶定正确的人物资料,凡有异同,写出校记。
   《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按科年著录清朝全部进士,未参加当年殿试者附于相应科年之后。每一进士为一条,依次注明籍贯、甲第、名次,有关考证资料附于相应科年后。第二部分为《人名索引》,将书中所有进士按四角号码编制索引,查检方便。《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横排繁体字。

目录

上册
清朝进士题名文献概述
凡例
清朝进士题名录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
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
顺治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1652)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
顺治十二年策试满洲进士乙未科(1655)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1713)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
……
中册
下册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清朝会试共举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录取进士两万余名(不包括武科进士),然而现存各种“题名碑录”还有大量的问题,如姓氏错误、人名错误、籍贯错误及遗漏未收等情况,至今也没有学者对此作一番系统之整理。此次编纂校订,作者以《国朝进士题名碑录》为底本,然后根据国子监所刻题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种履历表齿录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选举志”、专题文献如《词林辑略》《清秘述闻》以及相关传记史料如行状、墓志、年谱、家谱、档案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逐一校核,隶定正确的人物资料,凡有异同,写出校记。《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按科年著录清朝全部进士,未参加当年殿试者附于相应科年之后。每一进士为一条,依次注明籍贯、甲第、名次,有关考证资料附于相应科年后。第二部分为《人名索引》,将书中所有进士按四角号码编制索引,查检方便。《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横排繁体字。此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清朝会试共举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录取进士两万余名(不包括武科进士),然而现存各种“题名碑录”还有大量的问题,如姓氏错误、人名错误、籍贯错误及遗漏未收等情况,至今也没有学者对此作一番系统之整理。此次编纂校订,作者以《国朝进士题名碑录》为底本,然后根据国子监所刻题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种履历表齿录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选举志”、专题文献如《词林辑略》《清秘述闻》以及相关传记史料如行状、墓志、年谱、家谱、档案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逐一校核,隶定正确的人物资料,凡有异同,写出校记。《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按科年著录清朝全部进士,未参加当年殿试者附于相应科年之后。每一进士为一条,依次注明籍贯、甲第、名次,有关考证资料附于相应科年后。第二部分为《人名索引》,将书中所有进士按四角号码编制索引,查检方便。《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横排繁体字。此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还不错,挺好

评分

曾担任系学生会外联部干部、系团总支组织部副部长、班级生活委员等,在学生工作和外出拉赞助与商家联系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办事和处事能力。此外,还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等,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体会办事方式,锻炼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曾连续两年获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学生会优秀干事”等荣誉称号。 

评分

  我恰恰在“文革”前一年一年考入北京某所大学,专业是心理分析。当时,这个专业是很冷门的。我选这科,是因为在我十七17十七岁那年读完厚厚一本弗洛伊德选集的缘故。我喜欢他解析梦的方式。他将人的头脑发动器分为精神层面上的诸多层次,使头脑不单单再是一种具体,而成为虚妄。也是在十七17十七岁,我独自研究它,强迫自己待在一个幽暗的阁楼房间里。那是对自我的囚罚。我在惩戒罪恶的自我,期以复生纯洁的本我。,在学习专业的时候,我又接触到许多心理大师。又从各个方面将自己的精神进行肢解。我彻底崩溃了,彻底否决自己,否决世界。这否决从古老年代一直延续,形成自卑的河流。以至于现在,我即将步入老年的时候,我已把过去忘得差不多了。过去的痕迹,一抹又一抹消失。但请你相信,我还记得他。他,我是永得当时,我贪婪地翻阅一本又一本精神哲学,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消化它。我感觉自己正在消失,随着灵魂,肉体正在逐步瓦解。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阶段,即青春期的莫名孤独。我的青春期的孤独,是从家乡的阁楼暗室里逃出来,进入光明世界。但我很快发现,这个世界的光明其实只是另一种形而上的黑暗。你知道,光只是一层附着,它是肉体的衣裳。而黑暗是内脏,它在光的附着之下与邪恶并肩,蠢蠢欲动。所以我像一切处于青春期的人一样,看不起这个世界。我嫌它脏。我自有我

评分

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则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二书认为文献学就是版本学、校勘学(见校雠学)和目录学三者的结合。其中张舜徽还认为文献学就是校雠学。由于“文献” 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特定涵义,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献学实际上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由于文献数量、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文献工作的复杂性,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已不能全面反映现代文献的实际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因此,作为现代文献学,还必须研究现代文献及其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较多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计量学方法,丰富了文献学的内容。80年代中期以后,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专科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的著述大量问世。

评分

  我恰恰在“文革”前一年一年考入北京某所大学,专业是心理分析。当时,这个专业是很冷门的。我选这科,是因为在我十七17十七岁那年读完厚厚一本弗洛伊德选集的缘故。我喜欢他解析梦的方式。他将人的头脑发动器分为精神层面上的诸多层次,使头脑不单单再是一种具体,而成为虚妄。也是在十七17十七岁,我独自研究它,强迫自己待在一个幽暗的阁楼房间里。那是对自我的囚罚。我在惩戒罪恶的自我,期以复生纯洁的本我。,在学习专业的时候,我又接触到许多心理大师。又从各个方面将自己的精神进行肢解。我彻底崩溃了,彻底否决自己,否决世界。这否决从古老年代一直延续,形成自卑的河流。以至于现在,我即将步入老年的时候,我已把过去忘得差不多了。过去的痕迹,一抹又一抹消失。但请你相信,我还记得他。他,我是永得当时,我贪婪地翻阅一本又一本精神哲学,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消化它。我感觉自己正在消失,随着灵魂,肉体正在逐步瓦解。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阶段,即青春期的莫名孤独。我的青春期的孤独,是从家乡的阁楼暗室里逃出来,进入光明世界。但我很快发现,这个世界的光明其实只是另一种形而上的黑暗。你知道,光只是一层附着,它是肉体的衣裳。而黑暗是内脏,它在光的附着之下与邪恶并肩,蠢蠢欲动。所以我像一切处于青春期的人一样,看不起这个世界。我嫌它脏。我自有我

评分

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则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二书认为文献学就是版本学、校勘学(见校雠学)和目录学三者的结合。其中张舜徽还认为文献学就是校雠学。由于“文献” 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特定涵义,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献学实际上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由于文献数量、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文献工作的复杂性,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已不能全面反映现代文献的实际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因此,作为现代文献学,还必须研究现代文献及其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较多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计量学方法,丰富了文献学的内容。80年代中期以后,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专科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的著述大量问世。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