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音乐博览

中国交响音乐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茂春,中国音乐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交响音乐
  • 中国音乐
  • 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音乐史
  • 音乐文化
  • 艺术
  • 文化
  • 音乐作品
  • 音乐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6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842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8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全面回顾我国交响音乐艺术近百年来的进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今年音乐界隆重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和庆贺活动,其中包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百年交行。世纪交响——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首届中国交响音乐季”,这个大型展演活动由作品音乐会、交响乐回顾展、交响乐论坛、辞书出版发布会等多项活动组成。《中国交响音乐博览》由梁茂春教授负责主编并主要执笔,从全书总目录便可看到这本<博览》内容十分丰富,编写规模宏大,从事人员众多。书中还列入了关于香港、澳门,甚至是台湾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裔音乐家的材料,这些均属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约请参与编写的人员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这本辞书应被认为是一本真正依靠集体运筹,众人执笔,方才得以完成的巨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吴祖强
前言/梁茂春
第一篇 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粱茂春
引言
序奏“广板”
——交响音乐在欧美的发展筒况
第一乐章“大慢板”
——中国管弦乐队的初建
第二乐章“缓慢的行板”
——中国管弦乐事业在艰难中成长
第三乐章“秧歌舞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管弦乐事业在曲折中前行
第四乐章“政治交响曲”
——“文革”对交响乐事业的摧残
第五乐章“热烈的急板”
——新时期中国交响乐的多元化景观
结尾“辉煌的终曲”
——中国交响乐的展望

第二篇 中国交响音乐作曲家和名作赏析
A
阿甫夏洛穆夫,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交响诗《北平胡同》
阿拉腾奥勒
阿拉腾奥勒:交响叙事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
阿拉腾奥勒:《第一交响曲》
安国敏
安国敏:随想曲《我的故乡》
敖昌群
敖昌群:管弦乐套曲《康巴音诗》
敖昌群:交响序曲《纪念》
敖昌群:管弦乐《羌山风情》
B
鲍元恺
鲍元恺:《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
边洛
C
蔡继琨
曹光平
陈钢
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陈钢:《双簧管协奏曲》
陈锦标
陈明志
陈明志:管弦乐《气化宇宙》
陈能济
陈能济:交响合唱《兵车行》
陈能济:管弦乐《神州赋》
陈培勋
陈培勋:《第二交响曲——清明祭》
陈其钢
陈其钢: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
陈其钢: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
陈伟光
陈伟光:《一九九七交响幻想曲——汇》
陈晓勇
陈怡
陈怡:管弦乐《多耶Ⅱ》
陈怡:《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叙事曲、舞曲与幻想曲》
陈怡:《第三交响曲——我的音乐历程》
陈永华
陈永华:《第一交响曲》
陈永华:《第四交响曲——谢恩赞美颂》
陈永华:《第五交响曲——三国志》
陈永华:《第六交响曲——九州同》
程大兆
程大兆:《第二交响曲》
程大兆:《第三交响曲》
储望华
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钢琴协奏曲《黄河》
D
戴宏威
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等:《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
丁善德
丁善德:《长征交响曲》
丁善德:《bB大调钢琴协奏曲》
杜鸣心
吴祖强、杜鸣心:《舞剧(鱼美人)组曲》
吴祖强、杜鸣心等:《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
杜鸣心:《青年交响曲》
杜鸣心:交响幻想曲《洛神》
杜鸣心:《小提琴协奏曲》
杜鸣心: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杜鸣心: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
F
傅庚辰
傅庚辰:交响诗《红星颂》
傅庚辰: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
G
高为杰
高为杰:笛子与管弦乐《别梦》
高为杰:管弦乐《缘梦Ⅱ》
葛炎
葛炎:管弦乐《马车》
关乃忠
关乃忠:管弦乐组曲《拉萨行》
关乃忠:《第一二胡协奏曲》
关峡
关峡:《第一交响序曲》
关峡: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
郭文景
郭文景:《川崖悬葬——为两架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
郭文景:合唱交响曲《蜀道难》
郭文景:竹笛协奏曲《愁空山》
郭文景:交响序曲《御风万里》
郭芝苑
郭芝苑:《小协奏曲》
郭祖荣
郭祖荣:《bD调钢琴与乐队》
郭祖荣:《第十四交响曲》
H
韩兰魁
韩兰魁:交响合唱《亚欧大陆桥畅想》
何训田
何训田:《梦四则》
何训田:交响乐《感应》
……

精彩书摘

西方管弦乐队在中国出现的最早记载,大概是1778年在北京乾隆皇帝的宫廷中表演意大利歌剧时的伴奏乐队了。
此前的三十多年,即1742年前后,乾隆皇帝传旨让官员了解在北京的外国人中懂得音乐的情况,又让宫中司库检查所藏的西洋乐器。得到的回答是:在京西洋人中明于音乐的有德理格、魏继晋、鲁仲贤三人;从洋人那里得到的乐器计有琵琶一件、弦子六件、小拉琴十件、大拉琴一件、长拉琴一件、西洋箫大小八件等等。于是又传旨:“着交西洋人认看,收拾得时即在陆花楼教小太监。”o据廖辅叔教授的考证,这里所说的“小拉琴、大拉琴”即是小提琴、大提琴,“西洋箫”大概是指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之类。乾隆皇帝看来是想让懂得西洋音乐的外国人来教内廷小太监,以便组建一个西洋乐队班子。
到1750年,又有武备院等宫内承做各种器物的登记档案中记载:有官员传旨为“西洋乐人十四名着做衣裳十四份”。这里的“西洋乐人”有可能是指演奏西洋乐器的人,即由外国人培训出来的小太监们。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北京宫廷演出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皮钦尼“的喜歌剧《好姑娘》。“耶稣会士演出这部歌剧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许可,并特别指令组织一支乐队配合歌剧的演出,同时特别搭建一座舞台,并按剧中各个不同的场面制作相应的幕景,以便尽量做到绘声绘影,既能悦耳,又能醒目。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大概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的盛况吧。”

前言/序言

  为了全面回顾我国交响音乐艺术近百年来的进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今年音乐界隆重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和庆贺活动,其中包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百年交行。世纪交响——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这个大型展演活动由作品音乐会、交响乐回顾展、交响乐论坛、辞书出版发布会等多项活动组成。《中国交响音乐博览》由梁茂春教授负责主编并主要执笔,从全书总目录便可看到这本<博览》内容十分丰富,编写规模宏大,从事人员众多。书中还列入了关于香港、澳门,甚至是台湾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裔音乐家的材料,这些均属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约请参与编写的人员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这本辞书应被认为是一本真正依靠集体运筹,众人执笔,方才得以完成的巨著。
  交响音乐是乐曲创作体裁中最为复杂深刻的。我国的交响音乐艺术源自西方,交响音乐创作方面历经近一个世纪,过程漫长而曲折,也可说是历尽艰辛,迄今终能获致并积累巨大成就,是几代作曲家努力奋斗的结果。音乐作为艺术,进展无涯,远景无限,百年回顾,历史博览,都是继续向前的参照、借鉴。
《史海拾遗: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百年流变》 内容简介: 《史海拾遗: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百年流变》是一部深度挖掘和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古典音乐在碰撞、交融与独立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音乐史叙事,以社会文化、政治思潮和民族身份构建为切入点,细致剖析两种音乐传统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相互影响,并最终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音乐形态。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篇章,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音乐文本分析。 第一章:西方古典音乐的“叩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引介与误读 本章着重探讨了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和晚期古典主义音乐,是如何在清末“开眼看世界”的浪潮中,以何种渠道(如教会学校、留学生、使馆文化)传入中国。作者细致考察了早期音乐家(如王洛宾的早期经历、早期音乐教育家)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的初次接触和理解。这一阶段的引进充满了“拿来主义”的色彩,早期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往往是片段化、碎片化的,充满了文化上的“误读”与“滤镜”。着重分析了对“和声”和“对位”概念的初步接受,以及当时社会对西方音乐的功利性(如用于军事、礼仪)的认知。 第二章:民族音乐的自觉与“新声”的探索(1920s-1940s) 随着五四运动的精神洗礼,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并积极寻求“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出路。本章聚焦于以黄自、刘天华为代表的第一代音乐家如何尝试将西方的曲式结构、配器技术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旋律特质相结合。书中详细分析了《西厢记》配乐的实验、早期民族管弦乐队的尝试,以及“大合唱”这一西方体裁在中国革命语境下的本土化改造。重点探讨了“调性”与“五声调式”在交织过程中的张力与平衡。 第三章:意识形态的塑造:革命年代的音乐功能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音乐的功能性被推向了极致。本章侧重于分析意识形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音乐的创作方向、题材选择和受众接受度。西方古典音乐的“纯艺术”属性被暂时置于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为政治宣传和鼓舞士气服务的“群众音乐”。本书通过分析早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文献,揭示了如何对西方古典音乐遗产进行“批判性继承”——哪些被采纳,哪些被摒弃,以及如何通过大众化的改编(如将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宏大叙事精神嫁接到革命叙事中)来实现政治目标。 第四章:宏大叙事与“苏式”蓝图的移植(1950s-1960s) 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的音乐体制和创作模式成为主要的学习范本。本章详述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美学对中国古典音乐创作的全面影响。从中央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到大型交响诗的创作主题(如歌颂“新生活”、“英雄史诗”),无不体现出对苏俄浪漫主义交响乐的模仿与转化。本书对这一时期涌现的少数民族题材交响乐(如取材于新疆、西藏的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框架下,展现“民族特色”。 第五章:历史的断裂与“地下”的坚守:特殊时期的音乐生态 本章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典音乐的生存状态。在绝大多数西方经典作品被视为“封、资、修”糟粕的背景下,少数被允许演出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作品)的意义被重新定义。更重要的是,本书考察了在剧院和学校之外,老一辈音乐家如何以私密、非公开的方式,维持着对纯正西方古典音乐的记忆和技艺传承,为后来的拨乱反正积蓄了能量。 第六章:改革开放的浪潮:回归与多元化的挑战(1980s-1990s) 随着改革开放,被压抑已久的西方古典音乐浪潮以惊人的速度回归。本章探讨了“复出”的古典音乐如何面对一个被革命口号长期塑造的听众群体。大量西方指挥家和演奏团体的到访,不仅带来了演奏技巧的革新,也带来了对音乐诠释权力的重新分配。同时,本土作曲家开始大胆地重新审视被中断的现代主义思潮,并探索后现代主义在本土语境下的表达可能性。这一时期,古典音乐与大众娱乐的界限开始模糊。 第七章: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重塑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分析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古典音乐(包括交响音乐创作与演奏)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探讨了“中国风格”在当代作曲语汇中的具体体现——是继续在大型民族题材上深耕,还是更侧重于抽象的、实验性的音乐语言的构建?同时,本书也关注到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如何改变了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以及年轻一代音乐人对传统与创新的再平衡。 《史海拾遗: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百年流变》不仅仅是一本音乐史的书籍,它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身份、政治影响与艺术精神韧性的编年史。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梳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典音乐(非传统民乐)发展轨迹的深度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连接人心的最直接的语言。《中国交响音乐博览》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向我展示了中国交响音乐的辉煌历程和无限可能。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音乐家们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用音乐书写历史、表达情感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创作者,更是那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史料和作品信息,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交响乐从蹒跚学步到日臻成熟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不同时代作曲家们为了民族音乐的复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书中对一些代表性作品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国交响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碰撞,以及文化的传承。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独特,既有宏观的历史叙事,又有微观的音乐细节分析,让我能够全面地认识和欣赏中国交响音乐。阅读这本书,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引路人同行,他带领我穿梭于中国交响音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深的眷恋,但对现代交响乐的接触却相对有限。《中国交响音乐博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音乐世界的大门。令我惊艳的是,书中在介绍作曲家和作品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挖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将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哲学思想巧妙融入音乐创作中的亮点。我在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交响乐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早期作曲家如何探索将中国戏曲、民族器乐等元素融入交响乐创作的段落,这其中的创新和勇气令人钦佩。这本书的叙述语言充满感染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让我阅读起来倍感轻松,同时也收获颇丰。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交响音乐的认识,已经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加理解和欣赏的参与者。

评分

购买《中国交响音乐博览》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音乐的某种直觉式的好奇。我平日里并不常接触交响乐,但总觉得它有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力量。这本书的存在,仿佛提供了一个窥探这种力量源泉的绝佳机会。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并非是那些复杂的乐理分析,而是书中描绘的音乐家们与他们的创作故事。我喜欢那些关于他们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与时代对话,如何在创作中挣扎与超越的细节。这种叙述方式,让冰冷的乐谱变得鲜活,让陌生的名字变得亲切。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音乐殿堂里默默耕耘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书中对一些重要音乐事件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交响音乐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传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差异的解读,让我能够辨析出那些细微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艺术特质。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对话,他娓娓道来,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音乐世界,让我对中国交响音乐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显走向深刻。

评分

我怀揣着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厚感情,又对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中国交响音乐博览》这本书就像一座连接我内心两个世界的桥梁,让我无比期待。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家们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的阐述。那些关于音乐家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艺术初心,如何在创作中探索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让我深受触动。例如,书中对某些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艺术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勇气。我曾以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会是一条单调乏味的直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了中国交响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每一个章节都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窥见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思想的音乐创作景象。书中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介绍,不仅触及了音乐本身的旋律、和声、配器等专业层面,更挖掘了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使得我在欣赏音乐时,不仅仅是聆听,更是在感受那段历史,理解那份情怀。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吸引人,没有过于学术化的生硬说教,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让我沉浸其中,爱不释手。

评分

《中国交响音乐博览》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音乐盛宴之中。我一直对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初翻开,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美的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的封面,以及内页中那些饱含历史韵味的插图,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枯燥的作曲家名字和作品列表,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如何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汲取着民族的养分,又如何将西方交响乐的精髓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瑰宝。书中的章节划分清晰,逻辑严谨,从早期受西方影响的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交响乐的崛起,再到当代作曲家们的百花齐放,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梳理得头头是道。尤其是对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介绍,又有微观的音乐语言剖析,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对中国交响音乐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