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5
大象學術書坊:脈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大象學術書坊-脈論》通過對脈動、脈位、脈體、脈形、脈勢和脈意的綜閤性論述,將脈象的各種動感形態之間的質感變化呈獻齣來,並將常用方劑匯編其問,使學習者能較容易地做到“以方測證,以證閤脈”,“心明意會,下指如神”,“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從而成為“善為脈者”。
中醫脈學的産生與中醫學一樣久遠,曆代名醫大傢無不精通脈理、脈象。但要學會、學好、學精脈學卻十分睏難,近代甚至有學者用心電圖、脈象儀和圖示的方法,企圖清晰、明瞭、準確地講解和辨析各種脈象的確切性狀,盡管如此,許多初學者仍然”心中瞭瞭,指下難明”。作者劉誌明大夫傢傳的脈學,曆來稱雄中原,在全國中醫界也享有盛名。
劉誌明,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專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中醫顧問等。
脈成論
持脈論
診脈論
用脈論
脈象論
甲、浮脈類:浮、大、洪、盛、實
乙、沉脈類:沉、牢、伏、硬
丙、數脈類:數、疾、促、動
丁、遲脈類:遲、緩、滑、濡
戊、虛脈類:虛、弱、微、細、短、小
己、弦脈類:弦、緊、長、革
庚、芤脈類:芤、澀、滯、散
辛、間歇脈類:促、結、代
壬、十怪脈綜述
癸、婦人脈象論
附錄一:炙甘草湯主治證之商榷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持脈論
一、姿勢
持脈的姿勢和動作對否,對脈搏觀察的準確性有直接的關係。古人對此十分重視,《醫存》中曾說:“病者側臥,則在下之臂受壓,而脈不能行;若復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馳;若身復,則氣壓而脈睏;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所以,持脈的姿勢以及受診者的姿勢動作配閤得好不好,可直接影響到脈
象和對脈象的觀察。為瞭使脈象準確地錶現齣來,正確地體會脈意,必須有正確的持脈姿勢。
就臨床上常用的寸口脈而論,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最為理想的姿勢是:讓患者仰臥在床上,上肢自然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嚮上。醫者端坐在患者一側,若在左側,則用右手持患者左側橈動脈,然後再坐在另一側,用左手持患者的右側橈動脈,依次交換,相互參伍,這樣醫者的食指始終把在患者的寸位脈上。或者讓患者端坐在桌案前,下肢與軀體不得扭麯歪斜,自然地將上肢嚮前平伸在桌案上,腕下墊好脈枕,掌心嚮上,稍斜嚮內側。這樣可使患者舒適,身體自然放鬆,脈搏的反映就減少瞭許多乾擾。醫者端坐在患者對麵或一側,以右手持患者左手脈,以左手持患者右手脈,可交換進行,也可同時雙手持雙脈。除姿勢動作的配閤外,雙方還要精神專注,神態安詳,若一方神情躁動則不成。可與患者交談,以分散其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待其心平氣和後再行切診。隻有這樣,纔能摸清脈搏的真相。
二、位置
中醫將橈動脈在腕後淺顯處,分為寸、關、尺三部分,名曰寸口脈。每一部脈又分浮、中、沉三候,以察脈位,三三見九,故稱九候。《難經·;十八難》中說:“三部有寸、關、尺也。九候有浮、中、沉也。”然而,三部脈相距不過寸餘,稍有不慎,將寸移關位,或關、尺不分,勢必影響到對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用藥的選擇。
寸、關、尺三部的劃分在《四言舉要》中講得最明白:“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寸),關後為陰(尺)。”用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來說,是在掌後橈骨側(即拇指側)的橈動脈處,掌後高骨即橈骨莖突。一般將中指按在橈骨莖突的高峰處,即是關脈;食指和無名指並排在中指兩側,按壓在橈動脈的脈脊上,食指按的部位就是寸脈,無名指按的部位就是尺脈。若患者比診者高大,診者應疏其三指;若患者比診者矮小,則診者應密其三指。
橈動脈沿橈骨通過橈骨莖突的“高骨”之後,分為兩支,一支進入掌心,一支斜嚮手背。有人齣現“反關脈”、“斜飛脈”,就是因為橈動脈在通過橈骨莖突之前就齣現瞭分支,其大支從橈骨莖突外側斜嚮手背處。這並不是病理反應,而是生理異常,不算病態,但已不關
脈候。
由於“反關脈”、“斜飛脈”的存在,所以在“姿勢”一節中十分強調一定要醫者的左手去診患者的右手,以醫者的右手去診患者的左手,醫者的四指就會始終從患者的橈側(即拇指側)進行診脈。如果在正常脈位處診不到滿意的脈搏形象,隻需將手指一推,使患者的手腕嚮內反轉,就可進行是否為“反關脈”、“斜飛脈”的診察瞭。我們知道瞭診脈的位置和寸、關、尺三部脈的分布,瞭解到掌後“高骨”這一生理特點,就能準確地進行布指瞭。
三、布指
布指就是運用手指去體察脈象。硃肱在《活人書》中,對布指有段精確細緻的描述:“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即掌後高骨之上),乃齊下前後二指(即食指和無名指)為三部脈(即寸、關、尺),前指(食指)寸口也;後指(無名指)尺部也。若人臂長(指患者),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在下指過程中,古人又對所下的三個指頭提齣瞭很嚴格的要求。如盧子頤《學古診則》中說:“人之三指,參差不齊,必使指頭齊平,節節相對,方可按脈。但三個指頭的皮肉不同,食指最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木厚,故必用指端棱起如綫者名指目,以按脈之脊。”隻有這樣,三個指頭的力量纔能相等,對脈搏的觀
察纔能趨於一緻。
另外,還須注意以下兩點:
1.不要將自己指端之動脈的跳動,誤認為是患者的脈搏。王漢犀《醫存》中說:“醫者三指之端,亦有動脈,宜知所分彆,不可誤以自己之動脈,作為病者之脈。”
2.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去指揮患者的脈象。比如:在區分弦滑脈時,脈搏動有無左右彈動是很重要的,有則為弦滑脈,沒有則隻是滑脈。如果用自己的意識去指揮指下的脈搏動,認為它有左右彈動,則沒有也會齣現左右彈動的現象。當齣現這種情況時,可用反意識法
去加以鑒彆,用意識指揮指下的脈搏,不讓它有左右彈動的感覺。如果這時脈搏改為在一條直綫上跳動瞭,則剛纔齣現的現象為假弦滑脈。如果它並不聽你的意識指揮,仍有左右彈動,則是真弦滑脈。餘此類推。
四、時間
《黃帝內經》上對何時診脈為最好,作過明確的闡述,說:“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是指早晨剛睡醒而未動之時。從目前我們的日常工作和臨床特點來看,讓我們對每一位患者都這樣要求,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在日常工作中什麼時候診脈最好、最準呢?
從生理機製和臨床經驗來說,上午10點鍾左右和下午4點鍾左右比較好。因為這時候腹中的食物已經消化得差不多瞭,身體各方麵的功能活動錶現得也比較充分,容易在脈搏中顯示清楚各髒腑功能的差異強弱來,不會受到消化食物等其他生理因素所造成的不利
影響。但一般來說,對診脈時間要求並不是十分嚴格,隻要我們在診脈時盡量瞭解清楚患者當時的生理狀況(睡眠、飲食)、精神狀況(喜怒、鬱悶)、體質狀況(月經、疲勞、失血)、外界刺激(氣候溫差變化、恐懼)等的情況,不管什麼時候診脈都能掌握住人體的實質性變化。如:喜則脈散,過飽則脈虛滑或兩關脈獨大滑,月經期脈滑而短等。
……P9-12
自序
中醫脈學的産生與中醫學一樣久遠,曆代名醫大傢無不精通脈理、脈象,人們對它的神奇無不嘆服,它的神秘性至今縈繞在許多人心中。傢父劉良泰先生曾經說過中醫學的五種境界———“會、好、精、絕、化”。會不會看病,看得好不好,精不精,一直到能否齣神入化,中醫的脈象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從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到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雖然奠定瞭中醫脈學的學術地位,但要學會、學好、學精卻十分睏難,近代甚至有學者用心電圖、脈象儀和圖示的方法,力求清晰、明瞭、準確地講解和辨析各種脈象的確切性狀。盡管如此,許多初學者仍然“心中瞭瞭,指下難明”,很難在學術上産生大的飛躍。
我自幼跟父親學習中醫時,感覺最神奇、最難學的也就是脈學,手把寸口之間就要為患者報齣病之所苦、疾之所疼來,實在是高深莫測,難於攀摸。然古人再三告誡:“醫學之要,莫不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性命者。”於是倍加潛學,細心揣摩,又得傢傳《脈論》一書的指點,為其後的臨證辨疑,選方用藥,確實得益不淺。
這幾年,帶瞭幾批實習、進修的學生,他們在學院裏雖然也已學就四至五年,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但查其脈理,多顯不足,他們自己也實感欠缺。鑒於這種情況,又鑒於自清代以來脈學的發展不大,所齣之書又多限於圖解古籍之言,對於現在的初學者學習和掌握並不太妥帖實用,故這幾年一直想根據自己學習脈學的體會,結閤傢傳的《脈論》之言,匯編成冊,形成一本既實用又便於現在初學者理解和掌握的小冊子。
傢父劉良泰先生曾經告誡我們“脈不欺人,人自欺”,對何時捨證從脈或捨脈從證有過精湛的論述。劉氏傢傳的脈學,曆來稱雄中原,在全國中醫界也享有盛名。今循劉氏一傢之微言,布傢傳父教之真意,不欺世盜名,不攀附眾說,謹遵“四十五歲之後再著書立說”之父訓,撰此小書。書中試圖通過對脈動、脈位、脈體、脈形、脈勢和脈意的綜閤性論述,將脈象各種動感形態之間的質感變化呈獻給大傢,並將常用方劑匯編其間,使學習者能較容易地做到“以方測證,以證閤脈”,“心明意會,下指如神”,“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從而成為“善為脈者”。在振興中醫事業,力求中醫自身的發展和解放的路途中,我願將自己的一點心得,作為鋪路石,奉獻給大傢。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又得到河南省中醫學院趙清理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謹緻謝忱。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一看!
評分 評分芫花熬 甘遂 大戟
評分 評分小青龍湯
評分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評分 評分不錯!速度也快!贊一個!
評分大象學術書坊:脈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