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

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建忠 编
图书标签:
  • 航空工程
  • 飞机设计
  • 适航标准
  • 运输机
  • 航空法规
  • 结构设计
  • 气动设计
  • 系统工程
  • 航空材料
  • 飞行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
ISBN:9787516501184
商品编码:107693958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
  • 作者:杨建忠
  • 定价:100
  • 出版社:航空工业
  • ISBN号:978751650118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9-01
  • 印刷时间:2013-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74
  • 字数:1012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中国民航大学以CCAR25 R4为基础,组织开展了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研究。在梳理总结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完成《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丛书。《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是该系列丛书的第3卷,对应CCAR25R4的D分部——设计与构造,包括材料、操纵面、操纵系统、起落架、载人及装货设施、应急设施、通风加温、增压、防火等方面共计86个条款。本书由杨建忠组织编写完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的第3卷, 对应CCAR25 R4的D分部,设计与构造,包括材料、 操纵面、操纵系统、起落架、载人及装货设施、应急 设施、通风加温、增压、防火等方面共计86个条款。
    针对每一条款,分别给出了条款修订历史和背景、条 款技术含义、符合性验证方法说明等。
     《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 》适用于国内从事适航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本 书由杨建忠组织编写完成。
    

目录

25.601 总则
25.603 材料
25.605 制造方法
25.607 紧固件
25.609 结构保护
25.611 可达性措施
25.613 材料的强度性能和材料的设计值
25.619 特殊系数
25.621 铸件系数
25.623 支承系数
25.625 接头系数
25.629 气动弹性稳定性要求
25.631 鸟撞损伤
25.651 强度符合性的证明
25.655 安装
25.657 铰链
25.671 操纵系统总则
25.672 增稳系统及自动和带动力的操纵系统
25.675 止动器
25.677 配平系统
25.679 操纵系统突风锁
25.681 限制载荷静力试验
25.683 操作试验
25.685 操纵系统的细节设计
25.689 钢索系统
25.693 关节接头
25.697 升力和阻力装置及其操纵器件
25.699 升力和阻力装置指示器
25.701 襟翼与缝翼的交连
25.703 起飞告警系统
25.721 起落架总则
25.723 减震试验
25.729 收放机构
25.731 机轮
25.733 轮胎
25.735 刹车
25.737 滑橇
25.751 主浮筒浮力
25.753 主浮筒设计
25.755 船体
25.771 驾驶舱
25.772 驾驶舱舱门
25.773 驾驶舱视界
25.775 风挡和窗户
25.777 驾驶舱操纵器件
25.779 驾驶舱操纵器件的动作和效果
25.781 驾驶舱操纵手柄形状
25.783 机身舱门
25.785 座椅、卧铺、安全带和肩带
25.787 储存舱
25.789 客舱和机组舱以及厨房中物件的固定
25.791 旅客通告标示和标牌
25.793 地板表面
25.795 保安事项
25.801 水上迫降
25.803 应急撤离
25.807 应急出口
25.809 应急出口布置
25.810 应急撤离辅助设施与撤离路线
25.811 应急出口的标记
25.812 应急照明
25.813 应急出口通路
25.815 过道宽度
25.817 *大并排座椅数
25.819 下层服务舱(包括厨房)
25.820 厕所门
25.831 通风
25.832 座舱臭氧浓度
25.833 燃烧加温系统
25.841 增压座舱
25.843 增压座舱的试验
25.851 灭火器
25.853 座舱内部设施
25.854 厕所防火
25.855 货舱和行李舱
25.856 隔热/隔音材料
25.857 货舱等级
25.858 货舱或行李舱烟雾或火警探测系统
25.859 燃烧加温器的防火
25.863 可燃液体的防火
25.865 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架和其他飞行结构的防火
25.867 其他部件的防火
25.869 系统防火
25.871 定飞机水平的设施
25.875 螺旋桨附近区域的加强
25.899 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
附录 CCAR25部与修正案对应关系


《运输类飞机设计与构造:适航要求深度解析》 本书聚焦于运输类飞机设计与构造领域的适航性要求,旨在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份详尽而实用的参考。在航空器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理解并遵循严格的适航标准是飞机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基石。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构成运输类飞机骨架的各项关键设计与构造要素,并逐一对照适航指令,解析其背后的安全考量与技术逻辑。 第一章 飞机总体设计与结构布局 本章将详细阐述运输类飞机在总体设计阶段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气动布局、尺寸与重量分配、重心范围的确定以及乘员与货物舱的布局原则。我们将重点解析这些设计决策如何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并结合适航要求,讲解在结构设计阶段如何确保整体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以满足不同飞行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安全裕度。内容将涵盖机身、机翼、尾翼等主要结构单元的初步设计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与协调。 第二章 机身结构设计与材料应用 机身作为飞机的主体承载结构,其设计与构造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机身结构的形式(如应力蒙皮结构、框架-纵梁结构等)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详细分析机身内部骨架(如隔框、弦杆、加强筋)的受力情况与设计要点。此外,我们将重点关注新材料在机身结构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制造工艺以及在适航要求下的失效模式分析与应对策略。本章还将讨论窗户、舱门、设备舱等开口部位的结构加强设计,以及压力舱设计的考虑。 第三章 机翼结构设计与气动载荷 机翼不仅承担着产生升力的关键任务,更是飞机结构中的重要承力部件。本章将剖析机翼的典型结构形式,如桁架式、翼盒式等,并阐述其内部受力特点。我们将重点分析机翼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气动载荷分布,包括静载荷、动载荷以及由气流不均匀引起的阵风载荷等,并结合适航要求,讲解如何通过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来承受这些载荷,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本章还将涉及翼尖小翼、襟翼、副翼等操纵面与机翼结构的连接与受力分析。 第四章 尾翼结构设计与操纵效能 尾翼系统(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在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详细介绍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以及与机身的连接方式。我们将深入分析尾翼在不同飞行姿态下的气动载荷,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维持飞机的飞行姿态和响应飞行员的指令。适航要求的角度将贯穿本章,重点强调尾翼结构在极端载荷条件下的可靠性,以及操纵面(如升降舵、方向舵)的设计与驱动系统的集成。 第五章 起落架系统设计与地面载荷 起落架系统是飞机完成起飞、着陆和地面滑行安全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运输类飞机起落架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支柱、轮子、轮胎、刹车系统以及收放机构等。我们将重点分析飞机在不同着陆冲击载荷下的受力情况,以及起落架结构需要具备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以满足适航规定的地面载荷要求。本章还将讨论起落架的收放系统设计,包括液压、电动或混合驱动方式,以及相关的失效保护和应急操作考虑。 第六章 发动机吊挂与短舱结构 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来源,其安装方式和吊挂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分析发动机吊挂结构的设计原则,包括其如何承受发动机的推力、重量以及振动载荷。我们将详细介绍吊挂梁、节点以及与机翼或机身的连接部位的设计要点。同时,本章还将聚焦于发动机短舱的结构设计,包括其气动外形、隔热保温措施、以及在发动机失效(如爆缸)等极端情况下的结构完整性设计,以确保飞行安全。 第七章 驾驶舱与客舱/货舱内部结构 本章将关注飞机内部的人员和货物空间结构设计。对于驾驶舱,我们将讨论其视野要求、仪表布局以及与外部结构的连接强度。对于客舱,重点将放在座椅固定、行李架结构、隔音隔热处理以及应急出口的设计。对于货舱,则会分析货物的固定方式、地板载荷能力以及与机身结构的集成。适航要求将贯穿其中,例如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设计、结构防火要求以及内部设备的固定与安全。 第八章 复合材料结构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在现代飞机设计与构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系统介绍复合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的结构特性、成型工艺及其在飞机关键部位的应用案例,例如机身、机翼、尾翼等。我们将重点探讨复合材料结构的优势,如轻质高强、耐腐蚀等,并深入分析其在适航要求下的失效模式、检测方法以及维修策略,例如分层、脱胶、纤维断裂等。 第九章 疲劳与损伤容限设计 飞机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经受反复的载荷作用,疲劳失效是航空器安全的关键挑战之一。本章将深入解读飞机结构疲劳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应力集中、裂纹萌生与扩展等。我们将重点阐述损伤容限设计理念,即在设计时就考虑结构在存在初始缺陷或在使用中产生损伤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寿命。本章将结合适航要求,介绍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损伤检测技术以及结构设计中的冗余度考虑,以确保飞机在整个设计寿命内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十章 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先进的设计离不开精密的制造工艺。本章将探讨运输类飞机制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金属加工、复合材料成型、铆接、焊接、粘接等。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制造工艺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并结合适航要求,强调在制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本章还将讨论无损检测技术在确保结构完整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追溯性管理在航空制造中的重要性。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案例和严谨的态度,为读者在理解运输类飞机设计与构造的适航要求方面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导。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航空领域探索与实践中的有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时,我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学习热情,仿佛回到了当年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规章条文的日子。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与扎实,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章节标题——“结构强度”、“防火”、“航空电子设备”、“燃油系统”等等,勾勒出了运输类飞机设计与构造领域的完整图景。我尤其期待的是关于疲劳与损伤容限的部分,这是飞机结构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容易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环节。书中对这些内容的解读,不仅仅是罗列条文,更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工程原理和安全考量,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从事飞机设计、制造或适航审定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章节的深入学习,我能够对现有飞机的设计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精准地把握住设计的关键点,规避潜在的风险。而且,这本书的出版时机也恰好契合了当前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新一代运输类飞机在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适航要求的不断更新和细化,也意味着对工程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一本能够系统解读这些要求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起重大事故的调查结果如何影响了适航要求的修订,或者某个创新设计是如何通过适航审定的。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解读方式,最能帮助我们理解适航要求的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

作为一名对航空技术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一直对那些庞大而复杂的空中巨兽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又如何确保在成千上万次飞行中安全无虞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封面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而翻开内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虽然看起来有些吓人,但也让我对航空工程师的严谨和细致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为什么飞机在设计时会有如此多的限制和规定?这些规定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书中关于“结构强度”的部分,我希望它能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机翼在承受巨大载荷时不会断裂,为什么机身能够承受高速气流的冲击。同样,“防火”章节,我很好奇飞机内部是如何做到在发生火灾时,依然能保证乘客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以及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专业术语,但至少可以通过这本书,窥探到航空工程领域最核心的安全保障机制,感受科学的力量是如何守护生命的。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史性的案例,比如早期飞机事故如何促使了某些适航要求的诞生,这样的故事会让我对这些规则的由来有更感性的认识,而不是枯燥的条文堆砌。

评分

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的主要动机是为我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寻找灵感和理论支撑。我的研究方向涉及到新型航空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而适航要求是任何新材料、新设计能否最终投入使用的“门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性能、结构疲劳寿命以及损伤容限方面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当前适航要求对新型复合材料、金属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的具体性能指标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是如何基于材料的力学特性、耐久性和失效模式来制定的。此外,关于损伤容限的设计理念,即飞机结构在存在裂纹等缺陷的情况下,仍能安全运行一定时间,这对于延长飞机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至关重要。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分析方法、测试标准以及对不同类型裂纹增长速率的预测模型。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适航要求与前沿技术之间关系的绝佳机会。我希望通过深入研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满足严格的适航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新型材料的应用潜力,突破现有飞机的性能瓶颈。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最新适航指令(ADs)或适航咨询通告(ACs)的解读,并分析其对设计和构造的具体影响,那将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航空院校的教师,我购入《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我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的学习材料。适航要求是航空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之一,而一本能够深入解读这些要求的书籍,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结构强度”和“防火”部分的阐述,希望能将这些内容以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典型的失效分析案例,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适航要求会被制定出来,以及这些要求是如何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例如,关于结构疲劳的讲解,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的飞机结构疲劳裂纹扩展的示意图,并解释不同设计如何影响疲劳寿命,那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我也期待书中在“航空电子设备”和“燃油系统”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隔离(FDI)等概念的详细介绍,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思维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飞机设计与构造背后的安全理念,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对《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的期待,主要来自于我对飞机制造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的兴趣。我是一名对工业制造流程非常着迷的读者,而飞机制造无疑是工业制造的巅峰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读,适航要求是如何渗透到飞机设计和构造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如何通过严格的工艺规范和质量检验来保证最终产品的合规性。例如,在“结构强度”部分,我希望了解金属焊接、铆接、复合材料铺层等关键制造工艺,是如何受到适航要求的约束,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同样,在“燃油系统”的制造过程中,如何确保密封性、防泄漏以及防静电等要求得到严格的执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从一个“制造”的角度,去理解适航要求的落地过程,感受到那些隐藏在精密零件和复杂总成背后的严谨制造流程和一丝不苟的质量管理。

评分

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军事航空爱好者对飞机背后严谨设计流程的好奇。我对军用飞机,特别是运输类飞机在设计时所要满足的极端严苛的要求非常感兴趣,想了解它们是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这本书的“设计与构造”篇,正是我所期待的。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各种复杂且严峻的作战环境时,运输类飞机的结构强度要求会比民用飞机高到何种程度?例如,在起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颠簸、或者在高空低压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在可能遭受攻击后的损伤容限设计。关于“防火”部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密闭的机舱内,面对可能发生的特殊火灾(如爆炸物引起的火灾)时,采取怎样的消防措施。而“航空电子设备”的章节,我很好奇在强电磁干扰、电子对抗等环境下,军用运输机的电子设备是如何设计才能保持稳定的运行,并且不会泄露敏感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一窥那些为了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确保任务完成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设计这些“空中巨兽”时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

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主要是基于我作为一名航空零部件供应商的职业需求。我们公司正在研发新的飞机内饰材料,而这些材料的适航认证是进入整机供应商供应链的关键一步。因此,我迫切需要了解适航要求中关于材料性能、防火安全、以及人机工程学方面的具体规定。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防火”和“客舱安全”部分的详细解读。例如,对于我们研发的座椅面料,需要满足哪些阻燃等级、烟雾密度以及毒性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是如何在实际的飞机设计中体现的,比如座椅的固定方式、逃生通道的设计等。同样,关于“航空电子设备”部分,虽然我们不直接生产电子设备,但我们生产的线缆、连接器等零部件,也需要满足相关的电磁兼容性(EMC)和电气安全性要求,因为它们是整个航空电子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精准把握客户(飞机制造商)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研发投入,并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顺利通过适航审定,为我们的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

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是因为我是一名飞机维修工程师,并且我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飞机设计和构造的适航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维修时,会遇到一些设计上的限制或者特殊的构造,而这些都源于当初的适航要求。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结构强度”和“损伤容限”的解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飞机机体结构的寿命和维修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结构部位会采用特定的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在满足适航要求的同时,对日后的维修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样,关于“燃油系统”和“液压系统”的适航要求,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系统构成、关键部件的性能指标以及在设计上是如何考虑安全冗余和故障诊断的。这本书的出现,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飞机设计的“前世今生”,从而在维修工作中,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问题根源,更有效地执行维修方案,最终为保障飞行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我购买《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是出于对飞机安全文化和工程伦理的好奇。我认为,适航要求不仅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航空工业安全理念的体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在飞机设计和构造过程中,安全是如何被置于首位的,以及工程师们在面对技术挑战和经济利益的权衡时,是如何遵循工程伦理来做出最终决策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结构强度”和“疲劳分析”的解读。这些部分往往涉及到对材料极限的挑战,以及对潜在失效模式的深刻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在这些高风险的设计环节,是如何通过严格的审查、验证和适航批准流程来确保万无一失的。此外,“航空电子设备”章节中关于系统可靠性和故障容错性的设计,也让我看到了工程智慧是如何通过冗余和备份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个了解航空工程领域严谨、负责任工作态度的窗口,它能够启发我对工程实践中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我对《运输类飞机适航要求解读(第3卷设计与构造)》的兴趣源于我对航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作为一名风险投资领域的分析师,我需要理解哪些技术和设计是当前航空业主流,哪些是未来可能颠覆性的创新,而适航要求无疑是评估这些技术和创新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适航要求是如何推动技术进步的,以及在设计和构造层面,哪些环节是最容易受到适航法规约束,同时也最可能成为技术突破的瓶颈。例如,在“航空电子设备”章节,我希望了解现代飞机的智能化、网络化程度是如何被适航要求所规范的,以及相关的电磁兼容性(EMC)、信息安全等要求是如何保障其可靠运行的。我也对书中关于“燃油系统”设计的安全性解读很感兴趣,毕竟燃油系统的任何故障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适航要求又是如何确保其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从一个宏观的、面向未来的视角,去理解航空制造业的“游戏规则”,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哪些公司、哪些技术在未来具有更大的投资潜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未来适航要求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新技术(如电动航空、无人驾驶等)将如何影响现有的适航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