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灾害学
  • 年鉴
  • 中国
  • 2005
  • 自然灾害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
  • 防灾减灾
  • 气候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0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98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3
字数:32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描述和分析了2004年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事件及灾害损失情况;第二、四章分别从分月和分省角度概述了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第三章详细分类概述了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低温以及沙尘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并评估其影响;第五章简要给出了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从全球视野的角度,为读者认识我国的气象灾害提供了背景材料。最后第六章简要介绍了2004年空间天气特征及空间天气灾害。另外,本年鉴还利用大量附图和附表给出了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点。《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较好地总结并分析了2004年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会,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一章 重大气象灾害事件
1.1 8月浙江遭受台风“云娜”袭击
1.2 9月上旬四川、重庆发生严重暴雨洪涝,
1.3 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严重秋旱
1.4 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出现严重春旱连初夏旱
1.5 7月上中旬云南德宏州发生特大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
1.6 7月中下旬河南、湖北、广西等地发生暴雨洪涝
1.7 7月上旬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遭受大风、冰雹袭击
1.8 5月上中旬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发生大面积晚霜冻害
1.9 夏季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1.10 岁末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发生雪灾
第二章 每月气象灾害事记
2.1 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2 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3 3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4 4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5 5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6 6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7 7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8 8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9 9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0 10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1 1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2 1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三章 气象灾害分述
3.1 干旱
3.2 暴雨洪涝
3.3 热带气旋
3.4 冰雹和龙卷风
3.5 沙尘暴
3.6 低温冻害及雪灾
3.7 大雾
3.8 雷电
3.9 森林火灾
3.10 高温酷热
3.11 病虫害
第四章 分省气象灾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
第五章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概述
第六章 空间天气特征
附录 附表附图

前言/序言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 内容提要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是一部系统、全面、权威地反映2005年中国气象灾害发生、影响、监测、预警、防御及相关科研进展的年度综合性工具书。本书旨在为政府决策部门、防灾减灾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相关行业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专业分析,是研究中国气象灾害规律、评估灾害风险、制定减灾对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年鉴全面收录了2005年度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各类主要气象灾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大风、冰雹、霜冻、低温冻害、高温热浪、沙尘暴等。年鉴不仅记录了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持续时间等基本信息,更深入剖析了灾害的成因、演变过程、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社会各界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和取得的减灾成效。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可靠,汇集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各级气象台站、水文部门、民政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以及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的权威数据和文字报告。 第一部分:2005年全国气象灾害概览与宏观分析 本部分首先对2005年中国气候背景进行了总体回顾,指出全年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发生的宏观关联。随后,对全年重大气象灾害的总体发生频率、空间分布规律、时间集中性进行了量化分析。 重点对全年最具影响力的几次特大或重大灾害事件进行了专题剖析,包括: 1. 台风登陆与影响: 详细列出2005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国的台风名称、路径、强度等级,重点分析了对沿海地区造成的风暴潮、强降雨及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的影响评估。 2. 流域性洪涝灾害分析: 针对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及淮河流域等重点地区,记录了主要洪涝事件的起止时间、超警戒水位情况、受灾范围及防洪抗灾的投入情况。 3. 区域性干旱评估: 针对华北、西北及部分西南地区的季节性或持续性干旱,提供了干旱指数(如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监测数据,并评估了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的影响。 4. 重要灾害天气事件: 集中报道了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春季的强沙尘暴过程、夏季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冰雹、雷暴大风)的分布图和损失报告。 第二部分:专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本部分聚焦于2005年气象灾害的科学监测手段和预警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 监测技术与数据: 介绍了当年国家级和区域级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地面观测站、雷达、卫星遥感等)的运行状态。收录了关键气象要素(如日降雨量、极端温度、海平面气压)的极端值记录和空间分布图集。 预警发布与响应: 详细记录了2005年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预警(蓝、黄、橙、红四色预警)的发布次数、提前量、覆盖范围。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评估了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 专业部门合作: 阐述了气象部门与水利、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在灾害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上的年度工作总结。 第三部分:灾害影响与损失统计 本部分是年鉴的核心数据支撑部分,采用国家标准统计口径,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量化。 综合损失评估: 提供2005年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行业分类: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等)、间接经济损失估算的年度汇总数据和分省数据。 人员伤亡统计: 依据民政部门的最终核定数据,报告了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紧急转移安置、需生活救助的人口数量。 行业受灾分析: 重点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业(作物受灾面积、减产比例)、交通运输(中断里程、延误情况)、能源供应的具体影响。例如,详细列出特定地区因低温霜冻导致的水稻、柑橘等经济作物受灾的面积和产量损失率。 第四部分:气象灾害防御与科技进展 本部分总结了2005年度中国在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政策法规完善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减灾工程与管理: 记录了当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启动或完成的重大防洪、抗旱、水库安全、地质灾害防御工程项目与气象保障工作。回顾了地方政府修订或出台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相关配套文件。 科研成果与应用: 汇编了2005年度发表的、与中国气象灾害相关的重要学术论文目录、专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特别关注了新的灾害模型、风险区划方法、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情况。 国际合作与交流: 简要介绍当年中国在国际气象组织框架下,参与的与热带气旋、区域气候预测等相关的合作项目进展。 附录 附录部分提供了年度关键数据索引和查询工具,包括: 1. 2005年全国省份月度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图。 2. 2005年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大事记年表。 3. 重要气象灾害名词术语解释。 4. 2005年全国省级行政区气象灾害统计年表(按灾害类型细分)。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的编纂严格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资料的原始性原则,力求全面、客观地再现这一年度中国气象灾害的全貌,为后续年份的对比研究和长期风险评估奠定坚实基础。本书的出版,是对国家减灾防灾体系运行情况的一次重要阶段性记录与总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从一名环境科学研究生的角度来审视这份年鉴。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系统性和长期可比性。2005年的气候背景,在后来的很多研究中被用作一个重要的基准点。年鉴中对极端事件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显然是遵循了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这保证了其在跨区域、跨年份对比中的可靠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雪灾”和“低温冷害”的专项报告,这在一些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往往容易被其他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如台风)所掩盖。然而,年鉴将这些“次要”灾害的损失也纳入了统计体系,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全面性。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灾害指数”,可以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地理单元对特定灾害的敏感性差异。尽管它没有提供复杂的数学模型推演,但它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础,是后续任何高阶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必须首先查阅的“原始矿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区域气候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箱。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厚重而严谨的学术气息,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数据的重量。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工具书,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以数据为骨架的灾害编年史。2005年,对于很多经历过那一年风雨的人来说,或许记忆犹新。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数字的层面,它通过对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精确记录和影响评估,勾勒出了当年全国各地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清晰脉络。比如,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持续性洪涝灾害的描述,不仅仅是降水量的堆砌,更结合了对农业减产、人员转移安置的统计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代价。尤其是那些详细到县一级的灾情报告,那种颗粒度让我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细致入微,他们似乎在用最冷静的笔触,记录着最不平静的时刻。这本书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规划者而言,其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承载的“责任”和“真实”,值得每一位关注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专业人士仔细研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年鉴的排版和资料的组织方式,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官方”而又“信息爆炸”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的科普读物那样,试图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灾害故事,它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档案式”的呈现手法。每翻开一个章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量的图表、统计数据和灾情摘要。例如,关于2005年全国范围内的雷电、冰雹等灾害的分布图,色彩的深浅直接对应了灾害的严重程度,这种可视化处理虽然朴素,但效率极高,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省份是重灾区,哪些月份是高风险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定气象灾害损失的量化分析部分,它涉及到了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的估算模型,虽然这些模型背后的计算过程可能需要气象学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但其呈现的结果——例如,某次台风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占当年全国气象灾害总损失的百分比——足以让人震撼。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正常”天气报告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巨大的、需要提前防范的风险。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参战”的,它提供的是炮火的坐标,而不是战场的抒情。

评分

从一个地方志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简直就是一部关于特定年份“天人关系”的深度报告文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着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因果链条。我浏览到华南地区关于“非典”后期与同期极端降水并发的记录时,那种多重压力叠加对社会治理能力测试的描述,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巨大。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下了多少雨”,更是记录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这场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统计年鉴,这本书非常侧重于“过程描述”——从灾害的形成机制、发展趋势,到最终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我特别欣赏它在“灾害防御与减灾工作”部分所收录的各地典型经验介绍,这些内容往往是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总结,那些关于预警发布流程的优化、物资储备的细节,远比宏观的政策文件更有实操价值。这本书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忠实地刻画了2005年,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与变化莫测的自然力量进行博弈、抗争与适应。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更像是图书馆里一部沉睡的巨著,带着一丝敬畏去翻阅。它最大的特点是“坦诚”,它不回避任何一个不光彩的记录,无论是严重的农业损失,还是罕见的灾害重复叠加。我注意到,在对一些重大灾害的描述中,它采用了近乎流水账的记录方式,但恰恰是这种冷静、不带感情色彩的记录,才最有力量。比如,对某次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的描述,精确到了具体月份的日平均地表水流量对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不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沉浸,而是被海量、细密的信息流裹挟着前进。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正视这些曾经发生的、被时间冲淡的自然冲击。读完它,我不再只是将“气象灾害”视为新闻标题中的几个字,而是理解了它背后那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它不是一本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书,但它是一本能让你在精神上变得更“结实”的书,因为它让你直面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测与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