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一章 重大气象灾害事件
1.1 8月浙江遭受台风“云娜”袭击
1.2 9月上旬四川、重庆发生严重暴雨洪涝,
1.3 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严重秋旱
1.4 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出现严重春旱连初夏旱
1.5 7月上中旬云南德宏州发生特大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
1.6 7月中下旬河南、湖北、广西等地发生暴雨洪涝
1.7 7月上旬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遭受大风、冰雹袭击
1.8 5月上中旬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发生大面积晚霜冻害
1.9 夏季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1.10 岁末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发生雪灾
第二章 每月气象灾害事记
2.1 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2 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3 3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4 4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5 5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6 6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7 7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8 8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9 9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0 10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1 1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2 1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三章 气象灾害分述
3.1 干旱
3.2 暴雨洪涝
3.3 热带气旋
3.4 冰雹和龙卷风
3.5 沙尘暴
3.6 低温冻害及雪灾
3.7 大雾
3.8 雷电
3.9 森林火灾
3.10 高温酷热
3.11 病虫害
第四章 分省气象灾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
第五章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概述
第六章 空间天气特征
附录 附表附图
我尝试从一名环境科学研究生的角度来审视这份年鉴。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系统性和长期可比性。2005年的气候背景,在后来的很多研究中被用作一个重要的基准点。年鉴中对极端事件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显然是遵循了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这保证了其在跨区域、跨年份对比中的可靠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雪灾”和“低温冷害”的专项报告,这在一些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往往容易被其他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如台风)所掩盖。然而,年鉴将这些“次要”灾害的损失也纳入了统计体系,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全面性。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灾害指数”,可以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地理单元对特定灾害的敏感性差异。尽管它没有提供复杂的数学模型推演,但它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础,是后续任何高阶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必须首先查阅的“原始矿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区域气候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箱。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厚重而严谨的学术气息,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数据的重量。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工具书,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以数据为骨架的灾害编年史。2005年,对于很多经历过那一年风雨的人来说,或许记忆犹新。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数字的层面,它通过对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精确记录和影响评估,勾勒出了当年全国各地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清晰脉络。比如,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持续性洪涝灾害的描述,不仅仅是降水量的堆砌,更结合了对农业减产、人员转移安置的统计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代价。尤其是那些详细到县一级的灾情报告,那种颗粒度让我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细致入微,他们似乎在用最冷静的笔触,记录着最不平静的时刻。这本书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规划者而言,其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承载的“责任”和“真实”,值得每一位关注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专业人士仔细研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年鉴的排版和资料的组织方式,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官方”而又“信息爆炸”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的科普读物那样,试图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灾害故事,它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档案式”的呈现手法。每翻开一个章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量的图表、统计数据和灾情摘要。例如,关于2005年全国范围内的雷电、冰雹等灾害的分布图,色彩的深浅直接对应了灾害的严重程度,这种可视化处理虽然朴素,但效率极高,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省份是重灾区,哪些月份是高风险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定气象灾害损失的量化分析部分,它涉及到了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的估算模型,虽然这些模型背后的计算过程可能需要气象学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但其呈现的结果——例如,某次台风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占当年全国气象灾害总损失的百分比——足以让人震撼。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正常”天气报告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巨大的、需要提前防范的风险。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参战”的,它提供的是炮火的坐标,而不是战场的抒情。
评分从一个地方志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简直就是一部关于特定年份“天人关系”的深度报告文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着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因果链条。我浏览到华南地区关于“非典”后期与同期极端降水并发的记录时,那种多重压力叠加对社会治理能力测试的描述,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巨大。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下了多少雨”,更是记录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这场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统计年鉴,这本书非常侧重于“过程描述”——从灾害的形成机制、发展趋势,到最终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我特别欣赏它在“灾害防御与减灾工作”部分所收录的各地典型经验介绍,这些内容往往是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总结,那些关于预警发布流程的优化、物资储备的细节,远比宏观的政策文件更有实操价值。这本书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忠实地刻画了2005年,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与变化莫测的自然力量进行博弈、抗争与适应。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更像是图书馆里一部沉睡的巨著,带着一丝敬畏去翻阅。它最大的特点是“坦诚”,它不回避任何一个不光彩的记录,无论是严重的农业损失,还是罕见的灾害重复叠加。我注意到,在对一些重大灾害的描述中,它采用了近乎流水账的记录方式,但恰恰是这种冷静、不带感情色彩的记录,才最有力量。比如,对某次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的描述,精确到了具体月份的日平均地表水流量对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不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沉浸,而是被海量、细密的信息流裹挟着前进。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正视这些曾经发生的、被时间冲淡的自然冲击。读完它,我不再只是将“气象灾害”视为新闻标题中的几个字,而是理解了它背后那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它不是一本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书,但它是一本能让你在精神上变得更“结实”的书,因为它让你直面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测与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