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都市:瑞士之声(建筑十年 2000-2009)

建筑与都市:瑞士之声(建筑十年 2000-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
  • 都市
  • 瑞士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
  • 当代建筑
  • 21世纪建筑
  • 瑞士建筑
  • 建筑评论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70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28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1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与都市:瑞士之(建筑十年2000-2009)》选录了2000-2009十年间建成的一批瑞士建筑项目,以“地气文脉”、“改造更新”、“构造细部”三大主题版块重点介绍了瑞士建筑的三项显著特质。

目录

专辑:瑞士之声建筑十年(2000—2009)
早行先驱:20世纪90年代建筑作品选
地图
瑞士建筑百件作品选粹(2000—2009)
论文:瑞士——从汉诺威到上海
哈伯特斯·亚当、汉尼斯·迈耶
论文:瑞士随想
欧文·维瑞
地气文脉:瑞士景观巾的建造
吉翁·卡明纳达,畜牧业建筑
马塞尔·梅利与马库斯·彼德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再保险全球对话中心
迪纳与迪纳建筑师事务所,米格罗斯购物中心及培训学校
贝阿特与德普拉泽斯建筑师事务所,莫利住宅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海尔维第·帕特里亚保险公司总部扩建工程,戈特安纳斯山玻璃翼部
米勒与玛兰塔建筑师事务所,阿劳集市大厅
康拉丁·克拉沃特,拉西利·卡尔特住宅
米勒与玛兰塔建筑师事务所,卡斯塔西格纳的嘉伯尔德别墅改造和增建
马坐奥·博塔,“山中绿洲”温泉保健中心
科琳娜·曼,康恩观景台
让·屈米、里希特与达尔·罗恰建筑师事务所,雀巢公司总部、雀巢保健中心
斯皮尔曼与埃克斯勒建筑师事务所,弗莱塔格旗舰店
LANDS建筑师事务所,卢克·曼吉翁尼,闪烁小屋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圣·雅各布塔
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弗龙火车站与公共汽车中转站+M2地铁站
维托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建筑工作室,诺华园总体规划
吉贡古耶,瑞士交通博物馆
seARCH建筑事务所、克里斯蒂安·穆勒建筑师事务所,瓦尔斯别墅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SANAA建筑师事务所,劳力士学术活动中心
改造更新:本土建筑与现代化
汉斯一约尔格·鲁赫、杜里·维塔尔和诺特·维塔尔,诺特寓所
萨维奥兹·法布里兹建筑师事务所,夏穆松住宅改建
汉斯一约尔格·鲁赫,佩里尼寓所,增建画廊
罗尔夫·富勒、克里斯托夫·罗什,皮茨·楚塔旅馆
新兴建筑事务所、建筑教学和生态化设计合作
新兴建筑事务所:
克里斯特与甘藤斑建筑师事务所 格兰玛奇奥与柯勒建筑师事务所
洛可建筑师事务所
瑞士建筑教育现状:
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的教学经验,千叶学
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伊曼纽尔·克里斯特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杰非瑞·黄
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玛丽安·伯克哈尔特
生态化设计合作:
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蒙特罗萨工作室
霍尔森基金+agps.建筑工作室
细节:建构的想象力
DL-A、德文特里&拉姆尼埃、加布里埃尔·德·弗洛登里希,福卢莱法学图书馆
布克豪特与苏米建筑师事务所,苏黎世威伦巴哈尔德的公寓建筑
赫尔佐格与德·悔隆,巴塞尔脊椎与脑损伤患者康复中心
赫尔佐格与德悔隆,舒拉格当代艺术馆,劳伦斯基金会
吉贡古耶,亨策与克特里尔艺术库美术馆
彼得·马克利,波希综合学校
马库斯·维斯皮·杰罗梅·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波里奥内·索普拉·米努西奥住宅
贝雷尔·贝雷尔·克劳特勒建筑师事务所,恩斯特·科勒小亭
比尔斯与德普拉泽建筑师乖务所,弗拉什的甘藤斑酒厂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一墙之宅
:mlzd,威廷根州立学校食堂
普特事务所,迪纳摩五金车间
鲍姆施拉格与艾伯勒建筑师事务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电子科学研究所,HIT新楼
简历作品数据
访谈:莫里斯·范·德·斯塔伊
建筑工艺

前言/序言


山峦的回响,城市的律动:瑞士建筑的十年光影(2000-2009)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瑞士建筑与都市发展十年历程的史诗,以“瑞士之声”为题,旨在捕捉并呈现自2000年至2009年间,在这片以精密工艺、自然风光和卓越设计闻名的国度中,建筑界所迸发出的独特活力与深刻思考。本书并非对某个单一项目的技术详述,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了瑞士建筑师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回应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环境的变迁,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城市面貌与居住空间。 时代背景下的回响: 2000年至2009年,是全球化加速、科技飞速发展、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关键时期。对于瑞士而言,这是一个在巩固其国际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刻转型与挑战的十年。经济的稳健增长,移民人口的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都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瑞士之声”并非是单调的宣言,而是多元的交响。本书将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十年间,瑞士建筑界如何理解并回应这些宏大叙事。 从自然到都市:山峦的沉淀与城市的呼吸 瑞士,以其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闻名于世,这片土地赋予了瑞士人一种独特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这种哲学并非止步于风景名胜,而是深深地渗透到建筑的设计理念之中。本书将着重探讨,在2000年至2009年间,瑞士建筑师们如何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转化为人造空间的智慧。 山峦的语汇: 许多项目,无论是在高山峻岭之中,还是在城市之中,都巧妙地借鉴了山峦的形态、肌理和色彩。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自然元素的抽象与提炼,例如,建筑的屋顶曲线是否呼应了远方的山脊线?建筑的材料选择是否模拟了岩石的坚固与原始?墙体的肌理是否反映了地质构造的层次感?本书将通过精选案例,展示建筑师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前提下,创造出既有诗意又具功能性的空间。这包括对传统木结构民居的创新诠释,对当地石材的巧妙运用,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系统的精细考量。 城市的呼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瑞士的城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保持城市的活力与宜居性?如何平衡现代化的需求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本书将聚焦于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的设计以及交通枢纽的建设等议题。我们看到,建筑师们不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体。这包括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推广,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化整合,以及对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的精心营造。一个成功的城市,如同一个健康的生命体,需要畅通的“呼吸系统”,本书将展示瑞士建筑师们如何在这一方面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技术革新与可持续的承诺: 21世纪初,科技的进步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也迫使建筑业承担起更大的环保责任。在“瑞士之声”的十年里,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共同驱动着建筑的未来。 材料的革命: 从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到可再生资源的广泛应用,瑞士建筑师们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展现了极大的创新精神。本书将深入分析,在2000年至2009年间,哪些新型材料被成功引入,它们如何改善了建筑的性能,例如保温隔热、耐久性以及环境友好性。同时,也关注对传统材料的重新发现与创新利用,例如对本土木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回收材料的循环再造。 节能与环保的智慧: 可持续性早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本书将重点呈现,瑞士建筑师们在节能设计、被动式房屋、能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建材选择等方面的实践。这包括对建筑朝向、自然采光与通风的优化,对高能效设备的应用,以及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估。这些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响应政策法规,更是对未来世代负责任的态度。 数字化时代的建筑: 21世纪初,数字化技术开始深刻地影响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管理。本书将探讨,在这个十年间,参数化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如何在瑞士建筑界得到应用,它们如何提高了设计的精度与效率,如何促进了复杂结构的实现,又如何为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多元的声音:不同类型的建筑实践 瑞士建筑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从宏伟的公共建筑到温馨的私人住宅,从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设施到为社区服务的教育机构,每一个领域都涌现出令人瞩目的作品。 公共建筑的担当: 博物馆、图书馆、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功能与社会责任。本书将分析,在2000年至2009年间,瑞士的公共建筑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设计语言,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例如,一个博物馆的设计,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光影效果和材料质感,引导观众与展品进行深度互动?一个政府办公楼,如何平衡效率与开放性,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居住空间的温度: 住宅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建筑类型,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的幸福感。本书将关注,瑞士建筑师们如何理解现代家庭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舒适、实用且富有美感的居住环境。这包括对户型设计的优化,对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以及对人性化细节的关注。无论是高层公寓还是独立别墅,都体现着对“家”的深刻理解。 工业遗产的重生: 许多曾经辉煌的工业建筑,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着转型。本书将探讨,瑞士建筑师们如何以创新的思维,将这些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为具有新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中心、商业空间或居住空间,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赋予了新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与医疗的未来: 学校和医院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功能性、安全性以及人文关怀。本书将展示,在2000年至2009年间,瑞士的教育和医疗建筑是如何在满足严格标准的同时,融入人性化设计,为学习者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瑞士之声”的特质:严谨、创新与人文关怀 “瑞士之声”并非某种单一风格的标签,而是其背后一种共通的价值取向。本书将深入挖掘,支撑起这些杰出作品的,究竟是怎样的理念与精神。 严谨的精度: 瑞士以其精密的机械制造和高质量的产品闻名,“建筑之声”同样延续了这种严谨的特质。本书将分析,在项目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工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于品质的严格把控,是如何贯穿始终的。这种严谨体现在每一个节点,每一次连接,每一个完成面上。 大胆的创新: 在严谨的基础上,瑞士建筑师们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探索新的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本书将呈现,那些突破性的设计理念,那些引领行业潮流的技术应用,以及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的创新之举。 深厚的人文关怀: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本书将强调,瑞士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始终贯穿的人文关怀。他们关注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温暖的空间,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载体。 展望未来:声音的延续与发展 “建筑与都市:瑞士之声(建筑十年 2000-2009)”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本书所呈现的“瑞士之声”,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人文关怀的温暖表达。它为我们理解瑞士建筑的独特魅力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也为全球建筑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这十年间,瑞士建筑界发出的声音,将继续在山峦的回响与城市的律动中,奏响更加宏伟的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瑞士,一个自然风光旖旎的国家,其建筑设计始终与自然景观保持着一种微妙而和谐的关系。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建筑项目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如何通过材质、色彩、体量等元素,与山脉、湖泊、森林等景观融为一体。 令人惊叹的是,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让建筑成为观赏和体验自然景观的绝佳视角。例如,一些建筑拥有巨大的落地窗,将壮丽的自然风光引入室内;一些则通过露台、阳台的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平台。书中也探讨了如何在城市中创造“绿色景观”,如何通过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方式,将自然元素引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肌理中。这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实践,让我对瑞士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建筑的“百科全书”,但它并非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2000-2009年间瑞士建筑发展的独特“声音”。我看到了建筑师们在那个十年里,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捕捉灵感,如何将他们的理念付诸实践。书中对于不同项目的分析,不仅仅关注其外观,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设计思路、技术考量以及社会意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个案例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建筑诞生的现场。我能够感受到设计师们在构思时的挣扎与喜悦,工匠们在建造时的专注与汗水。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瑞士的建筑,更让我体会到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成功的建筑,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瑞士建筑在2000-2009年间,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多元化和实验性。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瑞士建筑“严谨”、“规整”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多大胆的创新和前沿的探索。书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项目,从私人住宅到公共建筑,从城市更新到乡村设计,每一个都充满了独特的思考和鲜明的个性。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小型、但充满智慧的设计的关注。这些项目可能不像大型地标性建筑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却在细微之处展现出了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例如,书中介绍的一些改造项目,如何将老旧的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如何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却又不失历史的痕迹。这种对“再利用”和“更新”的重视,也体现了瑞士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刻思考。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瑞士建筑发展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有机体。书中对瑞士都市的观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建筑与城市空间、与社会活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看到了许多建筑项目是如何通过其体量、功能、开放性等特点,来影响和塑造城市的公共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我被书中对城市肌理的分析所吸引。那些新旧建筑如何和谐共处,那些街道、广场如何与建筑相互渗透,那些绿地、水体如何为城市增添生机。书中还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以及瑞士建筑师们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来应对这些挑战。我看到了许多利用垂直空间、优化交通流线、引入绿色技术的案例,它们都为我们思考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是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的。

评分

这本书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瑞士建筑与都市规划奇妙世界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瑞士的建筑了解仅限于那些宏伟的阿尔卑斯山脉旁的木屋,或者一些现代感十足的银行大楼。然而,《建筑与都市:瑞士之声(建筑十年 2000-2009)》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更丰富、也更具思考性的瑞士。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孤立的建筑项目,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城市语境中,探讨了它们如何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以及如何反映出瑞士社会独特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我尤其被书中对材料运用和细节处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那些精巧的连接方式,那些巧妙的光线引入,那些对当地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无不体现了瑞士建筑师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宏大的叙事,更是关于每一个微小之处的精心雕琢。读到这些描述时,我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温润的木材,感受到冰凉的石材,甚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木香。书中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00-2009年这个时期,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尚未像今天这样被广泛讨论,但书中展示的项目已经展现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它们在节能、环保、材料的可再生性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当下所追求的绿色建筑,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在瑞士有了如此扎实的实践基础。

评分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双重性:它可以是创新的源泉,也可以是设计的束缚。然而,瑞士的建筑师们,在2000-2009年间,却展现出了将技术巧妙融入设计,并赋予其人文关怀的非凡能力。书中呈现了一些运用先进建造技术,如参数化设计、预制构件等,来创造出复杂形态和高效率建筑的案例。 但我更被打动的是,他们并没有将技术视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更佳空间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例如,一些建筑利用复杂的计算模型来优化能源效率,一些则通过精确的预制来减少施工浪费。这种对技术的理性运用,以及在技术之上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怀,让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奇迹,更是充满人情味的场所。它让我思考,未来的建筑,应该是在技术赋能下,更加以人为本。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瑞士建筑在“公共性”议题上的深刻探索。在2000-2009年间,许多瑞士的公共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更是承担起了促进社会交流、提升公共生活品质的重任。我看到了许多设计大胆、空间灵活的文化设施、社区中心、教育机构,它们是如何打破封闭的界限,向公众敞开怀抱,成为城市中充满活力的聚集地。 书中对这些公共建筑的分析,让我理解了空间如何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一个开放、明亮的入口,能够吸引人们驻足;一个舒适、交流的公共区域,能够鼓励人们互动。我看到了建筑如何通过对光线、通风、景观等元素的精心处理,来营造出宜人的公共环境。这种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以及建筑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材料的运用”这一主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在书中,瑞士建筑师们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他们不仅关注材料的物理属性,更注重其美学表现力、可持续性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我看到了许多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但却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呈现的项目。这些项目让材料本身成为了设计的灵魂,它们的光泽、纹理、触感,都为建筑空间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新型材料和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智能玻璃等,融入到传统的设计理念中。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的方式,使得建筑既具有前瞻性,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材料的细节处理也让我惊叹,那些精密的节点设计,那些对光影的巧妙运用,都体现了瑞士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它让我相信,好的建筑,往往是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开始的。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瑞士在21世纪初十年间的建筑发展脉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项目,而是试图捕捉那个时期瑞士建筑界“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体现在对社会议题的回应,对技术革新的拥抱,以及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探索。书中对于一些公共建筑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建筑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载体,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我被那些能够将功能性、美学性和社会责任感完美结合的项目所打动。例如,一些社区中心的设计,它们不仅提供了活动空间,更成为了居民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场所。书中的案例也展示了瑞士建筑师们如何积极运用新技术,例如参数化设计、模块化建造等,来提升建筑的效率和创造力。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而牺牲建筑的人文关怀,反而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人性化、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筑。这种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对于“地方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重要性的再认识。瑞士,一个拥有独特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国家,其建筑作品并非盲目追随国际潮流,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本土的文脉之中。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许多项目如何巧妙地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甚至是如何借鉴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这种对“地方性”的尊重和创新性转化,使得瑞士的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功能,更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品位。 例如,书中介绍的某些山区建筑,它们的外形似乎与周围的山峦融为一体,如同自然生长一般,而非突兀地插入。这种“隐匿”的设计手法,既尊重了自然景观,又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空间。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都市中的建筑如何与既有的城市肌理对话,如何通过体量、材质、色彩等元素,与周围的老建筑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而不是制造冲突。这种对城市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之心,在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并非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展。

评分

这种杂志原价都很贵,以这个价格买到还是很合算的。内容也不错,装帧很精美

评分

介绍的文字很少 基本都是图片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介绍的文字很少 基本都是图片

评分

这种杂志原价都很贵,以这个价格买到还是很合算的。内容也不错,装帧很精美

评分

这种杂志原价都很贵,以这个价格买到还是很合算的。内容也不错,装帧很精美

评分

介绍的文字很少 基本都是图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