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偶然听别人推荐的。当时我就觉得,一个关于“生产管理”的手册,应该不会有多大的亮点。但当我拿到书,翻阅了几页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写法,而是用一种非常“江湖”的语气,讲述着那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常见故障排除”的部分。比如,当釉面出现“橘皮”现象时,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去查找原因?是原料问题?还是配方问题?抑或是烧制温度没控制好?书中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排查思路和解决方案,这对于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如,一个微小的原料颗粒大小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最终产品出现色差;一次不经意的操作失误,就可能让整批产品报废。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陶瓷墙地砖生产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且充满了“干货”,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精美瓷砖背后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所吸引。封面简洁,标题醒目,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直奔主题。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内容深深吸引了。我是一名在建材市场工作的销售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陶瓷墙地砖产品,但对于它们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我一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理解这些看似普通的建材背后的复杂工艺。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从原料采购、配方设计、成型、烧制到表面处理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原来一块合格的瓷砖,要经过这么多道严格的检验。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检测方法和标准,让我对市面上不同档次的瓷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瓷砖色彩搭配和纹理设计方面的知识,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生产技术,但它也巧妙地融入了对美学和市场趋势的考量。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调整釉料成分来获得不同的光泽度和色彩饱和度,这对于我理解瓷砖的视觉效果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关于环保生产的章节,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原来在追求高品质的同时,还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块瓷砖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匠心精神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准备自己家里装修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当时我正在为选择什么样的瓷砖而犯愁,看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总觉得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但价格却千差万别。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瓷砖的生产过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它没有那种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讲解了瓷砖是如何从一堆泥土变成我们家里墙壁和地面上的艺术品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瓷砖的物理性能”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瓷砖的吸水率、耐磨性、抗折强度等等,以及这些性能是如何通过生产工艺来影响的。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瓷砖看起来很漂亮,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问题。书中还谈到了关于“瓷砖的尺寸和规格”的标准化问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这些规格的精准性。这对于我这个普通消费者来说,也能大致理解产品的质量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瓷砖生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瓷砖。
评分我是一名来自高校的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对陶瓷材料的应用和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从陶瓷墙地砖的原材料选择,到各种生产工艺的详细介绍,再到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方面。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固相反应”、“液相烧结”等陶瓷烧结原理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本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釉料和颜料的成分以及它们对产品外观的影响,这让我对如何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釉面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书中还谈到了关于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比如新型的功能性陶瓷,这让我看到了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际生产经验,这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是那种很有质感的哑光纸,上面印着“陶瓷墙地砖生产管理实用技术手册”几个大字,字体也显得非常专业。我一直对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挺好奇的,尤其是我们家里装修时用到的那些漂亮的瓷砖,它们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的?这本书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我旁边,一点一点地给我讲解。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比如原材料的选择、配方的重要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釉面处理的部分,原来一个简单的瓷砖表面,背后有着如此精细的工艺和技术要求。书中还提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这让我这个对工业4.0概念有所耳闻的人,看到了瓷砖制造业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书中附带的很多图表和案例分析,都非常直观,即使我不是技术出身,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原理。我尤其喜欢它讲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在窑炉烧制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微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有多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覆盖了从源头到成品的全过程,对于想要了解陶瓷墙地砖生产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精湛工艺的致敬。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瓷砖采购经理,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一直觉得自己在采购方面已经很专业了。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盲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关注生产的“术”,更关注生产的“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原材料选择和配方优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原来,不同的陶土、石英、长石等原料,即使是细微的成分差异,也会对最终砖体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原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产品需求进行最佳组合,这让我这个只关注成本和供应商的采购员,开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产品的本质。而且,书中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关键参数的控制,比如烧结温度、冷却速度、压力大小等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偏高,但质量确实无可挑剔。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技术层面去评估供应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市场价格。此外,书中还谈到了如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趋势的预测,这对于我这个需要不断为公司寻找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采购经理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让我对整个陶瓷墙地砖产业链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步入陶瓷墙地砖行业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之前对生产流程的理解非常片面,总是觉得就是把泥土扔进机器,然后出来就是砖。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有着多么精密的科学和严谨的管理。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细致讲解,从原料的进厂检验,到最后的成品出库,每一个步骤都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秘密”。例如,书中关于“喷雾干燥”这一环节的描述,我之前完全没有概念,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要把液态的泥浆变成均匀的粉料,需要如此精妙的技术。还有关于“辊压成型”的部分,它讲解了不同压力和模具对砖体密度和均匀度的影响,这让我对“质量稳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工厂如何通过改进釉料配方,成功解决了瓷砖表面出现“针孔”的问题。这些真实的故事,比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更能打动我,也让我更容易记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特别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和蔼的长辈在传授经验。它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生产管理实用技术手册”听起来会很枯燥,可能就是一堆公式和图表。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非常了解这个行业,他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生产工艺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我尤其欣赏他对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比如在压制成型时,如何避免出现气孔;在烧制过程中,如何控制温度才能保证砖体的均匀受热。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细节。书中的流程图和分解图,对我理解整个生产线的工作原理起到了巨大的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在庞大的生产车间里,机器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人师傅又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操作。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生产流程,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生产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它不仅仅是告诉“怎么做”,更是在引导“如何做得更好”。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的技巧,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陶瓷墙地砖的生产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这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在陶瓷厂一线工作过的技术工人,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这本书就像一部浓缩了我当年工作经历的百科全书。我深深地记得,当年在窑炉车间工作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温度不稳定、燃料消耗过大等等。这本书,就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窑炉的维护和保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提醒了我当年工作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定期检查密封条、清洁烟道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对整个生产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生产班组。这让我回忆起当年我们团队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的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劳动者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的记录。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生产一线的那段时光,也让我对陶瓷墙地砖生产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建筑材料行业的分析师,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读陶瓷墙地砖生产流程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单一环节的描述,而是将整个生产链条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窑炉技术”的深入探讨。我一直觉得窑炉是瓷砖生产的核心,而这本书则从窑炉的结构、燃料选择、温度控制策略,到烧制过程中的热能回收利用,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让我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陶瓷墙地砖,比如抛光砖、仿古砖、微晶石等,在生产工艺上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和竞争分析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陶瓷墙地砖行业的发展趋势。它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逻辑清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细节,还融入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专业书籍。
评分专业性强, 挺好
评分实用
评分不推荐购买,华而不实,纯粹凑字数。
评分专业性强, 挺好
评分不推荐购买,华而不实,纯粹凑字数。
评分小朋友的英语一下就被启蒙了,太有乐趣的。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 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串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之中。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声音所吸引; 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艺术活动中的“想像”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认与感悟,通过体悟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它无疑是一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 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绝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他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1937 年4 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40 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强烈义愤,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 伸张正义与控诉罪行的力作《格尔尼卡》。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也曾说过:“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使我的心头激动的一切。”正因为艺术家的心灵受到如此强烈的爱与憎烈火的熬煎, 《家》才能使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到感动。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感到兴奋、满足,甚至陶醉。据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 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了。唐代诗圣杜甫听了当时一位音乐家的演奏之后,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8 这些描述足以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凝聚和渗透了巨大的威摄和震撼力。 在审美以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情感不仅与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同认知联系在一起,是随着审美认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知。经过审美认知,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生活中的美才能被发现、被感悟。 一个思想空虚,缺乏对社会与人生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是难以产生丰富、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出色的欣赏者。在艺术活动中,情感与思想认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说教不是艺术,没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产生艺术。真正的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所谓审美特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由于集中、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艺术作品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表现生活中的丑,同样可以化生活丑为艺术美。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对生活丑的嘲讽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恶的本质,引起人们对丑的厌恶与鄙视,从而去消灭丑、根除丑用以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此时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与价值。譬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会腐朽现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并给世人以警示,同样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具有审美特性,而且艺术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归根结底,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而且,艺术中的审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质属性,其意识形态特征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评分实用
评分小朋友的英语一下就被启蒙了,太有乐趣的。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 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串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之中。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声音所吸引; 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艺术活动中的“想像”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认与感悟,通过体悟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它无疑是一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 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绝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他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1937 年4 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40 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强烈义愤,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 伸张正义与控诉罪行的力作《格尔尼卡》。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也曾说过:“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使我的心头激动的一切。”正因为艺术家的心灵受到如此强烈的爱与憎烈火的熬煎, 《家》才能使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到感动。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感到兴奋、满足,甚至陶醉。据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 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了。唐代诗圣杜甫听了当时一位音乐家的演奏之后,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8 这些描述足以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凝聚和渗透了巨大的威摄和震撼力。 在审美以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情感不仅与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同认知联系在一起,是随着审美认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知。经过审美认知,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生活中的美才能被发现、被感悟。 一个思想空虚,缺乏对社会与人生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是难以产生丰富、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出色的欣赏者。在艺术活动中,情感与思想认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说教不是艺术,没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产生艺术。真正的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所谓审美特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由于集中、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艺术作品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表现生活中的丑,同样可以化生活丑为艺术美。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对生活丑的嘲讽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恶的本质,引起人们对丑的厌恶与鄙视,从而去消灭丑、根除丑用以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此时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与价值。譬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会腐朽现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并给世人以警示,同样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具有审美特性,而且艺术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归根结底,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而且,艺术中的审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质属性,其意识形态特征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评分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