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封面采用了一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手工烫金的字体,显得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厚实且略带纹理,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古籍原貌插图,清晰度非常高,并且被巧妙地融入到正文中,既保持了视觉上的美观,又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圆角打磨和内封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学术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工艺所吸引。
评分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浸在作者对古代学者内心世界的想象与推测中。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记录了“他们说了什么”,更努力去还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面对社会困境时,他们的挣扎、选择与坚持。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遥远时代先贤的距离,使得那些古老的争论仿佛就在耳边发生。它不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场场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永恒对话。这本书成功地将厚重的思想史,转化成了一部部充满人性光辉的知识人物传记合集。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翔实程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每一章后面附带的注释和参考书目都显示出作者在文献考据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来源非常广泛,不仅限于主流的官方史料,还涉及了一些地方志和私家笔记,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深度。例如,在探讨某一学派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时,作者能够精确到引用到具体的卷数和页码,并且常常提供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对比,这种严谨性是学术著作的生命线。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尽的注释无疑是一张宝贵的索引,可以沿着这些线索继续挖掘,进行二次研究。它做到了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不牺牲学术的深度。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流畅度堪称一流。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笔触细腻,能够将复杂晦涩的哲学思辨用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与思想脉络交叉时的那种驾驭能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进行剖析,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他们会得出那样的结论。行文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富有洞察力的评论,这些评论既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避免了陷入纯粹的知识堆砌。读完整章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思想图谱,而不是一团缠绕不清的线索。这对于初涉此领域或希望系统回顾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导读。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思想史的宏大叙事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辩证视角。它没有采取简单的“继承”或“反叛”的二元对立模式来划分不同阶段的思想家,而是着重探讨了思想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张力的平衡。作者对于“创新”的定义非常 nuanced,他清晰地描绘了革新者如何巧妙地借用前人的语汇来表达全新的关切,这种“在继承中超越”的论述方式,让历史的进程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通过这样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内在辩驳和活力涌动的有机整体。这种成熟而老到的历史观,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核心价值之一。
评分第三位是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奠定了人类思想大部分领域的基础,包括哲学和科学。
评分邵雍
评分阮元夺职回京后,任编修,在文颖馆行走,累迁内阁学士。其间受命赴山西、河南按事,迁工部侍郎。十七年出为漕河总督。十九年调江西巡抚。二十一年调河南,擢湖广总督。次年改任两广总督,直到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其间还兼任过广东巡抚、粤海关监督。离两广后,改任云贵总督。十五年奉旨进京,召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十八年,以老病请致仕,获恩准,濒行又加太子太保。二十六年,乡举重逢,晋太傅,赐与鹿鸣宴。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文达。
评分(7) 网络中断等原因。
评分(4) 输入证件号不符;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汉》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原版本的卷头语和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根据道终将由异而同,他乃相信:所有利器,今日泰西诸国所挟以凌侮中国者,均应为后世圣人所作,备用以混同万国之方法与器物。因此,中国只要致力于器物的改良扩充,藉以载道运行,在将来,道器合而为一的时候,便可以形成“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也就是大同世界来临。在大同世界中,道已全显,器已通用,人已无分乎东西,地亦无别乎南北,自无所谓夷夏之别了。 以上已经说明王韬对于变局的体察,变易道理的阐释,以及采择西法以补旧创新的看法。由于王韬在其著述之中,不时用到“物极必反”、“天道循环”,以及“天心”、“天命”之类的词语,难免不使人以为他的思想,于变易之外,并富有循环论与命定论的色彩。如此,将形成矛盾。但如果综观其全文,当不难看出,他使用这些词语,多半是为了增进与鼓舞人们的信心与意志,以使其积极努力,从事于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在此一掌握与创造的进程中,武力非不重要,但必须依道德与道理的基础而使用,不然,不仅将造成别人之灾害,其本身亦将蒙受损失。因此,他所说之循环、必反、天心、天命等,有时或不免有所强调,但于他的变易之理,当无妨碍。以下兹略加举例说明。 在《普法战纪》前序中,他就战争的结果,作前途的展望,认为:“善观国运者,毋以胜为吉,毋以败为凶,盛即衰之始,弱即强之渐。”这种看法,颇似循环与命定。但再看其下文,则可知道并非如此。他继续说:“勾践卧薪尝胆,卒以沼吴,燕昭礼士求贤,卒以覆齐。法于此时,正当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 培养农业人才,须于各地方普设农艺学塾。其经费可仿照书院之例,由地方官绅公捐。更于科举之中,设置农业一科,应考士子,须于西方植物学、水利学、化学与中国农政、水利等书,深加研习。如此培养鼓舞,学用相辅,久而必有出类拔萃,如古代先圣之神于农、神于水者,相继产生,农业自可望大为兴隆。 使用机器耕具,前此已经述及,于此可不必复赘。经济作物,为配合丝及丝织品、棉及棉织品与茶叶等之市场竞争,于养蚕、种桑、植棉、栽茶等,都须力行改进与推广。泰西于农务、种植俱有专书,且均由政府为之教导鼓励,中国自宜仿行。质量改良,生产增加,再配合缫丝、纺织、焙制等技术的革新,则此类产品,不仅可在本国之内,抵制外货,保卫利权,亦可在外国销售,增加利权。
评分1.孔子 (前551-前479)
评分还不错的书,就是包装太简陋了
评分本集收入思想家胡瑷、邵雍、周敦颐、范仲淹、孙复、司马光、张载、王安石、程颢、程颐、杨时、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