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空間規劃體係是由各類空間規劃組成的完整、統一與辯證的公共政策與管理體係。《空間研究9·空間規劃體係論:模式解析與框架重構》在界定空間規劃體係的概念、屬性基礎上,對世界空間規劃體係模式進行瞭劃分和分析,闡述瞭空間規劃體係的形成機理和類型分異,並分析瞭空間規劃體係內在的範疇,及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價值取嚮。進而立足中國空間規劃體係的發展曆程,追本溯源,總結並進一步驗證其內在範疇和價值取嚮;結閤實踐論述瞭當代空間發展條件下中國空間規劃體係存在的問題,並解釋瞭成因,提齣瞭整體重構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同時,通過實踐考察,提齣需按照縱橫整閤、完善機製的原則,堅持多方案論證,統籌辯證、客體提取,在重構過程中政府和規劃師也需有所作為,最終實現空間規劃體係良性躍遷。
《空間研究9·空間規劃體係論:模式解析與框架重構》可供城市規劃、人文地理、區域發展、建築設計、行政管理、比較政治、土地管理等專業方嚮人員及師生參考,也可供城市政府、城市建設及城市管理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段進,1960年12月生於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城市規劃學科帶頭人。現任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
段進教授長期從事城市空間發展研究、教學和規劃實踐工作;著有《城市空間發展論》等9部專著,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青年科學基金、麵上項目以及部省級科研10餘項;科研成果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技進步奬一、二等奬;主持瞭多項重要規劃設計;規劃設計成果曾獲國傢級優秀規劃設計一等奬、銀奬,部省級一等奬等多項。
王金岩,1981年生於山東兗州。1999年起先後就讀於山東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並分彆獲城市規劃學士、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和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建築學係。學習工作中一直緻力於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及實踐的探索,主要興趣在城市形態與空間發展、空間規劃體係、人地哲學與規劃範式演進等方麵。
內頁插圖
目錄
1 引論
1.1 研究視角與意義
1.1.1研究的視角
1.1.2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1.2.1 對外國的研究進展
1.2.2 對我國的研究進展
1.2.3研究的綜閤評析
1.3 研究的思路與內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術路綫
2 空間規劃體係的理論基礎與內涵思辨.
2.1 理論基礎
2.1.1地理空間論
2.1.2人地關係論
2.1.3 規劃論
2.1.4三位一體的理論邏輯
2.2 概念界定
2.2.1 空間
2.2.2 規劃
2.2.3 體係
2.2.4 空間規劃與空間規劃體係
2.3 內涵思辨
2.3.1 空間規劃體係與哲學
2.3.2 空間規劃體係與科學
2.3.3 空間規劃體係與製度
2.3.4 空間規劃體係的屬性
3 外國空間規劃體係的範疇、價值及類型
3.1 西歐模式
3.1.1不列顛模式
3.1.2拿破侖模式
3.1.3 日耳曼模式
3.1.4 斯堪的納維亞模式與西歐模式綜閤分析
3.2 美澳模式
3.2.1美利堅模式
3.2.2澳大利亞模式
3.3 東亞模式
3.3.1 日本模式
3.3.2 韓國模式
3.4 類型與價值綜閤分析
3.4.1形成機理
3.4.2 類型分異
3.4.3範疇價值
4 中國空間規劃體係的範疇與價值流變
4.1 古代與民國時期
4.1.1 古代範式
4.1.2 民國探索
4.2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程
4.2.1 發展流變
4.2.2 價值取嚮
4.3 範疇與價值綜閤分析
5 中國空間規劃體係的時代反思與重構原理
5.1 睏境分析
5.1.1 行政睏境
5.1.2 運作睏境
5.1.3 法律睏境
5.1.4 睏境解釋
5.2 時空判斷
5.2.1 基本範疇
5.2.2派生範疇
5.3 重構原理
……
6 中國空間規劃體係的重構方案與機會選擇
7 結語
參考文獻
圖錶來源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聯閤投影型以日本和韓國為典型代錶,那麼這種模式是否適閤我國呢?錶麵上看起來非常適閤我國,並且根據我國空間規劃體係曆史發展的慣性,我國似乎形成瞭“主體功能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的空間規劃體係,雖然這種體係彼此之間的銜接關係可能連規劃製定者本人也說不清。我國空間規劃體係可以以聯閤投影模式為基本的切人點,進行空間規劃體係的重整。
狀況拼貼型空間規劃體係最典型的就是前述的美澳模式。那麼這種類型是不是我國就不需要瞭呢?事實上不是。狀況拼貼型空間規劃體係有三個運行基礎。其一,自由的市場經濟體係。市場經濟體係能夠保證規劃依托市場的平颱進行運作,而避免行政乾預的影響,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就是如此。其二,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法律製度的完善能夠保證規劃不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一點十分的重要。其三,公眾和社團參與的熱情程度。再加上,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是地廣人稀的國傢,這與中國人多地少、災害眾多的基本自然地理狀況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拼貼型空間規劃體係其自身的弱點也在於此。狀況拼貼型空間規劃體係在解決跨區協作和區域統籌的空間問題的時候存在著自己的弱點。由於我國的基本地理狀況,如果過多地采用“特事特辦”的“狀況拼貼”,則會使製度化的運行陷入睏境,導緻混亂,如前述的“要規劃”隱含著“要改革”。從中國曆史發展上來看,中國形成相對集權政治體製的原因實際上也是基於復雜的自然地理和災害治理的(黃仁字,2007)。比如古代黃河的治理、共同防禦體係(長城)的建立、糧食安全問題通過南北大運河運輸的解決,現代的江河流域治理、跨區的區域經濟協作等。這些空間問題的解決反映瞭我國中央層麵上需要“空間規劃特事特辦”的情況比美國和澳大利亞要多齣很多。因此,空間規劃體係的主體完全采用狀況拼貼型,對我們這樣一個自然地理空間狀況和人口分布情況都異常復雜的國傢來講是不現實的。但是,並不意味著不需該類型,“狀況拼貼”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類型,與其他類型一起構築我國的空間規劃體係。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之外的、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圖書名稱: 城市空間肌理的演變:曆史、結構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作者]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齣版社] 頁碼: 約 580 頁 定價: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定價] --- 內容簡介 《城市空間肌理的演變:曆史、結構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討城市空間結構復雜性、曆史演化規律及其在當代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麵臨挑戰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跳脫齣純粹的技術規劃視角,力求從社會學、曆史學和地理學的交叉視角,剖析城市空間肌理——這一由物質形態、社會活動與曆史記憶共同構築的復雜係統——的內在邏輯與動態過程。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為理解和乾預城市空間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我們將空間肌理視為城市生命體的“骨骼”與“皮膚”,其形態不僅反映瞭特定曆史時期的經濟基礎、政治權力與技術條件,同時也深刻地塑造著當代居民的日常生活、社會互動模式與環境韌性。 全書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套完整的分析體係: 第一部分:空間肌理的理論界定與曆史脈絡溯源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空間肌理”(Spatial Texture/Fabric)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我們區彆瞭傳統城市形態學(Morphology)與肌理研究的側重點,強調肌理的動態性、非綫性特徵以及其承載的文化意涵。隨後,本書係統梳理瞭西方與東方城市空間肌理在不同文明階段的演化軌跡。 在西方部分,我們詳細考察瞭古希臘城邦的有機生長、羅馬規劃的理性乾預、中世紀城市的封閉與圈層結構,直至工業革命後形成的放射狀擴張與功能分區。東方部分則側重於傳統裏坊製度(如唐宋長安)的社會控製與空間秩序,以及近代以來受西方現代主義衝擊後所産生的斷裂與重構過程。本部分強調,理解任何當代的空間問題,必須迴溯其曆史的“慣性”與“遺産”。 第二部分:肌理的物質構成、功能分異與網絡結構分析 在理論鋪墊之後,本書進入對空間肌理物質層麵的解構。我們引入瞭多尺度分析方法,考察從街區(Block)、街道網絡(Street Network)到地塊(Parcel)層級的構成要素。 物質構成分析: 探討建築密度、容積率、平均地塊麵積等參數如何共同定義肌理的物理質感。特彆關注“灰度空間”(如後巷、天井、公共廣場的縫隙)在調節城市微氣候和促進非正式社會交往中的作用。 功能分異與混閤: 批判性地審視20世紀僵化的功能分區模式,強調真實城市中功能混閤的必要性。研究混閤程度(Mixity Index)與城市活力、通勤效率之間的復雜關係,展示職住混閤、商住共生的肌理如何增強社區的韌性。 網絡拓撲結構: 運用圖論和空間句法(Space Syntax)工具,分析街道網絡的可達性、連通性和整閤度。研究肌理的節點(如十字路口、公共設施)如何引導人流和信息流,以及網絡結構對社會公平性和空間滲透性的影響。 第三部分:社會、文化與權力在空間肌理中的編碼 空間肌理遠非僅僅是物理結構,它深刻地編碼瞭社會關係、文化價值觀與權力運作。本部分是本書最具社會學穿透力的部分。 社會階層與空間隔離: 分析城市邊緣化、紳士化(Gentrification)進程中,空間肌理如何成為固化社會階層區隔的工具。通過案例研究,揭示空間形態(如高檔社區的封閉性、公共交通的覆蓋不均)如何再生産社會不平等。 記憶、場所精神與認同: 探討曆史建築、紀念碑和地方性空間(Vernacular Space)在塑造社區認同感中的作用。研究在快速城市更新中,如何通過對特定肌理要素的保留與活化,維護城市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規製、産權與治理: 考察土地製度、規劃法規和建築規範(Codes)如何如同無形的工具,塑形著肌理的邊界和內部邏輯。對比不同治理模式下(如集體産權、私有産權、混閤産權)空間演化的差異。 第四部分:麵嚮韌性與適應性的肌理重構策略 在氣候變化、人口結構劇變和數字技術滲透的背景下,現有城市肌理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提齣瞭麵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乾預策略。 小尺度、高密度與慢行友好: 倡導迴歸適宜人類尺度的城市設計原則。提齣在現有高密度城市中,通過“織補”(Infill)而非“推倒重建”的方式,優化街道網絡,增加綠視率和步行友好性,以增強社區的微氣候調節能力。 適應性再利用與循環經濟: 探討如何通過策略性的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激活功能僵化的工業區或過剩的商業空間,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新鋪裝對城市水文係統的衝擊。 數字賦能與在地化規劃: 研究如何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大數據分析及數字孿生技術,更精確地理解肌理的動態變化,從而支持更具響應性、更貼近在地需求的“嵌入式規劃”(Embedded Planning)。本書強調,技術應服務於提升肌理的“有機性”與“社會公平性”,而非服務於效率至上的單一目標。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整閤: 首次將城市曆史學、空間句法學和社會地理學方法熔於一爐,提供多維度的分析透鏡。 2. 聚焦中觀尺度: 避開宏觀的區域規劃和微觀的單體建築設計,專注於影響城市日常體驗和可持續性的中觀空間結構(街區、街道、片區)。 3. 批判性視角: 對盛行於20世紀的現代主義規劃遺産進行審視,強調恢復城市空間原有的復雜性、混閤性與地方性特徵。 《城市空間肌理的演變》是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城市地理學者、曆史保護專傢以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製定者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提供瞭一種理解城市“何以如此”的工具,更指引我們思考如何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富人情味的未來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