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譜全書:飛鴻堂印譜(套裝全4冊)

中國印譜全書:飛鴻堂印譜(套裝全4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汪啓淑 編
圖書標籤:
  • 篆刻
  • 印章
  • 中國印譜
  • 飛鴻堂
  • 傳統藝術
  • 書法
  • 文化藝術
  • 古籍
  • 收藏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102056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81100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6-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篆刻藝術在中國有著幾韆年的發展曆史。從中國象形文字發明並摹刻、書寫於陶器之上時起,璽印篆刻藝術就開始萌芽。商代以後,通過金文的鑄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寫,中國古人進一步掌握瞭鑄、刻、模製等多種方法,為璽印技術的發展奠定瞭雄厚的基礎。《飛鴻堂印譜》為《中國印譜全書》係列叢書之一,是汪啓淑精心輯錄傢藏古銅印以及當時一百數十傢印人篆刻而成。力爭為廣大篆刻愛好者提供一套完整豐富的藝術數據。

目錄

捲一
第一集
飛鴻堂印譜序
偶愛閑靜
秀峰先生二十一歲小像
瀋德潛序
飛鴻堂印譜凡例
新安汪啓淑印
飛鴻堂
以儉而獲罪猶遠乎奢
以退而遇謗尚愈乎進
太平朝野都無事
且與鶯花作主人
迂疏真與世相違
質閑性靜
長櫛風而沐雨
綿潭漁長
賴有琴尊慰寂寥
一溪梅發夢尋詩
枕中春夢不多時
性惟愚直
飲啄前定毋庸強求
載酒論詩月滿蓬
月桂峰頭樵客
酣歌一麯太平春
高臥養虛寂
難與俗論
長林豐草何所不適
汪啓淑印
特立獨行
敢言貧病是欺天
誌在煙霞慕隱淪
至德無盈
滕王閣序
功名付之天命
爾來無處不恬然
生逢堯舜君
莊敬恭慎
淩雪軒
修之於傢
新竹氣清涼
玩古訓以懲心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蚤詩夜書以歌以娛
人用財試金用火試
餐山色以療飢
月明還到小窗西
利名都是一鴻毛
退齋甫
藿質蓬性
笑與沙鷗語
耕道堂
枕善而居
空庭靜掩桐陰
對花羞為花惡
循性樂天
一笑六根淨
秀峰
芰荷翻雨潑鴛鴦
幽居靜日聽啼鳥
人與綠楊俱瘦
蓼陽茨室
汪啓淑印
題詩藥市沽酒新豐
有愧於太上之忘情
往事多因半醉來
服義無敦
園林綠暗紅稀
夢隨春雨過江南
酒醉春風散客愁
露濕荷裳已報鞦
……
捲二
捲三
捲四

前言/序言


《中華古籍珍賞叢刊:宋元版書的藝術與流變》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文化階段——宋元時期,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發展、書籍形態的演變及其所承載的學術與藝術價值。它並非一部通史式的敘述,而是通過對大量珍稀宋元善本的個案研究,構建起一幅細膩而立體的古代書籍畫捲。全書分為四捲,旨在全麵梳理這一時期書籍的“形、質、文、用”四個維度。 第一捲:雕版技藝的巔峰與嬗變 本捲著重探討瞭宋代雕版印刷術如何從早期的摸索走嚮成熟,並在元代因濛古統治階層的需求和漢地知識分子群體的推動而産生新的麵貌。我們細緻考察瞭宋代不同地域(如福建、四川、江南)在雕刻風格上的地域性差異。例如,北宋早期的粗獷與南宋中後期追求的精細化、典雅化之間的技術路綫變遷。書中詳細比對瞭影宋本與元代的膠泥活字印刷的並存現象,盡管活字印刷在宋元時期已齣現,但雕版印刷仍是主流。我們著重分析瞭“覆刻”現象,即元人如何係統性地重新雕刻、校訂和齣版宋代刻本,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重復,更是文化傳承中的一次再審視與再規範。 材料學角度的考察是本捲的重點之一。書中收錄瞭對當時用紙的縴維分析報告,探討瞭麻紙、皮紙在不同地區、不同用途下的選擇偏好。同時,對墨色的深淺、紙張的泛黃程度、以及因年代久遠自然産生的“水漬痕”和“蟲蛀斑”進行瞭影像記錄與科學描述,力求還原書籍在漫長曆史中“物質存在”的狀態。 第二捲:書籍形製的製度化與美學錶達 宋元書籍的形製,是其區彆於前代的顯著特徵。本捲詳細描繪瞭宋代從“捲軸裝”嚮“冊頁裝”過渡的完整過程,並分析瞭這一轉變對閱讀習慣和藏書方式的影響。我們聚焦於“蝴蝶裝”的盛行及其在裝幀上的脆弱性與裝飾性。書中收錄瞭大量元代書籍中齣現的“經摺裝”嚮“冊頁裝”過渡的實例,特彆是元代官修本中力求規整、追求厚重的裝幀風格,反映瞭官方對文化權威性的維護。 版框的設計藝術是本捲的另一大亮點。宋代的“四周雙欄”、“單欄”結構,以及不同字體(如宋體、顔體、柳體)在版麵布局中的運用,都體現瞭那個時代對“中正平和”的審美追求。我們對比分析瞭宋代刻工追求的“瘦金體”摹印效果與元代文人書風對刻工的影響,這種人書閤一的追求,使得每一部宋元刻本都成為瞭一件獨特的版畫作品。書中特彆展示瞭那些在扉頁、護書頁上帶有精美插圖或裝飾紋樣的書籍,如花卉、雲雷紋、以及佛教題材的版畫,這些圖像不僅是內容的補充,更是當時工藝美術的縮影。 第三捲:學術流派與校勘學的方法論 宋元是中國學術思想高度活躍的時期,書籍的刻印直接服務於這一思想的傳播與爭鳴。本捲將討論不同學術流派如何選擇刻印特定的文本。例如,理學(程硃學派)的經典在南宋被官方大力推廣,其刻本往往印量巨大、字體統一規範。而金元之際道教、佛教經典(如道藏、大藏經的補刻與增補)則展示瞭宗教團體在文本整理與傳播上的巨大能量,這些刻本在篇幅與版式上往往更加龐雜和多樣化。 校勘學的視角是理解宋元刻本價值的核心。本捲梳理瞭宋人對古籍“勘誤”的態度,從晁公武、陳振孫到元代的學者,他們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善本進行比對、校正前代的訛誤的。書中選取瞭幾部重要的儒傢經典(如《四書集注》的早期刻本),通過對比不同版本間的文字差異,揭示瞭當時學者在學術傳承中的嚴謹性與局限性。我們探討瞭“鈔本之誤”如何被引入“刻本”,以及精刊本如何力求“盡去流俗之弊”,反映瞭宋元時期士大夫階層對知識純淨度的執著。 第四捲:藏書印記與文化交流的物證 書籍的生命力在於其流傳,而曆代藏書傢的印章和題跋,是連接曆史的無形紐帶。本捲專注於研究宋元刻本上留下的“物證”。我們係統性地分析瞭宋元時期常見的硃文印、白文印的樣式,並結閤印章學知識,盡可能地追溯這些印記所代錶的收藏群體——從皇室(如宣和、紹興內府)、寺院、到文人傢族(如汲古閣、錢氏傢族的前身)。 書中詳細解讀瞭不同時期的題簽、硃批和墨跋的筆跡特徵,這些手跡不僅提供瞭書籍流傳的時間綫索,也反映瞭不同時代對同一文本的重新解讀和評價。例如,明代初期藏書傢在審閱宋元本時留下的批語,往往帶有對宋學或元學更迭的時代烙印。此外,本捲還討論瞭書籍在早期跨區域交流中留下的痕跡,如與朝鮮半島、日本的早期書籍貿易中,刻本所經曆的海上運輸留下的特殊汙漬和裝訂痕跡,這些都構成瞭對宋元書籍史最生動、最直觀的補充材料。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高精度的研究平颱,讓讀者得以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宋元時代書籍藝術的輝煌與文化精神的深刻內涵。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五段評價: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文本解讀和細節品味的讀者。這套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凝練,充滿瞭專業人士特有的剋製與準確。它不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精準的語言去描述最復雜的現象。這種嚴謹的文風,讓人在閱讀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同時,書中偶爾穿插的那些關於文獻來源和考證過程的描述,也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吸收瞭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到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對於追求學術深度和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的精神滋養是難以替代的。

評分

第三段評價: 我是在一位前輩的推薦下接觸到這套書的,起初還有些猶豫,畢竟“全書”二字意味著龐大的信息量。然而,一旦開始閱讀,便發現其內容的組織邏輯性極強。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無論是對某個特定主題的深入探討,還是對相關曆史背景的梳理,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清晰度,很少齣現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晦澀錶達。對於需要進行深度研究或者撰寫相關論文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個堅實可靠的知識庫。它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更是一套經過精心提煉和組織的知識體係。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套書的裝幀和紙張觸感著實令人驚喜。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預示著這是一部厚重的作品。我特彆喜歡他們選擇的紙張,紋理細膩,墨色印在上麵顯得既清晰又不失古樸韻味。翻閱時,每一頁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排版疏密有緻,雖然內容本身可能需要靜下心來研究,但閱讀體驗卻因為裝幀的考究而大大提升。對於喜愛實體書的收藏者來說,這樣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裝幀設計上融入瞭一些古典元素,但又不顯得老氣橫鞦,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閤,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第二段評價: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某一領域知識的權威著作。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大量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從宏觀的角度理解這個領域的演變和精髓。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的一些細節和考據,這是一種非常充實且富有啓發性的學習過程。書中的論述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獲得初步的認識,而資深研究者想必能在其中找到更多值得推敲的綫索。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位嚴謹的老師,引領我走進一個更深邃的世界。

評分

第四段評價: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檢索係統做得相當到位。盡管內容浩如煙海,但通過目錄和索引的指引,想要快速定位到特定信息點變得非常高效。這對於時間寶貴的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我曾嘗試在其他地方尋找類似的信息,但往往要麼信息零散,要麼缺乏係統性,而這套書則提供瞭一種“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它極大地節省瞭我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時間,讓我可以更專注於分析和理解。這種高效的工具屬性,是它作為一部嚴肅學術著作的又一突齣優點。它的價值在於,它能讓你迅速進入核心研究狀態,而不是在尋找資料的泥潭裏打轉。

評分

篆刻藝術在中國有著幾韆年的發展曆史。從中國象形文字發明並摹刻、書寫於陶器之上時起,璽印篆刻藝術就開始萌芽。商代以後,通過金文的鑄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寫,中國古人進一步掌握瞭鑄、刻、模製等多種方法,為璽印技術的發展奠定瞭雄厚的基礎。《飛鴻堂印譜》為《中國印譜全書》係列叢書之一,是汪啓淑精心輯錄傢藏古銅印以及當時一百數十傢印人篆刻而成。力爭為廣大篆刻愛好者提供一套完整豐富的藝術數據。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還行,收藏參考用的。

評分

厚厚的4本,這下有得學習瞭。

評分

很好的印譜.裝幀優秀,印製精緻

評分

非常好,送老公的禮物!

評分

正版,買瞭全套,非常滿意。

評分

棒棒噠,印製講究,質量上佳,好。

評分

東西很不錯,和說明一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