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景观 [New Landscape Of Suzhou]

苏州新景观 [New Landscape Of Suzho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德嘉 等 编
图书标签:
  • 苏州
  • 园林
  • 城市景观
  • 建筑
  • 文化
  • 旅游
  • 摄影
  • 中国
  • 江南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22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507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New Landscape Of Suzho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1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苏州新景观》主要介绍:苏州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非常典型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古典和现代的融合和对比表现得如此充分,引起国内外各个方面的高度兴趣和关注。我本人认为传统和创新应该是苏州永恒的主题,这两个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去进行艰苦而又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作为一个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探索更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苏州新景观》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企盼还会有更多的专题文章和著作诞生,使我国在景观方面的学术研究及设计和实践有一个新的提升。

内容简介

《苏州新景观》主要纪录、分析了以金鸡湖周边为重点的城市新景观。众所周知,苏州园林景观是闻名遐迩的,新景观能否具有类似的神韵,需要我们这代人记录、总结,下一代人改进提高,才长盛不衰地永续流传下去。在撰写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美与审美、内涵与表象、意境与视觉形象之间,始终是因人、因时而异地变化着的。但正基于此,文明才得以进步,历史由此而前进。
凡有志于景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对文化、艺术等有兴趣的人士,都可阅读《苏州新景观》。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综述篇
第1章 苏州市的城市概况
1.1 苏州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1.1.1 地质构造
1.1.2 地势地形
1.1.3 土壤
1.1.4 气候
1.1.5 水域
1.2 城建简史
1.3 经济发展简史
1.4 文化概貌及其背景
1.5 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第2章 美与审美
2.1 传统的审美意识
2.2 审美意识的现代认识
2.3 美学与建筑、景观的关系

第3章 景观设计理念研究
3.1 景观生态
3.1.1 景观生态与城市生态
3.1.2 植物缓解生态环境的作用原理及其测定
3.2 大众行为心理的研究
3.3 设计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3.3.1 小中见大手法的应用和传承
3.3.2 按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指导植物设计
3.4 设计理念的把握

第4章 苏州城市景观的演变
4.1 苏州城市的传统格局
4.2 现代市区新一轮规划体系
4.3 城市规划保证了景观空间的发
4.4 城市设计是景观形成的前提
4.5 景观建设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第5章 综论
5.1 意境与审美
5.2 植物造景难以深入问题
5.3 创意与传承
5.4 创新景观文化,丰富视觉思纠
下篇 案例篇
第6章 环金鸡湖区域
6.1 城市空间的升华
6.2 组织交通
6.3 建筑功能的多样性
6.4 主要景点
6.4.1 城市广场
6.4.2 湖滨大道
6.4.3 风之园
6.4.4 李公堤
6.4.5 文化水廊
6.4.6 玲珑湾
6.4.7 桃花岛、玲珑岛

第7章 环古城风貌保护带

第8章 道路景观
8.1 现代大道——工业园区的带状公园
8.2 干将路
8.3 星湖街
8.4 斜塘河

第9章 开放式公园绿地
9.1 城市公园绿地
9.1.1 沙湖生态公园
9.1.2 红枫林公园
9.1.3 中央公园
9.2 湿地公园
9.2.1 太湖湿地公园
9.2.2 太湖度假区湿地公园
9.2.3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9.3 白马涧生态园
9.4 摩天轮公园

第10章 居住区
10.1 多层、高层住宅
10.1.1 都市花园和天域居住区
10.1.2 湖左岸住宅区
10.2 别墅住宅
10.2.1 江枫园别墅区
10.2.2 金澄明珠别墅区
10.2.3 德邑

第11章 公共建筑绿地景观
11.1 工业园区行政中心绿地景观
11.2 苏州博物馆新馆
11.3 酒店
11.3.1 金鸡湖大酒店
11.3.2 中茵皇冠假日酒店
11.3.3 新苏国际大酒店
11.4 公共厕所

第12章 城市雕塑
12.1 具象性的城市雕塑
12.2 抽象性的城市雕塑

第13章 商业街景
13.1 邻里中心
13.2 左岸商业街
13.3 圆融时代广场
13.4 现代物流园
苏州景观之今昔——代结束语

精彩书摘

随着政权更迭,其城市范围、管辖职责、统治权力多有变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国号吴,管辖吴县、常州两县与吴江、常熟、昆山、嘉定四州。洪武元年(1368年),苏州被称为府,降吴江等四州为县。继而崇明县也划归苏州府管辖。雍正二年(1724年),撤销苏州市并入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划苏州、吴县、吴江、常熟、太仓、昆山、沙州六市县为苏州行政区,同年年底成立苏州专员公署,管辖吴县等五县。市区由苏州市管辖,即今所谓中心城区。1983年该五个县则改为县级市,归苏州市领导,也即是前面提到的总面积8488.4km2的范围,总称为苏州市,属江苏省领导。
阖阊大城的建城材料过去都无确切的记载,1994年编修《苏州市志》时记载了五代十国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吴越王钱锡重修苏州城时,改用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均凿深壕(即今之内外护城河),内城河较狭,今已不能环通。至此奠定了苏州城的规模、风貌,城墙的兴建使城址更为稳定。该城墙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不破不立”的思想指导下,全城军民肩挑人抬奋力将其拆除,部分城砖移作修建小高炉外,大多散失!
……

前言/序言


苏绣的古韵新生:指尖上的东方织锦 提及苏州,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水乡意象。然而,这座千年古城,其魅力远不止于此。在现代都市的脉搏跳动中,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苏绣,正以其独特的姿态,焕发出新的光彩,为苏州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绣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苏绣以其题材广泛、针法细密、色彩鲜艳、雅致美观而著称,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还是抽象图案,都能在丝线上被赋予鲜活的生命。 传承与创新:古老技艺的时代变奏 在当今社会,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苏绣却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生命力。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苏绣艺人的不懈努力,他们不仅守护着古老的技艺,更敢于突破与创新。 传统的苏绣作品,往往以吉祥图案、历史典故、山水花鸟等为主要内容,色彩也多以浓郁、典雅为主。而现代苏绣,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当代审美元素。 题材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题材,现代苏绣大胆地将时尚元素、动漫形象、抽象艺术等引入创作。例如,以世界名画为蓝本进行苏绣创作,将动漫人物的神态栩栩如生地绣于丝绸之上,甚至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苏绣的构图和色彩之中,使得苏绣作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具时代感和年轻化。 针法的革新: 苏绣拥有极其丰富的针法,如平针、乱针、滚针、套针、掺针等,每一种针法都能产生不同的纹理和光泽。现代苏绣艺人并非拘泥于传统针法,而是根据作品的需要,巧妙地组合和运用各种针法,甚至创造出新的针法,以达到更细腻、更生动、更具表现力的视觉效果。例如,乱针绣在表现光影和色彩的过渡方面尤为出色,可以模拟油画的笔触感,赋予作品独特的立体感和写实感。 色彩的运用: 传统苏绣色彩讲究含蓄内敛,而现代苏绣则敢于运用更加大胆、鲜明的色彩,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撞色、渐变色、荧光色等在现代苏绣作品中屡见不鲜,但艺人们依然能够凭借高超的配色技巧,将这些看似冲突的色彩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对传统色彩的重新解读和运用,也赋予了苏绣新的生命力。 载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苏绣多用于丝绸服装、屏风、挂件等。而现代苏绣则将艺术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例如,设计师将苏绣工艺巧妙地运用到时尚手袋、鞋履、家居装饰品,甚至电子产品外壳上,让苏绣艺术走进了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美丽。一些艺术家还将苏绣作品与现代雕塑、装置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实验性和前卫性的艺术形式。 工艺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苏绣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极致的精细。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往往需要绣工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用成千上万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绣”出来。 “一分丝”的极致追求: 苏绣所用的丝线,通常是将一根蚕丝劈成数份甚至十数份,最细的可以劈到“一分丝”,也就是蚕丝的六十四分之一。如此纤细的丝线,使得绣出的图案更加细腻、逼真,色彩的过渡也更加柔和自然。现代苏绣艺人依然坚持着这一传统,并在精细化方面不断探索。 “针到意到”的艺术境界: 苏绣不仅仅是手工技艺,更是一种艺术表达。优秀的苏绣艺人,在绣制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针脚均匀、丝线服帖,更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作品意境的理解注入其中,达到“针到意到”的艺术境界。他们能够通过针法的细微变化,丝线的走向,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光泽,乃至情感的微妙波动。 情感的寄托与价值的升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苏绣所蕴含的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基因。一件手工苏绣作品,凝聚了绣工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艺术的灵性。它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手工苏绣的价值也日益凸显,成为收藏和珍藏的佳品。 当代苏绣的多元发展与市场前景 当代苏绣,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以更加多元化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 时尚与艺术的交融: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开始与苏绣大师合作,将苏绣工艺运用到高级定制服装和配饰的设计中,让苏绣走上了国际时尚舞台,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同时,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将苏绣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在画廊和展览中展出,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文创产业的生力军: 苏绣的精美与独特性,使其成为文创产业的理想素材。从精致的苏绣挂件、书签、手机壳,到充满设计感的苏绣抱枕、窗帘,再到结合了现代家居风格的苏绣装饰画,都展现了苏绣在文创领域的无限可能。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着文化内涵,深受消费者喜爱。 体验式文旅的魅力: 苏州作为苏绣的发源地,积极推动苏绣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苏绣博物馆、体验苏绣制作课程,亲身感受苏绣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学习和喜爱苏绣,也为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赋能的探索: 尽管苏绣是一门传统手工艺,但也有艺人开始探索科技与苏绣的结合。例如,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计,或者将苏绣作品数字化,用于更广泛的传播和展示。当然,科技的应用更多是作为辅助,以更好地呈现和传承苏绣艺术,而非取代手工的温度与灵魂。 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持和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苏绣,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载体。它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着东方艺术的独特韵味。 每一幅苏绣作品,都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美、关于耐心、关于匠心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的丝线编织,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从粉墙黛瓦的古巷,到现代都市的繁华,苏州的新景观,既有古典的韵味,更有新生的活力。而苏绣,正是这新景观中,一抹最动人、最细腻、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它用指尖的艺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描绘着未来的美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苏州新景观》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苏州多维度的光彩。我一直对苏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总觉得它身上多了一层“老派”的滤镜。然而,这本书却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开放的姿态,去探索苏州正在发生的“新”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城市更新”的部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老旧街区的改造、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等,他详细描绘了苏州是如何在这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记得书中提到了某个老厂区被改造成集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这让我看到了苏州在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智慧。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情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每一个新景观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生活气息。我仿佛能听到老街巷里孩童的笑声,又能感受到新商业区里人们忙碌而又充实的身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充满生命力的苏州,一个既保留着深厚底蕴,又积极拥抱未来的城市。

评分

《苏州新景观》是一场关于发现的旅程,它带领我走进了我从未设想过的苏州。我一直以为自己熟悉苏州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本书却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越了那些被传统认知所局限的视野。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去探索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一切。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一些新兴文化地标的描写,它们或许不像传统的园林那般声名远播,却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前沿的文化脉搏。比如,某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斑驳的墙壁和裸露的钢筋,都诉说着历史的痕迹,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展览、独立设计师的店铺,以及咖啡馆里轻柔的音乐,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种新旧元素的碰撞与融合,让我看到了苏州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智慧。作者的文字充满画面感,他善于捕捉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每一处新景观的独特气质。我仿佛能闻到创意园区里飘散出的咖啡香气,听到艺术家们轻声讨论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过去,更在于它正在创造的未来。它鼓励我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隐藏在熟悉表象下的惊喜。

评分

这本《苏州新景观》着实是打开了我对这座古老城市全新视角的钥匙。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苏州已经足够了解,那些园林、小桥流水,早已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卷。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所熟悉的“旧”景观,不过是它斑斓画卷中的一抹淡彩。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苏州在时代洪流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不再仅仅是那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古迹,而是融入了现代建筑的流线型设计,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未来感,以及新商业区里充满活力的时尚气息。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苏州中心”的描绘,那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更是城市商业活力的心脏,其建筑本身的设计理念,以及周边区域的商业业态如何有机地融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新建筑或新景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新景观”是如何与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互辉映,甚至是激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的。例如,在描述某个现代艺术馆时,作者巧妙地将馆内展出的当代艺术作品与园林中的写意山水进行对比,引人深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苏州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读完这本书,我仿佛重新认识了苏州,它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博物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生命体,它的美,不再是单一的古典,而是多元、丰富且充满未来的。

评分

《苏州新景观》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我常常觉得,阅读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使你去亲身丈量那片土地,而这本书,无疑具备了这样的魔力。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又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不仅用眼睛去观察,更用心灵去感受。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苏州工业园区部分所吸引。过去,我对“工业园区”的印象,往往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是冰冷效率的代名词。然而,作者笔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却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他描绘了那些线条流畅、充满设计感的办公楼宇,如何在绿树成荫的园区内和谐共存;他讲述了科技创新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并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忽略园区内的人文关怀,他提及了园区内的高品质生活配套,如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这让我意识到,现代化的发展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苏州工业园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书中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我仿佛能听到园区里忙碌而有序的脚步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脉搏。合上书本,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亲眼看看,那些我只在文字中领略过的“新景观”,在现实中是何种模样。

评分

这本书,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苏州深度体验之旅。《苏州新景观》让我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创新力。我一直以为,苏州的美,是温婉的、宁静的,是需要细品慢咽的。然而,作者却向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前卫”的苏州。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未来社区”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描绘高楼大厦,而是着重讲述了智能家居、社区服务、以及邻里互动如何在新式社区中得到提升。他描绘了一个拥有共享空间、绿色出行配套,以及高度便捷的生活服务系统的新型社区,这让我看到了苏州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善于调动读者的感官,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新景观所带来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的体验。我仿佛能感受到科技园区里高效运转的机器的嗡鸣,又能听到滨水新城里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这种全方位的体验,让我对苏州的“新景观”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会让那些对苏州抱有传统印象的读者,产生颠覆性的认知。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你对城市思考的书。《苏州新景观》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描述那些“新景观”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城市规划、人文精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苏州湾区域的描绘,那片曾经的海岸线,如今已经蜕变成集高端商务、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水新城。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湾区内那些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它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肌理的前提下,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我尤其欣赏他关于“科技赋能”的论述,书中多次提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被融入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城市更加智慧、便捷和宜居。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迈向未来的苏州,一个不再仅仅依赖历史遗产,而是积极拥抱变革的城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辨识度,他善于运用类比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他将苏州湾比作城市的新动脉,将科技创新比作城市的新引擎,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

评分

《苏州新景观》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发展”与“传承”之间关系的读物。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有效地保存和发扬其历史文化。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苏州是如何在新的景观中,注入新的文化灵魂,实现一种更深层次的传承。作者在描写一些新建的商业综合体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冰冷的商业空间,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设计理念中如何融入苏州的传统元素,例如,某个购物中心在建筑的立面上运用了苏绣的图案,又或者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借鉴了园林的曲径通幽。这种巧妙的融合,让我看到了苏州在新时代下,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辨识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新文化业态”的关注,他描绘了许多独立书店、文创工作室、以及新兴的艺术展览空间,它们在苏州这座古老城市中,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他没有炫技,而是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着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确信,苏州的魅力,不在于它过去的辉煌,而在于它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探索。

评分

《苏州新景观》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现代化”的指南。过去,我总觉得“现代化”往往意味着对传统的疏离,甚至是一种同质化的追求。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苏州是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和文化魅力。作者在描绘那些“新景观”时,并没有将它们塑造成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如何与苏州的人文精神、地域特色相融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科技与人文的交融”的论述。作者描绘了许多科技公司如何将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但同时,又没有忽略对人文关怀的关注。例如,他提到某个科技园区,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设施,同时也建有配套完善的员工生活区,包括公园、健身房、甚至艺术展览空间。这种“科技+人文”的模式,让我看到了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思考。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理性分析的深度,又不失感性表达的温度。他用流畅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苏州。这本书,无疑会给所有对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苏州新景观》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城市进化论”的深刻感悟。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发展,就像是一种自然演化的过程,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这本书,则用苏州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过程。作者在描绘那些“新景观”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孤立的建筑或区域,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流动、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关联,并共同推动着城市向前发展。我特别被书中对于“产业升级”的探讨所吸引。作者描绘了苏州如何从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成功转型为集高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他通过对一些新兴产业园区的介绍,展现了苏州在吸引人才、培育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家的浪漫。他能够将复杂的城市发展理论,用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合上书本,我仿佛看到了苏州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辉煌的蜕变。

评分

读完《苏州新景观》,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低估了苏州的“新生”能力。过去,我对苏州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诗情画意”的传统标签上,它是一个需要静静品味、悠然踱步的城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有力的方式,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回避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它如何应对和转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绿色发展”的章节所打动。作者没有空谈口号,而是通过对一些生态修复项目、绿色建筑以及新能源交通系统的详细介绍,展现了苏州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切实努力。我记得书中描绘了一个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兴湿地公园,它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休闲空间,这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作者的叙事风格,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腻,他能够将复杂的城市发展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同时又能捕捉到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动人之处。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让我在感受城市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这座城市所蕴含的勃勃生机和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