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 | 作者 | 徐賁 |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26650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教育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是人類一種飲食一樣自然的需要。教育是為瞭讓人明白道理,不是為瞭讓統治者能更方便、更隨心所欲地統治他們。 現代的國民教育,當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時,可以幫助人民變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當它是專製統治的臣民教育或黨民教育時,卻使人民變得愚昧、順從,既沒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沒有自我實現的意願。我們關注國民教育,期待的是種,警惕的是第二種。 《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關注三種與國民教育有關的基本“政體原型”:古典共和、現代民主共和、現代極權。我所關心的基本問題是,民主與專製的政體區彆,如何形成瞭完全不同的國民教育。 |
| 作者簡介 | |
| 徐賁,1950年齣生於蘇州。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係教授。寫作領域為公共生活、國民教育、公共文化記憶、公民社會建設等。已齣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嚮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八十年代末後的中國文化討論》《知識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群眾社會的兩張麵孔》《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政治是每個人的副業》《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等,並編有《復歸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親徐乾生的迴憶文集)。 |
| 目錄 | |
| 前言 序 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 章 斯巴達國傢主義教育的教訓 第二章 “善”和“法”的教育:古典共和的政治遺産 第 三章 從“高貴的羅馬人”到帝國的官僚:無所作為的體製內教改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君主教育和人文教育 第五章 從古典共和到美國民主共和教育 第六章 美國早期大眾文化中的共和教育 第七章 美國建國初期公民社會和傑斐遜的“民主教育”理念 第八章 安分守己的國民與民主的公民教育 第九章“成人兒童”將成為怎樣的成人 第十章 公民教育和黨化教育:學校裏的政治教育和宣傳 第十一章 二十世紀的宣傳 第十二章 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第十三章 德國納粹的宣傳和國民再造 第十四章 東德的“宣傳教育”為何不能成功 第十五章 沉默和失憶的國民是怎樣教育成的 第十六章 罪、恥、懼與道德教育的睏境 第十七章 公民社會需要說理教育 第十八章 “好生活”的教育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1、徐賁先生客居美國,卻以特大的熱誠擔當起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時事評述性的評論文章以極大的頻率齣現在國內具影響力的嚴肅、深度公共媒體上。曾入選為2009中國百大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寫作常圍繞公民社會建設、公共生活、國民教育、公共文化記憶等領域,深入分析當下中國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 2、《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立足於文化批評,關照當下中國公共領域熱門話題的話題之一:教育、政體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徐賁以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分門彆類呈現瞭從斯巴達國傢主義教育開始的古今中外各種教育體製,堪稱一本關於教育體製的微型簡史。 3、此書延續瞭徐賁以知識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說方式,在曆史考證的基礎上,他對與國傢命運與公民生活切實相關的教育進行瞭通古貫今的審視和思考,提齣並迴答瞭“政體與教育的關係”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的問題,嚴肅審視和思考瞭當下文化生態,為公共議題給齣瞭一個知識分子的答案。 本書討論的是現代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間的復雜關係。當國民教育是民主式的教育時,幫助人民變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然而,當它是專製統治的臣民教育時,它卻使人民變得愚昧、順從,既沒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沒有自我實現的意願。 本書宗旨在於追溯和呈現現代國民教育的發展曆程,汲取深刻的經驗教訓,期待種同時也需要警惕第二種。本書在對治理與教育、政體與國民的討論中,考察瞭三種與國民教育有關的基本政體原型:古典共和、現代民主共和、現代極權。從斯巴達、羅馬帝國、文藝復興,到美國建國初期、德國納粹、東德……作者關注不同政治形態下國民教育、兒童教育、宣傳的不同特性,考察瞭民主與專製的政體區彆(當然在程度和形式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如何形成瞭完全不同的國民教育。 |
| 文摘 | |
| 序言 | |
“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關切。我對“統治”這個詞的理解,往往局限於政治層麵的權力運作,但如果將其與“教育”並置,就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統治者如何通過教育來塑造他們想要的社會成員?這種塑造是潛移默化的,還是公開的灌輸?而“從國民到公民”這個副標題,更是點明瞭核心的議題。國民,似乎更多地指嚮一種身份認同,一種對國傢或統治者的忠誠;而公民,則意味著權利、責任、參與和批判。這個轉變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和意識的覺醒,而教育正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我猜想,書中會探討教育在打破舊有觀念、建立新價值體係方麵的作用,它可能揭示教育係統如何被用來鞏固統治,又如何在特定條件下成為挑戰統治、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我對書中關於“公民意識”的培養尤其感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纔能培養齣既有批判精神又不失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確實非常吸引人,光是“統治與教育”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對教育的本質以及它在構建社會秩序中的作用有著深深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把教育看作是傳遞知識、培養技能的工具,卻忽視瞭它在塑造公民意識、維護社會穩定,乃至影響權力結構方麵所扮演的深層角色。尤其是在“國民”與“公民”這兩個概念的轉換過程中,教育扮演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從一個被動的、服從的“國民”,蛻變為一個主動的、參與的“公民”,這個過程無疑是漫長而復雜的。我想,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教育如何在這種轉型中發揮啓濛、引導、甚至是一種“重塑”的功能。它是否會追溯曆史,分析不同時期教育政策的演變,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服務於特定的政治目的?抑或是,它會從哲學的角度,審視教育與自由、權力、個體獨立性之間的張力?我很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權利與責任的培養,是個人在社會中定位與價值實現的關鍵。
評分“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對教育與社會權力關係的思考。我常常覺得,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塑造人的認知和社會角色。而“統治”與“教育”的聯係,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控製或引導。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不同的社會製度下,教育是如何被用作一種工具,來培養符閤統治者期望的“國民”?而“從國民到公民”這個轉變,則是我非常關注的。公民意味著權利、責任、參與和批判性思維。那麼,教育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導個體從一個僅僅是國傢機器的組成部分,轉變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公民呢?這本書可能會剖析教育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的復雜作用,它可能既是鞏固統治的手段,也可能成為打破枷鎖、實現個體解放的鑰匙。我非常期待書中對“公民意識”培養的論述,以及它對教育在民主化進程中作用的解讀。
評分讀到“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這個名字,我立刻聯想到一些關於社會化和意識形態建構的理論。教育從來都不是真空存在的,它總是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結構之中。而“統治”與“教育”的結閤,讓我預感到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剖析教育在維護和鞏固某種權力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會探討那些看似中立的教育內容,實際上是如何傳遞並強化某種特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國民到公民”的錶述,更是暗示瞭一種身份的演變,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這個轉變的過程,無疑需要教育發揮其啓濛和賦權的作用。我很好奇,書中會以怎樣的理論框架來分析這個過程?是側重於微觀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還是著眼於宏觀的教育政策和文化影響?我對教育如何能夠既被統治者利用,又能夠成為公民覺醒的工具這一點,充滿瞭探究的欲望,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深刻的見解。
評分“徐賁文集:統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這個書名非常紮眼,特彆是“統治與教育”這幾個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教育的社會功能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更是一種塑造人、塑造社會的力量。而“統治”這個詞的加入,更是讓我産生瞭一種預感,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教育在權力結構和社會控製中的角色。它是否會揭示,教育係統是如何被用來塑造人們的思想,培養順從的“國民”,而不是獨立的“公民”?“從國民到公民”這個副標題,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議題。我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分析教育在這兩種身份轉變中的作用?它是否會探討教育在啓濛、賦權、以及培養批判性思維方麵的潛力,從而幫助人們擺脫被動接受者的身份,成為積極的社會參與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解答,教育究竟是如何在“統治”的框架下,孕育齣“公民”的土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