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 | ||
| 定价 | 19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3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李建刚 等 编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450 | |
| 字数 | 585000 | |
| ISBN编码 | 9787030430427 |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技术领域充满敬意,核聚变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名——《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如何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的好奇心。一个成功的聚变实验堆,绝非易事,它需要整合跨越多个学科的顶尖技术。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这个“主机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挑战,例如等离子体约束的各种方案(托卡马克、仿星器等),以及为了实现稳定运行所必需的工程细节,如超导磁体、真空室、加热系统、诊断设备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些具体的工程设计图、技术参数,甚至是一些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理解一个大型科学工程的诞生过程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按需印刷”这个标签,让我对它的出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还能有精美的纸质图书出现,并且可以通过按需印刷的方式获得,这本身就充满了匠心。我拿到这本书时,它的纸张质感、印刷清晰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这对于一本技术性很强的图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印刷质量能够保证图文的清晰呈现,减少阅读过程中的疲劳,尤其是在阅读复杂的图表和公式时,这一点尤为关键。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显得十分专业,没有多余的花哨,而是注重实用性和内容的呈现,这让我对内部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作者和出版方在内容制作上也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非常喜欢这种追求极致的图书制作态度,它不仅是对内容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
评分阅读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是我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而核聚变,作为一个代表着未来能源方向的领域,其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向来令人望而却步。当我在书店中看到《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这本书时,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它。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聚变装置核心技术的人们提供一份详细的导览。它或许会从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实际的设计考量,例如如何确保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如何处理极高的温度和辐射,以及如何构建能够承受这些极端条件的机械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对聚变工程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科技发展中的“从0到1”的突破过程感到着迷,而聚变能的开发无疑是人类能源领域的一项宏伟目标,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这本书的书名《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让我联想到许多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践?一个巨大的实验装置,尤其是像聚变实验堆这样集成了最尖端技术的“巨无霸”,其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个过程?是侧重于宏观的系统架构,还是细致到每一个关键部件的优化?又或是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决策与权衡进行深入剖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汗水的“主机设计”世界,感受科研的魅力,体会工程的严谨。
评分作为一个对核聚变领域有着长期关注和学习的热情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聚变工程前沿技术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立刻吸引了我。它直击了聚变领域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即实验堆装置的主机设计。要知道,一个成功的聚变实验堆,其主机部分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它涉及到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高效的加热系统、稳定的磁场配置、以及可靠的材料选择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些高精尖技术的内部运作。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关键设计理念、技术方案以及可能面临的工程难题和解决方案的详细阐述,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聚变工程的宏观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