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材共6章。第1-4章为基础部分,分别介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鉴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第5、6两章为应用部分,分别介绍了园林植物常见害虫和常见病害的防治。《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在结构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实训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内容选择上,以点带面,突出了当前园林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问题。
本教材语言简洁,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林业技术和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园林、景观、观赏园艺、林业等相关行业的科研、生产工作者使用与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0.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0.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0.3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特殊性
0.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概况
0.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与习题
第1章 一园林昆虫鉴别
1.1 昆虫的特征
1.1.1 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1.2 昆虫纲的特征
1.1.3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实验实训1双目实体显微镜的使用与昆虫特征的观察
1.2 昆虫体躯的构造
1.2.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1.2.2 昆虫的头部
实验实训2昆虫头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2.3 昆虫的胸部
实验实训3昆虫胸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2.4 昆虫的腹部
实验实训4昆虫腹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3 昆虫的变态与昆虫的各虫态
1.3.1 变态及其类型
1.3.2 昆虫的各虫态
实验实训5昆虫的变态及各虫态类型观察
1.4 园林昆虫主要类群
1.4.1 昆虫分类基本知识
1.4.2 园林昆虫主要科
实验实训6等翅目、直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7同翅目、半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8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9鳞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10双翅目、膜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本章小结与习题
第2章 园林植物病害鉴别
2.1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2.1.1 园林植物病害的含义
2.1.2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
2.1.3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
2.1.4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实验实训11园林植物病害常见症状类型观察
2.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
2.2.1 营养失调
2.2.2 土壤水分失调
2.2.3 温度不适宜
2.2.4 光照不适宜及通风不良
2.2.5 士壤酸碱度不适宜
2.2.6 药害和有毒物质的污染
实验实训12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2.3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
2.3.1 真菌的一般形态
实验实训13显微镜使用及园林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2.3.2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
……
第3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测报
第4章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第5章 常见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
第6章 常见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土壤中水分过多,俗称涝害,造成氧气供应不足,使植物的根部处于窒息状态。最后导致根部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木本植物中,悬铃木、合欢、女贞、青桐、板栗、核桃等树木易受涝害。如女贞受水淹后,蒸腾作用立刻下降,12天后植株便死亡,而枫杨、杨树、柳树、乌桕等树木及火炬松的幼苗对水涝有很强的耐力和抗性。
空气湿度过低的现象通常是暂时的,很少直接引起病害。但如果与大风、高温结合起来,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造成叶片焦枯、果实萎缩或暂时或永久性的植株萎蔫,如干热风。
所以,出现水分失调现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量灌水,注意及时排水。浇灌时尽量采用滴灌或沟灌,避免喷淋和大水漫灌。
2.2.3 温度不适宜
温度是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们各自的最低、最适和最高的温度,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植物代谢过程将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病理变化而发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不适宜的温度包括高温、低温、变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高温可使植物的茎、叶、果受到伤害,通称为灼伤。在自然条件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所以高温灼伤一般都是表现在植物器官的向阳面。在苗圃,夏季的高温常使土壤袁面温度过高,而引起幼苗茎基部灼伤。如银杏苗木茎基部受到灼伤后,茎腐病菌便趁机而人,因而夏季高温造成银杏苗木茎基腐病严重。在荫处,当气温超过32℃时,新移栽的铁杉、紫藤和绣球花等花木,也容易受到高温的伤害。预防苗木的灼伤可采取适时的遮荫和灌溉以降低土壤温度。
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多数发生在秋季的早霜、春季的晚霜季节。冷害也称寒害,是指O℃以上的低温所致的病害。喜温植物当气温低于10℃时,就会出现冷害,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变色、坏死、表面斑点等。如木本植物出现的芽枯、顶枯。冻害是0℃以下的低温所致的病害。冻害的症状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而冬季的反常低温对一些长绿观赏植物及落叶花灌木等未充分木质化的嫩梢、叶片同样引起冻害。针叶树受冻害,一般表现为针叶先端枯死并呈红褐色。
低温还能引起苗木冻拔害,尤以新栽植的苗木易受其害,其原因是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冰柱体积不断增大,将表层土壤抬起,苗木则不能随之复位,如经数次冻拔,苗木则可被拔出而与土壤分离遭受损害。这在我国南北地势较高的山区都有发生。
剧烈的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低温昀影响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以使木本植物的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多见于树木的向阳面。如龟背竹插条上盆后不久,若从16℃条件下转到35℃的温度48小时,会导致新生出的叶片变黑并腐烂,这是由于快速升温造成的,对这种快速升温敏感的植物还有喜林芋、橡皮树和香龙血树等盆栽植物。
……
前言/序言
园林病虫害防治——科学认知与综合治理 前言 园林作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们休闲游憩的重要载体,其健康与活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园林植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虫害不仅会损害植物的观赏价值,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掌握科学的园林病虫害防治知识,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对于保障园林健康、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并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理念。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既能满足专业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也能为园林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我们将从病虫害的类型、诊断方法入手,逐步深入到综合防治的策略与实践,最终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一部分:园林病虫害的认识与诊断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述 本章将介绍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将探讨引起病害的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并分析它们在园林环境中的传播途径和侵染方式。此外,还将介绍非侵染性病害,如生理性病害、环境胁迫性病害等,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园林植物病害的复杂性。 1.1 什么是园林植物病害? 病害的定义与特征。 病害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包括观赏性下降、生长衰退、甚至死亡。 病害与虫害的区别与联系。 1.2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病原体分类: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等。 按危害部位分类:叶部病害、茎部病害、根部病害、果实病害等。 按病害发生时期分类:苗期病害、生长期病害、贮藏期病害等。 非侵染性病害的认识(如肥害、药害、冻害、缺素症等)。 1.3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病原体的生存与传播:休眠体、孢子、菌丝的传播方式。 侵染过程:附着、穿透、定殖。 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通风状况等。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品种选择、植株健康状况。 1.4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症状学诊断:观察病斑的形态、颜色、大小、发展过程等。 病原学诊断:分离、培养、鉴定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简介。 常用诊断工具和方法介绍。 第二章 园林植物虫害的概述 本章将聚焦于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害虫种类,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害虫。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害虫的为害方式、生活史特点,并阐述环境因素与害虫发生世代数、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2.1 什么是园林植物虫害? 害虫的定义与特征。 害虫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包括啃食、吸食、寄生、传毒等。 害虫与天敌的关系。 2.2 园林植物虫害的分类 按口器分类:刺吸式口器(如蚜虫、蚧壳虫、叶蝉)、咀嚼式口器(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幼虫)。 按形态分类:若虫、成虫、幼虫。 按危害部位分类:叶食性害虫、枝干害虫、根部害虫、花果害虫。 其他类型害虫:螨类、线虫(作为害虫)。 2.3 园林植物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害虫的繁殖与传播:卵、幼虫、蛹、成虫的生命周期。 为害特点:食性、活动规律。 环境因素对害虫发生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风力、食物来源。 寄主植物的抗虫性:品种抗性、植株生长状况。 天敌在害虫种群调控中的作用。 2.4 园林植物虫害的诊断 观察害虫的形态、数量、分布。 识别害虫的为害症状(如咬痕、落叶、排泄物、蜕皮等)。 对害虫进行采集、鉴定。 了解害虫的生活史,预判其发生高峰期。 第二部分: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三章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念 本章将系统介绍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理念和原则。我们将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并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1 什么是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IPM)? IPM的定义、目标和基本原则。 IPM与传统化学防治的对比。 IPM在园林管理中的重要性:经济性、生态性、可持续性。 3.2 IPM的基本组成部分 预防措施:选择抗性品种、改善栽培管理、加强检疫。 监测与预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预测和预报。 文化技术防治:调整种植密度、修剪、肥水管理。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 物理防治:诱捕、隔离、机械防治。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抗性管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3 IPM的实施策略 基于风险评估的防治决策。 多因素整合的防治方案。 持续改进和评估。 第四章 园林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本章将详细介绍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这些措施看似基础,却是实现有效防治的基石,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1 选育与推广抗性品种 抗病虫品种的特点及选择标准。 引进和选育适合当地环境的抗性品种。 不同园林用途植物的抗性品种介绍。 4.2 科学的栽培管理 土壤管理: 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氮磷钾比例、微量元素补充)、有机肥的应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水分管理: 合理灌溉,避免过度或不足,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光照管理: 确保植物获得充足的光照,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种植密度与布局: 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修剪管理: 及时清除病枝、病叶,改善通风透光,萌发力强的枝条更容易受到病虫害侵扰,需注意管理。 病残体清除与处理: 及时清除落叶、枯枝、病果等,并进行集中处理,减少病原体和虫源。 4.3 园林检疫与植物检疫 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与预警。 引进苗木、种子的检疫要求。 疫情报告制度。 第五章 园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本章将深入探讨生物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利用生物制剂和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强调其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特点。 5.1 生物防治的原理与优势 生物防治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与化学防治相比的优势: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小、不易产生抗性。 5.2 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捕食性天敌: 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螨等,介绍其捕食对象和应用方法。 寄生性天敌: 寄生蜂、寄生蝇等,介绍其寄生规律和释放技术。 保护天敌的措施: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供栖息地、种植蜜源植物。 5.3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真菌类生物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等,介绍其作用靶标和使用方法。 细菌类生物农药: 如 Bt。 病毒类生物农药: 如鳞翅目害虫的核多角体病毒。 植物源农药: 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及其作用机制。 5.4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 如何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增效。 选择性化学农药的应用。 第六章 园林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本章将介绍利用物理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策略,这些方法通常具有无污染、易于操作的特点,能有效辅助其他防治手段。 6.1 诱捕技术 色光诱杀: 利用特定颜色(如黄色、蓝色)的诱虫灯吸引害虫。 性诱剂诱杀: 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吸引同种异性害虫,用于监测和诱杀。 食诱剂诱杀: 利用食物的气味吸引害虫。 风动诱杀: 利用风的流动方向诱捕害虫。 6.2 机械防治 人工捕捉: 适用于害虫数量少、分布集中的情况。 工具辅助: 使用剪刀、铲子等工具清除病虫枝、病虫叶。 物理隔离: 使用防虫网、防虫膜等阻隔害虫。 6.3 温度处理 高温处理: 用于杀灭种子、种苗或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 低温处理: 用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6.4 阻隔与清除 清除枯枝落叶、杂草,减少病虫越冬场所。 修剪病虫枝。 第七章 园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本章将深入探讨化学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化学农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7.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杀菌剂: 保护剂、治疗剂、内吸剂等。 杀虫剂: 触杀剂、胃毒剂、熏蒸剂、内吸剂等。 杀螨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某些病虫害防治中的辅助作用)。 7.2 化学农药的选择原则 高效性: 针对目标病虫害,选择高效药剂。 低毒、低残留: 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 选择性: 尽量选择对非靶标生物(如天敌)影响小的农药。 作用方式: 考虑药剂的保护、治疗、内吸等作用。 经济性。 7.3 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 准确的用药时机: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适期。 合理的用药剂量: 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 科学的施药方法: 喷雾、灌根、涂抹等。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混合用药: 合理配伍,扩大防治谱,提高药效。 7.4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 安全防护: 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储存与运输: 规范储存,避免污染。 废弃物处理: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和残液。 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水源、空气和有益生物的影响。 第八章 常见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实例 本章将精选几种在园林中普遍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病虫害,详细阐述其发生特点、危害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提供可操作的案例分析。 8.1 常见病害防治实例 月季白粉病: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如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代森锰锌等)。 国槐、杨树等树木的溃疡病: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修剪、清园)、化学防治(如刮除病皮、涂抹药剂,或喷洒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草坪的锈病、叶斑病: 症状、发生原因、农业防治(改善通风、避免过度灌溉)、化学防治(如使用三唑类、甲霜灵等)。 观赏竹类白盾蚧: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刮除)、物理防治(人工清除)、生物防治(引入捕食性天敌)、化学防治(如使用蚧必治、阿维菌素等)。 8.2 常见虫害防治实例 蚜虫(如绿蚜、桃蚜): 症状(卷叶、排泄蜜露)、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及时修剪)、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草蛉)、化学防治(如使用菊酯类、吡虫啉、啶虫脒等)。 蚧壳虫(如吹绵蚧、介壳虫): 症状(附着枝叶、吸食汁液)、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刮除、修剪)、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化学防治(如喷洒矿物油、蚧死净、毒死蜱等)。 红蜘蛛(螨类): 症状(叶片失绿、出现细小白点)、发生规律(高温干燥)、农业防治(增加空气湿度、喷水)、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螨)、化学防治(如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噻螨酮等)。 草坪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 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土壤深耕、清除杂草)、化学防治(如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等灌根或拌种)。 第九章 园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管理体系建设 本章将重点阐述建立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些体系融入到园林日常管理中,实现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控。 9.1 园林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性与方法 监测的目的:了解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分布、发生趋势。 监测的内容:植物健康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环境因子。 监测方法:目视检查、诱捕器监测、统计调查。 监测记录与分析。 9.2 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预警系统的组成:监测数据、模型预测、信息发布。 病虫害预测与预报技术简介。 利用预警信息指导防治决策。 9.3 园林病虫害管理体系的构成 制度建设:制定病虫害管理规程、应急预案。 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技术推广与应用:将先进的防治技术纳入日常管理。 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9.4 绿色园林建设与病虫害可持续管理 绿色园林的理念与目标。 可持续病虫害管理的关键要素。 案例分析:成功构建绿色园林病虫害管理体系的经验。 结论 园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科学的防治技术,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园林日常管理中。本书所介绍的综合防治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协同应用,才能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园林健康、美观,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园林专业学生、研究人员、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得力助手,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和应对园林病虫害的挑战,为建设更美好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本书不包含此部分内容) 附录 (此处可列出常用的园林病虫害图谱、防治用药剂名录等,本书不包含此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