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全球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导论
比较表
裸体的维纳斯
裸体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维纳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维纳斯脸与发
阿多尼斯有脸与发
圣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
1. 缪斯的合唱
2. 艺术家的“美”观
3. 哲学有谈美
第二章 阿波罗式与戴奥尼索斯式
1. 德尔斐神
2. 从希腊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与和谐
1. 数字与音乐
2. 建筑比例
3. 人体
4. 宇宙与自然
5. 其他艺术
6. 合目的性
7. 比例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中世纪的光与颜色
1. 光与颜色
2. 神是光
3. 光、财富、贫穷
4. 装饰
5. 诗与神秘主义里的色彩
6. 色彩与日常生活
7. 颜色的象征意义
8. 神学家与哲学家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 以美丽刻画怪物
2. 传说中的畸怪生物
3. 普遍象征系统如何处理“丑”
4. 将“丑视”为美的一个条件
5. 丑: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从田园到天使般的女性
1. 神圣与世俗之爱
2. 淑女与游吟涛人
3. 淑女与骑士
4. 诗人与难圆的爱
第七章 15至16世纪间的美
1. 发明与模仿自然之间
2. 拟像
3. 超感官之美
4. 维纳斯
第八章 淑女与英雄
1. 淑女
2. 英雄
3. 实用之美
4. 官能之美
第九章 从优雅到不安的美
1. 朝向一种主观、多重的美
2. 风格主义
3. 知识危机
4. 忧郁
5. 尖锐、机锋、巧喻……
6. 追求绝对
第十章 理性与美
1. 美的辩证法
2. 严格与解放
3. 王宮与花园
4.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5. 英雄、肉体与废墟
6. 新观念、新题材
7. 女性与激情
8. 美的自由发挥
9. 残酷与郁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 新的审美观
2. 崇高是伟大灵魂的回响
3. 自然里的崇高
4. 废墟诗学
5. 文学上的“哥特”风格
6. 柏克
7. 康德的崇高论
……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之美
第十三章 美成为宗教
第十四章 新的对象
第十五章 机器之美
第十六章 从抽象形式到物质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体之美
参考书目索引
作者索引
艺术家及其作品索引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翻阅这本《时光剪影:从古典到现代的审美变迁录》的,起初我对它的厚度感到一丝畏惧,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懂得何时该放缓脚步,细细品味某一个转折点的美学意义,又何时该疾驰而过,勾勒出宏观的历史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比如在工业革命的烟雾弥漫中,他对“美”的重新定义——从对自然和谐的追求转向对机械效率和功能性的赞颂,那种震撼和失落感是如此真实。书里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摄影术诞生对传统肖像画的影响,文字描述了一种近乎“失业恐慌”的艺术界情绪,这让我意识到,技术革命对文化和审美的影响是何等深刻和全面,它不是简单地替代,而是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实”和“什么是艺术的价值”。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审慎和洞察力,但绝不晦涩,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在为你导览,他知道哪些展品必须重点讲解,哪些细节需要你自行体会,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保持探索的乐趣。
评分读完《文明的镜像:从古希腊到数字时代的视觉哲学》,我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重新校准”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始终紧扣“视觉经验”这个核心,探讨的是人类如何“看世界”的历史。作者的文风非常具有煽动性,像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引导你审视每一个时代的视觉语言。他对比了古希腊雕塑中对理想人体的永恒追求,与中世纪宗教绘画中象征性、非写实的手法,这种对比清晰地揭示了信仰和理性在不同时代如何塑造了人们对“完美”的想象。尤其是他对摄影术出现后“观看主体性”的讨论,让人深思:当我们拥有了无限复制图像的能力后,我们对“原作”的崇敬是否正在消解?在描述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和解构时,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戏谑感,仿佛能听到时代在嘲笑着过去的严谨和教条。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艺术史的,更是关于认知史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关于“观看”与“理解”的漫长对话。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书籍的评价标准很高,因为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偏重政治军事,要么就是纯粹的艺术史堆砌,缺乏灵魂。《审美炼金术:时代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熔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从最不起眼的日常物品中,解读出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我记得有一段关于19世纪中叶欧洲室内装潢的描述,从繁复的窗帘到厚重的家具,作者分析了这背后是对稳定、私密和阶级秩序的强烈渴望,这与当时社会结构的保守性完美契合。再对比一下战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极简主义,那种对光线、空间和克制的推崇,分明是二战后人们对秩序重建、对人性回归的集体呼唤。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对“历史感”有了全新的体验——历史不只发生在宫廷和战场,它更凝固在每一件被使用的器皿、每一栋被建造的房屋之中。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物品”背后的时代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我尤其喜欢《黄金分割与铁锈:现代性中的美学悖论》这本书中对“现代性”的拆解,它没有将现代性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进步的线性过程,而是充分揭示了其中的巨大矛盾和撕裂感。比如,在描述包豪斯设计理念时,作者一方面赞扬了其“形式追随功能”的理性之美和民主化愿景,另一方面却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在无意中对个体化和地方特色所造成的冲击。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旧情愫,但又不失批判性地拥抱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两次世界大战后文化断裂的描述,那种对传统美学体系的彻底颠覆,那种对“丑陋”和“破碎”的艺术接纳,背后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重塑。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观点新颖独到,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审美框架,去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人们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定义和追求“美”。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认知的全新一扇窗户!我一直以为历史书读起来会枯燥乏味,充满着拗口的年代和记不住的人名,但《美与历史的交响》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摹一幅精美的油画,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将艺术、哲学、社会思潮与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描述文艺复兴盛期时,他没有停留在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机械式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如何渗透到市民的日常审美中,甚至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几何美学。读到关于洛可可风格兴衰的那部分,那种轻盈、精致、带着一丝颓废的美感,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凡尔赛宫里侍女们身上的香水味,感受到贵族阶层在浮华表象下暗流涌动的危机感。特别是他对巴洛克艺术中戏剧张力和情感爆发力的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流派,而是那个时代权力斗争、宗教改革余波和探险发现带来的精神震撼的视觉化呈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理解历史“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发生”,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一场场充满张力、美学和人性挣扎的宏大戏剧。
评分好书,很久就想买了,这次做活动买到了
评分以前买了一本丑的历史,这次有了美的历史,刚好凑齐
评分在东南大学旁边看到这本书就立即到京东上把它买了确实不错还没仔细看等详细看了再做评价
评分最喜欢的部分不是精心配的图,也不是艾柯在艺术史间如入无人之境的穿插,而是那些细密的引文,让人扼腕,太见功力。说要讲丑的历史,其实通篇还是在讲美,毕竟美和丑的区别也许只在于审美观。装帧和用纸都很精良,不过翻译实在是太google了,校对也有不少问题,看的很累。
评分书本装帧不错…内容都是西方名画…可以购买
评分很好的产品,因出差刚收到,高兴极了,这批书中部分损坏着实不爽,但也同时可以体凉物流的不易整整12单。也看得出物流部分包装的用心。谢谢,在核对中。还会再来购买
评分好书读一读,开拓视野。
评分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次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仅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国内外均为首次。
评分送货很快,送货员态度好,一直在京东购买各种东西,很方便,非常满意!东西很不错,这里的服务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头一天晚上才下的单,结果隔天就到了。商品种类确实很多,和其他网站相比选择余地也就大了很多。 而且可以用同类商品做比较。商品的价格也不贵,性价比挺高的。这次的商品针对是很不错,很满意这次在這裡的网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