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

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东生 著
图书标签:
  • 莲瓣兰
  • 兰花
  • 园艺
  • 花卉
  • 植物
  • 中国植物
  • 赏花
  • 栽培
  • 名品
  • 兰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3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5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1-01
页数: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莲瓣兰的艺术魅力、栽培史略、资源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种属分类、品质鉴别、繁殖方法、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和鉴赏等知识。并配上300幅精美兰照,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内容简介

《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对莲瓣兰的艺术魅力、栽培史略、资源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种属分类、品质鉴别、繁殖方法、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和鉴赏诸方面均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尤其是对于疑难病害的诊断与防治也作了新的探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全书内容丰富,有较独到的见地,融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并附有300幅精美兰照,以供对照和鉴赏。适于兰花爱好者、生产者、经营者和园艺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许东生,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人。退休中学教师、科普作家、《中国兰花》既要志特约记者、《花木盆景》杂志特约作者。1999年被省科协列入专家信息库。
出身花果世家,尤喜探索兰花园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表关于寒兰的文章。1999年秋起,相继出版《家养兰花100问》《家养洋兰100问》《中国兰花栽培与鉴赏》《兰花赏培600问》《中国建兰名品赏培》《中国墨兰名品赏培》等书,现仍为兰花奋力笔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株秀花雅莲瓣兰
第一节 莲瓣兰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 莲瓣兰与春兰有何异同
第三节 莲瓣兰的栽培史略
第四节 莲瓣兰的魅力

第二章 莲瓣兰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资源分布
第二节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章 莲瓣兰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 根
第二节 茎
第三节 叶
第四节 花
第五节 果实

第四章 莲瓣兰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莲瓣兰的生长习性
第二节 莲瓣兰的物候期
第三节 莲瓣兰的生态需求

第五章 莲瓣兰的分类
第一节 莲瓣兰在兰花分类学上的隶属
第二节 莲瓣兰的种属
第三节 莲瓣兰的观赏性分类

第六章 莲瓣兰的鉴赏
第一节 莲瓣兰花品、艺位的鉴别
第二节 莲瓣兰的欣赏

第七章 莲瓣兰的引种与鉴别
第一节 莲瓣兰的引种
第二节 种苗品质的鉴别
第三节 花艺兰品位的现花鉴别

第八章 莲瓣兰的繁殖
第一节 无性繁殖
第二节 有性繁殖

第九章 莲瓣兰的栽培管理
第一节 养兰场所的构设
第二节 种植材料的选用
第三节 种植
第四节 病虫害的防治

精彩书摘

在春兰、蕙兰、春剑、墨兰、寒兰、建兰六大国兰之外,那适应性强,株叶清秀,迎春而开,花似莲花,色泽秀雅,味馨幽远的莲瓣兰,驾驭着时代的春风脱颖而出,给人们的生活凭添了秀丽、温馨,使处所呈现出吉祥、喜悦的氛围。
因此,她犹如秀外慧中的天使,博得了人们的珍爱。第一节莲瓣兰名称的由来
莲瓣兰名称的由来有两大因由:其一是因她的花朵形似莲花(即荷花),遂而称其为莲瓣兰。 莲瓣兰原产于云南,而云南各族人民,自古大多数崇信佛教。佛祖、观音,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在莲瓣兰的主产地——滇西地区,更是这样。仅滇西剑川县石钟山的石窟中,就有“阿嵯耶观音”“怒面观音”“甘露观音”等众多观音像;大理境内的“观音塘”“观音阁”“观音寺”等比比可见。而观音佛像之底座则是盛开着出于淤泥而不染之莲花,因而莲花就成了圣洁之花、吉祥之花。人们把这个介于春兰与蕙兰之间,花瓣形如莲花瓣的兰花,称为“莲瓣兰”,正是对这个被誉为空谷佳人的兰花的盛赞和尊称。
再者是,“莲瓣兰”之花期,恰好在春节期间,“莲瓣兰”,用当地方言讲,听起来,像是“年拜兰”,与习俗之“拜年”正好是谐音。因而称为“莲瓣兰”,便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莲瓣兰”之称,并非现代人的臆造,而是有其确凿之历史渊源的。明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杨安道先生的《南中幽芳录》中共详介了38个珍稀兰花品种,其中就有“碧玉莲”“金丝莲”等。到清代光绪年间的《续云南通志稿》中,便有了“白莲瓣”“绿莲瓣”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了“白莲瓣”“红莲瓣”“绿莲瓣”“麻莲瓣”“藕色莲瓣”“黄莲瓣”和“朱丝莲瓣”等等,沿用至今。 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终于被兰花学者界认可。兰界泰斗吴应祥先生,为其编定了拉丁学名,并于1991年夏出版的《中国兰花》中,正式把它列为第二类中国兰花介绍。
……

前言/序言

  鄙人于中年时期,为了能多了解国兰,曹几度周游产兰大区,其间曾被株清叶秀、花大色雅、清香远逸的莲瓣兰所迷恋,遂生远播之心,但久久未能如愿。
  迄今虽能得以一试,但由于才疏学浅,条件有限,实践面不广,知之不多而常有困惑。幸得各地热心兰友,无私地赐教真知灼见,热情地赐供精美兰照资料。热情地精神鼓励、慷慨地给予物质上的关心,终于草就。尽管已经尽力。但谬误在所难免。诚请诸君直言不讳地批评赐教。
  拙作之付梓,首先是与各地兰友的热忱关心与支持分不开,也与中国林业出版社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另外选刊于拙作上的300幅品种彩照,因条件所限,多数无缘见到实物。只能对已盛开之花照,尽可能客观地聊述管见。至于未绽开之花蕾照,开品如何不得而知,不敢妄言,待有缘一睹者,细细鉴赏。至于品种的命名、归类和简评.因鄙人见识短浅,未免有失偏颇,又无法广泛征求意见。如有冒犯之处,敬请品种拥有者谅解、海涵和批评,以期有缘再版时修。
荷风清露: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景的艺术表现、营造技法及其深层文化意蕴。从古老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水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剖析了不同类型水体——池、湖、溪、瀑、泉——在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及气候调节方面的独特功能与表现手法。 第一部分:水之源流——哲学与美学基础 中国园林对水的偏爱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古代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本章首先阐述了“道法自然”的指导原则,探讨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如何影响水景的设计。 阴阳与五行:水作为“阴”的代表,在园林中与山(“阳”)构成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基本格局。分析了五行学说中“水生木,木生火”等相生相克关系,如何指导植物配置与水岸处理。 “天人合一”的追求: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水景的布置旨在模仿自然界的水系,使游赏者在有限的空间内体验到无限的自然情境。重点分析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念如何在水面和水体形态中得以体现。 “以形写神”的水墨意境:中国古典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水景的设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本章详细分析了“留白”、“虚实相生”、“平远、深远、高远”等绘画技法如何转化为对水面大小、深浅、曲直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来营造诗意的氛围。 第二部分:水态万千——水景的类型与营造 中国园林的水景并非单一的水池,而是根据功能、尺度和审美需求,演化出极其丰富的形态。本部分对主要的水景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技法解析。 静水之境:池与湖 规整的方池与镜面水:多见于宫廷园林或宗教场所,强调对称、庄重与倒影效果,用以突出建筑主体。解析了古代对水质的净化与维护技术。 自由的自然湖泊:以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月亮湖、曲湖为例,论述如何通过叠山造景,使湖泊边缘呈现天然的坡岸形态。重点探讨了“藏、露、分、合”的岸线处理手法。 水与岛屿的组合:分析了“蓬莱仙境”主题在水面布局中的体现,如太湖石假山岛屿的堆叠艺术与植物的层次配置。 动水之妙:溪、涧与瀑布 引水入园的艺术:探讨了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如何将外部活水巧妙引入园中,形成循环系统。 溪流的蜿蜒曲折:分析了溪流的“S”形、回环流淌的布局,如何引导游览路线,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重点解析了溪底铺装材料的选择对水声的影响。 瀑布的“势”与“韵”:瀑布是园林中最富于动感的水景。本章区分了“直泻型”、“多级跌水”和“暗流涌动”等不同瀑布形态,并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不同形状的岩石(如鹰嘴石、卧牛石)来控制水流的形态、音量和飞溅效果,以达到“飞珠溅玉”或“潺潺低语”的不同意境。 灵动之源:泉与井 “活”泉的展现:泉眼是水的起点,其处理往往是点睛之笔。解析了“涌泉”、“喷泉”和“暗泉”的构造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泉池周围的苔藓、水草来营造泉水自天而降的自然感。 井与饮水空间:探讨了井在古代生活中的实用与象征意义,以及井亭、水榭等附属建筑如何美化取水空间,并使其成为园中一处宁静的歇息点。 第三部分:水韵天成——意境的深化与技法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水景的综合运用,探讨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使水景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渗透,形成深远意境。 水与山石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关系。研究了如何利用山石的体量和纹理来衬托水面的平静或动感,特别是对“借景”手法中水体作为连接要素的应用。 水的听觉艺术:水声是中国园林“声景”的核心。本章细致区分了“滴答”、“潺潺”、“轰鸣”、“水拍岸”等不同水声所传达的情绪,并阐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水流速度、落差和池底材质来精确控制听觉体验。 水与光影:探讨了日光、月光以及人工灯光在水面上的折射与漫反射效果。解析了“镜鉴”、“波光粼粼”、“水中月”等经典意象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水面处理和周围环境的遮挡来实现的。 植物的点缀与映衬:分析了不同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菖蒲)和岸边植物(如垂柳、竹林)在水景中的配置原则,它们如何影响水的色彩、质感,并为水景提供季节性的变化。 第四部分:保护与传承 最后,本书简要回顾了中国古典水景营造技艺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了当代园林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创新这些宝贵的传统技法,以应对现代环境挑战,使中国传统水景艺术得以持续展现其独特的东方韵味。本书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纸与实景测绘图,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实用的园艺书,必须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我推测《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在介绍栽培技术时,一定不会墨守成规。鉴于莲瓣兰对环境的敏感性,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地域气候差异带来的挑战的。比如,北方温室中的控温控湿与南方自然环境下的养护策略,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让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制化”方案。更进一步,关于“名品”的选育与杂交记录,如果能够详细梳理近十年来中国莲瓣兰育种的重大突破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那这本书就具备了文献价值。它应该能够回答“我们现在最先进的莲瓣兰育种目标是什么?”以及“未来十年,我们可能看到哪些颠覆性的新品种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种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引导,是区分一本普通图录与一本专业参考著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读者的情感投入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一本好书能否在知识传授之外,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莲瓣兰,作为国兰中的一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我期待《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能在适当的篇幅中,融入一些关于其文化背景、历史典故或文人墨客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的介绍。这种“文武兼备”的叙述方式,能够极大地丰富阅读体验。赏花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性的修炼。当读者在研究如何调整施肥配方时,也能被书中引述的古人对兰花“清高自许,幽雅自得”的品格所感染,从而更细致、更耐心地对待手中的兰株。这种文化层面的滋养,是纯粹的技术手册无法比拟的。一本真正伟大的园艺书籍,应当是技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引导读者在实践中感悟自然之美,在培养兰草的过程中陶冶自身情操。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一翻开就能感受到宁静与力量的存在。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的图书,虽然我手中没有实物,但从其书名推断,它必定是为兰花爱好者,尤其是钟情于莲瓣兰这一独特品种的群体量身打造的精品。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将一种植物的魅力,从自然界的微观世界,细腻地呈现在纸面上?这本书的作者想必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我设想,在书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对莲瓣兰不同品种形态的详尽描摹,从花瓣的形状、色泽,到叶片的姿态,乃至植株的整体气势,都应有专业的图文解析。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光是认识那些形态各异的莲瓣兰,就已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何况,书中很可能收录了许多珍稀名种的首次记录或深度介绍,那无疑是收藏家和资深玩家梦寐以求的“宝典”。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鉴赏的艺术品集。它承载了多少园艺者对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植物生命力的敬畏之心。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栽培技术解析,从土壤配比的“黄金法则”,到光照、湿度的“微妙平衡”,再到病虫害防治的“实战经验”,若能将这些复杂的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赏”的层面,更升华到了“培”的实操层面,真正帮助读者将心中的理想植株培育出来。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痴迷于兰艺的圈内人士而言,一本优秀的专著,其价值绝非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品种,更关键在于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且科学的“思维框架”。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果《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超越了市面上许多零散介绍的图册。我猜想,书中必定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比如从莲瓣兰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循序渐进到品种的分类学研究,再到现代园艺中的选育方向。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布局,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琳琅满目的图片淹没。特别是“名品赏培”这四个字,暗示了本书对“优秀”标准的严格界定。它可能引入了行业内公认的评判标准,例如花型的对称性、气味的独特性,以及叶艺的精妙之处。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提升鉴赏水平的人来说,拥有一套权威的评判尺度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不仅有“是什么”,更有“为什么是”。例如,为什么某个兰花的叶片结构会呈现出特定的弧度?背后的基因或环境因素是什么?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才是真正令人心悦诚服的专业书籍所应具备的底蕴。

评分

市面上关于花卉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产生“临摹”冲动的,往往是那些在摄影和制版工艺上精益求精的作品。我非常关注《中国莲瓣兰名品赏培》在视觉呈现上的表现。莲瓣兰的美是含蓄而精致的,它的色彩层次变化微妙,即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也会呈现出迥异的风貌。因此,对色彩的还原度要求极高。我期望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能够达到博物馆级别的标准,每一个细节,哪怕是花瓣边缘那一点不经意的褶皱,都应被清晰捕捉,并以最忠实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如果书中能配有不同光线下对同一朵花的系列照片,那就更棒了。这不仅展现了专业摄影师的功力,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在实际养护环境中,如何通过调整光线来“激发”或“烘托”出兰花的最佳状态。此外,书中对“培”的部分,如果能结合高清的显微照片,展示出根系结构、假鳞茎的生长状态等,那就体现了作者在实践层面的深度耕耘,让读者从“看花”到“看生命体”的视角进行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